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与发展(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件】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与发展(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1 13: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变化
授课人:
学字校:
XXXXX
XXXXX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socialist countries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学习目标
重难点知识
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曲折与剧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
目录
contents
01
苏联
USSR
02
东欧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03
中国
Chinese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01
苏联发展、改革、解体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二战后苏联建设成就与问题
成就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科技获得发展,成功研制原子弹与氢弹
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6200个
1950年恢复和新建企业数量
70%
1950年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长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10月4日在苏联发射。它是一只用铝合金做成的圆球,直径为58厘米,重达83.6公斤。圆球外面附着4根弹簧鞭状天线,其中一对天线长240厘米,另一对天线长290厘米。
斯普特尼克一号
科技
空间技术
二战后苏联建设成就与问题
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极不正常
文化:个人崇拜;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处理
问题
20%
轻工业生产只增长
99%
农业总产值只恢复到1940年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措施
结果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3~1964 1965~1982 1985~1991
措施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放弃苏共领导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加大农业投入,实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树立个人迷信 抛弃马思主义指导
实行“多元化”
结果 失败 失败 失败,苏联解体
失败的根源
1954一1956年,苏联各部和主管部门撤销了一半以上的处、司、局和总管理局,精减了75万名行政管理人员夕下放了11000多个企业,国家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左右,扩大了企业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自主权。
根据经济改革的要求,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原先的30项减少了9项。同时,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不一样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突破了苏联模式,却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解体
立陶宛独立
1900年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16日
苏联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02
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建设成就与问题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01
自行按照自己项目需求添加。仅供参考,自行按照自己项目需求添加。仅供参考,自行按照自己项目需求添加。
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
02
自行按照自己项目需求添加。仅供参考,自行按照自己项目需求添加。仅供参考,自行按照自己项目需求添加。
采取苏联模式,国经济比例失调
自行按照自己项目需求添加。仅供参考,自行按照自己项目需求添加。仅供参考,自行按照自己项目需求添加。
国家 措施 结果
南斯 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匈牙利
民主 德国
东欧的改革
国家 措施 结果
南斯 拉夫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捷克斯洛伐克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波兰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匈牙利 实施“新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 德国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东欧的改革
东欧剧变
波兰
战后东欧出现的第一个非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更改国徽
匈牙利
匈牙利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删除共产党领导地位和国家属社会主义性质的条文
两德统一
1990年8月,双方又在柏林签署德国统一条约,确定民主德国采用联邦德国宪法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被改名为罗马尼亚,实行三权分立、多党制政体。
20XX
1989年11,党内发生“宫廷政变”,日夫科夫被迫辞职,并向社会作出举行自由选举的承诺
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东欧剧变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根本性变革
国家 方式
波兰、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 相对平稳
罗马尼亚 流血冲突
民主德国 合并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 国家分裂
南斯拉夫 国家解体
东欧剧变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舍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归纳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东欧剧变
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
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舍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0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发展历程
1949.10
1954
1956
2010
十八大以来
新中国的成立
第一届人大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年探索时期
两弹一星
1978
1956~1966
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二
解决绝对贫困
经济总量世界第二
2021
课堂训练
1.赫鲁晓夫时期对经济理论的讨论十分活跃,特别是在商品货币关系等主要问题上,苏联学者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尽管受历史条件的影响,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毕竟让人们有可能根据实际已变化了的情况去探索理论和发展理论。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改革(  )
A.引发了苏联思想大解放
B.否定了计划经济模式
C.冲击了斯大林经济理论
D.认可了市场经济体制
课堂训练
2.苏联某领导人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效果有限;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他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国防相关的工业部门,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该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课堂训练
3.有学者称,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发展战略”意图扭转苏联经济停滞,在初期经济效果不佳时提出更大范围的经济改革,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收效甚微下又骤然转向政治领域。该学者意在说明苏联改革进程中(  )
A.存在过激倾向,缺少宏观规划
B.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C.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完全照搬西方模式
课堂训练
4.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  )
A.是指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改革
B.推动了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引发了思想领域的混乱
课堂训练
5.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德国,在尊重和保护少数族裔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同时,德国要求所有外来移民必须学习和了解德语,接受德国社会的人权、民主、法制及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这些做法反映出德国政府(  )
A.依然固守着冷战思维意识
B.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心存顾忌
C.重视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D.努力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课堂训练
6.1992年,陕西省政府开始实行国企“破三铁”行动,一是通过建立劳动合同制破除“铁饭碗”,二是通过建立干部聘任制破除“铁交椅”,三是通过建立技能岗位工资制破除“铁工资”。这次行动(  )
A.增强了国企的经营活力
B.改变了国企所有权性质
C.优化了国企的产业结构
D.消除了国企发展的障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