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面对人生的挫折,
李白喊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
苏轼喊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屈原喊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余心之可惩”的坚持;
面对人生的坎坷,有个人却只能“踯躅不敢言”,他是谁呢?今天我们来走进他的诗歌。
鲍 照
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认识时代背景下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比较阅读的策略,形成诗歌比较阅读做题能力。
春日忆李白
【唐】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注: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作者简介
鲍照
庾信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终生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其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作者简介
解说题目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名,《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多言“仕路艰难及离别伤感之意”。
拟行路难,为乐府组诗名。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后人评价说《拟行路难》思想内容和原题妙合无垠。此诗是第四首。
茶馆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听名家朗读,注意字音节奏,感受意境。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的样子。
初读诗歌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逐句翻译,读懂本词大意。
再读本诗,读懂词意
任务一:诵命运之歌
拟行路难
(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思:
哪句诗在隐射鲍照的命运困境?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晓背景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社会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鲍照不满于自己悲惨的遭遇,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满怀惆怅地写下了《拟行路难》。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问题:什么是门阀制度?
干得好不如生得好
肇事爹、打人爹、炫富爹、爹爹相护,
官二代、星二代、富二代、代代相传。
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且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其后代承家学而累世为官,到东汉中叶便有了世代官宦的大姓豪族。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门
阀
制
度
知识补充
鲍照努力抗争,积极进取,争取机会;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怀才不遇。
知
人
论
世
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任务二:诵情绪之歌
拟行路难
(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愁什么/为何而愁
如何解愁
愁的结果
(诗句作答)
思考1:作者因何而愁?(用原文诗句回答)
思考2:作者如何解愁?(用原文诗句回答)
思考3:解愁的结果如何?(用原文诗句回答)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因“命运”发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研读思考
一、诗人在愁什么/为何而愁 (请用诗中字眼回答)
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际。
联系社会背景:门阀士族,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命”指什么?
思考:“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与命运有何关系呢?
水的流散
也可做官
由于地势高低不同
门第高下
生在寒门
一辈子潦倒下沉
生在世族
就算无才
思考:“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比兴,以水喻人。
诗人用平地上的水向不同的方向流淌,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抨击了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比兴手法
比兴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1)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地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使用兴的手法,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任务三:辨命运之择
拟行路难
(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思:在如此环境下鲍照认命了吗?
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愁”?明确:“行、坐”“叹、复”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研读思考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如何理解“安能”?明确: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①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讽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②作者用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表现了他面对因门阀不同而不能受到重用的人生态度:不哀叹,不忧愁。
作者说“人生亦有命”,因而不应该“行叹复坐愁”,似乎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思考 】作者是如何排解愁情的?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诗人形象
悲怆难抑
诗人“浊酒以自宽”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而“断绝”了。心中悲哀与苦闷已无法消除,他便着笔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bēi chuàng,意为“悲伤凄惨”。怆,伤也 。
任务二:辨命运之择
拟行路难
(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身尚躺,何以复立?
人叩命,始而有为。
【思考 】作者解愁的结果怎么样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岂无感?
反问
句式,表达诗人的 。
内心抗争
吞声踯躅不敢言。
表达诗人的 情感。
极度的痛苦和无可奈何
对比
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
行路难。
字面:道路难行。
深层:人生之路难行:仕途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痛苦。
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郁结,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命
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吞声咽愁
→
→
→
→
→
愁
梳理情感变化,感受诗人形象
研读思考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不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不能言)
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
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发出作者门阀制度重压下命运不公、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归纳主题
命运的极限永远存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成缺。
——史铁生《答自己问》
个人与时代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情景默写
(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
“ 。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 。”
(3)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4)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对比阅读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对比阅读
相同点:
①表现手法相似: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②内容上都抒写怀才不遇。
不同点:
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鲍诗却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情无以释怀。鲍照的诗歌,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又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
《行路难》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