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透镜》 课 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透镜》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既是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也是对凸透镜成像的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凸透镜、凹透镜;2、知道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的意义;3、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4、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透镜的折射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中信息的汇总,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透镜的妙用,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利与弊,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2、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都用到了透镜,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等光学基本现象有了一定了解,看起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顺理成章。然而,八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对于如何做到实事求是、通过科学探究寻找事物的普遍规律仍然处于比较懵懂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为主线,从亲历到有依据的猜想,从科学的探究到现象的观察与结论的归纳,从一般到特殊逐步发现隐藏在透镜中的秘密。
重 点及处 理 重点: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透镜的折射特点。处理: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提出问题: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否一样? 把凸、凹透 镜分别放入强光手电筒与其形成的光斑之间,初步观察现象,做有依据的猜想。 为了看清光经过透镜到底发生了什么,用激光笔,通过任意两束经过透镜的光路变化,总结透镜对光的作用。 2、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透镜这折射的特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有无数条,每组绘制两条入射光与折射光光路,把多组光路叠加起来由尝试寻找普遍规律。
难 点及突 破 难点:主光轴、光心、焦距的意义。突破:在一节课结束之后,很多时候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只是表面上学会,而实际并未学懂的问题,也就成了学习中的难点。本节课如果直接把主光轴、光心、焦距等概念直接告诉学生,势必会造成上述现象。因此对于这几个难点的问题我的处理思路是:主光轴:透镜是光学仪器,为了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方便,所选择的参照物,也就是认为建立的物理模型。光心:透镜的工作原理是光的折射,通过透镜的光路一定都会发生偏折吗?通过实验寻找特殊,观察发现主光轴上存在一个特殊点,它的位置大致在薄透镜的中心。3、焦距:通过把学生绘制的两种不同规格的凸透镜,与主光轴平行的多组光路的分别叠加,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会聚本领的不同,再来通过学生观察说出比较的依据,自然而然发现光心到焦点这段距离意义。
易错点易混点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会聚”写成“汇聚”,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发散”写成“分散”。认为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光一定与主光轴相交于一点,认为光经过凹透镜后一定不与主光轴相交。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演示实验】水瓶灯泡。 新课学习:一、透镜分类介绍透镜:放大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的镜片,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的镜头等等都是透镜。注意事项: 透镜是较为精密的光学仪器,需使用擦镜纸触摸。介绍: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称为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称为凹透镜。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介绍: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做薄透镜。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主光轴对后面我们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有很重要的参照作用。透镜对光的作用提出问题:凹、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一样吗?【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初步探究:实验器材:强光手电筒、凸透镜、凹透镜。过程:分别把凸透镜、凹透镜置于手电筒与黑板之间,观察放入透镜前后光斑的大小的变化。深入探究:实验器材:激光笔、凸透镜、凹透镜。(一)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过程:两束任意方向的光射入凸透镜,观察现象。提示:以主光轴为参照物,比较光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和原光路的变化。(二)探究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过程:两束任意方向的光射入凹透镜,观察现象。提示:以主光轴为参照物,比较光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和原光路的变化。提出问题:光经过透镜一定都会偏折吗?介绍: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提出问题:所有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凸透镜都能会聚为一点吗?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凹透镜又会有怎样的现象呢?注意事项: 激光对眼睛有伤害,不要把激光正对眼睛。 收集凸透镜塑料板,在学生的注视下将两种不同规格的凸透镜塑料板分别叠加。你有什么发现?(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光路有什么特点?)介绍:焦点、焦距(实验中发现主光轴上还存在一个特殊点,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这个点。比较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就能比较出不同凸透镜会聚本领的强弱,这段距离有一定的意义,它被称作焦距)。提出问题:过焦点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光路会是怎样的?实验验证: 收集凹透镜塑料板,在学生的注视下将两种不同规格的凸透镜塑料板分别叠加。你有什么发现?(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光路有什么特点?)介绍:凹透镜虚焦点。学以致用,走向生活:1、解开水瓶灯泡的神秘面纱。2、透镜之利(冰透镜取火、球形透镜太阳能发电系统、强光手电筒)。3、透镜之弊(水透镜导致的汽车起火、森林火灾)。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透镜的很多秘密,而透镜为什么能应用在照相机、投影仪中,它还有什么性质,透镜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你们的探究一定会使物理学习更美好,科学永无止境,谢谢大家。 观察实验。了解身边的透镜。【探究一】把透镜分类(摸透镜)器材:透镜A、透镜B、近视镜片、远视镜片、擦镜纸。过程:摸透镜,按照中间与边缘的薄厚将它们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结论:我的分类是…… 我的依据是……了解透镜的分类依据及相应名称。练习:看透镜,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透镜。同学互评。认识透镜的主光轴。思考。观察:把凸透镜放入光源和黑板之间,发现光斑 ;把凹透镜放入光源和黑板之间,发现光斑 。结论: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并由此猜想:凸透镜可能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可能对光有 作用。观察、归纳结论:光经过凸透镜发生了光的 。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光经过凹透镜发生了光的 。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尝试寻找几束经过透镜但是传播方向不变的光。观察、发现规律:这些光都经过了主光轴上的一点。【探究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透镜折射的特点实验器材:凸透镜实验板(包含凸透镜、塑料板等)、凹透镜实验板(包含凹透镜、塑料板等)、激光光源、记号笔、直尺、擦镜纸等。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凸透镜折射的特点。过程:每组绘制两条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凸透镜的入射光路、折射光路。观察、交流与评估:(1)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凸透镜是否可以认为都经过同一个点。(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凸透镜会聚本领强弱,说出比较的依据。把实验现象升华成知识。了解透镜焦点、焦距的由来及意义。回顾旧知,根据光路可逆性找到答案。由于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经焦点射入凸透镜的光应该会沿着平行于主光轴的方向射出。(二)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凹透镜折射的特点。过程:每组绘制两条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凹透镜的入射光路、折射光路,如折射光没交点,用虚线做出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观察、交流与评估:(1)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经凹透镜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是否可以认为都经过同一个点。(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能力是否一样。认识凹透镜虚焦点。装有水的瓶子相当于什么透镜?摸一摸,强光手电筒发出的光近似于平行光,它的灯头是一个什么透镜?灯珠大致在什么位置?回忆,小结。 激发兴趣,引出新课。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辨认出透镜。亲手体验,体会透镜外形的区别。获取新知。巩固,达到能快速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目的。知道主光轴是为了方便研究透镜,人为建立的物理模型。由外形的不同引发对作用是否相同的思考。引导学生作出有依据的初步猜想。以主光轴为参照,引导学生自主根据发现的现象,总结规律。经历相同的过程完成探究。提示学生观察、提炼特殊情况的共同特征。根据实验中发现的特殊情况,把共同特征归纳、提炼,自然而然生成光心的概念。从一般到特殊,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亲身实验、观察现象。亲身探究、感受神奇。提升观察能力、提升分析、归纳能力。实事求是,与同学交流合作,评估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合理得出结论。从发现规律,到定义物理量体现所发现的规律,体会物理学概念的丰富实际是人们不断探索发现的需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增强动手能力。实事求是,与同学交流合作,评估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合理得出结论。知识迁移。揭示实验原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物理情感,养成环保、安全意识。及时总结。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为后面透镜的学习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透镜 中间比 边缘 厚 薄 凸透镜 凹透镜 会聚作用 发散作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了透镜的分类、透镜对光的作用以及特殊光经过凸透镜后的一些规律。从效果上来看,本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趣味实验引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重视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3、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4、各个环节的衔接与过度自然;5、从生活中的透镜引入、最后又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释生活中与透镜有关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5、体现了科学态度与责任也落实了核心素养。本节课的遗憾之处有:1、从内容安排上看,练习的部分较少;2、课堂使用的聚光手电筒恰好也是凸透镜的应用,没有讲到;3、老师讲的还是多了一些。希望在今后这个内容的教学中以及其他知识的教学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更好地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主光轴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