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六国论》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1 09:0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东周战国时期六国为什么被灭?
汉代贾谊说因为
唐代杜牧说因为
北宋苏洵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
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 ”!(四个字)
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苏洵
“仁义不施”!
“不爱其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解题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1.论: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2.《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史论。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三字经》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苏祠楹联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为评论政治和历史之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
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
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v.作战
连词,表因果
研读——第一段
灭亡
武器
锋利
判断句,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弊端
(割地)贿赂
亏损
道理,原因
有人
彼此相继灭亡
全都,一概

因为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中心论点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引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
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研读——第二段
用,凭借
动词作名词,用攻战的方法
小、大:形→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连词,就
获得
小城镇
比较
(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
连词,表修饰
其:代词,它获得的土地
实:实际上
(贿赂秦国)所丢失的土地
代诸侯之所亡
那么
最想要的(东西)
担忧、祸患
本来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回想
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通“曝”,暴露
连词,相当于“而”,才
看待
连词,表转折
这样以后
安稳休息,睡觉
厥:相当于“其”
拿、用
以:连词,表目的来
研读——第二段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既然这样,那么
通“餍”,满足
献,送
确定,断定
以致,以至于
本来
应当,应该
介词,用
灭亡
侍奉
得当,适宜
研读——第二段
表顺承
之,代词
更加
代词,指上面说的道理
第二段论证了怎样的观点?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
对比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攻取而得——受赂所得
战败而亡——贿赂所亡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故不在战矣。
先祖创业艰难——子孙视如草芥
一夕安寝——秦兵又至
地有限——欲无厌
奉弥繁——侵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最后
改变
灭亡
亲附、亲近
随着、跟随
已经
幸免
开始,起初
n v.坚持正义

效果,结果

招致
把…作为
研读——第三段
虽然
表转折
等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跟、与
表并列
两次
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
等到
因为
小人的坏话
表转折
况且
处在
消灭
几乎,差不多
智慧和国力
实在
被诛杀
研读——第三段
成为
六国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燕
前221年灭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前假如
亲附,依附
天数,命运
通“倘”,假如
或许
轻易
判断,估量
研读——第三段
较量

行动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与嬴而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对策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燕客不行,赵将犹在
①举例论证
②假设论证

与嬴而不助五国
齐国虽然与秦国不接壤,不至于割地赂秦,但是却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采取“与嬴而不助五国”,即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的外交方略。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王田建十七年(前248)以后,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玉,一改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的国策,伙同众宾客私下接受秦国贿赂,劝齐王“去从(纵)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苏洵认为,齐国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导致自身孤立无援,最后“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在战国时期,齐国是大国,原本可以与秦国一较高低的。然而,齐国表面上“未尝赂秦”,却以亲附秦国的方式变相地“赂秦”,从而导致覆亡。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封赏
侍奉
n→v.礼遇
合力
恐怕
向下
吞咽
形势

积久而成的威势
胁迫,挟持
一日日,一月月,名作状
治理
通“勿”,不要
研读——第四段

吃饭
表转折
以致

重用谋士: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六国联合:并力西向。
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结构上
为六国开出的药方:
第四段讲了什么内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句首发语词
势力,力量

可以凭借
如果
凭借
追随
旧例

战胜,形→动
研读——第五段
表转折
定语后置句
降低身份
表转折
第5段:讲了什么内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六国与秦:诸侯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北宋: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在六国下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结论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北宋疆域示意图
战国疆域示意图
北宋对外政策和六国相似之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了《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写作背景
【本文论证结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①赂秦而力亏。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二段)论述分论点一:
(第三段)论述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五段)点明写作意图:
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
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