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945年4月26日易北河桥上美军与苏联军人握手
美苏两国在二战中携手相助,是对抗法西斯的亲密战友,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举杯相庆,而就在此时美国驻苏联参赞却说:“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齐世荣总主编,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为什么这么说?这个战争指的是什么?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习目标】
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等重大历史事件,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2、了解二战后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概况,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国际格局演变的历程及影响因素
是指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预习:1、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冷战对手的原因有哪些?
2、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有哪些?
3、苏联面对美国冷战政策采取的反制措施有哪些?
4、美苏两国对峙尖锐的事件有那两个事件?
5、世界多级力量的发展有哪些?
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政治上--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军事上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直接诱因--北约接纳联邦的国)
柏林危机(第一次博联危机直接导致德国分裂---联邦德国和民主的国;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西欧(欧共体)、日本、中国、第三世界(1955年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
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两极格局对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
的重大影响?
历
史
探
究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探究:美苏为什么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
观点争鸣: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四种观点:
一是由美国单边酝酿和发动;
二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
三是英国在冷战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白建才、田华《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
学习任务1:评析上述材料的观点(可以赞成、反对或者提出修改), 你认为下列哪些史料可以用来证明你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自主探究】:根据视频及教材第一子目,指出冷战的背景
1、背景
①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
③序幕:
二战结束后,美苏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战时, 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
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
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
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
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于雅尔塔)
请思考:斯大林的话反映出两国反目
成仇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材料一
材料二: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顾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罗斯福1944年
请思考:罗斯福的话反映了战后美国的什么意愿?
材料三: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斯大林1945年
请思考:斯大林为什么这么说?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在全球进行扩张,把苏联看做其最大障碍。
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
谁占领了地盘,谁就能把他的那套社会制度推行到那个地方去。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材料四:国际关系领域流传着19世纪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一句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根因:国家利益冲突和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思考:“冷战”形成根本原因是?
材料五: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主张。
——美国驻苏联参赞 乔治·凯南
材料六: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主要障碍,并正在积极扩军备战,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思考:两位大使的话说明了什么?
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合作转向了对抗,态度逐渐强硬。
①直接原因:二战结束后,美苏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②根本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③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冷战兴起的原因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多元因素
力量对比:美苏两国双方势均力敌 。
历史潮流: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
体系框架:雅尔塔体系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推波助澜: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揭开序幕。
领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年4 月“北约”
1955年,“华约”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学习任务2:阅读P112,梳理冷战的表现,完成表格。思考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标志冷战开始
1947年,杜鲁门主义
关系:冷战促进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对抗形式是冷战。
2.冷战的表现 (1)初期表现
缓和: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①1961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1962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苏攻美守
第一阶段:既缓和又紧张,美国占优
第三阶段:走向缓和
(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自主探究】:根据教材P113第二段、P115一、二段,梳理美苏关系的变化
2.冷战的表现 (2)美苏关系变化
缓和: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①1961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1962古巴导弹危机
概况:
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原因:
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签署限制武器、裁军条约
③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第二阶段:苏攻美守
第一阶段:既缓和又紧张,美国占优
第三阶段:走向缓和
(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自主探究】:根据教材P113第二段、P115一、二段,梳理美苏关系的变化
2.冷战的表现 (2)美苏关系变化
学习任务:结合图片和材料,探究冷战(两极格局)的特点。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古巴导弹危机
111111
H-bomb 1亿吨TNT当量氢弹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教材115
特点1: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
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特点2: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
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特点3: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
意识形态浓厚
特点4:避免大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1.冷战的发展
发展特点:
▲ 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阅读教材第113页,思考冷战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有何特点?表现在哪里?
表现: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对抗:
缓和:
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开展对话
西方阵营的分化
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
日本的腾飞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中苏关系破裂
东欧反对苏联的控制
中国“两弹一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多极力量的成长
三.冷战的结束--国际局势风起云涌
材料: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根据教材P115、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外部原因)
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直接原因)
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④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
2、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
三.冷战的结束--国际局势风起云涌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有何影响?
温馨提示:从积极、消极角度回答
①美苏两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国际关系恶化。
②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局部“热战”,破坏世界和平。
③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④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⑤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⑥面对美苏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并使其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冷战的结束--国际局势风起云涌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习近平
冷战真的结束了吗?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小结:本课知识体系
1945
1991
两极格局
欧洲中心
多极化趋势加强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与两极格局
概念
背景
表现: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标志:“北约”与“华约”
冷战的发展
多极力量的成长
特征
表现
缓和:美苏开展对话
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东欧反苏、中苏关系破裂
中国崛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
美苏关系的演变:紧张与缓和
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影响
1、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加强对美国输出意识形态
2、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国务院专门设立主管文化外交的国际文化关系局,来推动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文化交流。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还主持一个“学说宣传项目”来与社会主义学说进行对抗和攻击。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
A.宣传美国价值,实现和平演变 B.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多元文化
C.团结苏联等国,消除文化分歧 D.帮助苏联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C
随堂测验
A
随堂测验
3、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我们必须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政府征服企图……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否则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这一言论
A.直接推动了北约的成立 B.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直接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D.加剧了美苏两国的对抗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材料表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旨在
A.强化对西欧经济干预 B.扩大美国的海外市场
C.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D.巩固美欧的同盟关系
D
C
课后作业
1、熟记本课所讲的知识点
2、完成学习指导相关内容
3、预习第19课
思考: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