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鹤壁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同步练习:诗三首(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鹤壁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同步练习:诗三首(word版,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31 22:3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三首
一.自主学习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背诵《登幽州台歌》《石头城》《锦瑟》。
2.品味诗歌,把握主旨,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技巧,重点掌握寓情于景、对比、想象等手法。
(二)知人论世
1.陈子昂(约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至尚书右丞。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崇佛教,性喜山水。写诗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状物传神,精深入微,晚年居蓝田辋川,多写隐逸生活和谈禅说佛之作。
3.高适(约700 ~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少孤贫,潦倒失意,长期客居梁宋,以耕钓为业。又北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尉。弃官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安史之乱,升侍御史,拜谏议大夫。肃宗朝历官御史大夫、 扬州长史、淮南节度使等。后为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其诗以写军旅生活最具特色,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之一,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曾任太子宾客,故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诗豪”之称。
诗人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诗人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5.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这首诗歌正是作者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诗篇。此诗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6.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题目《锦瑟》是一种乐器,有人认为本诗是一首无题诗,亦有人认为“锦瑟”与内容有关。
(三)基础积累
1.识记字音
怆( )然 樵( )夫 充沛( ) 顾勋( )
寒伧( ) 礁( )石 旌旆( ) 陨( )落
二.优选导学
(一)文章脉络
不见古人、来者
只见悠悠天地
诗风美
意境美
情感美
战士---半死生 赞颂将士
将帅---犹歌舞 抨击将领
思妇---肠欲断 同情人民
第一句:青山依旧在
第二句:繁华空无有
第三句:见证昔日王朝
第四句:至今唯有凄凉
乐器美
技艺高
音乐妙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二)文章主旨
《登幽州台歌》
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终南山》
通过优美的画面,展示了深远的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对大自然的欣赏、喜爱、留恋、神往。
《燕歌行》
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石头城》
通篇写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寓情于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感慨唐王朝的由盛变衰,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李凭箜篌引》
这首诗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巧妙的艺术构思、瑰丽的语言,极力渲染出了李凭精妙绝伦的演奏技艺,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美感。
《锦瑟》
对这首诗的主旨,自宋以来,歧见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认为,此诗可能作于作者晚年,是他回首往事,对一生遭际坎坷而发的感慨。
(三)写法借鉴
《登幽州台歌》
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终南山》
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高原的天都,连绵的高山,飘动的白云,天象的奇妙,阴晴的变幻构成一幅画。
《燕歌行》
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石头城》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2.《石头城》一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
3.《锦瑟》的情感和主旨是什么?
拓展延伸
(一)含英咀华
大唐柳色
余显斌
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沙漠而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美而来,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在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却漂泊南北,沦落天涯,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李白和杜甫京华一见,从此至死不忘。元稹在谪所听说白居易被贬后,重病之中昏夜惊起,绕室彷徨,如同身受。而白居易到了晚年,读到元稹的遗诗犹涕下沾巾,不能自已。
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有删节)
(二)拓展阅读
1. (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 (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四.综合应用
1. (2012年四川卷)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值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 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2. (2012天津卷)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 ,????????????? 。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3. (2012大纲卷)从整个文段来看,下面划线的三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问题,请予修改。要求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修改后的句子每句都不得超过15个字。
我的朋友老王,人称“戏痴”,自号“梨园客”。①由于用“客”来称呼,可见不是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但是,凡说起他,②他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他特别爱听戏、爱唱戏,后来还成了有名的票友。他退休后又热衷于戏曲资料的收藏;买剧本,集唱片,淘剧照等,忙的不亦乐乎。③还有700余份戏单是他搜集的,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
答:①


答案:
基础积累
1.chuàng chen qiáo jiāo pèi pèi xūn yǔn
2. 神妪 呕吐 怄气 抠门 青霭 碣石 拜谒 偈语 沧海 苍茫 惘然 迥然
3. 横行:古义,纵横驰骋,勇战疆场;今义,行动蛮横。
颜色:古义,褒奖宠赏;今义,面容,表情。
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4.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青霭入看无 美人帐下犹歌舞 潮打空城寂寞回
石破天惊逗秋雨 蓝田日暖玉生烟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经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3.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邈,对于该诗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有如下看法:咏瑟诗、悼亡诗、政冶诗、爱情诗、伤世诗、理想诗等等。多数人认为这首诗应该是感时伤世诗。《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徊、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拓展阅读
1.(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 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 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用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2.(1)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 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四.综合应用
1.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和忠臣。
2.与屈子上下求索,与李商隐灵犀一点
3.①既然自称为“客”(或“他自号为‘客’”); ②戏曲界无人不知(或“戏曲界人人都知道”): ③他还搜集了 700余份戏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