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2023年压轴同步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苗圃(pǔ) 溃退(kuì) 迸发(bìng) 山崩地裂(bēng)
B.簇新(cù) 胆怯(qiè) 惧惮(dàn) 惴惴不安(zhuì)
C.炽痛(chì) 干涸(hé) 胚芽(pī) 鳞次栉比(zhì)
D.哺育(bǔ) 浣妆(huàn) 溺爱(nì) 重蹈覆辙(zé)
2.下列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的打老虎、拍苍蝇、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就是要改变那种任性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把人们的行为引导、规范到法治轨道上来
B.《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无数观众,它成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
C.6月1日晚,搭载400多人的“东方之星”游轮在长江湖北监利段沉没。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令人无法接受
D.在今年的毕业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高兴异常,都沉浸在天伦之乐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A.北京残奥会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待人和蔼亲切,不论你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天门都一视同仁。(等量齐观)
B.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无不与科技、人文的进步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C.北京大学学术气氛浓厚,学生在校学习四年,耳濡目染,也养成了学术研究的习惯。(耳闻目睹)
D.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 。
①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
②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③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
④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渐衰弱的身躯。
A.②①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②①④③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②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
③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④而黄河也只有到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⑤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②④①⑤③ B.③④②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③①⑤②④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B.由于这次交通事故,淮海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
C.在交通干线上设卡收费的方案必须经地方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公诸于社会。
D.要不是教练及时调整进攻阵形,否则,曼联队在这场关键比赛中肯定会出问题。
7.选出理解《鱼我所欲也》内容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B.文中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指“不义”。
C.孟子认为并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有贤德的人才具备。
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就是指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
8.《送东阳马生序》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富有,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本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9.选出对本文《鱼我所欲也》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 俟 衾
容臭 裘葛 加冠
叱咄 负箧 曳屣
皲裂 媵人 烨然
缊袍 廪 冻馁
谬称
1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斜huī 千zhàng
里勒 羌
麾 qíng 苍
舴艋
13.用两个字概括《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 ”和“ ”;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 。
14.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15.按要求填写句子。
(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2)《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
17.《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18.《鱼我所欲也》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19.《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第二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0.请写出文章《鱼我所欲也》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2023年压轴同步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苗圃(pǔ) 溃退(kuì) 迸发(bìng) 山崩地裂(bēng)
B.簇新(cù) 胆怯(qiè) 惧惮(dàn) 惴惴不安(zhuì)
C.炽痛(chì) 干涸(hé) 胚芽(pī) 鳞次栉比(zhì)
D.哺育(bǔ) 浣妆(huàn) 溺爱(nì) 重蹈覆辙(zé)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积累和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尤其要注意一些常见字、多音字及生僻字的读音。
【解答】A.“迸发”的“迸”应读“bèng”;
B.正确;
C.“胚芽”的“胚”应读“pēi”;
D.“重蹈覆辙”的“辙”应读“zhé”;
故选:B。
【点评】做本题时应逐项排查,找出错误读音,得出正确答案。
2.下列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的打老虎、拍苍蝇、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就是要改变那种任性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把人们的行为引导、规范到法治轨道上来
B.《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无数观众,它成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
C.6月1日晚,搭载400多人的“东方之星”游轮在长江湖北监利段沉没。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令人无法接受
D.在今年的毕业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高兴异常,都沉浸在天伦之乐中
【分析】这道题目考查词语的运用,做这类题目时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注意词语的适用范围和感彩。
【解答】ABC.正确;
D.“天伦”指老一辈和小一辈有血缘亲属关系,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用在这里不合适,可以改为“无比快乐”。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根据词语的适用范围和感彩进行判断。D项就是没有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A.北京残奥会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待人和蔼亲切,不论你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天门都一视同仁。(等量齐观)
B.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无不与科技、人文的进步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C.北京大学学术气氛浓厚,学生在校学习四年,耳濡目染,也养成了学术研究的习惯。(耳闻目睹)
D.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义词的运用与辨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通过积累常用的词语,能够掌握常用词语的含义(包括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并能正确运用,弄清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要了解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并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辨析与使用。词语运用时应注意语意轻重、范围大小、使用对象、语体色彩、感彩、搭配关系等方面。
【解答】A.“一视同仁”和“等量齐观”
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故A改变句意。
B.“息息相关”和“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
C.“耳濡目染”和“耳闻目睹”
耳濡目染:释义:濡,沾湿;染,沾染。意为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借以 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多指受到好的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借以形容亲身见证,千真万确。
D.“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
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应接不暇: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目前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运用与辨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弄清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 。
①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
②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③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
④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渐衰弱的身躯。
A.②①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②①④③
【分析】解答句子排序题的过程和方法:第一步,研读材料。解答句子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抓住了中心,从而确定首句。 第二步,理清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结构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 空间或事物的发展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 第三步,抓住标志。抓住语言标志,如呼应的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等。第四步,语感检验。通过前面三步,最后将初步拍成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如果有不顺畅的感觉,即再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句子衔接,做这类题应首先确定首句。这道题已给出,因此直接所分析给出的句子。首句是说的“时针不会逆转”,第③句的“倒行逆转”承接首句,接着第①句开始总结,第④句承接第①句的光阴逆转;最后第②句引起人们深思。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
②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
③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④而黄河也只有到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⑤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A.②④①⑤③ B.③④②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③①⑤②④
【分析】试题分析:排列句子顺序: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5)按照句意之间内在逻辑排列。
【解答】通读5句话得知,这段话写的是黄河,③是首句,紧接着对比“九寨沟的水”“太湖的水”,紧接着对比完回到写黄河,故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选:D。
【点评】【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B.由于这次交通事故,淮海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
C.在交通干线上设卡收费的方案必须经地方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公诸于社会。
D.要不是教练及时调整进攻阵形,否则,曼联队在这场关键比赛中肯定会出问题。
【分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表述正确;
B.成分赘余,删去“为此”;
C.重复赘余,“诸”就是“之于”的意思,删去“于”;
D.语意重复,删去“否则”。
故选:A。
【点评】成分残缺或赘余
①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一句中,主语便因介词结构掩盖而残缺了。
②谓语残缺。例如“全校师生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好人好事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句中,主语“全校师生”怎么样?后无谓语承接,而后却已换成另一个话题另一个主语了。
③宾语残缺。例如“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他还是抓紧和同学们交流学习体会或自己看书”一句中“抓紧”什么,无宾语承接,意脉断缺。
④附加成分残缺。例如“球赛中张强和李丽夺得了男女冠军”一句中,“夺得”前缺少必要的状语“分别”。而“要想夺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一句中,“劳动”前则缺必要的定语“艰辛的”。
⑤成分赘余则是成分累赘多余,造成重复啰嗦,影响表达简明效果的一种语病。
常见有主语谓语定语等成分及助词“的”赘余的情况,下面各举一例说明。
A. 我们班的同学都好学,上课时我们都能认真听讲。(后句主语赘余)
B. 他正在进行打球,可上劲了。(谓语“进行”赘余)
C. 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宾语“的想法”赘余)
D. 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他们。(状语“在心里”赘余)
E. 这话里包含多少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无声的”赘余)
F. 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补语“一些”赘余)
G. 由于历史动乱和气候的潮湿,珍贵的绘画损坏殆尽。(“气候”后“的”赘余)
7.选出理解《鱼我所欲也》内容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B.文中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指“不义”。
C.孟子认为并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有贤德的人才具备。
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就是指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
【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关于“义”,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见在孟子心中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持这种“本心”不丧失罢了。
故选:C。
【点评】解答对于文意内容的理解题目,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一定要带着题目要求,反复阅读文章,随时提取勾画关键的信息点,比较辨析作答。
8.《送东阳马生序》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富有,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本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分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分析。首先我们应把握文章叙述的内容;再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描写富家子弟的富有,不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是为了与自己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口体之奉”的品格。
故选:B。
【点评】课文内容的分析是深刻理解一篇文章的关键,需仔细思考,认真作答。
9.选出对本文《鱼我所欲也》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本文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选:C。
【点评】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也叫做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此外还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它是经验的总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它可以使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这种方式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乡为身死而不受
【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的辨析,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解答】A.句意: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辟”通“避”躲避;
B.句意: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辩”通“辨”辨别;
C.句意:现在(有人)却为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D.句意: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乡”通“向”。从前。
故选:C。
【点评】古文中的通假字,指或形或音相同相近的字通用,所以判断通假字可从“形”或“音”两方面来辨析判断,课文注释中注明的通假字学习时要加强记忆。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 shì 俟 sì 衾 qīn
容臭 xiù 裘葛 gě 加冠 guān
叱咄 chì duō 负箧 qiè 曳屣 xǐ
皲裂 jūn 媵人 yìng 烨然 yè
缊袍 yùn 廪 lǐn 冻馁 něi
谬称 miù
【分析】本题考查注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要读准字音,能结合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生僻字的读音要加强记忆,准确把握多音字和形近字的用法。
【解答】答案:
shì;sì;qīn
xiù;gě;guān
chì duō;qiè;xǐ
jūn;yìng;yè
yùn;lǐn;něi;miù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1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斜huī 晖 千zhàng 嶂
里勒 lè 羌 qiāng
麾 huī qíng 擎 苍
舴艋 zé měng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把握。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解答字音、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解答】答案:
晖;嶂;lè;qiāng;huī;擎;zé měng
【点评】解有关汉字的考题时,一要注意正确识记和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二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多义字。
13.用两个字概括《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 勤 ”和“ 艰 ”;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分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
【解答】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章总结的语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明确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勤”“艰”。第二问根据这两点内容联想诗句,诗句中要突出作者求学之苦求学之难,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答案:勤|艰|梅花香自苦寒来
【点评】本题根据内容有具体的要求,根据要求作答即可。本题将理解文章内容与知识积累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解答问题,是个好题。
14.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助词
蹴尔而与之 给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3)而:
呼尔而与之 表承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 。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句意为:所认识的穷朋友感激我吗?与:通“欤”,语气助词;
蹴尔而与之
句意为:用脚踢着(或踩过) 给别人吃。与:给。
(2)
所欲有甚于生者
句意为: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于: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句意为: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于:对。
(3)呼尔而与之
句意为: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而:表承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句意为: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而:表转折
答案:
(1)与:通“欤”,语气助词;与:给。
(2)于:比;于:对。
(3)而:表承接;而:表转折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15.按要求填写句子。
(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要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应该熟记大纲要求的背诵篇目,并且在默写中注意不能添字、漏字、错字,顺序颠倒等现象。
【解答】(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重点词语:勿)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重点词语:欲)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重点词语:辩)
【点评】回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书写,避免出现错别字,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理解辨析识记,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同时还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特点,然后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并正确运用。
【解答】(1)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2)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点评】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互文等,学生要明确其各自特点,并加以准确判断。
17.《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的论述可知,过去对于“万种”的态度是“乡为身死而不受”,今天却接受了,原因在于: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对于这种做法,从“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论述中,可知作者是明确反对的。
答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18.《鱼我所欲也》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解答】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方法。本文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就是全篇的中心论点,这样写也能很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推理的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思考。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对课文的内容、写法、主旨等要熟记于心,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9.《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第二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解答】本文的论点是: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论证方法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举例论证;“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论证。
答案:
①举例论证,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进行批判。
②对比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点评】论证方法的作用:
事实论证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20.请写出文章《鱼我所欲也》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的掌握。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归纳。
【解答】答案: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激。 与,“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从前。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分类归纳,并加强记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