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乘法
第3课时 列队表演(二)
列队表演
学习目标
1. 结合“队列表演(二)”的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结合点子图说明乘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理解算理。
(二)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创设情境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新知
口算比赛。
3×4
5×12
12×4
25×2
32×10
51×1
51×10
23×200
=12
=60
=48
=50
=320
=51
=510
=4600
创设情境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新知
25×12
33×22
× 30 3
20 600 60
2 60 6
600+60+60+6=726
=300
=726
25×10=250
25×2=50
250+50=300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
创设情境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新知
用竖式计算下面的题。
1 4
8
2
2 3 1
3
9
6
×
×
怎样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呢?
多位数乘一位数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
3
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自主探究,研究算理
× 1 2
1 4
2 8
14×2=28,接下来怎样算?
你能用竖式计算14×12吗?
再用12的十位数字1乘14。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自主探究,研究算理
用10×14等于140,可是怎样写呢?
十位数字1表示1个10,所得的积是14个10,即140。因此,“14”的“4”应该写在十位的数位上,“1”写在百位上。
12
14
×
2
8
40
168
+
1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自主探究,研究算理
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 1 2
1 4
注意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14×2 ……
+
14×10……
28+140……
2 8
1 4 0
1 6 8
借助点子图理解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自主探究,研究算理
14×12
=168
× 1 2
1 4
+
2 8
1 4 0
1 6 8
× 1 2
1 4
2 8
1 4
1 6 8
简便写成
用十位上的“1”乘14的积是140,末尾的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可以省略不写。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算一算。
2 1
× 2 3
3
6
4
3
3 4
× 1 2
8
6
3
8
3 3
× 1 3
9
9
3
9
2
8
4
4
0
4
3
2
4
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小结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是什么呢?
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得数是多少个“十”,个位上的0可省略不写,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一位数( )。
巩固练习
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练习
1.计算23×13。
(1) 23×10=( )
23×3= ( )
( )+( )=( )
(2)
230
69
230
69
299
9
6
3
2
9
9
2
2 3
1 3
巩固练习
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练习
2.计算:42×23=
210
× 2 3
4 2
1 2 6
8 4
2 1 0
× 2 3
4 2
1 2 6
8 4
9 6 6
966
应把第二个积的末位与第一个积的十位对齐。
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2乘42,实际上是20乘42,应该得840,而不是84。
巩固练习
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练习
3.一座水塔高16米,一座电视塔的高度是这座水塔高度的11倍,电视塔的高度是多少?
16×11=
答:电视台的高度是176米。
176
11
16
×
1
6
6
176
1
(米)
你能列出竖式吗?
巩固练习
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练习
4.李老师带领14个小朋友到游乐场游玩,每个小朋友的门票价钱是22元,每个成人的门票价钱是30元。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门票钱
=308(元)
答:李老师一共要付338元门票钱。
14×22
308+30=338(元)
14个小朋友再加上一个成年人。
1 4
× 2 2
8
2
2
8
8
0
3
课堂小结
2. 用点子图表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意义。
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3.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
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
巩固练习
教材P35 第2题、第3题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
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的来历
“+”、“-”、“×”、“÷”符号是为了简化数学问题才创造使用的。
“+”、“-”符号是1849年德国的数学家维德曼首先创造出来的,维德曼当时的工作是帮助政府和商人进行数字计算。由于政府和商人业务繁忙,维德曼经常因为繁琐的运算而身心疲惫。于是,他决心找到一种简单些的运算方法。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维德曼最后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解决方案,他决定用 “+”、“-”符号代替加、减运算的语言叙述,其他人在使用了这些符号之后也都感到了运算的便利和快捷。从此以后, “+”、“-”符号就开始被广泛应用了。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
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的来历
“×”、“÷”符号是在 “+”、“-”出现很长时间以后才被创造出来的。“×”的创造者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奥特雷德十分喜欢发明符号,他在17世纪初所著的《数学之钥》中造出了150多个数学符号,可是使用到现在被承认的符号只有包括“×”在内的3个符号。
17世纪的瑞士人拉恩是第一个使用“÷”的人,可在当时并未被大家接受,使用范围并不广泛。又过了一段时间,英国的约翰贝尔在其数学著作中使用了此符号之后,“÷”才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