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简约课堂
视频导入
板书课题
2022年课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姑苏繁华图》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说出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知道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识读《盛世滋生图》等,获取历史有效信息。(时空观念)
3.通过小组讨论,概括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历史解释)
4.通过探究学习认识人口增长的影响。(唯物史观)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核心素养
田地荒芜,人口减少。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耗减……
——(顺治年间)《河南通志》
(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清朝建立之初社会发展状况如何?为何会出现这种现状?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新知讲解
1.背景
(1)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政治和政权稳定。
(2)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3)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作。
◎耕织图(局部)
2.恢复的原因
知识拓展
耕地面积
兴修水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表现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梳理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云南布政使司发给
沙立目的开荒执照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变化
(1)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靳辅(河道总督)
黄河筑堤图
靳辅《治河方略》
(2)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乾隆皇帝在玉米和甘薯的推广中起了巨大作用。他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在皇帝的劝谕下,川、楚、陕、皖、贵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
——摘自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粮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
马铃薯
花生
向日葵
双季稻
(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药材
茶叶
棉花
甘蔗
(4)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当时著名的产棉区是长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地区。……专门从事棉花买卖生意的商人,携带大量金钱资本,到产棉区“坐庄”收购,然后再捆载而去,贩运他处,大赚其钱。 ——戴逸《简明清史》第1册
清朝前期,农业发展出现了哪些现象?
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耕地
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
治理大河
修建水利工程
品种增加
种植面积扩大
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水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阅读课本,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影响
1.手工业:各种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1)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
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的状况:吴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摘编自《明神宗实录》
出现了雇佣关系,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纺织图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例子:如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年间)
紫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康熙年间)
清乾隆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年间)
知识拓展
商业: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
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
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3)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2.商业的发展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①代表:晋商和徽商。
②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晋商主要贩卖、经营什么?徽商主要从事哪些行业?商帮的影响?
明朝中后期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商人的数量和实力不断增加。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商人开始走向以地域、宗族关系、血缘关系或行业为纽带的联合,从而形成一个个对内互助共济、对外联合竞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人群体——商帮。
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商帮的出现,反映出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商帮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知识拓展
◎盛世滋生图(局部)
往来于河道的货运船只非常多。
沿河的商铺也非常繁荣。
知识拓展
思考:清朝商业为什么会如此繁荣?
①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市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较大的商贸城市几十座。
④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特别是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⑤商帮的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
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平……到嘉庆元年 (1796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各朝代粮食产量,秦汉417亿斤,唐代626亿斤,宋代835亿斤,明代1392亿斤。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农业的成绩,使乾隆朝的人口发生爆炸,支撑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达到中国历史的极峰。
——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策鼓励
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目标导学三、人口的增长
1.概况
为了减轻人口日益增加的地区压力,对森林覆盖的山地进行了堪称全国性的开垦,对丘陵和山地的开垦如此密集,以至于水土流失已成为严重的问题。
——摘自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1)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2)过度开垦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影响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康熙时:1.5亿
乾隆末年:3亿
(1)人地矛盾突出,导致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天然植被和原始森
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2)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后期经济衰败
连年战乱
清初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影响
明末:人口锐减
3.影响
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知识拓展
迟
滞
的
帝
国
中国
西方
知识拓展
与前代相比,康乾之时确实有一种盛世气象。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整整100多年是休养生息的承平时期。但是,如果说汉唐盛世曾经是阳春天气的话,那么康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
历史的运行不会使盛世长存。这种转机在乾隆后期已经出现,渐积而渐多。到嘉庆时代,盛世色彩终于褪色,露出了百孔千疮。
危机
盛世
清朝经济发展
(康乾盛世)
农业发展
工商业发展
人丁滋生
1.耕地增加
2.高产作物推广
3.经济作物发展
4.商品化程度提高
5.湖广熟,天下足
1.出现手工工场
2.区域性、全国性网络行成
3.商业市镇繁荣
4.商帮活跃
5.商品贸易兴盛
1.人口快速增长
2.带来严重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推动
推动
盛世之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统治者励精图治
3.政府鼓励发展经济
4.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传统农耕文明的盛世余晖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1、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朝(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D.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A
C
B
2.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①人地矛盾突出②生态环境破坏 ③经济持续发展④农业较快恢复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 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初就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在经济领域不断出现冲击重农抑商传统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表现在( )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手工工场的出现 C.八股取士的实行 D.昆曲走向衰落
4.“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明清时期
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背记与检测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通过反思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知道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世界情怀、价值观等。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学习难点: 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三、思维导学:
四、背记要点:
1.清朝经济发展
农业 (1)措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3)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手工业 (1)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2)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3)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
2.人口增长
原因 经济发展,国立增强,社会安定
表现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问题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活学巧记】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
【历史解释】
1.晋商: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2.徽商: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五、课堂检测:
第18课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选择题
1.(2022年湖南株洲)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
2.(2022年山东聊城)与汉代“千里不贩柔”相比,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交子的出现 B.市舶司的设置 C.商帮的兴起 D.十三行的设立
3. (2022年江苏苏州)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A. 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 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 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
4.(2022年湖南邵阳)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其中有如下所示四朝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A.货币的发展历程 B.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C.商业的发展历程 D.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5.(2022年湖南长沙)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2022年浙江湖州)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下列能印证该观点的有
①文景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 ④康乾盛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2年江苏盐城)乾隆时期出现了自发的移民。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福建向台湾移民,除国内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现象。造成这一移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 B.经济衰退 C.人地矛盾 D.自然灾害
8.(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认识课题和时代特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根据下图的关键词,可以确定的课题名称是
A.东汉的兴衰 B.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C.明朝的统治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9.(2022年广西梧州)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A.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10.(2022年福建)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二、综合题
11.(2022年内蒙古通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A项正确;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与题干无关,排除BD项;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是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明清时期,粮食、布匹等民生日用品已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且出现了诸多商品粮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为长途运输提供了可能,C项正确;交子是最早的纸币,与商品运输无关,排除A项;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排除B项;广州十三行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是1368年-1912年,根据材料中“商品”“贸易”等词语,说明这一贸易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内容都与唐宋到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有关,所以该展览的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的商业的发展历程,C项正确;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和货币的发展历程、制瓷业的发展历程和丝织业的发展历程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全国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大大增加,这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并不是十分活跃,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和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于唐朝,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康乾盛世出现于清朝。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题目中突出的是自发的移民现象,由移民方向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内从华中迁往东北地区,东南沿海迁往台湾。从中可以看出这种自发的移民现象并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限制,尤其是请朝中前期长期限制开发的东北地区,还有待开发的台湾地区都成为新的移民方向。C项正确;造成这一时期移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人地矛盾,并不是政局动荡、经济衰退和自然灾害,排除AB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图中的关键词“军机处”“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等可知可以确定的主题是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时期,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此外,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D项正确;题干所示的关键词都与清朝统治有关,因此没有体现东汉或隋朝或明朝的统治,排除AB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可以知道,在不同的区域出现了不同的生产分工,体现了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18世纪,中国输往欧洲的手工业产品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这反映了中西文明交流融会,A项正确;材料还反映了欧洲吸取中国文化风格,“中国打开欧洲市场”的说法不全面,排除B项;欧洲建筑只是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并不能说中国建筑技术发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并不是说中华文明具有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1)盛世:开元盛世;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2)共同态度:以农文本;重视农桑;推动农业发展;结果: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3)新作物品种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加快了土地开垦,土地开垦促进了新作物的推广和人口的再次增长。
(4)政府支持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商业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中②对应的是754年左右,当时正处于唐玄宗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2)根据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可得出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的态度::以农文本;重视农桑;推动农业发展;根据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因……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可得出结果: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3)根据材料三“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则大都被开垦耕种。……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新作物品种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加快了土地开垦,土地开垦促进了新作物的推广和人口的再次增长。
(4)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支持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商业繁荣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