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一、导入课文
古人勤于种树,植树造福千秋,东晋 “五柳先生”陶渊明就在归隐后专门在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朋友索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而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州边 ”的说法,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关于种树的文章,看看柳宗元对于种树有何独到的见解。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观事观物,养树得人
用“种树”作为前缀,他种树种得怎么样?
郭橐驼是谁?
为何给郭橐驼作传?
疑题
种树
郭橐驼
传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
3.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
柳宗元,字_______(7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________。十岁能文,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他和刘禹锡一同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晚年居官柳州(815-819年)刺史,也称_______,年仅47岁死于柳州任上。他提倡 , 之一。与韩愈齐名,并称“ ”。他与刘禹锡并称“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 ”。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古文运动
唐宋散文八大家
韩柳
刘柳
王孟韦柳
二、文本解读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认为的“道”应该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柳宗元的诗文俱佳,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有《河东先生集》。
柳宗元与韩愈
在古文运动中,韩柳见解相同,侧重点不同。
韩愈: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
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改革,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韩愈:文风沉稳厚重
柳宗元:文风清峻峭拔,擅长寓言和小品文。
文题解读
种树:种树的人
郭橐驼:本文的主人公。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传:本指人物传记,但本文实际上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讽喻性极强的寓言式说理文。
从内容和风格看,本文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文体知识一
传记: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为两类:
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
二是文学传记。它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多。
文体知识二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寓言是先秦说理散文的一部分,诸子散文也保留了不少,后来才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背景探寻
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同时,加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盘剥。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可以说,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烦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二、文本解读
①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病偻lǚ,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dàng。”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lè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wéi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fán。他植者虽窥伺sì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péi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zhǎng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fán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péi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
注音
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zhǎo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hào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lì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tún。’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chuò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fán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fú!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zhuàn其事以为官戒也。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当初,原来
患病;脊背弯曲即佝偻病
脊背高起的样子
弯着腰走
似,像
名作动,给……称号,称作
名作动,起名
本来
因此
于是
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个外号叫“驼”。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确实很恰当。”于是舍弃他(原来)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第一段
个人档案
基本信息 姓名
籍贯
职业
形象
性格
特长
特征概括 描写方法
无名氏、驼、橐驼
长安丰乐乡
种树
隆然伏行、类橐驼
人气旺:
长安富豪争迎取养
品质优:
无不活、硕茂、早实以蕃
专利权:
窥伺效慕莫能如
善良、豁达
种果树
侧面
正面
侧面
橐
思考:1、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2、郭橐驼的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①正面描写:通过介绍郭橐驼所种的树的特点,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结果又早又多,具体说明他种树技术的高超。
②侧面描写:通过欢迎他的人,这类人分为两类:高观赏游玩的(精神)、种树卖果的(物质),暗示出郭橐驼种树技术的高超。
③反衬:通过其他植树人暗中观察、效仿羡慕但比不上他来反衬郭橐驼种树技术的高超。
3、从郭橐驼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自己瞧得起自己,不能妄自菲薄。
②正视他人讥讽和嘲笑,坚持走自己的路。
③要懂得自我解嘲,不为外界所烦扰。
本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豁达自信的不一样的“驼者”形象。
小结: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以……为业
雇佣
硕大茂盛
名作动,结果
以,而且
蕃,多
窥伺,观察
比得上
(定语后置)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的)富豪人
第二段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为种植花木以观赏的以及做水果买卖的富豪人家,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或移植的树,没有不活的;而且高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能赶得上的。
郭橐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
为什么“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他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暗示他的种植技术很高超全面。
思考:1、为什么“争迎取养”?
技艺高超
一绝:技术全面
精神需求(观赏游玩)
物质需要(种树卖果)
二绝:树挪能活或移徙,无不活。
三绝:树品质优
且硕茂,早实以蕃
四绝:独门本领他植者莫能如也
2、郭橐驼的种树本领如何?
3、作者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他的种树本领?
本领奇绝
技艺高超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侧面描写:技术全面、受人欢迎
正面描写:树挪能活,树品质优
对比反衬:独门本领,他人不及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小结:
本段作者从买树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极写郭橐驼种树之业绩非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令读者悬念陡生:此老宁有养树仙方乎?
理解性默写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有佝偻病,这导致他“ , ”,因此被乡人称为“驼”。
2. 在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很难同时做到。但《种树郭橐驼传》中用“ ”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 , ”几个字,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3.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侧面烘托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 , 。
4. 《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技艺高超,“ , ”两句直接写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
5.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
6. 《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对比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的是“ , 。”
隆然伏行 有类橐驼者
隆然伏行
甚善 名我固当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皆争迎取养
或移徙 无不活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且硕茂 早实以藩
郭橐驼的“种树秘技”究竟是什么呢?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滋长,繁殖
天性
表目的
性质,方法
根
罢了
舒展
培土
旧,原来的
已经;这样;已,“矣”,了
捣土
结实
种植,移植
像对待孩子那样
放在一边不管
保全
妨害
使……硕大
使……茂盛
得以(发展)
它的果实
抑制损耗
使……早
使……多
使它的本性发展
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从而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再去看。(那)种植(小心得)像对待孩子,(那)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掉了,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他硕大茂盛的(本领)啊;不损耗它的果实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早并且多(结果)的(本领)啊。
第三段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不这样
拳曲,伸展不开
更换
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
假如
和这种做法相反
恩宠
回头看
名作动,划破
树皮
检验,查看
活着
背离,远去
树干
疏松还是密实
表修饰
这实际上
宾语前置,不若我;若,如、像
在早上
其他种植的人则不是这样。(树)根拳曲而土常换,他给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养护太过,担心的太多。早晨察看,晚上抚摸,已经离开而又回来看。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虽然说是爱它,那实际上是害它;虽然说是忧虑它,那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比不上我啊。我又能做什么呢?”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 总括种树经验: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1 木之性(理论说明) → 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 议论,强调自己懂得顺其自然之重要
2-2 从反面论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并点明顾虑重重,用心太过的危害
3. 自谦明理:种树之术,并不高深。
1、请划分第三段层次结构
2、郭橐驼和别人种树的方法、种树后的态度和结果各有什么不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郭橐驼 他植者
种树方法
种后态度
结果
原因分析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木之性日以离矣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
正反对比论证→“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3、对比探究-种树之道
对比 郭橐驼 他植者
道
术
结果
角度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
木之性日以离、害之仇之、不我若
正
本欲舒、培欲平
土欲故、筑欲密
移植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
管理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反
无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第三段结构示意图
总
述
能
顺
木
之
天
以
致
其
性
分
述
木之性(理论说明)
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顺其自然(议论)
他植者违反(反面申述)
种树之术,并不高深
(自谦明理)
对比
衬托
将郭橐驼和“他植者”完全不同的方式和结果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简明地突出了“顺木之天”的道理。
启示:对事情的认识程度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也不同,结果自然不同。这就是思想的差距。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才是正确的。做事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默写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移栽易活的特点揭示了一个极其通俗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3.《种树郭橐驼传》中善用对比手法,如郭橐驼种树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和别人种树结果“_______________”对比之鲜明。
4.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很难同时做到的。但《种树郭橐驼传》中用“____________”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_______。__________”几个字,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5.《种树郭橐驼传》中,但凡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对比来反衬郭橐驼精于重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木之性日以离矣
隆然伏行
甚善
名我固当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养树与养人,相通之处在哪里呢?
第四段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官治,当官治民。理,治、统治。唐代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职业
形容词的使动使……繁多
名作动,造成祸患、祸害
做官的。长,治理。人,民、老百姓。
好像
终于
因为
省略句,而卒以(之)祸
问的人说:“把你的(种树)经验,转用到当官治民上,行吗?”橐驼(回答)说:“我只知道种树(的道理)罢了,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职业啊。但我居住在乡间,见做官的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而终于(却)给他们造成灾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tún。’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sūn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一天到晚
勉励
收割
丝的头绪
线
而:通“尔”,你们
字:养育
遂:成,养好
使繁盛
梆子
小民
名作动,吃饭
停止
慰劳
以何,靠什么
性命
穷困
表推测,大概
像,相似
早晚官吏来而喊道:‘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 (让)你们早早地煮蚕茧抽取蚕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敲鼓而聚集他们,敲梆子而召唤他们。我们(这些)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安顿我们的生活呢?所以穷困并且疲倦。像这样(说来),(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大概也有类似的地方吧?”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思考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思考
2、种树与“理民”有何相似之处?
他植者 官 吏
行为描述
结果
相似之处
结论
根拳,土易,培之不当,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肤,摇其本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击木而召
木之性日以离
无以蕃吾生安吾性,病且怠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类比写法
养树 类比 治民
过于殷勤的他植者 类比 好烦其令的长人者
他植者扰树 类比 官吏扰民
扰树的结果 类比 扰民的结果
(木之性日以离矣) (而卒以祸故病且怠)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描写:烦、祸——呼、鼓、聚、击、召
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写官吏的行为: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击木而召。
总写繁政扰民
3、“郭橐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
铺陈之笔,官吏繁政
短句连用,活现催促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4、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铺陈手法。
写“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百姓劳作,一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一连串短促的排比句,把官吏们神气活现的情景写得几乎可见可闻。
养树之术
不顾民生,繁政扰民
不固根本,忧勤太过
要在顺性
不在莳弃
要在爱民
不在繁简
养人之术
培本固之,而后不顾
帮民务本,让民自为
理想
暴政害民,所谓的“惠政”也一样的害民。
5、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当官治民应该怎样做呢?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
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
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统治阶级应该如何实行“官理”:
吾小人“不得暇”、 不能“蕃吾生而安吾性”
使百姓“得暇”,能“蕃生而安性”
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民休养生息。
小结:
本段是主旨段,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文章巧妙地通过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治民的方法
记载
把……作为
叹词,表示高兴
【译文】问的人说:“咦,不是很好!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到了养民的法术。”为这件事作传来作为官吏的戒示。
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表明写作意图:揭露统治者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警示上层统治者肃清吏治,宽简为政,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才能恢复元气。
第五段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传其事以为官戒。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思考
2、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繁政扰民如勤忧害树。
背景:
真正
意图
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
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
写作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小结:
种树
郭橐驼
他植者
根拳而土易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
摇其本以观
本舒培平
土故筑密
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
其莳若子
其置若弃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
官 吏
促尔耕
勖尔植
督尔获
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对比
类比
治民
委婉 含蓄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小结
主旨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作者借郭橐驼之口,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给百姓带来的灾祸,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默写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移栽易活的特点揭示了一个极其通俗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3.《种树郭橐驼传》中善用对比手法,如郭橐驼种树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和别人种树结果“_______________”对比之鲜明。
4.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很难同时做到的。但《种树郭橐驼传》中用“____________”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_______。__________”几个字,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5.《种树郭橐驼传》中,但凡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对比来反衬郭橐驼精于重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木之性日以离矣
隆然伏行
甚善
名我固当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能如也
艺术特色
1.简洁而生动。
2.类比与对比。
3.婉约而多讽。
在现实生活中,郭橐驼的“种树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已的看法。
观点一:
树木与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成不及,更不能束缚或戕害儿童的身心,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入手,不可拔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
观点二:
种树要顺应树的天性,开发自然资源,更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比如海啸,正是由于人们不能理智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对沿海地区进行过度开利用,比如搞建筑、开发旅游项目等活动,破坏了沿海的红树林和近海的珊瑚礁,致使海岸线上失去许多对海浪袭击具有档作用的天然屏障,所以使海啸造成巨大的灾难。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我常常痛恨世人,不知道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问题,而是仰仗外物逞强。有的人倚仗权势触犯他人的利益,实施权术伎俩激怒强者。利用时机肆意猖狂。这样终致招来祸患。有位客人谈论麋、驴、鼠这三种动物,与此十分相似,因此写下了《三戒》。
拓展阅读 柳宗元《三戒》
解作传缘由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 )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临江有个猎人,得到一只小鹿,就想饲养它。刚进家门,群狗就对小鹿垂涎三尺,都摇着尾巴跑过来了。猎人十分愤怒,把那些狗吓走了。从这天起,猎人每天都抱着这只小鹿去和狗亲近,让狗看习惯它,不再伤害它,并慢慢地让狗和小鹿一起嬉戏。时间长了,狗都知道主人的心意了。小鹿仔稍微长大些之后,就忘了自己是麋鹿了,以为狗真的是它的朋友,与狗一起头角相抵,在地上翻滚,与狗更加的亲近了。狗因为畏惧主人,也就很温顺地和小鹿一起嬉戏,但是有时候仍然舔着自己的舌头,馋得发慌。
三年之后,有一次麋鹿自己出门,看到路上有许多别人家的狗,就跑过去想要和它们一起玩耍。别人家的狗看到糜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了,路上一片狼藉,可是麋鹿到死也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拓展阅读 《临江之麋》
解作传缘由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hǎn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拓展阅读 《黔之驴》
解作传缘由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niè)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某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永州有个人,害怕犯了日忌,做事十分拘谨忌讳。认为自己出生之年正是子年,而鼠,是子年的生肖,所以就喜欢老鼠,不畜养猫和狗,也禁止仆人伤害老鼠。粮仓、厨房,都纵容老鼠肆意横行,不加管制。因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了这个人家里,既能吃得饱又不会有什么灾祸。所以这个人家里没有一件完好的器皿,衣架上也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吃的东西也差不多都是老鼠吃剩下的。白天成群的老鼠和人一起并行,夜里就会偷偷地咬东西,互相争斗打闹,什么样的声音都有,人都没法睡觉,但是这个人始终不厌恶老鼠。几年之后,这个人搬到了其他州,后来的人居住在这里,老鼠仍然像以前一样猖獗。之后住进来的人就说:“老鼠是偷偷活动的十分可憎的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吃东西吵闹得尤其严重,是什么原因使它这么猖獗呢?”于是就借了几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往老鼠洞里灌水,出钱雇用仆人捕杀。杀的老鼠都堆积成了小山,然后把它们扔在隐蔽的地方,臭了几个月才停止。
唉!那些老鼠认为既能吃饱又不会有灾祸,但岂能一直这样?
拓展阅读 《永某氏之鼠》
找出本文中出现的人称代词,并找找学过的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对古代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做一些归纳和总结,填写下面的表格
分类 代词 例句
第一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补充: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较为丰富。第一人称常用“吾”“我”“余”“予”,第二人称常用“女(汝)”“尔”“而”“若”“乃”,第三人称常用“其”“彼”“之”。从课文或之前学过的文章中找出一些实例,对古代的人称代词做一些归纳和总结。
(1)第一人称
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古人为了表示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妾(女子自称的谦辞)”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2)第二人称
主要有“尔、汝、女、若、乃、而”等。常用的是“汝、尔、若”。如:
汝: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并序》)尔: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若: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古汉语中有时以尊称代替第二人称,主要有“公、卿、君、子、阁下、陛下、足下”。但尊称不是代词,而是名词。
(3)第三人称
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渠会永无缘)”。常用的是“彼、之其”。
如: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之: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