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1 10: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250万前)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
磨制石器
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家畜养殖
渔猎采集,群居,用火
总体呈现:
多点分布,恰如满天星斗
分布特点:
靠近河流,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仰韶文化
约7000到5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文化
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养蚕缫丝,种植水稻
新石器晚期的中国文化
约5000年前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黑陶(蛋壳陶)
分布广泛
多元一体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 史前卷》
材料中所反映出的是什么现象?所体现的又是什么样的实质?
以女性为主导的“采集狩猎”时代让位于以男性为主导的“农耕畜牧”时代!!!
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变异”
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原始社会分期
原始人群
母系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父系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屈家岭遗址500平方米范围内遗存的稻壳和稻草的红烧土达200平方米。
仰韶文化晚期的115号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有500多公斤。
齐家文化46座墓葬中出土430块猪下颌骨,最多的一墓中有68块。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座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合成新鲜小米约有2000公斤。




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大墓与小墓对比图
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私有制、阶级分化与国家的形成
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勿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德文第6版,第177-178页)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恩格斯
阶级分化
古国产生
出现贫富分化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狩猎采果
茹毛饮血
居无定所
平等无差
务农养畜
陶罐烹煮
建造房屋
贫富分化
大型祭祀
规模城墙
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上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
文明的曙光


从部落到国家
文明的标志众说纷纭,普遍的看法是文明开始于文字的使用、金属工具的出现、国家的形成等,而国家组织的出现尤为重要,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时代的概括”。
华夏族的传说
黄帝
炎帝
阪泉之战
炎黄联盟
华夏族
蚩尤
其他部落
涿鹿之战
早期国家的建立基础:“万邦林立”
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河南洛阳偃师,学界大都认同此为夏都)
王位传承: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早期国家的建立—夏朝


商和西周
早期国家的发展—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桀,建立商朝(鸣条之战)。商都多次迁移,后定于殷,也称殷朝。
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
文字:甲骨文
发达的青铜冶炼铸造工艺
统治范围: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内服
内外服
直接控制王畿内地区
间接控制王畿四周地区
【史料】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殷本纪》


控制力强
控制力弱
商代的甲骨文
铭刻于龟甲兽骨之上
象形文字
商朝的王权和神权紧密联系在一起。
甲骨文所记多为卜辞,即商王向天地等神灵求问,事件事务的吉凶。
【史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西周的建立
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纣,在牧野大胜商军,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目的:加强统治
分封形式:层层分封
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就是正妻的第一个儿子
在血缘宗法制度下,突出了周天子永世大宗的地位
政治隶属(表)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确立秩序,巩固统治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分封制与宗法制
政权和族权相结合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生产工具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绢帛是贵族的主要衣料。
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天子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司母戊大方鼎(后母戊)
商司母戊方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宽79厘米。长方形,深腹平底,口上一对立耳,其一为后配。四柱足,中空,四角有扉棱。鼎耳外侧有双虎食人首纹,四壁周边饰兽面纹,中央素地无纹。四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纹。腹内壁有铭文三字。器重832.84千克,是现存商代青铜中最重者。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北地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如此大体积,大重量,纹饰精美青铜鼎,反映了商代强盛的国力、高超的工艺水平。
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与井田制
分封制度-天下归姬:
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度-天下归序:
严格的等级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井田制度-天下归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深化理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