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教学设计
【教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深情演唱古诗歌曲《静夜思》,通过聆听、视唱、比较、模仿等教学手法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并用歌声表现作品的思乡之情。
2、围绕音色、力度、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曲作者的创作手法,进一步表现歌曲的意境。
3、通过不同音乐要素的演唱对比,进一步升华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深情演唱歌曲,能表现作品风格、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准确歌唱表现歌曲,尤其是两个声部的音色和谐。
【教学过程】
一、营造意境,初步感受
1、图片导入,猜人和诗。
师:同学们,看着这幅图你会想到哪位诗人,他的哪首古诗?
生:李白,《静夜思》
2、重温古诗,出示课题。
师:床前明月光……,预备齐。
(师在白板上板书课题)
同时,生背诵古诗。
师:古诗描写了诗人离开家乡的痛苦与不舍。游荡近一年时间的他,
依旧是囊中空空,又生了一场大病。中秋的夜晚,他望着明月,
孤独地写下了这首《静夜思》(师指着板书),然后对着月亮深情
朗诵,希望明月能带去他对故乡亲朋的思念与祝福。如果你是位
作曲家,你会用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来表现游子的思乡情感呢?
生:缓慢的速度;忧伤的情绪……。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重温复习意境和韵味】
二、初次聆听,感受歌曲。
师:作曲家黎英海老师为这首古诗谱写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
听,古诗改编为歌曲后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情绪感受?
(课件播放范唱)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受和理解,与作曲家不谋而合。
三、分段学习,理解歌曲。
(一)学习齐唱。
1、聆听音乐,师划旋律线。
师:音乐和古诗的完美结合一定离不开音乐要素的烘托和帮助。请你
围绕音乐要素说一说,音乐是如何表现古诗情感的? 我们边听
边划出它的旋律线条吧。
(课件播放伴奏音乐)
(师白板上划旋律线)
2、再听音乐,师生哼唱旋律。
3、按节奏有感情吟诵古诗,划拍解决错误的读。
4、歌唱(有感情地唱),注意歌词两个“举头”处的音区变化,进而的
情绪和力度的变化。
(师白板标注,与生说同步)
小结:音高越高力度越强,它的情绪就越加的强烈起来。
5、唱全曲古诗。
(课件出示全曲歌谱)
师:最后一句古诗,它在速度上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有。速度渐慢和延长音的出现。
(播放全曲伴奏乐,生跟唱)
(师白板标注,与生说同步)
师:我们再来唱一唱,师加入低声部,问生演唱形式?
6、说演唱形式
师:刚才我们的演唱形式是齐唱,现在请同学们边唱边听,在第二遍
歌词演唱中,老师和你们共同完成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生:合唱。
(二)学习合唱。
1、观察曲谱。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低声部旋律,它和高声部同时进行的吗?句尾休止了几拍?
生:第二乐句最后一个小节的第2拍进入,弱拍上。
句尾休止了8拍。
(师白板标注,与生说同步)
2、师范唱,生聆听划拍。
3、生唱。
(1)生边划拍边唱。
(2)生唱歌词,先师弹琴后跟伴奏
(3)合唱,分组哼唱:一、二组高声部
三、四组低声部
(三)完整歌唱。
1、全曲有感情地完整唱.
【设计意图:合唱部分,观察两声部的旋律规律,注意声音和谐统一。】
2、古诗吟诵和歌唱结合再来一遍。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师:大家发现了吗?古诗的吟唱和语言的诵读有什么不同?
生略。
师:对,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设计意图:拓宽思路,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