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纸的发明 共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纸的发明 共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1 10: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10 纸的发明
教材分析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纸的发明》是本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下的一篇说明文。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是重点,主要讲述的是纸的发明过程和造纸方法的传播,赞颂了我们祖先的创造业绩。
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通过默读、略读、指明读等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纸的发明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缺点,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热爱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创、携”等11个字,会写“术、伟”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抓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3.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交流,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4.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精妙。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抓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精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聚焦,步入新课
1.交流:说说你对纸了解多少?(同时出示课后“资料袋”补充阅读)
2.全班交流对纸的了解,拓展生活中的纸张:牛皮纸、皱纹纸、书写纸、拷贝纸、蜡光纸等。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前进行收集资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步入新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后的“资料袋”,重视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以及课外积累运用能力;让学生进行资料分享,能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产生探索新知的动力。
二、浏览课文,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特别关注以下字词的读音:铸刻 携带 篾席 薄片 朝鲜)可借助图片理解“铸刻”、“篾席”;注意两个多音字。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预设:蔡伦发明和改进了造纸术,方便人们使用,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引导学生把“一件事”讲述得简练一些。)
3.补充了解:“蔡侯纸”
课件出示: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4.师引导:因此课文一开头就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总领全文:高度评价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
设计意图:
听范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同时促进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关注;在通读课文后,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形成,通过“一件事”的提问来培养学生概括的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主解读:那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人们都做出了哪些尝试呢?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相关词句,同桌合作完成表格。
2.全班齐读课文2—3自然段,再次理清内容。
3.学生交流、汇报,课件呈现:
★预设:龟甲、兽骨上、青铜器上、竹片、木片——笨重,不方便;
帛上写字——价钱太贵,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用麻造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4.教师总结:在造纸发明以前,所有的书写材料都有它的不足之处,所以后来才有了蔡伦发明和改进的纸。
设计意图:
填写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抽取信息、重组信息能力的过程。通过表格,学生能较快理清顺序,一目了然地看出其他的书写材料存在的问题,为下文“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做了铺垫。
四、随文识字,规范书写
1.过渡:观察文段中“保存”二字,交流关键笔画。
2.点拨:
★保,会意字。图形文字的“保”,是大人反手背着一个小孩(子),小孩正举起一手,作欢呼状。这就是“保”。把孩子背在背上,反手垫着孩子的屁股,加以保护,防其下跌,这便是“保”的原义。
★存:cún,从才从子。正从地下向上萌发(才)的生命(子)。跟“在”字形有相似之处,书写时第一笔和第三笔要写得稍短点。
3.师范写、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4.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读通了全文,了解到在造纸术没有得到发明和改进前人们的书写材料情况缺点多,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蔡侯纸”,看看这种纸的创造过程和优势又是怎么样的。
设计意图:
本课的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默读、浏览读、部分读等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随文识字,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规范书写“保存”二字,文字溯源,加深理解。
五、板书设计
纸的发明
造纸方法发明以前——缺点多
蔡伦造纸发明以后——?
第二课时
一、重点回顾,复习导入
1.回顾:读一读上节课学习重要段落的句子,通过朗读加幽默配图的形式回顾梳理。
①要记录一件事,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②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
③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
④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
⑤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2.过渡、小结: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蔡侯纸”,看看到底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了下来。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重要句子,回顾内容以及检测生字词,加上配图中的幽默对话框,使得导入既能温故而知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质疑,重点突破
1.品读: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注意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2.学生汇报所画动词: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
3.交流: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勇于尝试、坚持不懈、不厌其烦……
点拨: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
因为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大量制造,便宜轻便,满足需要,能够使更多人得到使用。(蔡伦善于观察,从“便于人”的角度真正考虑和出发)
4.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进行讨论: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呢?
★预设: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这既是新造纸术的优势,也是它得以传承的原因。)
教师总结:蔡伦通过不断地探索,发明了流传千古的纸,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
5.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说一说蔡伦发明的这种纸都传播到了哪些地方?
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课件呈现)
6.速读课文,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回忆首段段意,看看首尾两段有何异同?
点拨:第一自然段——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第五自然段——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对世界文明的意义。
相同之处:都是在讲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意义;不同之处:首段简单,尾段更详细。
像这样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相同的内容,就在结构上形成了一种呼应,这种写法就叫首尾呼应。作用是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
7.指导书写“洲”:
点拨:“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
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读第四自然段,学会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同时重视文段中的一连串动词,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的表达方式,规范运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完成训练,课堂小结
主题概括(填空训练)
这篇课文写出了 ,表明了 ,表达了作者对 。
四、课后练习(二选一)
1.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让你造纸你会选择什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2.大家可以在其他的三大发明中选择一个,进行资料收集,并用简单的语言或用表格进行介绍。
五、板书设计
纸的发明
蔡侯纸:轻便好用
物美价廉 伟大贡献
传遍世界
1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