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 24 《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 24 《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1 21: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24 诗词曲五首》2023年最热同步卷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舂谷(chōng) 狗窦(dòu) 松柏(bó)
B.瀚海(hàn) 风掣(chè) 兜鍪(mú)
C.都护(dū) 零丁(dīng) 羌笛(qiāng)
D.踌躇(chǔ) 宫阙(què) 惶恐(huáng)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葵持作觉(拿着)
B.何处望神州(中国的别称)
C.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D.愁云惨淡万里凝(暗淡)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B.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下列各项中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用了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两句诗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自己深感孤苦无依而顿生哀怨。
6.下列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7.品读《过零丁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题目“过零丁洋”,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B.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写国势的危急和诗人身世的坎坷。
C.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D.这首诗融叙事、说明、描写于一体,纵论古今,慷慨激昂,表现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8.下面对《过零丁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9.下列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作者是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B.这是一首爱国诗,跟陆游的《示儿》一样。
C.“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中,两个“零丁”意思一样。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表现了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
10.下列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时,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以此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B.颔联从横的方面渲染。作者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
C.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
D.前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激昂转为悲愤,由高亢转为压抑。
11.下列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汗青”指史册;“丹心”是指赤诚的心;干戈:泛指战争。
B.“惶恐”“零丁”用语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地名,二是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
C.诗中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入仕途和起兵抗元。
B.颔联极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就如同“风飘絮”“雨打萍”一般。
C.颈联概写起兵抗元始末,诗人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谁无死”一句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忠贞气节,“照汗青”一句表达了诗人的高尚情操。
13.对《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先后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抒写遭遇,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
B.颈联巧用地名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显得生动,真切。
C.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全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死得其所的意愿,反映了他崇高的以死报国的生死观。
14.关于《过零丁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写国事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涵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目前形势的险恶和情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绝望心情。
D.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于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二.解答题(共10小题)
15.《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16.《十五从军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17.《山坡羊 潼关怀古》运用了哪种手法来抒情?试简要分析。
18.《十五从军征》选取了哪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19.《过零丁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0.③《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试结合全词,做具体分析。
2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线索是什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2.《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辛弃疾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23.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目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24.《山坡羊 潼关怀古》这首曲中,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24 诗词曲五首》2023年最热同步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舂谷(chōng) 狗窦(dòu) 松柏(bó)
B.瀚海(hàn) 风掣(chè) 兜鍪(mú)
C.都护(dū) 零丁(dīng) 羌笛(qiāng)
D.踌躇(chǔ) 宫阙(què) 惶恐(huáng)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有误,“松柏”的“柏”应读作“bǎi”。
B.有误,“兜鍪”的“鍪”应读作“móu”。
C.正确。
D.有误,“踌躇”的“躇”应读作“chú”。
故选:C。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葵持作觉(拿着)
B.何处望神州(中国的别称)
C.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D.愁云惨淡万里凝(暗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句意: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神州:中原。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B.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分析】本题考查朗读停顿。划分朗读节奏,可结合句意及相关标志词语进行分析。
【解答】A.有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意思是“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正确停顿为: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句意,在此基础上划分朗读停顿。
4.下列各项中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分析】《过零丁洋》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CD.正确。
B.有误,颈联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用了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两句诗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自己深感孤苦无依而顿生哀怨。
【分析】题目点明了事件和地点,前两句诗人回顾了自己因科举而入仕做官,又经历了四年的抗元战争。三四句叙写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五六句写自己再次被俘,途经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地名勾起了作者心中的悲凉与惶恐。最后两句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
ABC.正确
D.有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写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但其中并无哀怨,因为这是诗人自己的选择,也可以说是求仁得仁,因为作者一心所想便是为国效力,纵死不惜。
故选:D。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下列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分析】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参考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颈联“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方法。
故选:D。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7.品读《过零丁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题目“过零丁洋”,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B.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写国势的危急和诗人身世的坎坷。
C.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D.这首诗融叙事、说明、描写于一体,纵论古今,慷慨激昂,表现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分析】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这首诗没有“说明”。
故选:D。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下面对《过零丁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分析】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没有采用拟人手法。
故选:C。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9.下列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作者是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B.这是一首爱国诗,跟陆游的《示儿》一样。
C.“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中,两个“零丁”意思一样。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表现了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
【分析】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中,两个“零丁”意思不一样。第一个是地名,第二个表示心情。
故选:C。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0.下列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时,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以此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B.颔联从横的方面渲染。作者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
C.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
D.前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激昂转为悲愤,由高亢转为压抑。
【分析】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激昂转为悲愤,由高亢转为压抑”表述有误,最后两句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故选:D。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1.下列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汗青”指史册;“丹心”是指赤诚的心;干戈:泛指战争。
B.“惶恐”“零丁”用语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地名,二是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
C.诗中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分析】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参考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熬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A.有误,“一经”是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的一种经书,并不是专指儒家经典;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12.对《过零丁洋》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入仕途和起兵抗元。
B.颔联极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就如同“风飘絮”“雨打萍”一般。
C.颈联概写起兵抗元始末,诗人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谁无死”一句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忠贞气节,“照汗青”一句表达了诗人的高尚情操。
【分析】《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CD.正确;
B.有误,“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分别用来比喻国势危亡、自己的坎坷经历。
故选:B。
【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13.对《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先后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抒写遭遇,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
B.颈联巧用地名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显得生动,真切。
C.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全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死得其所的意愿,反映了他崇高的以死报国的生死观。
【分析】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颔联应该是先从国家,再从个人,两方面抒写遭遇。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4.关于《过零丁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写国事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涵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目前形势的险恶和情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绝望心情。
D.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于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分析】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参考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熬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当年兵败福建”错误,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
故选:C。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二.解答题(共10小题)
15.《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解答此题,要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判断。
【解答】答案:
设问,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决心,他要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点评】解答此题,要根据自己已有的修辞知识储备,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判断。必要时要对此类题进行强化训练。
16.《十五从军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 梁鼓角横吹曲》。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解答】答案:
《十五从军征》塑造了一位离家多年、征战无数、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
【点评】做此类题目一定要牢牢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对重点内容要有意识地去记忆,平时多温习,以免遗忘。
17.《山坡羊 潼关怀古》运用了哪种手法来抒情?试简要分析。
【分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解答】本题考查元曲的写作手法,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答案:
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点评】古典诗词曲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8.《十五从军征》选取了哪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分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诗中由近及远描写了老兵家中的凄凉荒芜,选取“松柏”“冢”“旅谷”“旅葵”这些意象,突出了其孤凄悲凉的特点,倍增凄楚之感。
【解答】答案:
选取“松柏”“冢”“旅谷”“旅葵”这些意象,突出了其孤凄悲凉的特点。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9.《过零丁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分析】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解答】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情感。做此类试题时,要注意结合整首诗的主题思想﹣﹣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飘零,国家败亡的痛心,体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可抓住诗句中“谁无死”“丹心”“汗青”等词语来理解与把握主题思想,这样就容易写准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
答案:
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20.③《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试结合全词,做具体分析。
【分析】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答案:
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线索是什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线索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意境清新诱人。由此可知诗歌以“雪”为线索。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惆怅。惜别之情。
答案:
以“雪”为线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惆怅、惜别之情。
【点评】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和诗人的情感。要求熟读诗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来进行解答。
22.《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辛弃疾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
【解答】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或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当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所以分析时要结合当时背景,分析出中原沦陷,作者的感慨之情。
答案: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做,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时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点评】诗歌情感分析要结合作者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3.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目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送别为主旨,描绘了边塞冰天雪地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反映出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题目的理解。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送”字可以看出是送别诗,从“白雪”可以看出送别的环境,“送武判官归京”可以看出是送武判官回京时候作的诗。
答案:
从诗的题目能看出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并且是诗人在雪天为送武判官回京时候作的诗。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4.《山坡羊 潼关怀古》这首曲中,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分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一首元曲。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解答】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即曲的主旨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指定的句子,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即:一个朝代兴起,大兴土木,受苦的是老百姓;一个朝代灭亡,战争频繁,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这句话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然过着痛苦的生活。(或,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人民死活的鞭挞。)
答案:
示例: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谴责。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诗歌的基本常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