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金版学案》高中化学必修1鲁科版配套课件: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打包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年《金版学案》高中化学必修1鲁科版配套课件: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打包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9-02 10:30:51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 栏目链接1.了解化学科学的概念、特点及研究领域。
2.了解化学科学20世纪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的发展趋势。
3.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4.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化学科学的含义。
化学是在____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变化、制备和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2.化学科学的创造性。
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从自然界中认识、提取很多物质,或从已有的物质出发制造这些物质,而且还能够设计出具有特殊性质或功能的新分子,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所以化学科学的特征就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它是一门具有____________的科学。
知 识
清 单 原子  分子  结构  性质 认识分子  制造分子  创造性 栏目链接知 识
清 单 合成氨  新药物  高分子  光导纤维 栏目链接4.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1)人类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是____________。
(2)化学科学的发展。
①近代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年代、人物、重大发现或发明创造、作用)。
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1771年,法国化学家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进展。
知 识
清 单 取火和用火 波义耳  化学元素的概念  拉瓦锡  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栏目链接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________发现____________,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②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发现了________元素;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崛起了______________化学;创立了________________化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迅速发展。
知 识
清 单 道尔顿  原子学说  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律  放射性  现代量子化学  合成  高分子  热力学和动力学化学  化学  栏目链接③为了能了解社会,将来把自己更好地定位于社会,融入社会,更好地生存和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和社会价值,我们必须了解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职业。这些职业有:________科研;________研制;________生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等。
5.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1)在微观层面上操纵________和________,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
知 识
清 单 化学  生物药物  化工  医生  质量检测  化学 分子  原子  栏目链接(2)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合理开发、安全应用等方面大显身手,将继续推动__________科学的发展。
(3)为________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在________水平上了解疾病的病理,并寻求防治措施。
知 识
清 单 能源  资源  材料  环境  分子 栏目链接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海水晒盐
C.用汽油作溶剂清洗掉衣服上的油污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自 学
检 测 D 栏目链接2. 判断正误。
(1)为使农作物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
(2)推广垃圾分类存放,分类回收,分类处理(  )
(3)加大石油、煤炭的开发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  )
(4)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合成材料将越来越多(  )
(5)利用化学反应,研制出新药物使许多疑难病症得到有效治疗(  )
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3.通过对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请把重大成果与发现者连起来:
①道尔顿   a.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②波义耳    b.建立氧化学说
③拉瓦锡    c.提出原子学说
④门捷列夫   d.发现元素周期律
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要点一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变化
1.物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如颜色、味道、气味、状态及两点(熔点、沸点)、三度(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如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它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学
B.人们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出新的原子和新的分子
C.制陶、冶金及酿酒过程中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D.化学家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制造出“第二自然界”
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解析:解答此类问题应严格依据化学科学特征和化学变化概念的本质分析。该题中涉及的问题均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及化学特征有关,认真分析各项与知识点的联系,就能准确判断。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答案: B 栏目链接要点二 化学科学的发展
1.化学科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 栏目链接2.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1)1965年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胰岛素人工合成的成功为我国蛋白质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1981年人工合成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核糖核酸,这项研究带动了多种核酸类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和应用。 栏目链接(3)20世纪50年代初对抗生素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结束了我国不能自己生产青霉素、链霉素类抗生素药物的历史。 栏目链接2.(双选题)下列关于著名化学家的名字、国籍、研究专业及主要贡献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答案:AB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化学科学的特征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是科学家研究的内容,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B.化学研究只能认识分子,不能创造分子
C.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D.化学研究只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人类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 栏目链接解析:A项不正确,我们生活环境中的药物、化纤、塑料、电池、计算机芯片都是来自化学家的研究成果,故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B项不正确,化学研究不只是认识分子,还能制造分子,化纤、塑料等高分子材料都是化学研究的结果。D项过于悲观,化学科学的发展确实对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也一定要相信化学一定能研制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用品和生活用品,通过对环境友好的途径来提高生活质量。这样,人类也就不会毁灭在化学物质中。另外,环境污染也需要依靠化学手段来治理。
答案:C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从内容上,我们应该掌握化学的含义、特点、历史以及发展前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化学学科的作用,建立努力学好化学知识、将来为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栏目链接1.下列所描述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一种原子制造出另一种或几种原子
B.碳酸氢氨加热后转化为气态物质
C.蓝矾加热后变为白色固体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解析:由一种原子制造出另一种或几种原子,必须要发生原子核的改变,它不属于化学变化;而碳酸氢铵加热变为气体(NH3、CO2、H2O),蓝矾加热后分解生成CuSO4和H2O,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都是化学变化。
答案:A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题型2 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
例2 (双选题)顺式Pt(NH3)2Cl2(相对分子质量为300)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4种元素组成  
B.含NH3分子
C.属于混合物
D.Pt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5% 栏目链接解析:顺式Pt(NH3)2Cl2由Pt、N、H、Cl四种元素组成,故A项正确;该物质有确定的化学式,为化合物(纯净物),则其中不可能含NH3分子,故B、C两项错误;Pt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5/300×100%=65%,故D项正确。
答案:AD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1)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成分,不可能含有两种分子。
(2)元素符号由1个字母组成时须大写;若由2个字母组成时,第1个字母须大写,第2个字母须小写。
(3)物质由元素组成,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栏目链接2.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B.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C.原子弹爆炸
D.生产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解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科学。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发生变化,原子之间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如选项A、B、D;而选项C中原子弹爆炸会发生原子种类和数目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因而也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范畴。
答案:C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题型3  化学发展史例3 在化学史上中国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为世界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以下发明和发现属于化学史上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的是(  )
①火药 ②指南针 ③造纸 ④印刷术 ⑤炼铜、炼铁、炼钢 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⑦人工合成蛋白质 ⑧提出原子—分子学说 栏目链接A.②④⑥⑧    B.①③⑤⑦
C.④⑤⑦⑧    D.①②③④
栏目链接解析: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但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不是化学史上的成就;中国是最早进行炼铜和掌握炼铁技术的国家;1965年,我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合成有机高分子和提出原子—分子学说都不是中国的贡献。
答案:B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而题干要求“化学史上”、“世界”等,故不能误选D项。
栏目链接3.发现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是(  )
A.波义耳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门捷列夫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解析:波义耳——提出元素概念;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拉瓦锡——建立氧化学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答案:D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题型4  化学与社会例4  下列对化学科学的应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学科学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
B.化学科学将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保障
C.化学科学在了解疾病的病理方面无能为力
D.化学科学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能源和资源 栏目链接解析:化学科学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包括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各个领域。化学科学同时也可以使研究人员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的病理,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
答案:C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进入21世纪,由于化学科学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创造性,使得化学同其他各学科的联系愈加密切,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如下图所示)。也使化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拓展,令化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科学”。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4.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问题有健康、环境、能源、粮食、材料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现已知有以下几种,请将有助于解决下述问题的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①高效化肥的合成 ②新型药品的研发 ③在低耗能情况下分解水而得到氢气作为燃料 ④寻找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用的途径 ⑤研制人造血管 ⑥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 ⑦研究开发超导材料 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1)健康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源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 式
训 练④⑥⑧②⑤③ 栏目链接(4)粮食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 式
训 练① ④⑦ 栏目链接课件38张PPT。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1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栏目链接1.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跟水、非金属单质的反应),认识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2.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体验实验、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研究物质的性质常用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________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3.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的方法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未知物质的性质。运用____________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运用________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间的内在联系。知 识
清 单 观察  实验  分类  比较 感官 实验  分类  通性  特性  比较 栏目链接知 识
清 单4.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银白色   固体  质软  小  大  较低 栏目链接知 识
清 单(2)化学性质。 2Na+2H2O===2NaOH+H2↑  4Na+O2===2Na2O 白色 淡黄色 栏目链接(3)保存方式。
实验室中,少量的钠保存在____________中,大量的钠保存在液态石蜡中。
(4)应用。
钠、钾合金可用做原子反应堆的__________,高压钠灯常用做路灯,金属钠还可用于钛、锆、铌、钽等金属的冶炼。
知 识
清 单 煤油 导热剂 栏目链接5.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1)物理性质。
氧化钠是一种____________色固体,过氧化钠是一种__________色固体。
(2)化学性质。
Na2O与H2O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O2与H2O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 识
清 单 白  淡黄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栏目链接Na2O2与CO2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途。
Na2O2可用于________和________中氧气的来源。
知 识
清 单2Na2O2+2CO2===2Na2CO3+O2 呼吸面具  潜水艇 栏目链接1.在下列叙述中:①硬度大;②硬度小;③着火时用沙土扑灭;④熔点低于100 ℃;⑤银白色;⑥在煤油和水的混合物界面处上下跳动;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⑧用小刀切割后的断面很快变暗;与钠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__________,与钠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__________。
2.金属钠长时间置放于空气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写出主要反应方程式。
自 学
检 测 ②④⑤⑥  ③⑥⑦⑧ 栏目链接钠在空气中放置发生的变化过程与周围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条件下,银白色(Na)―→变暗(生成Na2O)―→变为白色固体(NaOH)―→表面形成溶液(NaOH潮解)―→结块(吸收CO2形成Na2CO3·10H2O)―→最终变成白色粉末(风化,生成Na2CO3),有关反应如下:
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3.试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Na2O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O2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O与CO2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O2与CO2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 学
检 测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 栏目链接4.用如图所示的方法研究某气体的性质,这种方法属于下列中的(  )
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A.实验法 B.观察法
C.分类法 D.比较法
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解析: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轻轻地在容器口上方扇动,仅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属于观察法。
答案:B
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要点一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栏目链接综 合
拓 展 栏目链接综 合
拓 展 栏目链接1.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有关的是(  )
①钠的熔点低 ②钠的密度小 ③钠的硬度小 ④钠是一种活泼金属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④
C.只有②③④ D.以上性质均可以
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解析:钠可以切割→硬度小,钠浮于水面→密度小,钠熔化成小球→熔点低,钠与水反应剧烈→性质活泼,但题目前提条件是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故排除硬度小这一性质。
答案:B 栏目链接要点二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比较 栏目链接2.把2.1 g CO与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  )
A.2.1 g B.3.6 g
C.7.2 g D.无法确定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解析:根据反应:CO+Na2O2===Na2CO3,H2+Na2O2===2NaOH,可知固体质量增加为CO、H2的总质量。
答案:A 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钠与水的反应例1   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盛有5 mL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钠熔成小球,并在液面上滚动
B.有气体产生
C.溶液底部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D.溶液变浑浊 栏目链接解析:钠与石灰水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成小球,同时由于石灰水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析出使溶液变浑浊。
答案:C
名师点睛:有关金属钠的性质考查还可以考查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金属钠的保存、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有关计算等等。
栏目链接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足量的下列溶液中,既能生成气体,又能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
A.稀盐酸 B. Ba(OH)2稀溶液
C.MgCl2溶液 D.CuSO4溶液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题型2 钠及其化合物的简单计算例2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Na2O2是淡黄色固体,Na2O是白色固体,二者都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
B.Na和O2在加热时反应生成Na2O2,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 栏目链接C.Na2O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a2CO3,Na2O2与CO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O2
D.2 g H2充分燃烧后产物被Na2O2完全吸收,Na2O2固体增重2 g
栏目链接解析:Na2O2与CO2反应生成O2:2Na2O2+2CO2===2Na2CO3+O2,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2 g H2充分燃烧后生成18 g水,完全被Na2O2固体吸收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由质量守恒可知,固体由Na2O2→NaOH,其质量增加的量等于H2O→O2质量减少的量,18 g水被吸收后生成16 g O2,即Na2O2固体增重为2 g。
答案:C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由原子守恒可知固体Na2O2只吸收了CO2中的“CO”,H2O中的“H2”。所以a g CO与H2混合气体(或组成为(CO)m · (H2)n的物质)充分燃烧后产物经足量Na2O2固体吸收,固体质量增加a g。
栏目链接2.2.3 g钠在干燥的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可得3.5 g 固体,据此可判断其产物为(  )
A.只有Na2O2 B.只有Na2O
C.Na2O和 Na2O2 D.无法确定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课件50张PPT。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2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栏目链接1.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2.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探究氯水的成分及其性质。
4.了解漂白粉的成分和制备原理。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观察:了解物质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性质。
2.预测:运用______的方法,根据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物质的性质,一般指通性或共性。
3.实验和观察 :根据______设计并实施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出与预测一致的性质;若出现预测之外的特殊现象,则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______并做出新预测,并要进行______,验证新的预测。
知 识
清 单 状态  颜色  气味 分类  所属的类别或利用有关反应规律 预测  新问题  实验 栏目链接知 识
清 单4.解释和结论:需要对实验现象进行______、______、推论,概括出结论,一般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物质的______及______,并整合实验结论。
5.氯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分析  综合  通性  特性 栏目链接知 识
清 单 黄绿色  刺激性  气味 气体  有毒  大  易溶于水 栏目链接(2)化学性质。
氯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不存在________的氯元素。
①氯气与金属反应。
氯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其化学性质与我们学过的________相似。氯气能与____________等金属反应。氯气与铁、铜、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在Cl2中燃烧,知 识
清 单 游离态  氧气  铁、铜、钠  2Fe + 3Cl2 2FeCl3  栏目链接产生________的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丝在Cl2中燃烧,产生________的烟,溶于水后,溶液呈________色);2Na + Cl2
2NaCl(钠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知 识
清 单 红棕色  Cu + Cl2 CuCl2  棕黄色  蓝  栏目链接②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纯净的H2可以在Cl2中安静________,产生________火焰,瓶口有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照条件下,H2和Cl2混合后会发生________,空气中形成________。氯气除与H2反应外,还能与________等非金属反应。
③氯气与水反应。
氯气不仅能溶于水,还能与水反应,生成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 识
清 单 燃烧  苍白色  白雾  H2 + Cl2 2HCl  爆炸  白雾  P  盐酸、次氯酸  Cl2 + H2O===HCl + HClO 栏目链接④氯气与碱反应。
氯气与碱反应,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请写出氯气分别与消石灰、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 识
清 单 金属氯化物  次氯酸盐  2Cl2+2Ca(OH)2===CaCl2 +Ca(ClO)2+2H2O Cl2+2NaOH===NaClO+NaCl+H2O 栏目链接(3)次氯酸的性质。
①酸性:属于______酸;酸性HClO②不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杀菌、消毒、____________。
知 识
清 单 弱  漂白 栏目链接6.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1)假说。
以已有________和________为依据,面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假说提出后需得到实践的证实,才能成为___________。
(2)模型。
以________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对事物及其变化的简化模拟,分为________模型和________模型两大类。
知 识
清 单 事实材料  科学理论  推测性说明  科学理论 客观事实  物理  思维 栏目链接1.判断正误。
(1)通过观察物质的色、味、态可了解其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可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  )
(2)由于被研究的物质性质往往具有一定的未知性,所以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在“实验和观察”与“预测物质的性质”两个环节之间反复进行(  )
自 学
检 测 √  √  栏目链接(3)进行实验时,往往首先要对物质性质进行预测,其次是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所做的预测(  )
(4)研究物质的性质,既需要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程序,又需要具体而科学的研究方法(  )
(5)进行实验验证时,对出现的特殊现象不必处理分析,只分析与预测一致的现象(  )
自 学
检 测 √  √  × 栏目链接2.两集气瓶中分别盛满Cl2和H2,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自 学
检 测 答案: 通过观察气体颜色,可区分二者;黄绿色的是Cl2,
无色的是H2。 栏目链接3.不能直接用观察法得出的结论是(  )
A.氯气是呈黄绿色的气体(常温常压下)
B.氯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C.氯气有毒
D.液氯是一种油状的液体
自 学
检 测 C 栏目链接4.常用两种方法制备氯化物:①金属与氯气直接化合;②金属与盐酸反应。用上述两种方法都可制得的氯化物是(  )
A.CuCl2 B.FeCl2
C.FeCl3 D.AlCl3
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解析:Cu与Cl2反应生成CuCl2,但与盐酸不反应;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而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Al不论与Cl2还是盐酸反应都能生成AlCl3。
答案:D
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要点一 氯水的成分和氯水性质的探究
栏目链接2.性质。 栏目链接3.氯水与液氯、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区别。
(1)液氯和氯水的区别。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2)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区别。光 栏目链接特别提示:液氯与氯水的成分是不同的,液氯为纯净物,而氯水是混合物,不能误认为液氯就是氯水,液氯没有漂白性,而氯水具有漂白性。 栏目链接1.氯水中含有多种成分,因而具有多种性质,根据新制氯水分别与如图四种物质发生的反应填空(a、b、c、d中重合部分代表物质间反应,且氯水足量)。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1)能证明氯水具有漂白性的是________(选填“a”、“b”、“c”或“d”)。
(2)c过程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e过程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e过程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b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久置的氯水变为______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
(4)实验室保存饱和氯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要点二 含氯化合物消毒剂和漂白剂
1.氯水。
Cl2无漂白性,而氯水具有漂白性,可杀菌和消毒,原因是含有HClO。
2.次氯酸盐。
(1)“84”消毒液。
①制备:由Cl2和NaOH溶液反应制得。
②主要成分:NaCl和NaClO;有效成分:NaClO。 栏目链接(2)漂白粉。
①制备:工业上通常用石灰乳和氯气反应来制备漂白粉。
②主要成分: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Ca(ClO)2。
③漂白原理:
漂白粉与稀盐酸或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
栏目链接④失效原因:
Ca(ClO)2在空气中与CO2和H2O反应生成HClO和CaCO3,HClO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因此,漂白粉放置久了易变质失效,应密封保存。 栏目链接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来水中通入少量Cl2用于杀菌、消毒是利用了HClO的性质,而Cl2本身不能杀菌、消毒
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C.漂白粉是由Cl2和NaOH浓溶液制得
D.漂白粉与空气中的CO2和H2O反应而失效
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氯气的性质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气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B.铜丝在氯气中燃烧时生成棕黄色烟
C.铁丝在氯气燃烧时生成棕红色雾
D.铁分别与氯气、盐酸反应时得到相同的氯化物 栏目链接解析:氯气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故A项错;Cl2与铁反应时生成棕红色烟,故C项错;铁与氯气反应得到高价铁的化合物(FeCl3),铁与盐酸反应得到低价铁的化合物(FeCl2),故D项错。
答案:B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1)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通常状况),常作为推断题的突破口。
(2)烟和雾是物质的不同聚集状态,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液滴。
(3)变价金属(如Fe、Cu)与Cl2反应时,生成高价氯化物。 栏目链接1.2011年4月15日,广东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残留物泄漏事件,10余人中毒。救援人员用某种物质进行处理,很快消除了危险源,这种物质最好是__________。附近居民为防止吸入氯气而引起中毒,常用浸透某种物质的毛巾捂住口鼻,这种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
A.Na2CO3 B.NaOH
C.Na2O2 D.HClO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解析:碳酸钠能跟氯水中的H+直接反应且生成无害的物质,次氯酸也不断地分解。由于HCl、HClO不断反应而减少,促使氯气不断反应。这样就可以把氯气引起的污染问题解决了。氯气可以与烧碱迅速反应,因而实验室中氯气制备的尾气吸收所选用的就是氢氧化钠溶液。在本题的情景下,如果处理空气中的氯气,显然用烧碱吸收效果要好一些,但第二问选用腐蚀性很强的强碱氢氧化钠溶液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考虑到家庭中一般有Na2CO3这个实际情况,应选Na2CO3。
答案:B A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题型2 氯水的保存和性质例2 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退去。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保存饱和氯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
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退去的原因是①或者②?
栏目链接解析:能使变红的酚酞退色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中和碱性)或过量氯气与水反应产生的HClO将变红的酚酞漂白。若要设计实验证明退色的可能原因,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退色后溶液中再滴加NaOH溶液,若不再出现红色,说明是HClO漂白作用的结果;若再出现红色,说明是氯水与NaOH反应,碱性减弱的原因。
栏目链接答案:(1)在阴凉处置于棕色试剂瓶中密封保存
(2)次氯酸将变红的酚酞漂白 氯水与氢氧化钠反应,溶液碱性消失 向退色后的溶液里再加入氢氧化钠,若变红,说明是原因②,否则是原因①。
名师点睛: 第(1)题考查氯水的保存,一般规律是:液体保存在细口瓶中,固体放在广口瓶中,见光易分解的试剂放在棕色瓶中。第(2)问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同学们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勇于突破。 栏目链接2.新制的氯水显________色,说明氯水中有________存在。向氯水中滴入几滴AgNO3溶液,立即有________生成,说明氯水中有________存在。蓝色石蕊试纸遇到氯水后,先变红色但很快又退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氯水经光照后,黄绿色逐渐消失,并放出无色的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题型3  含氯化合物的消毒漂白作用例3 为了增强漂白粉的漂白功能,常在漂白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
A.NaOH B.NaCl
C.HCl D.Ca(ClO)2 栏目链接解析: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它是次氯酸盐,必须转化成HClO才能有漂白作用,而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还弱,因此,在空气中CO2与漂白粉溶液发生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由于空气中的CO2含量较少,生成的HClO亦较少,为了生成较多的HClO,需向溶液中加入稀酸。
答案:C
栏目链接3.“84 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该消毒液无色,且呈碱性,对某些有色物质具有漂白作用。你认为可能的有效成分是(  )
A.SO2 B.Na2CO3
C.KMnO4 D.NaClO
变 式
训 练D 栏目链接课件41张PPT。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1课时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栏目链接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间的关系。
3.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宏观物体质量间的关系。
4.通过对物质的量的学习及交流研讨,帮助大家从微观层面上去深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物质的量。
(1)概念: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微粒集体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用n表示。
(2)应用范围:__________,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一些特定组合。
(3)意义:把物质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起来。
(4)单位:__________。知 识
清 单 0.012 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  微观粒子  宏观量  微观粒子的数量  摩尔(mol) 栏目链接知 识
清 单 6.02×1023  6.02×1023 mol-1   NA mol-1   栏目链接3.摩尔质量。
(1)概念: __________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________表示,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物质的量的关系______________。
(3)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质量以____________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微粒的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
知 识
清 单 单位物质的量  M  g·mol-1 克  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 栏目链接1.判断正误。
(1)1 mol小米(  )
(2)0.5 mol He(  )
(3)1 mol H2O中含有1 mol H(  )
(4)含有1 mol Na+的Na2SO4的物质的量为1 mol(  )
(5)1 mol 12C中含有6 mol电子(  )
(6)0.5 mol CO2表示二氧化碳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
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自 学
检 测 23 g·mol-1  71 g·mol-1  96 g·mol-1  56 g·mol-1 0.1 mol  49 g  m·NA g·mol-1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要点一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1.正确理解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所组成的微粒集体作标准,表示一定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个这样的微粒集体的物理量。它是一个联系宏观微粒集体与微观粒子个体的国际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栏目链接(2)在使用上述概念时要注意下列问题:
①“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名词,不可分拆,如98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1 mol,使用“98克硫酸的量是1 mol”这样的表述方式是不恰当的。
②摩尔它所计量的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子等)或是它们的特定组合。即摩尔只能用于描述原子、分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栏目链接③用物质的量描述数量时, 要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宜使用易引起误解的名称。例如:1 mol H,表示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1 mol H2表示氢分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 而不能用1 mol 氢这样不准确的表述。 栏目链接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栏目链接特别提醒:(1)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微粒的种类。如1 mol H2中含有2 mol H原子,含1 mol H的H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2)对特定的微粒具有“加合”性。如1 mol CO共含有2 mol原子(其中含1 mol C、1 mol O),1 mol SO3中共含有4 mol原子(其中含1 mol S、3 mol O)。
栏目链接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尔是表示物质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分子
B.2H既可表示2个氢原子,又可表示2 mol氢原子
C.相同物质的量的CO和CO2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3
D.相同质量的CO和CO2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1∶1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解析: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任意删减,并且每摩尔物质含有的微粒不一定只有分子,也可能是原子或离子,故A项错;2H只表示2个氢原子;故B项错;相同质量的CO和CO2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2∶21,故D项错。
答案:C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要点二 摩尔质量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2.物质的量、微粒个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表格 栏目链接特别提醒:(1)阿伏加德罗常数(NA)是一个准确数值,一般使用近似值6.02×1023,其单位是mol-1 。
(2)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阴、阳离子的摩尔质量数值等于组成元素的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栏目链接2.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 NA
B.12 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4 NA
C.46 g 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 NA
D.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钠失去NA个电子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解析:本题考查化学计量中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意在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1个水分子中含有10个质子,18 g水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故A项正确;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平均含有2个共价键,因此12 g金刚石含有的共价键数为2NA,故B项错误;46 g混合物相当于1 mol二氧化氮,含有原子数目为3NA,故C项正确;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1 mol钠参加反应失去电子数为NA,故D项正确。
答案:B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对物质的量及摩尔概念的理解例1   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数量或质量
B.0.012 kg 12C中含有约6.02×1023个C
C.1 mol水中含有2 mol氢和1 mol氧
D.1 mol任何物质都约含有6.02×1023个分子 栏目链接解析:物质的量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基本物理量,而数量更不是物质的量,故A项错误;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尽量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以避免不必要的分歧,在表示水的组成时,用名称表示,氢、氧的含义不具体,故C项错误;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例如水、硫酸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组成(例如NaCl等),还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例如金刚石等),故D项错误。
答案:B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个数时,一是要注意表达时应用化学符号表示,二是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栏目链接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 6.02×1023个分子
B.0.2 mol CO和0.1mol CO 2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是1∶2
C.1 mol 水中含有2 mol 氢和1 mol 氧
D.1 mol H约含有6.02×1023个电子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解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硫酸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NaCl、Ca(OH)2等],还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刚石等),故A项错误;0.2 mol CO含有0.2 mol O原子,0.1 mol CO2也含0.2 mol O原子,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1,故B项错误;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C项中没有用化学式表示水的组成,氢、氧的含义也不具体,故C项错误;氢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则1 mol H也应含有1×6.02×1023个电子,故D项正确。
答案:D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题型2 摩尔质量概念及其简单计算例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Cl的摩尔质量是58.5 g
B.64 g氧气中含有2 mol氧
C.4 g氦气中含有2 mol氦原子
D.0.1 mol CO2中含有6.02×1022个CO2分子 栏目链接解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等,但其单位是 g·mol-1,因此NaCl的摩尔质量是58.5 g·mol-1,故A项错误;使用摩尔来表示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微粒的名称,故B项错误;氦气为单原子分子,4 g 氦气中应含有1 mol氦原子,故C项错误;物质的微粒数(N)与某物质的物质的量(n)之间的关系为N=n·NA,所以0.1 mol CO2中所含N(CO2)=6.02×1023 mol-1×0.1 mol=6.02×1022,故D项正确。
答案:D 栏目链接 名师点睛: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
与联系: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2.15 g A和10.5 g B完全反应,生成7.2 g C、1.8 g D和 0.3 mol E,则E的摩尔质量为(  )
A.100 g·mol-1 B.27.5 g·mol-1
C.55 g·mol-1 D.16.5 g·mol-1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解析:根据质量守恒,E的质量为(15+10.5)-(7.2+1.8)=16.5 g,E的物质的量为0.3 mol,故E的摩尔质量为=55 g·mol-1。
答案:C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题型3  有关物质的量相关公式的应用例3 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B.0.5 mol H2O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
C.1 mol H2O含有的H2O分子数目为NA
D.0.5NA个氯气分子的质量为35.5 g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课件38张PPT。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栏目链接1.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理解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3.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4.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及其推论。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在一定的______和______下,__________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用________表示,单位:__________或m3·mol-1 。
(2)常用数值 :标准状况下(0 ℃,101 kPa),气体摩尔体积约为________________。
(3)Vm、V与n之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 识
清 单 温度  压强 单位物质的量  Vm  L·mol-1 22.4 L·mol-1 栏目链接知 识
清 单2.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相同 栏目链接3.阿伏加德罗定律。
相同________相同________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________数目的分子。
知 识
清 单 温度  压强  相同 栏目链接1.在指定的条件下,下列各物质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①1 mol CO2气体(常温常压)
②1.5 mol O2(常温、常压)
③56 g铁块(常温常压)
④120 ℃,常压下,5 mol水蒸气
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解析:同温同压下的气体,微粒数目越多,所占体积越大。微粒数目相同时,V固体<V气体。
答案:④②①③
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2.①标准状况下,33.6升Cl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0.5 mol O2所占体积是________升;②标准状况下,含有1 mol Cl2和1.5 mol O2的混合气体所占体积是________升。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自 学
检 测 栏目链接3.同温同压下,相等体积的H2和O2所含分子数比为________,原子数比为________,物质的量比为________,质量比为________。
自 学
检 测1∶11∶1 1∶1 1∶16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要点一 气体摩尔体积1.使用范围。
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如0.2 mol H2与0.8 mol O2 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栏目链接2.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1 mol N2的体积是22.4 L·mol-1
B.在标准状况下H2O的摩尔体积约是22.4 L·mol-1
C.同温同压下的两种气体,只要所含微粒数目相同,则所占体积一定相同
D.一定状况下,N2的摩尔体积可能恰好为 22.4 L·mol-1 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解析:标准状况下,1 mol N2的体积是22.4 L,故A项错;标况下,H2O是液态,摩尔体积远小于22.4 L·mol-1 ,故B项错;同温同压下,分子数相等则体积相等,而微粒包括分子、原子、质子、电子等,故C项错;在非标准状况下,可能存在Vm=22.4 L·mol-1 ,故D项正确。
答案:D
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要点二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理解要明确两点:
(1)阿伏加德罗定律仅适用于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条件是“三同”定“一同”,即同温、同压、同体积决定同分子数。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特别提示: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特征是“四同”——同温、同压、同体积、同分子数,其中“三同定一同,二同定比例”。 栏目链接2.(双选题)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一个盛有NO,另一个盛有N2和O2,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原子总数 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 D.质量
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解析: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两容器中所盛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故两容器内气体分子数相同;由于三种气体均为双原子分子,故两容器中原子总数一定相等;因为N和O的质子数和摩尔质量不同,故质子总数和质量不一定相等。
答案:AC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理解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
B.1 mol H2的质量是2 g,它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mol-1
C.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mol-1
D.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栏目链接解析:A项没有指明是否是标准状况。B项没有指明是否是标准状况,且气体体积的单位为L或m3等,而不是L·mol-1 ;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才是L·mol-1 。C项“任何物质”不一定是气体,且单位不正确。
答案:D
名师点睛:应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时,要注意三点:(1)条件:标准状况;(2)对象:气体;(3)Vm=22.4 L·mol-1 。 栏目链接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O2和1 mol N2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B.H2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
C.在标准状况下,1 mol H2和1 mol H2O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D.在标准状况下,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有的N的物质的量约为2 mol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解析:气体体积受温度、压强的影响,这里未指明温度、压强,故A项错;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为L·mol-1,故B项错;标准状况下,水为液态,不适用于气体摩尔体积,故C项错。标准状况下,22.4 L混合气体中,分子总数也为1 mol,故D项正确。
答案:D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题型2 阿伏加德罗定律
例2 (双选题)下列A、B两种不同气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大的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多
B.式量大的气体密度一定大
C.体积大的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多
D.质量相等时,摩尔质量大的气体,其物质的量小 栏目链接解析:依据质量—物质的量—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A、D两项是正确的。但B、C中涉及气体密度、气体体积,而气体密度与气体体积与温度、压强息息相关,此题中没有注明温度、压强,因而无法判断,故B、C两项错误。
答案:BC
名师点睛:涉及气体体积一定要注意提及温度、压强。
栏目链接2.(双选题)同温、同压下,下列有关比较等质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密度比为16∶11  B.密度比为11∶16
C.体积比为11∶16 D.体积比为1∶1
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解析:等质量的SO2与CO2的体积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m/64∶m/44,即为相对分子质量的反比:44∶64=11∶16,密度比为相对分子量之比:64∶44 = 16∶11。
答案:AC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题型3  气体体积与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转换例3 (双选题)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1.2 L CO2所含的原子数为1.5NA
B.常温常压下,48 g 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
C.标准状况下,22.4 L H2O所含分子数为NA
D.标准状况下,22.4 L H2中所含原子数为2NA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课件65张PPT。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3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 栏目链接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3.熟悉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产生的误差及误差分析。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1)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符号_________表示,其单位为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质的物质的量n、溶液的体积V、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知 识
清 单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 液组成的物理量  知 识
清 单特别提醒:①在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时要注意V的单位为L,计算时经常需要与mL相互转换。
②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不变,但所含溶质的量因体积不同而不同。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以配制480 mL 0.4 mol·L-1 NaCl溶液为例:
(1)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实验步骤。
①计算:根据n=c·V可知n(NaCl)=________ mol,则m(NaCl)=________。
知 识
清 单 500 mL容量瓶  玻璃棒  胶头滴管 0.2  11.7 g  ②称量:用________准确称取NaCl固体。
③溶解:将称好的NaCl固体放入__________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用________搅拌,并冷却至室温。
④移液:将烧杯中的溶液用____________引流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
⑤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都转移入 ________中,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知 识
清 单 托盘天平  烧杯  玻璃棒  玻璃棒  500 mL容量瓶  容量瓶  ⑥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距刻度线______时,改用________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⑦________: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知 识
清 单 1~2 cm  胶头滴管  摇匀 知 识
清 单自 学
检 测 0.4  0.2  0.2  0.1 自 学
检 测答案:不是的,因为1 L水是溶剂的体积而不是溶液体积,应该先根据溶液密度求出溶液的体积,才能得出结论。自 学
检 测 搅拌  引流 44.8  2 mol·L-1 要点一 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及其质量分数的区别
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续上表)尝 试
应 用尝 试
应 用要点二 容量瓶的使用及配制溶液的误差分析
1.容量瓶的使用。
(1)容量瓶的构造。(2)容量瓶的使用。(3)容量瓶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检漏;②不能溶解固体;③不能稀释浓溶液;④不能加热;⑤不能作反应容器;⑥不能长期贮存溶液。
2.误差分析。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
由c=n/V可知,误差来源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量或溶液体积产生误差,若n偏大或V偏小则c偏大,若n偏小或V偏大则c偏小。表格特别提示: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过程中往往因一些操作不慎而引起误差,在分析误差时,一般依据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的数学表达式进行分析(属于公式法),由cB=nB/V可分析实验误差。
2.(1)用5.0 mol·L-1的NaOH溶液配制0.1 mol·L-1的NaOH溶液时,如下图所示的仪器中,肯定不需要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配制上述溶液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填仪器名称)。
尝 试
应 用尝 试
应 用尝 试
应 用(2)(双选题)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经干燥直接用于配制溶液
C.配制溶液时,将所取液体或固体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液面距容量瓶刻度线1~2 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正好与刻度线相切D.将容量瓶倾斜,将溶液直接沿容量瓶内壁注入容量瓶中
E.当液面达刻度线后,盖好容量瓶的瓶塞,将容量瓶反复颠倒摇匀尝 试
应 用(3)配制溶液用的烧碱中若含有下列杂质,用此溶液测定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所测浓度比实际浓度偏高、偏低,还是无影响?
①烧碱中含有少量KOH;________。
②烧碱中含有少量Na2CO3;________。
③烧碱中含有少量NaCl;________。
尝 试
应 用解析:(1)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不需托盘天平,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不需要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2)由于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都需加蒸馏水定容,洗涤时残留少许蒸馏水在容量瓶内不会影响结果,故B项正确;容量瓶是配制溶液的专用仪器,不能用来溶解或稀释物质,故C项不正确;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必须用玻璃棒引流,故D项错误;E正确。(3)等质量的NaOH、KOH、Na2CO3分别与盐尝 试
应 用尝 试
应 用题型1  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1 L水中溶解58.5 g NaCl固体,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1
B.从1 L 2 mol·L-1的H2SO4溶液中取出0.5 L,则取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1C.配制500 mL 0.5 mol·L-1的CuSO4溶液时,需要62.5 g CuSO4·5H2O晶体
D.中和100 mL 1 mol·L-1的H2SO4溶液时,需要NaOH的质量是4 g解析:A项中由于不知道溶解后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浓度;B项中取出的0.5 L溶液,其浓度仍为2 mol·L-1;C项中需CuSO4·5H2O质量:0.5 L× 0.5 mol·L-1×250 g·mol-1=62.5 g;D项中H2SO4+2NaOH===Na2SO4+2H2O,需要NaOH的质量为8 g。
答案:C1.下列各溶液中,Na+浓度最大的是(  )
A.4 L 0.5 mol·L-1NaCl溶液
B.1 L 0.3 mol·L-1Na2SO4溶液
C.0.8 L 0.4 mol·L-1NaOH溶液
D.2 L 0.15 mol·L-1Na3PO4溶液
变 式
训 练变 式
训 练题型2 定量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例2 用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来配制1.0 mol·L-1 Na2CO3溶液500 mL,假如其他操作均准确无误,下列情况会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称取碳酸钠晶体53.0 g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C.移液时,对用于溶解碳酸钠晶体的烧杯没有进行冲洗
D.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摇匀,静置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又加入少量水至刻度线
解析:500 mL 1.0 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含Na2CO3为0.500 L×1.0 mol·L-1=0.50 mol,需称取Na2CO3·10 H2O的质量为286 g·mol-1×0.50 moL=143 g,因此A项的操作会使结果偏低。如右图所示:平视时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刚好相平;俯视时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少于应加的水量,因此可导致浓度偏高;仰视时液面的最低点高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多于应加的水量,因此可导致浓度偏低。
对用于稀释或溶解溶质的烧杯,如不加水冲洗并将洗涤液转移入容量瓶中,会使溶质损失,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定容后,当振荡、静置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这是由于液体沾于瓶壁和湿润磨口处所致,不会造成偏差。此时,如果再加水,则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答案:B
名师点睛:溶液的配制,有时会出现误差。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还是偏小,可根据下面的公式确定: cB=nB/V。(1)若nB大于理论值,V小于理论值,则cB偏大;(2)若nB小于理论值,V大于理论值,则cB偏小;(3)若nB大于(或小于)理论值,V大于(或小于)理论值,则cB偏差无法确定。2.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误差,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
①用天平(使用游码)称量时,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
②用滴定管量取液体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读数
③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变 式
训 练 栏目链接④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⑤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⑥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降低,又补加少量水,重新达到刻度线
A.①③⑤⑥ B.①②⑤⑥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变 式
训 练解析:①中用天平称量时,被称量物与砝码位置放颠倒,将会使称得的物质的质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②中操作所得到的溶液体积偏大,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③中烧杯及玻璃棒未洗涤,残留的溶质未转移至容量瓶,使结果偏低;④中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水对结果无影响;⑤中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会使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⑥中摇匀后又加水,造成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
答案:A
变 式
训 练题型3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例3实验室用固体烧碱配制500 mL 0.10 mol·L-1的NaOH溶液。
(1)配制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填写代号)____。
A.烧杯 B.量筒 C.玻璃棒 D.1 000 mL容量瓶
E.锥形瓶 F.胶头滴管 G.500 mL容量瓶(2)需称量________ g的烧碱固体;固体应放在________中称量。
(3)根据实验的实际需要和(1)中列出的仪器判断,完成实验还缺少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
(4)在定容的过程中,完成定容操作后期加入少量水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操作所配溶液浓度是“偏高”、“偏低”还是“无影响”。
①NaOH固体贮存时间过长变质;________。
②移液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________。③移液前,容量瓶用0.1 mol·L-1 NaOH溶液洗涤;________。
④移液后,烧杯和玻璃棒未洗涤;________。
⑤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________。名师点睛:(1)碱在空气中易变质,如NaOH、KOH等吸收空气中CO2,变为碳酸盐。
(2)定容时,若液面高于刻度线,不能再吸出溶液重新达刻度线,应重新配制。
3.(双选题)要配制浓度约为2 mol·L-1 NaOH溶液100 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8 g NaOH固体,放入250 mL烧杯中,用100 mL量筒量取100 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称取8 g NaOH固体,放入100 mL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
变 式
训 练C.称取8 g NaOH固体,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加入水至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用100 mL量筒量取40 mL 5 mol·L-1NaOH溶液,倒入250 mL烧杯中,再用同一量筒量取60 mL蒸馏水,不断搅拌下,慢慢倒入烧杯中
变 式
训 练解析:在A、B、C三个选项中,B选项是在量筒中将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溶解,C选项是在容量瓶中将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溶解,二者明显错误,而选项A考虑到所配溶液的要求不高(约为2 mol·L-1),加之仅8 g氢氧化钠固体,对溶液的体积变化影响不大,故选项A正确;选项D以“两溶液的体积之和等于溶液的总体积”,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也是符合题意的。
答案:AD
变 式
训 练题型4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例4  过氧化钠能与水发生反应,某同学欲用该反应制取标准状况下的氧气1.12 L。
(1)计算至少需要称取过氧化钠的质量。
(2)反应后生成NaOH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3)若反应后溶液体积为400 mL,求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4)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4.将2.3 g 金属钠投入足量水中,产生H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在标准状况下H2的体积是________。
变 式
训 练变 式
训 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