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说课
团队成员
姓名 单位 作用
黄小娜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大单元教学设计团队组织和学科指导
廖寿传 南宁市第一中学 大单元教学设计学科指导
覃 源 南宁市第二中学 大单元教学设计学科指导
满家少 南宁市第十五中学 选必2第四单元单元设计
张协力 南宁市第二中学 第四单元第10课课时设计
李金隆 南宁市第十五中学 第四单元第11课课时设计
董莹莹 南宁市第四中学 第四单元探究课课时设计
说课目录
CONTENTS
01
教学内容
分析
02
学情
分析
03
教学目标
分析
04
教学过程
分析
05
教学评价分析
01
教学内容分析
——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
课标依据
教材依据
学术依据
课标依据
1.1
01
02
03
04
【课程定位】
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
【模块要求】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有利于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课标
依据
【教学内容】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学业要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居住环境的变迁,能够进一步进一步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发展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家园而努力。
教材依据
1.2
【课程定位】
【模块要求】
本单元的主题是“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分为两个课时。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概述了人类居住的主要环境的变迁——村落的产生、城镇出现和城市的产生,还大篇幅介绍了世界各地民居的差异及特征。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设置了“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子目,概述了城市化进程及影响。
农、工、商、住、行、医等6个方面是人类经济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本模块五个单元内容联系紧密,分别从食物生产、生产工具、商业贸易、居住环境、交通、医疗与公共卫生等六个视角阐述农、工、商、住、行、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定位:
选必课程从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
视角:
学习人居环境变迁的历程,深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
线索:
探究经济、政治、科技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
Q1:人居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上位概念 社会生活
核心概念 人居环境
(居住形式、居住环境)
重要概念 民居、村落、集镇、城市
单元大问题 人居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推动人居环境改善的动力有哪些?
如何让人居环境变得更美好?
课标与
教材分析
单元大概念和大问题
1.2
学术依据
1.3
【课程定位】
输入内容
【模块要求】
人居环境是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落及其环境,人居环境包括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工环境,包含自然、社会、人、居住、支撑网络五个系统。——吴良镛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变化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自然条件、生产发展与社会环境等,这些直接导致不同历史时期居住环境发生变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选择的三大因素:地理环境,不同民族对社会组织的态度和构建方式,技术水平。——庞兹在《中世纪城市》
学术依据
1.3
【课程定位】
输入内容
19世纪的城市发展以工业生产效益和经济发展为主导,传统的控制城市环境的组织形式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放任、不加控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观念,一切都是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
随着人口和生产资料的集中、阶级的分化、城乡的分离等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变迁,城市政治统治机器的建立成为必然,现代城市政治日趋成熟,政府职能也相应地健全了起来。
——曹海军《城市政治理论》
中国城市文明能贯通六千余年,而且跨越城乡的分野,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自古已通晓“天人合一”、“顺天应命"等,利用大自然法则的人地关系的方法和指导原则,来构筑其文明社会。
——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单元主题的确定
1.4
单元主题:
村落、集镇、城市——让人居环境更美好
村落、集镇、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极大的改善了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同时期人类对人居环境的追求和改造,受到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和科技创新水平的制约。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实现和谐共生,才能让未来的人居环境变得更美好。
村落、集镇和城市——让人居环境更美好
第10课:古代村落、城镇
——看经济发展如何改变人居环境
第11课:近代城市化进程
——看城市治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
探究课:世界民居的发展与未来
——看科技创新如何让人居环境更美好
动力
安全稳定
功能配套
和谐共生
追求
变迁
明 线:人居环境的变迁:从村落、城镇到城市化。
暗线1:人居环境变迁的动力:经济发展、城市治理、科技创新。
暗线2: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追求安全稳定(农业文明)到功能配套(工业文明),再到追求和谐共生(生态文明)。
单元逻辑框架
1.5
02
学情分析
必修课程 选必课程
课标 课程内容要求 1.1 早期中华文明。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1.6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1.15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1.16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1.19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2.4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 课时设置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10课 古代村落、城镇和居住环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必修课程与选必课程衔接
2.1
学情特点:
1.本单元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比较熟悉;
2.其他学科也介绍到城市化等有关内容。
3.对城市与经济、科技的关系、城市治理、中西方城市文明对比、城市化的未来十分感兴趣。
【教学提示】
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与地理条件、人们的社会活动与实际生活等有着密切联系,与学生的现实感受及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现实性。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形成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
教学策略:
突出历史学科特性(历史现象的关联性,历史结论的逻辑性),设置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提高历史学科思维。
03
教学目标分析
——单元核心目标及其分解
单元核心目标
单元核心目标分解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价值
单元核心目标
3.1
通过梳理自古以来人居环境变迁的历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从人居环境发展的动力、追求等角度,运用唯物史观探究经济发展、城市治理、科技创新与人居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会收集和运用乡土史料,对人居环境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培育热爱祖国、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家国情怀)。
单元目标分解
3.2
1.必备知识
人居环境
的变迁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世界各地的民居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村落、集镇和城市
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居住条件的改善
人居环境变迁的动力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城市化的演进
城市化的影响
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合探究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提取考古信息,说明农业发展与村落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近代上海“石库门弄堂”有哪些特点?
如何理性看待当代城市民居的幸福与烦恼?
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市镇中,而西方出现在城市中?
中西城市的发展有何异同之处?
单元目标分解
3.2
2.关键能力
为什么说“工业城市的最大贡献也许在于它所产生的对它自己最大过错的反思”?
单元目标分解
3.2
3.核心价值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发展、城市治理、科技创新与人居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能对居住环境的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为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家园而努力。
04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4.1
课题 学习任务 关键问题
第10课 古代村落、城镇 ——看经济发展如何改变人居环境 [任务一]考古探究:村落的产生与发展 [任务二]方志解读:中国古代集市、 集镇、市镇的历史变迁 [任务三]读图说史:中西方城市的发展 1.农业与村落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2.集市的产生、发展与农业、工商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3.工业革命以前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共性与差异如何影响中西方社会转型?
第11课 近代城市化进程 ——看城市治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 [任务一]分析城市治理的成效 [任务二]反思城市治理的不足 [任务三]探究城市治理的出路 1.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治理如何改善了居住环境
2.城市化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哪些挑战
3.城市治理如何让居住环境更美好
探究课 民居的发展变迁 ——看科技创新如何让人居环境更美好 [任务一]感悟古代民居中彰显的人类智慧 [任务二]认识城市化进程对民居形式的影响 [任务三]理解科技创新对传统民居形式的突破 1.古代民居如何体现人对自然的适应与利用?
2.近代建筑形式折射出科技发展对民居的哪些影响?
3.当代民居的科技要素给人们带来哪些幸福与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