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部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1 20:37: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积累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
2.积累闻言词汇,赏析好词佳句。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并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完成背诵。
教学难点:
1、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对偶、双关、直抒胸臆。
四、说学情
虽然初三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古诗。对诗人生平,诗歌体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初中学生分析问题不够全面、深入。学生自主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和诗歌主旨具有较大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五、说教法学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分析字词深意,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把握作者忧国之痛和愿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他的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三)、指导朗读
1、学生浏览诗文,讨论需要解决的字有那几个?
预设:干戈寥落(gān gē liáo luò)
2、师范读。
3、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感情、重读音节等方面。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进行质疑问答。
预设:
首联: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情、诗意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六)、带着感情再次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品味诗文,理解诗文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情怀,爱国情怀。进而为下面体会主题环节打下基础。)
(七)、名句欣赏,体会主题
打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明确:此句写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八)、在理解的基础上,继续酝酿情感,诵读全诗,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配合诵读。
七、说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一生回顾——凄苦
国破家亡——悲痛
艰难时局——悲愤
以死明志——激昂
八、说教学反思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师生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