复习课件:八上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课件:八上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31 15:2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期末考前10天冲刺
使用指导:考前十天也是提升分数的黄金期。“快期末了,要怎么安排学习内容啊?”课件打破原来固有的复习方法,对知识点从新的角度整合,复习方便快捷,迅速掌握基本知识,提升专题能力,助期末考!
目录/Contents
思维导图:把握单元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掌握基本知识
史料实证:突出核心素养
中考演练:提升答题能力
重点归纳:提升学科能力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2012
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三大改造完成
过渡时期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年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 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主主义社会
历史坐标感知:中国现代史分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新时代
时间界限:
一条主线:
两大阶段:
一条道路:
三个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史与成就史。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成立
准备
巩固
开国大典
准备
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1950-1953)
(1950-1952)
(1951年)
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49年)
(1949年)
思维导图:把握单元知识结构
1949年9月
1950年
1950年10月
1952年底
1953年
1949年10月1日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抗美 援朝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 改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 参会特点
议题 内容 意义 广泛性
(1)通过《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国名、公元纪年、首都、国旗、代国歌、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师指导
1949年9月
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①规定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知识梳理:掌握基本知识
材料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功能定位
很明确,就是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的国家权力机构。
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在团结各族人民
和巩固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政协代行国家权力机构的使命结束,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向统一战线组织的实际归位。
——胡筱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考察》
性质变化:由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变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概括政协性质有何变化?1954年后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史料实证:突出核心素养
教师指导
标志 开国大典 时间 地点
意义 意义 国内 国际 巩固 统一 大业 1949年10月1日
北京天安门广场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3)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在何处?
旧中国 新中国
(建国初)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命运 贫穷落后 任人宰割
人民命运 受奴役受压迫
新民主主义社会
独立自主
当家做主
易混易错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从此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知识梳理:掌握基本知识
材料2中的两幅开国大典图片,哪一幅史料价值更高,为什么?
材料2:
图1开国大典
时苏联拍摄组
拍摄的照片
图2董希文1953年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
理由:图1是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拍摄的照片,属第一手史料;图2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开国大典盛况,但它是艺术作品,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属第二手史料。
图1史料价值更高
史料实证:突出核心素养
教师指导
时间 目的
概况 司令 军队
战役 人物
性质 意义 精神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保家卫国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彭德怀
中国人民志愿军
上甘岭战役
黄继光、邱少云
巩固新生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1.抗美援朝的原因:
①美国派兵侵略朝鲜。 ②美军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安全。(根本原因)
③朝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2.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英勇奋战③朝鲜军民的密切配合
④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⑤国内人民的支持和国际主义力量的支持
知识梳理:掌握基本知识
抗美援朝精神:
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邱少云
黄继光
史料实证:突出核心素养
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
必要性。
史料学史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
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
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材料研读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侵略朝鲜,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鸭绿江边;美国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派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威胁中国的安全。
史料实证:突出核心素养
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世界和平。
材料1:经此一役,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习近平《抗美援朝70周年讲话》
据材料1,说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
史料实证:突出核心素养
教师指导
原因 根本 直接 地区 法律依据
时间 内容 意义 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新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1952年底
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性质并没有变化)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进行了那些努力?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抗美援朝 ③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知识梳理:掌握基本知识
据材料,指出三张图片的历史事件,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何变化。
(1)图1土地改革运动;从封建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土地私有制。
(2)图2农业合作化运动;从农民土地私有制到集体土地公有制。
(3)图3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制的程度进一步扩大。
图1
图2
图3
材料1:
史料实证:突出核心素养
下面两幅画与哪一历史史实有关?图中蕴含了哪些信息?
土地改革;
农民都在争着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从他们的表情中我们可以读到,这一法令的颁布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史料学史
材料研读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1)因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史料实证:突出核心素养
根据图表,指出1950~1952年我国人口与土地比例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到1952年贫农、中农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或消灭了土地剥削制)
原因:进行了土地改革
1950年 1952年 人口 比例 土地占 有比例 人口 比例 土地占
有比例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地主、富农 14.5 54.8 7.9 8.6
史料实证:突出核心素养
1. (2022年13题)“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不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中国的民主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根本谈不上的。”这
场“社会大变动”是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2021年24(4)题,4分]历史之美,如诗、如歌、如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绘画之美】
材料四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蕴含的史实,并对这幅宣传
画进行简要解读。(4分)
【A 】
邓澍:《保卫和平》(宣传画·1951年)
史实:抗美援朝
解读: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全国掀起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画作的背景是一片美丽恬静而富有诗意的田园环境,让人能够感受和平的可贵;怀抱婴儿的母亲表情严肃地在纸上签下名字,手握拳头的农村干部动情地宣扬保卫和平的决心。
中考演练:提升答题能力
1.下图漫画创作于1949年,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B. 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中国人民摆脱了被压迫和奴役的命运
D. 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空前高涨
2.下图是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一位战士写下的绝命诗。据此可知,“冰雕连”肩负的神圣使命是
A. 解放全中国
B.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 向工业化进军
D. 建设现代化钢铁长城
【C】
【B】
东亚的巨人站起来
中考演练:提升答题能力
易错易混点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 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①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但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前,这段历史被称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①相同点:二者都属于私有制,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剥削。
②不同点: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源,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以个体农民为主的所有制,不存在剥削。
重点归纳:提升学科能力
2023年期末考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