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互动
——从区域多样发展到全球性交流共享
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导入:如何从研讨交流中寻得高水平的、可操作的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思维路径?
我带领我市年轻的团队成员參加选必2的设计研究的重要目的,就是想通过跟夏老师、全国各地专家团队及广西各地市的专家团队在交流学习中,提升我市团队大单元主题教学的设计能力。期待寻得成熟的、高水平的、可操作的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思路路径(让普通老师学了也可以实施的思路),以此提升开阔我市团队的设计思路,并以此引领指导全市的大单元主题教学的推广实施。因此,本次我的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说课,我重点是从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思路获得路径方面进行交流,期望从我们尚未很成熟的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思路交流中,得到专家的点拨指正。
广西贺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时玲老师团队成员
姓名 单位 任务
时玲 贺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大单元教学设计组织与学科指导
选必2第1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朱小烟 贺州第四高级中学 第1单元第1课课时教学设计
廖玉梅 钟山县第三高级中学 第1单元第2课课时教学设计
韦权 贺州第一高级中学 第1单元第3课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
二、学情分析系统:高一、二教学衔接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系统:单元核心目标及其分解
四、教学过程分析系统:教学要目及教学任务
五、教学评价分析系统
(我将从以下大单元教学构建的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
(一)提出依据的分析
单元主题确立思路的分析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整个单元主题贯通的架构,如单元教学主题、单元核心目标确定,单元在整模块定位,单元之间,单元与课、课与课,课与目之间贯通的逻辑关系。以此实现通过大单元主题教学培养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为此,我重点交流单元主题确定的分析思路。
1.课标依据分析
(1)依据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内容要求】
(1)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内容要求】:本课程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本课程由6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作与经济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了解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将有利于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分析思路:之一,据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内容要求】研析可见,模块2的主题概念是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块2课程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通过6个与主题相关的专题,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
之二,课程标准对该模块的总体要求主要有两点: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这将是本单元主题确立从模块2得到的上位依据。具体到“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单元课程内容要求则是:
(2)依据单元课程【内容要求】:
(2)单元【内容要求】: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分析思路:据单元内容要求研析可见,本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可理出两条清晰的线索:
线索一,从了解“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内容要求两个方面看: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体现出食物生产的意义,不同区域食物生产的多样性,形成不同的多元经济生活文明的主题。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体现了全球性食物物种大交流与大互动的主题。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体现了全球化下现代食物生产进步与共享的主题。该线索揭示了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从中得出本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关系的史论概念,即:“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互动”
线索二,从“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互动关系”变迁的时空发展脉落来看,是从原始社会的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的演进及意义→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的多样性与文明的多元化→近代全球性的食物物种大交流及影响→全球化下现代食物生产的进步与共享。以此来揭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互动变迁”,呈现出“从区域多样性发展到全球性交流共享”的延变发展主题。
由此可见,从课标内容要求可以看出,本单元主旨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通过“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互动”的发展变迁进程,认识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3)依据模块2 【教学提示】:
模块2 【教学提示】第4点:本模块的教学内容,突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一方面,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和统一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对世界各地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分析思路:据模块2 第4点教学提示可以看出,强调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变迁体现出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特点。这对本单元主题“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从区域多样发展到全球性交流共享”确定给了很大启发。
(4)依据模块2课程目标【学业质量水平要求】
模块2课程目标【学业要求】: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运输等的变迁历程,以及人类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科技发明、医疗防疫等方面的努力(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够进一步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发展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分析思路: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为此,本单元主题确立既要依据课程内容要求,同时也要突出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业质量水平3、4要求。
据此得出,本单元的学业要求为: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生产的变迁历程,以及人类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方面的努力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够进一步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发展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据以上课标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内容要求】、单元课程【内容要求】、模块2 【教学提示】、模块2课程目标【学业要求】的分析,我们初步确定本单元的主题概念为: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从区域多样性发展到全球性交流共享”
2.教材依据分析
分析思路:之一,从教材整体架构来看,是充分体现课标要求的,教材中本单元标题是“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其下编为3个课时内容,依次课时标题为“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从教材的构建时序脉落看,理清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互动的变迁,从区域多样性发展到全球性交流共享的发展历程。
之二,教材单元导言厘清了本单元学习主题线索,其突出的核心主题是: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推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食物物种大交流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善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近代以来,全球化下科学技术推动现代食物生产的进步与共享,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
3.学术依据
之一 英国乔治·威尔斯 、美国卡尔顿·海斯学者在《全球通史》一书指出,文明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在世界各地产生,并且形成的文明各不相同,类型是十分多样的。在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各种特定的环境滋生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人类生存的各种环境,因为其中耕种的种类不同,蓄养的动物不同,畜牧和耕种在生活中所占地位的不同,所诞生的各种文化也有显著的不同。和这一点对应的是,文明在世界各地也是不同的。而且,文明之间的相关程度和各自发展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联系程度不同而表现出相应的区别。
——
之二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了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了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的混合。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的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之间来回移植。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这种交流。
之三 何昌垂在《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消除饥饿,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我们要与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学术团体、民间社团和私营部门以及亿万农民建立伙伴关系,扩大联盟,建设网络。只有各方携手努力,才能取得进展,实现愿景。
3.学术依据
分析思路:首先,研读权威课标解读参考书,参考了徐蓝、朱汉国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等权威课标解读参考书,以加深从模块、单元主题视角理清单元与整册教材、单元与单元、单元与课、课与课,课与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构建单元主题必备系统知识架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这可以确保我们的主题确定、立意不偏航。
其次,在理清模块、单元主题视角理清单元与整册教材、单元与单元、单元与课、课与课,课与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上。我们有选择地阅读相关公认的权威史学专著及学术研究的成果。如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坎迪斯·古切尔等著的《全球文明史》、杰里·本特利等著的《新全球史》等以此为本单元主题设计提供重要的史论依据和广阔的史学视野;同时也为主题确立及围绕主题进行问题设计角度的史料研习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提供权威史料依据。
据上述研析,得出模块、单元、课时主题史论概念及单元关键问题为:
模块、单元、课时主题史论概念及单元关键问题 模块主题概念 经济与社会生活互动
单元主题概念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从区域多样性发展到全球性交流共享”
课时主题概念 食物生产多样性与文明多元发展的互动、全球性食物物种大交流与大互动、全球化下现代食物生产的进步与共享。
单元大问题 1.解释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意义,说明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探究全球性食物物种大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3.探寻全球化下现代食物生产、储备的进步与共享。
(二)单元教学主题
本单元主旨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通过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以及全球化下现代食物生产、储备的进步与共享,揭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从区域多样发展到全球性交流共享”单元主题特征;从而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理解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据此,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从区域多样性发展到全球性交流共享”。
二、学情分析系统:高一、二教学衔接分析
高一 高二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选必二
涉及的课标单元内容要求 1.1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1.6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1.15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1.17 全球联系的建立。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1.19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4 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2.1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涉及的教材单元课时设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人类的起源、中国在新旧石器时代的发展、从部落到国家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农业发展里面涉及到美洲高产作物引进)《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早起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第6课 全球航线的开辟第7课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学业要求 学业质量水平 2 学业质量水平 2 、3 学业质量水平2、3基础上, 突破学业质量水平 4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