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共3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古诗三首 共3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1 10:37: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9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古诗时,首先要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借助课本注释熟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再结合背景、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6个字,会写“旧、符”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能描述古诗的节日情景,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自由组成小组,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中所描述的节日情景,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激发了解和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欢庆,揭示课题
1.回忆春节情景:在咱们祖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请分享所了解到的过春节的习俗或习惯。
2.引出诗题:春节指的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设计意图:
以熟悉的“春节”一词引入“元日”这个名词,帮助学生理解诗题,同时通过回忆春节情景的分享环节,为后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中所描述的节日情景打好铺垫。
二、熟读古诗,解疑释难
1.根据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注释,三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指导读出节奏(根据注释,适当点拨)。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4.小组读古诗,说说自己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交流分享。
在小组代表交流中,课件适时出现以下重点解释:
①一岁除:“岁”是年的意思,一年过去了。
②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③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④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对于现在来说,“新桃”就是新春联,“旧符”就是旧春联,“新桃换旧符”就是旧春联换成新春联。)
设计意图:
课本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能够借助同伴的智慧,完善自身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注释,在课堂上达到巩固识记的效果。
三、共同品读,细细感悟
1.在刚刚的诗句交流中,你感受到诗中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哪几个画面?
2.小组讨论,找出相应的词语或诗句佐证自己的感受。
3.不分先后,学生交流分享四个画面,老师适时点拨。
①画面1——“爆竹声中一岁除”:过春节了,人们“哔哩吧啦”地放鞭炮。
诗中的“爆竹”就是指鞭炮。(引导学生理解古人为何过春节时要放鞭炮: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的,以求得到新年的安宁。)
②画面2——“春风送暖入屠苏”: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畅饮屠苏酒。
“屠苏”是指屠苏酒,一般在元日饮用,而“春风送暖”则是指暖洋洋的春风。(课件出示: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节日的欢乐,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喝着屠苏酒,这种感觉太妙了,孩子们会说:“_________”。老人家会说:“_________”。)
③画面3——“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给人以新的希望。
“千门万户”也就是千家万户、家家户户之意,初升太阳的耀眼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很舒服、美好的一年开始了、给人以新的希望等)
④画面4——“总把新桃换旧符”: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把旧春联换成新春联。
引导学生联想自己过春节贴对联时的情景、心情,体会一下当时的气氛,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
4.总结:一首小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热闹非凡的春节画面,请同学们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并尝试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的铺垫,学生容易找出诗中的几幅春节画面,老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通过诗句进行联想,从而更能体会诗中的画面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诗句。
四、联系背景,体会深意
1.诗是人们的心声。联系作者写诗的背景,你察觉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王安石,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20岁以前随父亲南北各地游历,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21岁中进士,当官为百姓做事;49岁被任命为宰相,不顾大官僚的反对,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坚持新法的实行。而《元日》这首诗就是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大刀阔斧地进行新法变革。
2.点拨、交流:“除”、“换”等字眼的深意。
3.小结: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对新政充满信心。“除”掉的是不合理的事物,革除旧政、施行新政;“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4.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
走近历史资料,才能真正走进诗句、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句的深意,同时也更好地体会学习古诗时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适当联系历史背景。
五、课后练习(二选一)
1.用心找一首同样是写春节的古诗,与《元日》进行比较,课后与小伙伴分享;
2.搜集一些我们现今已渐渐遗忘的、古代的传统节日,并和别人介绍一下它们。
六、板书设计
放响爆竹 欢饮屠苏 耀眼光辉 贴换桃符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诗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接触过这样一首诗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课件出示诗人背景资料: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它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
3.引出诗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也是出自杜牧的笔下——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节日,风俗多样而又色彩浓郁,到底杜牧的《清明》一诗为何会被誉为清明诗的千古绝唱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
在学生的积累中,他们对杜牧这位诗人不陌生,导入时尽量简明扼要,复习旧知、出示简介、引入课题;通过一个问题“杜牧的《清明》一诗为何会被誉为清明诗的千古绝唱呢?”来贯穿全诗的学习。
二、熟读诗句,勾画理解
1.读熟诗句: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
2.勾画自己认为较难理解的词语,小组内先讨论并尝试解答。
3.学生对每一行诗句中较难理解的词语作交流,老师进行点拨。
尤其关注以下词语的理解:
①“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出示资料卡片:
清明前后,天气变化大,往往有“疾风甚雨”。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也遇上了雨。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形容的是细雨绵绵的意境。
★交流: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雨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②“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4.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学学第三、四行诗句。
5.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这两行诗的重点词有哪些?说说自己的理解。(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借问”——请问;
“酒家”——古时指喝酒歇息的地方,古今异义,跟今天的“酒店”区分;
“遥指”——远远地指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7.简述诗意:(注意看背景图)
请问哪里有喝酒的地方?放牛的小孩用手指着远处杏花盛开的地方。(欣赏图片)
8.带着理解朗诵全诗,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
这首诗的注释只给了一个,因此在课堂可采用共同“解疑”的形式,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发挥小组的效用,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后学一首新诗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三、精读全诗,领悟意境
1.过渡:我们刚才大致读通了这首诗的意思,下面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走进诗人的内心,去窥探杜牧的所思、所想吧!(齐诵)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交流:从诗句中你感悟到什么场景呢?(雨中行路、伤感、感觉诗人无处可去等)学生讨论,老师适时点拨。
★提问:清明节为何带有伤感之意呢?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点拨:清明这个节日,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那些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们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诗人为何寻找“酒家”呢?(一来歇歇脚,二来避避雨;因为诗人想借酒消愁等。)
点拨:对呀,行路一段时间,诗人需要休息一下并且避避雨,另外,在清明这个伤感的节日里满是思乡的愁绪,这时小饮三杯也能散散心事啊!
3.带着理解再次背诵全诗。(前两句缓慢沉重,后两句读出问的语气,收尾缓慢。)
设计意图:
这首诗的“欲断魂”是一个理解的重点,在课堂中通过场景的想象为切入点,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点拨中适当使用角色代入的方法,营造一种愁绪的氛围。
四、小结特色,拓展学习
1.过渡:在朗诵这首诗时,我们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补充:诗人在雨中行路、仿佛看见了诗人向牧童问路的场景、仿佛看到了满是杏花的小村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来训练说话。
2.师小结:所有这些画面仅仅源于这短短的二十八字,充满愁绪的画面感拉近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因此,我们称这首诗为清明诗中的“千古绝唱”。
设计意图:
在小结部分呼应导入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味,通过画面、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五、课后活动
必做:默写全诗。
选做:(二选一)
1.杜牧《清明》一诗被现今许多音乐爱好者编成了歌曲,请你在网上搜索一下,看哪一首音乐比较符合你内心的古诗意境呢?静静地欣赏吧!
2.同样是写清明节的古诗,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一诗与杜牧诗中的意境有相似之处吗?请你细细阅读,对比感受。
六、板书设计
雨纷纷→欲断魂→愁绪
第三课时
一、交流导入,理解诗题
1.交流:在哪些时刻,你会有想家的感觉?
学生分享:生病的时候、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伤心的时候、节日等。
2.引出诗题:中国人非常重视“家”、重视亲人之间感情的维系,每逢佳节我们便希望能够欢聚一起,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人王维笔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从题目来看,你观察到什么了呢?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注释:“九月九日”指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故乡。
3.理解诗题:题目很重要,它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
设计意图:
每个人都会有想家的时刻,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导入中达到共情的效果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诗句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结合注释解诗题。
二、朗诵古诗,初感乡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读得正确流利:自由读;指名读,纠正读音;听范读;男读女读。
2.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合适的方法、大概读通诗句的意思。
3.对诗句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老师进行点拨。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4.根据插图与交流后的理解,说说全诗的大概意思。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板书:异乡、异客;少一人)
设计意图:
这首诗较难理解的词语少,学生基本能够说出诗意,因此,在前面两首古诗学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增强学习古诗的自主性,再结合插图与交流所得进行汇报,在句句相连中,实现将诗句变成了短文,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三、读中品味,感悟真情
1.再读诗句。
2.出示诗作的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对诗人、诗句的理解。
课件: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板书:孤独;思乡)
3.交流: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漂泊在外,为何重阳节如此思乡呢?是不是只有“佳节”才会“倍思亲”呢?
相机点拨: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4.指导书写“异”字,观察关键笔画,强调“廾”ɡǒnɡ释义:两手捧物,一般只作偏旁。
设计意图: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理解并较清楚地表达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重点句进行品味,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1.过渡: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许多在外漂泊的游子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怀亲的苦闷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2.朗读熟悉的思乡诗作:
★思乡诗作一《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乡诗作二《长相思 山一程》【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思乡诗作三《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幕满载思乡愁绪的情景。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诗句,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习古诗时,同学们也能自觉地运用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设计意图:
课堂的最后精选了三首思乡古诗,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进行同类型古诗词的积累。
五、课后活动
必做:请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感,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朗诵给父母或小伙伴听听,也可以将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给他们讲一讲。
选做:(二选一)
1.用搜索引擎了解更多关于重阳节的资料;
2.一些家人或亲友,他们身在异乡,每逢过节你一定加倍地思念他们,请你向他们写几句心里话,表达你的思念之情吧!
六、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异客——孤独
少一人——思乡
1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