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达标试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达标试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2 17:59:07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达标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李白在《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李白描绘了秦王(  )
A.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B.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由“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可知,诗歌赞扬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分析史料能力。
2.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②秦统一后修筑万里长城
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达到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由秦灭六国形势图可以看出,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秦统一后的疆域达到东部沿海地区。①③④符合题意,秦统一后修筑万里长城图中无体现,故②不能从图中得出。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也可以排除法进行选择。
3.(2016七上·赤峰期中)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农民军攻占咸阳,秦朝灭亡。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
4.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
A.皇权至上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题文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意思是: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是皇帝一人做决断,这是秦朝皇帝专权的表现,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皇权至上,故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5.电视剧《秦始皇》以其恢弘的场面和精良的制作成为我国历史剧中的佳作。在剧中,中央设置的官职不可能有(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掌握。
6.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规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其中在文化上,秦朝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朝统一了货币。图片是秦朝统一文字和货币,这些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相关知识。
7.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统一六国后,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而实行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辆形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由此可知D项不符合秦统一后的情况;A项阐述的是统一车辆形制;B项阐述的是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C项阐述的是统一文字。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识记能力。
8.(2016七上·相城期中)两汉文化看徐州。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公元纪年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多少年;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多少年。公元纪年中的一个世纪为 100 年。世纪又分前期、中期和晚期。公元前202年应该为公元前3世纪末。故选D。
【点评】本题及考查了学生对公元纪年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9.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说:“凡不在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而实行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建立司隶校尉 D.将全国划为l3个监察区域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凡不在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联系所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掌握。
10.下图是《汉代讲学图》,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  )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兵家学说 D.墨家学说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汉代讲学图》,联系所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掌握。
11.“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注意把握限定词“最大作用”。B项与“主父之策”无关;C项是思想方面措施;题干材料中武帝要求诸侯王将部分封地分给其子弟,其直接作用是削弱了王国势力,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分析问题能力。
12.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司隶校尉 ③刺史 ④太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是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掌管监察和军事的官职,司隶校尉和刺史是汉武帝分别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的掌管监察功能的官职,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如图反映的对西域管辖的机构设立于(  )
A.公元前ll9年 B.公元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60年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由图片信息“西域都护府”结合所学,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2016年3月17日,以“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连接欧洲和中国产业的绿色通道”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是(  )
A.洛阳、非洲 B.洛阳、西亚 C.长安、欧洲 D.长安、西亚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知识的掌握。
15.与下图直接相关的是(  )
①张骞通西域 ②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③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④东汉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朝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到欧洲,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④是错误的,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识记及理解能力。
16.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人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核桃、石榴、葡萄等物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小麦是中原地区原有的物种。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的掌握。
17.我国人民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不忘记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这种环保理念,下列哪一个人的创新过程体现出了这一点(  )
A.华佗制成“麻沸散”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 D.司马迁写《史记》
【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体现了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环保理念,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蔡伦改进造纸术知识的掌握。
18.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C.华佗制成了“麻沸散”
D.《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9.(2017·滨州模拟)能够通过下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文景之治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史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图示著作查到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著作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选项①②④符合这一时间段,而选项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属于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下列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下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体现了秦朝的雕塑艺术水平
B.展现了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
C.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体相当
D.体现了佛教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于秦朝,因此不可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传入中国知识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21.历史电视剧《大秦帝国》描述了秦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的整个过程。某校历史探究小组结合剧中内容对秦的兴亡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有关内容。
(1)【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一事件为秦国完成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帝王为民族统一做出了贡献。其中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是谁?
(3)【治国方略】下图是肖鹏同学为方便知识的掌握制作的一张示意图。请你帮他把图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
①   ;②   
肖鹏制作的这张示意图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   制度。
(4)【历史感悟】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上缴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 000万人,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受罚;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强盛的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5)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假如你是秦朝的一名官员,你会为统治者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至少回答两点)
【答案】(1)根本原因:战国以来,各诸侯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事件:商鞅变法。
(2)秦始皇(或嬴政)。
(3)御史大夫;郡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秦朝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法严苛。
(5)实行仁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发展经济,与民休息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1)战国以来,各诸侯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是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在地方,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4)由“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上缴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 000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受罚;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可以看出,秦朝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法严苛。正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引起人们的反抗,导致秦短命而亡。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秦的暴政,言之有理即可。实行仁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发展经济,与民休息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兴亡知识的掌握。秦短命而亡,暴政统治,其教训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有历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请回答:
(1)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哪一年?为巩固统一,秦王嬴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怎样建立这一制度的?
(2)汉武帝时,确立某一学说的“独尊”地位,从而形成了全国上下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普遍认同的文化体系。这是哪一学说?
(3)从秦汉时期起,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综上,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公元前221年。 称皇帝,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儒家学说。
(3)政治和文化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公元前221年,秦灭亡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实现国家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在地方,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政治和文化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知识的掌握。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为巩固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23.“一带一路”的提出,不单是国家层面的审慎思考和战略选择,还是我们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的主动作为,更是这一条辉煌大路的再生之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一场以“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连接欧洲和中国产业的绿色通道”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于l7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诺欧商务孔子学院院长张海晏致辞时表示,中国实行“一带一路”政策以来,亚欧大陆在经济与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力不断显现。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合作,实现绿色发展。
——摘自2016年3月19日国际在线消息
(1)开辟丝绸之路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当时在位的汉朝皇帝是谁?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在何时传入我国?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谁?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实行“一带一路”政策有什么现实价值?
【答案】(1)张骞。汉武帝。
(2)西汉末年;(东汉)蔡伦。
(3)重要地位: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现实价值: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1)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皇帝是汉武帝。
(2)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3)材料二中“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对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重要地位的表述。由“中国实行一带一路政策以来,亚欧大陆在经济与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力不断显现。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合作,实现绿色发展。”可以看出,实行“一带一路”政策的现实价值是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知识的掌握。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4.历史讲述的是关于人的故事,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围绕历史人物,完成下列探究。
(1)【任务一梳理知识】根据下列表格的分类,将下列历史人物的序号填进对应的空格内。
①张骞 ②主父偃 ③蔡伦 ④司马迁 ⑤张仲景 ⑥陈胜、吴广
类别 序号
政治家    
科技人物    
史学家    
农民起义领袖    
(2)【任务二观点论证】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请以张骞为例,运用史实加以论证。
(3)【任务三思考感悟】杰出历史人物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②;③⑤;④;⑥
(2)张骞是杰出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开辟了丝绸之路,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张骞和主父偃是政治家。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因此蔡伦和张仲景是科技人物。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因此司马迁是史学家。陈胜、吴广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因此陈胜、吴广是农民起义领袖。
(2)张骞是杰出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开辟了丝绸之路,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杰出历史人物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贡献知识的识记能力。我们要从杰出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成功经验,促进个人的成长。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达标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李白在《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李白描绘了秦王(  )
A.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B.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2.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②秦统一后修筑万里长城
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达到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3.(2016七上·赤峰期中)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4.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
A.皇权至上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5.电视剧《秦始皇》以其恢弘的场面和精良的制作成为我国历史剧中的佳作。在剧中,中央设置的官职不可能有(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6.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7.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8.(2016七上·相城期中)两汉文化看徐州。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9.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说:“凡不在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而实行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建立司隶校尉 D.将全国划为l3个监察区域
10.下图是《汉代讲学图》,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  )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兵家学说 D.墨家学说
11.“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12.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司隶校尉 ③刺史 ④太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如图反映的对西域管辖的机构设立于(  )
A.公元前ll9年 B.公元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60年
14.2016年3月17日,以“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连接欧洲和中国产业的绿色通道”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是(  )
A.洛阳、非洲 B.洛阳、西亚 C.长安、欧洲 D.长安、西亚
15.与下图直接相关的是(  )
①张骞通西域 ②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③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④东汉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人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我国人民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不忘记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这种环保理念,下列哪一个人的创新过程体现出了这一点(  )
A.华佗制成“麻沸散”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 D.司马迁写《史记》
18.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C.华佗制成了“麻沸散”
D.《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19.(2017·滨州模拟)能够通过下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文景之治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0.下列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下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体现了秦朝的雕塑艺术水平
B.展现了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
C.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体相当
D.体现了佛教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21.历史电视剧《大秦帝国》描述了秦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的整个过程。某校历史探究小组结合剧中内容对秦的兴亡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有关内容。
(1)【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一事件为秦国完成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帝王为民族统一做出了贡献。其中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是谁?
(3)【治国方略】下图是肖鹏同学为方便知识的掌握制作的一张示意图。请你帮他把图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
①   ;②   
肖鹏制作的这张示意图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   制度。
(4)【历史感悟】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上缴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 000万人,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受罚;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强盛的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5)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假如你是秦朝的一名官员,你会为统治者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至少回答两点)
22.有历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请回答:
(1)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哪一年?为巩固统一,秦王嬴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怎样建立这一制度的?
(2)汉武帝时,确立某一学说的“独尊”地位,从而形成了全国上下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普遍认同的文化体系。这是哪一学说?
(3)从秦汉时期起,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综上,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3.“一带一路”的提出,不单是国家层面的审慎思考和战略选择,还是我们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的主动作为,更是这一条辉煌大路的再生之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一场以“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连接欧洲和中国产业的绿色通道”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于l7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诺欧商务孔子学院院长张海晏致辞时表示,中国实行“一带一路”政策以来,亚欧大陆在经济与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力不断显现。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合作,实现绿色发展。
——摘自2016年3月19日国际在线消息
(1)开辟丝绸之路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当时在位的汉朝皇帝是谁?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在何时传入我国?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谁?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实行“一带一路”政策有什么现实价值?
24.历史讲述的是关于人的故事,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围绕历史人物,完成下列探究。
(1)【任务一梳理知识】根据下列表格的分类,将下列历史人物的序号填进对应的空格内。
①张骞 ②主父偃 ③蔡伦 ④司马迁 ⑤张仲景 ⑥陈胜、吴广
类别 序号
政治家    
科技人物    
史学家    
农民起义领袖    
(2)【任务二观点论证】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请以张骞为例,运用史实加以论证。
(3)【任务三思考感悟】杰出历史人物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由“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可知,诗歌赞扬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分析史料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由秦灭六国形势图可以看出,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秦统一后的疆域达到东部沿海地区。①③④符合题意,秦统一后修筑万里长城图中无体现,故②不能从图中得出。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也可以排除法进行选择。
3.【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农民军攻占咸阳,秦朝灭亡。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
4.【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题文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意思是: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是皇帝一人做决断,这是秦朝皇帝专权的表现,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皇权至上,故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掌握。
6.【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规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其中在文化上,秦朝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朝统一了货币。图片是秦朝统一文字和货币,这些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相关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统一六国后,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而实行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辆形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由此可知D项不符合秦统一后的情况;A项阐述的是统一车辆形制;B项阐述的是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C项阐述的是统一文字。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识记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公元纪年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多少年;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多少年。公元纪年中的一个世纪为 100 年。世纪又分前期、中期和晚期。公元前202年应该为公元前3世纪末。故选D。
【点评】本题及考查了学生对公元纪年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凡不在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联系所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掌握。
10.【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汉代讲学图》,联系所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掌握。
11.【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注意把握限定词“最大作用”。B项与“主父之策”无关;C项是思想方面措施;题干材料中武帝要求诸侯王将部分封地分给其子弟,其直接作用是削弱了王国势力,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分析问题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是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掌管监察和军事的官职,司隶校尉和刺史是汉武帝分别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的掌管监察功能的官职,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由图片信息“西域都护府”结合所学,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知识的掌握。
15.【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朝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到欧洲,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④是错误的,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识记及理解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核桃、石榴、葡萄等物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小麦是中原地区原有的物种。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的掌握。
17.【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体现了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环保理念,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蔡伦改进造纸术知识的掌握。
18.【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史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图示著作查到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著作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选项①②④符合这一时间段,而选项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属于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D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于秦朝,因此不可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传入中国知识的掌握。
21.【答案】(1)根本原因:战国以来,各诸侯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事件:商鞅变法。
(2)秦始皇(或嬴政)。
(3)御史大夫;郡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秦朝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法严苛。
(5)实行仁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发展经济,与民休息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1)战国以来,各诸侯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是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在地方,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4)由“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上缴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 000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受罚;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可以看出,秦朝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法严苛。正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引起人们的反抗,导致秦短命而亡。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秦的暴政,言之有理即可。实行仁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发展经济,与民休息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兴亡知识的掌握。秦短命而亡,暴政统治,其教训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答案】(1)公元前221年。 称皇帝,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儒家学说。
(3)政治和文化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公元前221年,秦灭亡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实现国家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在地方,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政治和文化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知识的掌握。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为巩固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23.【答案】(1)张骞。汉武帝。
(2)西汉末年;(东汉)蔡伦。
(3)重要地位: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或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现实价值: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1)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皇帝是汉武帝。
(2)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3)材料二中“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对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重要地位的表述。由“中国实行一带一路政策以来,亚欧大陆在经济与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力不断显现。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合作,实现绿色发展。”可以看出,实行“一带一路”政策的现实价值是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知识的掌握。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4.【答案】(1)①②;③⑤;④;⑥
(2)张骞是杰出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开辟了丝绸之路,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张骞和主父偃是政治家。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因此蔡伦和张仲景是科技人物。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因此司马迁是史学家。陈胜、吴广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因此陈胜、吴广是农民起义领袖。
(2)张骞是杰出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开辟了丝绸之路,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杰出历史人物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坚持不懈,刻苦努力,富有智慧,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贡献知识的识记能力。我们要从杰出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成功经验,促进个人的成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