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学七下第13章 健康地生活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2·大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的定义不包括( )
A.身体上的良好状态 B.心理上的良好状态
C.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D.稍显虚弱
【答案】D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
【解析】【解答】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①身体健康:指身体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②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③社会适应能力: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所以,“稍显虚弱”不是健康的内涵。
故答案为:D。
【分析】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2.(2023·东昌府模拟)健康是美好生活的标准之一,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下列关于健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格健壮、身体没病的人就是健康的人
B.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的标准之一
C.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核心
D.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某些慢性疾病发生
【答案】A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强壮、无病,还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A符合题意;
BC、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重要表现。B、C不符合题意;
D、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某些慢性疾病发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
躯体健康: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
心理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
社会适应能力: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
2、要保持健康的状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做到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
(2)还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3)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3.(2023·石城模拟)健康是人们永远追求的美好愿望,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
B.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无副作用
C.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应该立即拨打110急救电话
D.健康就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的良好状态
【答案】A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安全用药;急救常识;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A正确。
B.无论西药还是中药,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如果应用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则有可能危害健康,B错误。
C.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应该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健康。
①身体健康:指身体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
②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
③社会适应能力: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
4.(2023七上·凤县期末)绿色植物可以美化我们的家居环境,但盆栽大叶观赏植物最好不要放在卧室内,其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呼吸作用使室内温度增高
B.夜晚植物呼吸作用消耗室内的氧气
C.植物会分泌有害气体,危害人类健康
D.植物散发的气味会招引害虫
【答案】B
【知识点】家居环境与健康
【解析】【解答】植物在夜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把盆栽大叶观赏植物放在卧室内过夜,会使植物与人竞争氧气;
故答案为:B。
【分析】(1)呼吸作用: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2)植物体在任何时候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以便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5.(2022八下·仁化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室内潮湿衣物等霉变也会造成居室污染
B.卧室内多放些花草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
C.取自天然的大理石等不加化学物质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D.原始木材无毒无害,建筑和装修及家具应大量使用
【答案】A
【知识点】家居环境与健康
【解析】【解答】A.室内过于潮湿,霉菌滋生,会导致衣物霉变,会造成室内污染,A符合题意。
B.有些花卉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花草过多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利,B不符合题意。
C.由于自然界中大理石、花岗岩、石膏等物质中含有天然放射性元素镭,人造大理石也是用天然大理石或花岗岩碎石为填充料制成,C不符合题意。
D.有些原始木材能够释放有毒气体,其次,建筑装修家具大量使用原始木材,会减少生物的多样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主导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高度开放和易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应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从我做起;对污染物回收利用、控制排放;提高环保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6.(2022八下·仁化期中)室内污染源有( )
①室内装饰材料及家俱 ②室内饲养的宠物
③某些室内观赏植物 ④阳光中的紫外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家居环境与健康
【解析】【解答】①室内装饰材料,往往含有放射性的污染源,这些都对人体有害,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②室内饲养的宠物,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③某些室内观赏植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④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会造成室内污染。
故答案为:D
【分析】家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厨房内的空气污染,家庭装修污染,居室内的装修不合理,生活垃圾,宠物等。创造良好的家居环境,满足人居住的舒适性,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7.(2022七下·武邑期末)乔乔的父母打算在暑期带她自驾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他们外出游玩时携带的“家庭小药箱”中不必包括( )
A.霍香正气水 B.维生素胶囊 C.创可贴 D.碘伏、棉棒
【答案】B
【知识点】常用药物名称及作用
【解析】【解答】A、藿香正气水,中成药名,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故可准备到小药箱里,A错误;
B、“维生素胶囊”主要用于补充维生素, 乔乔的父母打算在暑期带她自驾游,外出时,不必携带维生素胶囊,B正确;
C、创可贴是一长形胶布,中间附以浸过药物的纱布,用来贴在创口处从而起保护伤口,暂时止血,抵抗细菌再生,防止创口再次损伤的作用。创可贴是医院、诊所、家庭中最常用的急救必备医疗用品。故创口贴可准备到小药箱里,C错误;
D、碘伏、棉棒可用于外伤后的消毒,故可准备到小药箱里,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8.(2023·龙川模拟) 如图是小柴胡颗粒说明书的部分内容,下列有关此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服药前可以不阅读药品说明书
B.用药前要关注该药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C.小明需要凭医师处方购买该药
D.小明感冒后要每天喝10包药
【答案】B
【知识点】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A、服药前需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主要药品的用法、用量等信息,A说法错误。
B、用药前要关注该药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B说法正确。
C、根据题干中药品信息可以看出,此药品带有“OTC”标志,为非处方药,可以自行购买,C说法错误。
D、小明需要根据病情、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正确服用,一次1-2袋,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安全用药基础知识,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不能自己购买,非处方药在用药前,必须按照说明书服用。
9.(2023·郑州模拟)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影响身体健康。请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判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小明长期熬夜,来不及吃早餐就上学了
B.小芳学习之余,活动胳膊并伸腰来放松
C.小虎见爸爸吸烟样子很酷,也偷偷尝试
D.小杰放学一回到家,就拿出手机打游戏
【答案】B
【知识点】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经常熬夜会占用睡眠时间,导致白天打瞌睡、精神不集中,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吃早餐就去上学,上午人往往会出现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A错误;
B、小芳在学习之余活动胳膊并伸腰来放松,能使身体得到锻炼,利于身体健康,是健康的生活方式,B正确;
C、小虎偷偷尝试吸烟,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C错误;
D、小杰放学一回到家就打游戏,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危害身体健康,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平衡膳食;坚持适度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10.(2023·汝阳模拟)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如图表示某地区男性每天吸烟数量与肺癌发病率的关系,据图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每天吸少量的烟不影响健康
B.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唯一因素
C.每天吸烟的支数越多,肺癌发病率越高
D.青少年吸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答案】C
【知识点】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吸烟首先危害呼吸系统,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但是从图中只能看出:每天吸烟数量与肺癌发病率有很大的关系,吸烟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
故答案为:C。
【分析】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症、肺癌等。
11.(2022八下·崇阳期中)酒是把双刃剑,少饮是健康之友,多饮是罪魁祸首。关于酗酒,不正确的是:( )
A.加重肝脏负担 B.麻痹神经中枢
C.使人兴奋,提高智力 D.诱发心血管疾病
【答案】C
【知识点】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A、长期酗酒,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沉淀到血管壁上,使得管腔变窄,继而使血压升高,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使脂肪肝以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A说法正确。
B、酒精会麻痹人的神经系统,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B说法正确。
C、酒并不能提高智力,C说法错误。
D、长期酗酒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沉淀到血管壁上,使得管腔变窄,继而使血压升高,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使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酗酒的危害,为基础题,熟记即可,酗酒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酗酒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酒精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影响,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长期酗酒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沉淀到血管壁上,使得管腔变窄,继而使血压升高,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使脂肪肝以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
12.下列物质,不属于毒品的是 ( )
A.海洛因 B.咖啡 C.大麻 D.摇头丸
【答案】B
【知识点】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
【解析】【解答】A、海洛因属于毒品,A不符合题意。
B、咖啡不是毒品,B符合题意。
C、大麻属于毒品,C不符合题意。
D、摇头丸属于毒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毒品的种类,为基础题,比较简单,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麦司卡林,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和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大致可分鸦片类、大麻类、可卡因、“冰毒”、致幻剂等五大类。
13.(2023八上·昆明期末)为宣传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不做“校服烟民”,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向装有等量香烟烟丝的4个烧杯中分别加注20mL、30mL、40mL、50mL的蒸馏水,浸泡1天,制成烟草浸出液备用。
组号 一 二 三 四 五
用不同量的蒸馏水制成的烟草浸出液 清水 50mL 40mL 30mL 20mL
每10秒内心跳的次数 35 36 37 39 42
A.实验变量是烟草浸出液的浓度
B.为减少实验误差,应设置重复组
C.分析可知,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D.吸烟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利于身体健康
【答案】C
【知识点】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解答】A.在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实验的变量是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的不同.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除烟草浸出液的浓度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A不符合题意。
B.为了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多测几次,以减小误差,提高可信度,B不符合题意。
C.根据表中数据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由小增大,水蚤10秒内的心跳次数有35增加到42,表明烟草浸出液对心率有促进作用,浓度越大,则心率越高,说明促进作用越强,C符合题意。
D.烟草燃烧时会产生约1400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CO、焦油等),会随着吸烟(烟雾)首先进入呼吸系统,因此吸烟者首先危害的是人体的呼吸系统,进而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慢性病,严重时还会导致肺癌、冠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症、肺癌等。
14.(2023八下·汕头期中)下列动物不属于病原体的是( )
A.老鼠 B.病毒 C.蛔虫 D.痢疾杆菌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病原体是指致病的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蠕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老鼠既不是寄生虫也不是微生物,所以不是病原体,老鼠应该属于传染病流行的传播途径环节。
故答案为:A。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5.(2023八下·汉寿期中)下列不属于传染源的是( )
A.乙肝病毒携带者 B.甲型流感病毒
C.患手足口病儿童 D.水痘感染者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ACD.乙肝病毒携带者、 患手足口病儿童 、水痘感染者都能够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ACD不符合题意。
B. 甲型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是引起甲型流感的病毒,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16.(2023八下·汕头期中)下列各项中,属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传染源的是( )
A.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B.结膜炎患者用过的毛巾
C.携带有病菌的苍蝇 D.已完全康复的“新冠”患者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A.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体内含有艾滋病病毒,故能够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A符合题意。
B.结膜炎患者用过的毛巾上带有结膜炎的病原体,该病原体通过他人共用毛巾而感染健康人群,属于传播途径,B不符合题意。
C.携带有病菌的苍蝇,这些病菌会随着苍蝇而感染健康人群,属于传播途径(生物媒介传播),C不符合题意。
D.已完全康复的“新冠”患者,体内已没有了病原体,故不属于传染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17.(2023·齐齐哈尔模拟)应对甲型流感,人们采取了各种防控措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流病毒属于传染源
B.注射甲型流感疫苗对易感人群起保护作用
C.隔离感染者,可有效控制传染源
D.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在一定程度上能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甲流病毒是引起甲型流感的微生物,属于病原体,A说法错误。
B、在不发病的情况下,注射甲型流感疫苗可以产生抗体,对易感人群起保护作用,B说法正确。
C、感染者属于传染源,会向外散播病原体,隔离感染者,可有效控制传染源,C说法正确。
D、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在一定程度上能切断传播途径,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及传染病预防,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8.(2023八下·汕头期中)“下列对学校预防新冠肺炎措施的分类中错误的是( )
A.规定学生进校测体温——控制传染源
B.鼓励学生积极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C.要求学生勤洗手——切断传播途径
D.教室每天开窗通风——控制传染源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规定学生进校测体温,是为了寻找发现传染病患者及传染源,因此这一过程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A不符合题意。
B.鼓励学生积极接种疫苗,使其体内产生抗体,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不符合题意。
CD.切断传播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带有病原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并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失去感染健康人的机会。要求学生勤洗手、教室每天开窗通风,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a. 对急性传染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彻底治疗,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b.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要及时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方法。
a. 要注意饮食卫生;
b. 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
c. 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d. 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减少病原体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保护易感人群:
a. 减少或防止易感者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
b. 易感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c.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19.(2023·清远模拟)吸毒与艾滋病是一对孪生兄弟,打击吸毒可有效预防艾滋病。艾滋病的医学名称是( )
A.超级癌症 B.世纪杀手
C.世纪瘟疫 D.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全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也被称为“世纪瘟疫”;
故答案为:D。
【分析】(1)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2)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20.(2023八下·汉寿期中)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而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可以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导致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共同组成
B.HIV会通过分娩、哺乳等方式传给胎儿或婴儿
C.患者的免疫系统被病毒瓦解后不能有效抵御病原体
D.为防止感染艾滋病,应避免与患者的一切接触
【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不符合题意。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不安全性行为、静脉注射毒品、母婴传播、血液制品等,所以HIV会通过分娩、哺乳等方式传给胎儿或婴儿,B不符合题意。
C.HIV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不能抵御病原体,因此病人常死于多种疾病的侵害,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不安全性行为、静脉注射毒品、母婴传播、血液制品等。由于艾滋病在空气中存活的时间非常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传播艾滋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21.(2023·东昌府模拟)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免疫都是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
B.癌症的发生有可能是人体免疫能力低下造成的
C.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D.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及其功能;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A、人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而且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抵抗原的免疫能力,是后天获得的,而且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叫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
B、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身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失常的机率就会增大,包括细胞分化去控制,只分裂不分化引起的癌症。B符合题意;
C、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也会导致身体异常,如防御功能过强,会对食物或药物过敏;自身稳定功能过强,会患类风湿性关节炎。C不符合题意;
D、疫苗只是针对相应的传染病才有预防作用,因为它是通过该种传染病的病原体的抗原性来研制成的,目前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有疫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从免疫获得的途径看,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并且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而且不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2、从免疫的功能角度分,免疫有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大功能。
人体利用防御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若防御功能过强,就会对某些食物或药物过敏;
人体利用自身稳定功能清除人体内损伤的、衰老及死亡的细胞。若自身稳定功能过强,会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人体利用免疫监视功能清除人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等,若免疫监视功能过低,就会患肿瘤。
3、当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时,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都会下降,所以容易患病。
22.(2023·河源模拟)下图所示的漫画表示人体受到某种病原体感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是( )
A.抗体、淋巴细胞、抗原 B.淋巴细胞、抗原、抗体
C.抗原、抗体、淋巴细胞 D.抗原、淋巴细胞、抗体
【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知:①刺激能②产生③,③反过来抵抗①,所以①是抗原,②是淋巴细胞、③是抗体,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引起人或动物得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等叫病原体。
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叫抗原。
抗体和特定的抗原结合,能清除或杀死抗原,或使抗原失去致病性,使人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能力,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
23.(2023八下·东台期中)下列关于人体内抗原和抗体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特殊蛋白质
B.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C.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
D.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B不符合题意。
C.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C不符合题意。
D.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不是由吞噬细胞产生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抗原: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叫做抗原.又如:注射的“疫苗”和“类病毒”以及“移植的器官”也是属于抗原。
抗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抗体存在于人体血清中。
24.(2023·盐池模拟)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胃酸的杀菌作用
C.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BD.“皮肤的屏障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胃酸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因此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D不符合题意。
D.“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肺结核杆菌的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5.(2023·郑州模拟)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B.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C.吞噬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D.免疫系统可以破坏和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A、溶菌酶是一种碱性球蛋白,广泛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液,唾液、血浆、尿液、乳汁等液体以及某些微生物中,溶菌酶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A正确;
BC、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病原体等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不是吞噬细胞)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B正确、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免疫系统可以破坏和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3)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26.(2023八下·汉寿期中)《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的第一项行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知识普及,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下列健康普及知识错误的是( )
A.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经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B.免疫是人体内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
C.多一份关怀和理解,少份歧视和冷漠,就会给艾滋病患者带来多一份的温暖
D.大多数慢性疾病在成年期发生,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无需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艾滋病及其预防;免疫及其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A不符合题意。
B.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B不符合题意。
C.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因此,应多一份关怀和理解,少一份歧视和冷漠,会给艾滋病患者带来多一份的温暖,C不符合题意。
D.大多数慢性疾病在成年期发生,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需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27.(2023·阳信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对人体健康越有利
B.人体免疫功能可以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C.抗体是在特定病原体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D.计划免疫可以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A.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A符合题意。
B.人体免疫具有监视功能,监视人体内的肿瘤细胞;免疫可以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B不符合题意。
C.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C不符合题意。
D.计划免疫可以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
28.(2023七上·海口期末)科学家研究发现:放射性物质、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污染物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这些致癌物主要是改变了( )
A.细胞壁厚薄 B.细胞质多少
C.细胞内的染色体和基因 D.细胞膜的保护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癌症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细胞的癌变就是发生了癌症,也就是细胞内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本来应该死亡的细胞反而不停的复制,大量不正常的细胞侵蚀了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癌症形成,放射性物质、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污染物会导致细胞内的染色体和基因的改变,从而可能诱发癌症。
故答案为:C。
【分析】癌细胞是由于基因突变改变了细胞内的染色体和基因,从而出现了细胞无限增殖的特点。
29.下列不良生活方式中,与肺癌发生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常吃油炸食品 B.喜喝烈性酒
C.吸烟 D.喜吃高脂肪食品
【答案】C
【知识点】生活方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ABD、常吃油炸食品、喜喝烈性酒、 喜吃高脂肪食品更容易引发胃部相关疾病,ABD不符合题意;
C、吸烟更容易诱发肺部相关疾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文明病”就是由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作用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等。
30.心血管健康需要大家共同关注,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B.饮酒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变稠,加重心脏负担
C.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的病人,应马上将病人抬上汽车送往医院
D.只要合理膳食,就不会患心血管疾病
【答案】A
【知识点】生活方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
【解析】【解答】A、人的心血管健康状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可能会诱发“生活方式病”,A正确;
B、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促进血液循环,B错误;
C、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能搬运送往医院抢救,C错误;
D、合理膳食,多参加体育锻炼等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预防,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非传染性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病”。
(2)影响“现代文明病”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
(3)心血管疾病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脑出血、脑血栓、先天性心脏病等。
(4)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生活方式病”,如: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不熬夜、拒绝毒品等。
二、读图理解题(共8分)
31.(2022七下·承德期末)2018年初,流感大面积袭击北京地区,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感属于传染病,具有 性和 性,流感病毒是引发流感的 。
(2)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老人和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是该传染病的 。
(3)如图所示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4)如图所示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的是 (填序号),这一措施属于 。
【答案】(1)传染;流行;病原体
(2)易感人群
(3)③;①②
(4)④;保护易感人群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流感就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传染病。流感病毒是能引发流感的病原体。
(2)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老人和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流感,是流感的易感人群。
(3)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流行可以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进行。对传染病病人进行诊断、治疗、隔离(图中③),和及时处理患传染病的动物均属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的方法,主要是对可能携带有病原体的物品、场所进行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和搞好环境卫生等(图中①②)。不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通过锻炼身体或者预防接种(图中④⑤)提高其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图中④注射流感疫苗,可以让人体产生抵抗流感病毒的抗体,进而保护易感人群,该抗体只对流感病毒起防御作用,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传染;流行;病原体;(2)易感人群;(3)③;①②;(4)④;保护易感人群。
【分析】(1)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源是指环境中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2)皮肤和黏膜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的作用是产生抗体,清除抗原。第三道防线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三、资料分析题(共7分)
32.(2021七下·兖州期末)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疟疾是20世纪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打摆子就是疟疾在一些地方的俗称,其病原体疟原虫是一种原始的、寄生性单细胞动物,由按蚊叮咬传播。人类治疗疟疾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以屠呦呦为首的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为表彰她的突出贡献,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资料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可在复制过程中不断适应宿主而产生突变。目前我国已有多款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根据前期临床试验研究,在接种第二剂疫苗约两周后,接种人群可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如图为人体初次及再次免疫过程中,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从传播途径上看,疟疾属于 传染病,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注射奎宁或青蒿素治疗疟疾属于 。
(2)注射疫苗后一天内针孔处尽量不沾水,这是因为局部注射的针孔不能马上愈合,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人体第 道防线被破坏,容易造成感染。
(3)初次受到抗原刺激时, 细胞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机体会快速产生较多的相应抗体,将抗原清除。
(4)图中 (填“IgM”或“IgG”)产生速度较慢,但浓度高,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5)注射新冠疫苗能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但对其他病毒无免疫力,原因是 。
【答案】(1)血液;控制传染源
(2)一
(3)淋巴
(4)IgG
(5)抗体具有专一性; 注射新冠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能消灭新冠病毒,不能消灭其他病原体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1)其病原体疟原虫是一种原始的、寄生性单细胞动物,由按蚊叮咬传播。因此“从传播类型上看”,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疟疾患者属于传染源,因此“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注射青蒿素治疗疟疾属于控制传染源。
(2)皮肤和黏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注射疫苗后一天内针孔处尽量不沾水,这是因为局部注射的针孔不能马上愈合,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人体第一道防线被破坏,容易造成感染。
(3)(4)抗原进入身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起到了治疗疾病的作用,此时抗原消失了,但是抗体留了下来。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机体会迅速产生较多的相应的抗体,将抗原清除。由图可知,图中 IgG 产生速度较慢,但是浓度高,是抗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5)新冠疫苗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免疫作用;并在人体内存留。当再有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时,就会被存留在人体的抗体清除,但其他病原体侵入时,它并不起作用。因此上述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是后天获得的。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四、实验探究题(共14分)
33.(2022七下·长垣期末)实验探究
生活中一些人酗酒后,情绪激动,喜怒无常......酗酒对人体有危害吗?仕轩同学希望通过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来寻找答案。在室温条件下,他选用10只大小一致的成年水蚤做了A、B两组实验,观察水蚤10秒心跳次数。方法是:
① A组:每只水蚤先放在清水中计数,重复3次。
② B组:将A组的水蚤分别移入体积分数为5%的酒精中计数,同样重复3次。
③ 处理数据:分别计算出A、B两组实验数据的平均值。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仕轩同学在实验中所提出的问题是: ?
(2)A组和B组是对照实验,你认为实验的变量是 。
(3)仕轩同学在实验中,用了10只水蚤,并且重复做3次,然后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
溶液浓度 清水 酒精浓度
1% 3% 5% 8% 10% 15% 20%
心跳次数 35 30 30 24 22 21 18 0
将上面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曲线图。
(5)根据表格和曲线可知,随着酒精体积分数的增加,水蚤心率逐渐 ,直至死亡。
(6)结合这个探究实验,请你谈谈酗酒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答案】(1)酗酒对人体有危害吗?(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吗?)
(2)酒精的有无或酒精
(3)数据的误差(偶然因素的影响,或实验误差)
(4)
(5)减小
(6)酗酒会使脑处于麻痹状态,引起心率减慢,损害心脏和血管。如果一次饮酒过多,还可能使心跳停止,导致人的死亡。(能提到酗酒与心脏的关系即给分)
【知识点】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解答】(1)仕轩同学希望通过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来寻找答案.因此提出的问题是: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吗?(酗酒对人体有危害吗?).对照实验的问题、假设和结论最好一致,因此可以假设: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
(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A组和B组是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酒精的有无.
(3)在实验中,用了10只水蚤,并且重复做3次,然后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数据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先以心率为纵坐标,酒精浓度为横坐标,画一个直角坐标轴,然后分别确定(0,35)、(1%,30)、(3%,30)、(5%,24)、(8%,22)、(10%,21)、(15%,18)、(20%,0)八个点,顺次连接可得水蚤心率随着酒精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变化的曲线图.
(5)根据表格和曲线可知,当酒精的体节分数分别是( 清水)0、1%、3%、5%、8%、10%、15%、20%,对应的水蚤心率分别是33、30、30、24、22、21、18、0( 死亡).表明随着酒精体积分数的增加,水蚤心率逐渐减少,直至死亡.
(6)酗酒会使脑处于麻痹状态,引起心率减慢,损害心脏和血管.如果一次饮酒过多,还可能使心跳停止,导致人的死亡.(能提到酗酒与心脏的关系即给分).
【分析】(1)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使肝脏硬化,增加患癌症的危险,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车祸元凶之一)。
五、综合应用题(共11分)
34.如表所示是1957年和2009年中国城市前7位主要疾病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对环境、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顺位 1957年 2009年
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人数的% 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人数的%
1 呼吸系病 16.
88 恶性肿瘤 27.01
2 急性传染病 7.
93 心脏病 20.77
3 肺结核 7.51 脑血管病 20.36
4 消化系病 7.31 呼吸系病 10.
54
5 心脏病 6.
61 损伤及中毒 5.59
6 脑出血 5.4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3.28
7 恶性肿瘤 5.17 消化系病 2.67
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50年来,占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增长最快的疾病是 。
(2)请将表中呼吸系病和心脏病的相关数据转化为直方图。
(3)50年来,肺结核等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减少,而心脑血管病等“生活方式病”却在攀升。为远离“生活方式病”你认为要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答案】(1)恶性肿瘤
(2)如图所示:
(3)均衡饮食,一日三餐,按时就餐,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活方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1) 50年来,恶性肿瘤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率由5.17%增长为27.01 %,由第七位增长为首位,可见增长最快。
(2) 根据表中呼吸系疾病1957年为16.88%、2009年为10.54%;心脏病1957年为6.61%,2009年为20.77%画直方图如下,
(3)培养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可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考虑。如衡饮食,一日三餐,按时就餐;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不吸烟不喝酒不吸毒;保持轻松愉悦开朗的心情等。
【分析】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学七下第13章 健康地生活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2·大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的定义不包括( )
A.身体上的良好状态 B.心理上的良好状态
C.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D.稍显虚弱
2.(2023·东昌府模拟)健康是美好生活的标准之一,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下列关于健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格健壮、身体没病的人就是健康的人
B.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的标准之一
C.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核心
D.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某些慢性疾病发生
3.(2023·石城模拟)健康是人们永远追求的美好愿望,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应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
B.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无副作用
C.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应该立即拨打110急救电话
D.健康就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的良好状态
4.(2023七上·凤县期末)绿色植物可以美化我们的家居环境,但盆栽大叶观赏植物最好不要放在卧室内,其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呼吸作用使室内温度增高
B.夜晚植物呼吸作用消耗室内的氧气
C.植物会分泌有害气体,危害人类健康
D.植物散发的气味会招引害虫
5.(2022八下·仁化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室内潮湿衣物等霉变也会造成居室污染
B.卧室内多放些花草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
C.取自天然的大理石等不加化学物质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D.原始木材无毒无害,建筑和装修及家具应大量使用
6.(2022八下·仁化期中)室内污染源有( )
①室内装饰材料及家俱 ②室内饲养的宠物
③某些室内观赏植物 ④阳光中的紫外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2022七下·武邑期末)乔乔的父母打算在暑期带她自驾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他们外出游玩时携带的“家庭小药箱”中不必包括( )
A.霍香正气水 B.维生素胶囊 C.创可贴 D.碘伏、棉棒
8.(2023·龙川模拟) 如图是小柴胡颗粒说明书的部分内容,下列有关此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服药前可以不阅读药品说明书
B.用药前要关注该药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C.小明需要凭医师处方购买该药
D.小明感冒后要每天喝10包药
9.(2023·郑州模拟)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影响身体健康。请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判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小明长期熬夜,来不及吃早餐就上学了
B.小芳学习之余,活动胳膊并伸腰来放松
C.小虎见爸爸吸烟样子很酷,也偷偷尝试
D.小杰放学一回到家,就拿出手机打游戏
10.(2023·汝阳模拟)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如图表示某地区男性每天吸烟数量与肺癌发病率的关系,据图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每天吸少量的烟不影响健康
B.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唯一因素
C.每天吸烟的支数越多,肺癌发病率越高
D.青少年吸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11.(2022八下·崇阳期中)酒是把双刃剑,少饮是健康之友,多饮是罪魁祸首。关于酗酒,不正确的是:( )
A.加重肝脏负担 B.麻痹神经中枢
C.使人兴奋,提高智力 D.诱发心血管疾病
12.下列物质,不属于毒品的是 ( )
A.海洛因 B.咖啡 C.大麻 D.摇头丸
13.(2023八上·昆明期末)为宣传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不做“校服烟民”,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向装有等量香烟烟丝的4个烧杯中分别加注20mL、30mL、40mL、50mL的蒸馏水,浸泡1天,制成烟草浸出液备用。
组号 一 二 三 四 五
用不同量的蒸馏水制成的烟草浸出液 清水 50mL 40mL 30mL 20mL
每10秒内心跳的次数 35 36 37 39 42
A.实验变量是烟草浸出液的浓度
B.为减少实验误差,应设置重复组
C.分析可知,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D.吸烟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利于身体健康
14.(2023八下·汕头期中)下列动物不属于病原体的是( )
A.老鼠 B.病毒 C.蛔虫 D.痢疾杆菌
15.(2023八下·汉寿期中)下列不属于传染源的是( )
A.乙肝病毒携带者 B.甲型流感病毒
C.患手足口病儿童 D.水痘感染者
16.(2023八下·汕头期中)下列各项中,属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传染源的是( )
A.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B.结膜炎患者用过的毛巾
C.携带有病菌的苍蝇 D.已完全康复的“新冠”患者
17.(2023·齐齐哈尔模拟)应对甲型流感,人们采取了各种防控措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流病毒属于传染源
B.注射甲型流感疫苗对易感人群起保护作用
C.隔离感染者,可有效控制传染源
D.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在一定程度上能切断传播途径
18.(2023八下·汕头期中)“下列对学校预防新冠肺炎措施的分类中错误的是( )
A.规定学生进校测体温——控制传染源
B.鼓励学生积极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C.要求学生勤洗手——切断传播途径
D.教室每天开窗通风——控制传染源
19.(2023·清远模拟)吸毒与艾滋病是一对孪生兄弟,打击吸毒可有效预防艾滋病。艾滋病的医学名称是( )
A.超级癌症 B.世纪杀手
C.世纪瘟疫 D.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20.(2023八下·汉寿期中)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而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可以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导致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共同组成
B.HIV会通过分娩、哺乳等方式传给胎儿或婴儿
C.患者的免疫系统被病毒瓦解后不能有效抵御病原体
D.为防止感染艾滋病,应避免与患者的一切接触
21.(2023·东昌府模拟)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免疫都是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
B.癌症的发生有可能是人体免疫能力低下造成的
C.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D.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22.(2023·河源模拟)下图所示的漫画表示人体受到某种病原体感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是( )
A.抗体、淋巴细胞、抗原 B.淋巴细胞、抗原、抗体
C.抗原、抗体、淋巴细胞 D.抗原、淋巴细胞、抗体
23.(2023八下·东台期中)下列关于人体内抗原和抗体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特殊蛋白质
B.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C.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
D.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24.(2023·盐池模拟)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胃酸的杀菌作用
C.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25.(2023·郑州模拟)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B.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C.吞噬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D.免疫系统可以破坏和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26.(2023八下·汉寿期中)《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的第一项行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知识普及,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下列健康普及知识错误的是( )
A.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经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B.免疫是人体内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
C.多一份关怀和理解,少份歧视和冷漠,就会给艾滋病患者带来多一份的温暖
D.大多数慢性疾病在成年期发生,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无需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7.(2023·阳信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对人体健康越有利
B.人体免疫功能可以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C.抗体是在特定病原体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D.计划免疫可以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28.(2023七上·海口期末)科学家研究发现:放射性物质、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污染物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这些致癌物主要是改变了( )
A.细胞壁厚薄 B.细胞质多少
C.细胞内的染色体和基因 D.细胞膜的保护作用
29.下列不良生活方式中,与肺癌发生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常吃油炸食品 B.喜喝烈性酒
C.吸烟 D.喜吃高脂肪食品
30.心血管健康需要大家共同关注,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B.饮酒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变稠,加重心脏负担
C.遇到突发心肌梗死的病人,应马上将病人抬上汽车送往医院
D.只要合理膳食,就不会患心血管疾病
二、读图理解题(共8分)
31.(2022七下·承德期末)2018年初,流感大面积袭击北京地区,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感属于传染病,具有 性和 性,流感病毒是引发流感的 。
(2)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老人和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是该传染病的 。
(3)如图所示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4)如图所示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的是 (填序号),这一措施属于 。
三、资料分析题(共7分)
32.(2021七下·兖州期末)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疟疾是20世纪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打摆子就是疟疾在一些地方的俗称,其病原体疟原虫是一种原始的、寄生性单细胞动物,由按蚊叮咬传播。人类治疗疟疾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以屠呦呦为首的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为表彰她的突出贡献,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资料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可在复制过程中不断适应宿主而产生突变。目前我国已有多款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根据前期临床试验研究,在接种第二剂疫苗约两周后,接种人群可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如图为人体初次及再次免疫过程中,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从传播途径上看,疟疾属于 传染病,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注射奎宁或青蒿素治疗疟疾属于 。
(2)注射疫苗后一天内针孔处尽量不沾水,这是因为局部注射的针孔不能马上愈合,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人体第 道防线被破坏,容易造成感染。
(3)初次受到抗原刺激时, 细胞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机体会快速产生较多的相应抗体,将抗原清除。
(4)图中 (填“IgM”或“IgG”)产生速度较慢,但浓度高,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5)注射新冠疫苗能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但对其他病毒无免疫力,原因是 。
四、实验探究题(共14分)
33.(2022七下·长垣期末)实验探究
生活中一些人酗酒后,情绪激动,喜怒无常......酗酒对人体有危害吗?仕轩同学希望通过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来寻找答案。在室温条件下,他选用10只大小一致的成年水蚤做了A、B两组实验,观察水蚤10秒心跳次数。方法是:
① A组:每只水蚤先放在清水中计数,重复3次。
② B组:将A组的水蚤分别移入体积分数为5%的酒精中计数,同样重复3次。
③ 处理数据:分别计算出A、B两组实验数据的平均值。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仕轩同学在实验中所提出的问题是: ?
(2)A组和B组是对照实验,你认为实验的变量是 。
(3)仕轩同学在实验中,用了10只水蚤,并且重复做3次,然后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
溶液浓度 清水 酒精浓度
1% 3% 5% 8% 10% 15% 20%
心跳次数 35 30 30 24 22 21 18 0
将上面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曲线图。
(5)根据表格和曲线可知,随着酒精体积分数的增加,水蚤心率逐渐 ,直至死亡。
(6)结合这个探究实验,请你谈谈酗酒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五、综合应用题(共11分)
34.如表所示是1957年和2009年中国城市前7位主要疾病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比。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对环境、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顺位 1957年 2009年
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人数的% 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人数的%
1 呼吸系病 16.
88 恶性肿瘤 27.01
2 急性传染病 7.
93 心脏病 20.77
3 肺结核 7.51 脑血管病 20.36
4 消化系病 7.31 呼吸系病 10.
54
5 心脏病 6.
61 损伤及中毒 5.59
6 脑出血 5.4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3.28
7 恶性肿瘤 5.17 消化系病 2.67
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50年来,占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增长最快的疾病是 。
(2)请将表中呼吸系病和心脏病的相关数据转化为直方图。
(3)50年来,肺结核等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减少,而心脑血管病等“生活方式病”却在攀升。为远离“生活方式病”你认为要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
【解析】【解答】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①身体健康:指身体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②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③社会适应能力: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所以,“稍显虚弱”不是健康的内涵。
故答案为:D。
【分析】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2.【答案】A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强壮、无病,还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A符合题意;
BC、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重要表现。B、C不符合题意;
D、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某些慢性疾病发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
躯体健康: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
心理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
社会适应能力: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
2、要保持健康的状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做到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
(2)还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3)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3.【答案】A
【知识点】健康的概念;安全用药;急救常识;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A正确。
B.无论西药还是中药,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如果应用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则有可能危害健康,B错误。
C.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应该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健康。
①身体健康:指身体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
②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
③社会适应能力: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
4.【答案】B
【知识点】家居环境与健康
【解析】【解答】植物在夜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把盆栽大叶观赏植物放在卧室内过夜,会使植物与人竞争氧气;
故答案为:B。
【分析】(1)呼吸作用: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2)植物体在任何时候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以便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5.【答案】A
【知识点】家居环境与健康
【解析】【解答】A.室内过于潮湿,霉菌滋生,会导致衣物霉变,会造成室内污染,A符合题意。
B.有些花卉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花草过多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利,B不符合题意。
C.由于自然界中大理石、花岗岩、石膏等物质中含有天然放射性元素镭,人造大理石也是用天然大理石或花岗岩碎石为填充料制成,C不符合题意。
D.有些原始木材能够释放有毒气体,其次,建筑装修家具大量使用原始木材,会减少生物的多样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主导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高度开放和易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应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从我做起;对污染物回收利用、控制排放;提高环保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6.【答案】D
【知识点】家居环境与健康
【解析】【解答】①室内装饰材料,往往含有放射性的污染源,这些都对人体有害,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②室内饲养的宠物,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③某些室内观赏植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④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会造成室内污染。
故答案为:D
【分析】家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厨房内的空气污染,家庭装修污染,居室内的装修不合理,生活垃圾,宠物等。创造良好的家居环境,满足人居住的舒适性,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7.【答案】B
【知识点】常用药物名称及作用
【解析】【解答】A、藿香正气水,中成药名,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故可准备到小药箱里,A错误;
B、“维生素胶囊”主要用于补充维生素, 乔乔的父母打算在暑期带她自驾游,外出时,不必携带维生素胶囊,B正确;
C、创可贴是一长形胶布,中间附以浸过药物的纱布,用来贴在创口处从而起保护伤口,暂时止血,抵抗细菌再生,防止创口再次损伤的作用。创可贴是医院、诊所、家庭中最常用的急救必备医疗用品。故创口贴可准备到小药箱里,C错误;
D、碘伏、棉棒可用于外伤后的消毒,故可准备到小药箱里,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8.【答案】B
【知识点】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A、服药前需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主要药品的用法、用量等信息,A说法错误。
B、用药前要关注该药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B说法正确。
C、根据题干中药品信息可以看出,此药品带有“OTC”标志,为非处方药,可以自行购买,C说法错误。
D、小明需要根据病情、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正确服用,一次1-2袋,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安全用药基础知识,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药品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不能自己购买,非处方药在用药前,必须按照说明书服用。
9.【答案】B
【知识点】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经常熬夜会占用睡眠时间,导致白天打瞌睡、精神不集中,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吃早餐就去上学,上午人往往会出现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A错误;
B、小芳在学习之余活动胳膊并伸腰来放松,能使身体得到锻炼,利于身体健康,是健康的生活方式,B正确;
C、小虎偷偷尝试吸烟,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C错误;
D、小杰放学一回到家就打游戏,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危害身体健康,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平衡膳食;坚持适度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10.【答案】C
【知识点】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吸烟首先危害呼吸系统,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但是从图中只能看出:每天吸烟数量与肺癌发病率有很大的关系,吸烟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
故答案为:C。
【分析】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症、肺癌等。
11.【答案】C
【知识点】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A、长期酗酒,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沉淀到血管壁上,使得管腔变窄,继而使血压升高,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使脂肪肝以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A说法正确。
B、酒精会麻痹人的神经系统,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B说法正确。
C、酒并不能提高智力,C说法错误。
D、长期酗酒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沉淀到血管壁上,使得管腔变窄,继而使血压升高,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使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酗酒的危害,为基础题,熟记即可,酗酒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酗酒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酒精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影响,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长期酗酒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沉淀到血管壁上,使得管腔变窄,继而使血压升高,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使脂肪肝以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
12.【答案】B
【知识点】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
【解析】【解答】A、海洛因属于毒品,A不符合题意。
B、咖啡不是毒品,B符合题意。
C、大麻属于毒品,C不符合题意。
D、摇头丸属于毒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毒品的种类,为基础题,比较简单,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麦司卡林,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和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大致可分鸦片类、大麻类、可卡因、“冰毒”、致幻剂等五大类。
13.【答案】C
【知识点】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解答】A.在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实验的变量是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的不同.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除烟草浸出液的浓度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A不符合题意。
B.为了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多测几次,以减小误差,提高可信度,B不符合题意。
C.根据表中数据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由小增大,水蚤10秒内的心跳次数有35增加到42,表明烟草浸出液对心率有促进作用,浓度越大,则心率越高,说明促进作用越强,C符合题意。
D.烟草燃烧时会产生约1400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CO、焦油等),会随着吸烟(烟雾)首先进入呼吸系统,因此吸烟者首先危害的是人体的呼吸系统,进而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慢性病,严重时还会导致肺癌、冠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症、肺癌等。
14.【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病原体是指致病的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蠕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老鼠既不是寄生虫也不是微生物,所以不是病原体,老鼠应该属于传染病流行的传播途径环节。
故答案为:A。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5.【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ACD.乙肝病毒携带者、 患手足口病儿童 、水痘感染者都能够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ACD不符合题意。
B. 甲型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是引起甲型流感的病毒,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16.【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A.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体内含有艾滋病病毒,故能够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A符合题意。
B.结膜炎患者用过的毛巾上带有结膜炎的病原体,该病原体通过他人共用毛巾而感染健康人群,属于传播途径,B不符合题意。
C.携带有病菌的苍蝇,这些病菌会随着苍蝇而感染健康人群,属于传播途径(生物媒介传播),C不符合题意。
D.已完全康复的“新冠”患者,体内已没有了病原体,故不属于传染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17.【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甲流病毒是引起甲型流感的微生物,属于病原体,A说法错误。
B、在不发病的情况下,注射甲型流感疫苗可以产生抗体,对易感人群起保护作用,B说法正确。
C、感染者属于传染源,会向外散播病原体,隔离感染者,可有效控制传染源,C说法正确。
D、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在一定程度上能切断传播途径,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及传染病预防,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8.【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规定学生进校测体温,是为了寻找发现传染病患者及传染源,因此这一过程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A不符合题意。
B.鼓励学生积极接种疫苗,使其体内产生抗体,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不符合题意。
CD.切断传播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切实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对带有病原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并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失去感染健康人的机会。要求学生勤洗手、教室每天开窗通风,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a. 对急性传染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彻底治疗,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b.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要及时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方法。
a. 要注意饮食卫生;
b. 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
c. 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d. 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减少病原体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保护易感人群:
a. 减少或防止易感者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
b. 易感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c.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19.【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全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也被称为“世纪瘟疫”;
故答案为:D。
【分析】(1)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2)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20.【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不符合题意。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不安全性行为、静脉注射毒品、母婴传播、血液制品等,所以HIV会通过分娩、哺乳等方式传给胎儿或婴儿,B不符合题意。
C.HIV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不能抵御病原体,因此病人常死于多种疾病的侵害,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不安全性行为、静脉注射毒品、母婴传播、血液制品等。由于艾滋病在空气中存活的时间非常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传播艾滋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21.【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及其功能;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A、人体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而且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抵抗原的免疫能力,是后天获得的,而且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叫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
B、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身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失常的机率就会增大,包括细胞分化去控制,只分裂不分化引起的癌症。B符合题意;
C、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也会导致身体异常,如防御功能过强,会对食物或药物过敏;自身稳定功能过强,会患类风湿性关节炎。C不符合题意;
D、疫苗只是针对相应的传染病才有预防作用,因为它是通过该种传染病的病原体的抗原性来研制成的,目前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有疫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从免疫获得的途径看,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并且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而且不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2、从免疫的功能角度分,免疫有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大功能。
人体利用防御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若防御功能过强,就会对某些食物或药物过敏;
人体利用自身稳定功能清除人体内损伤的、衰老及死亡的细胞。若自身稳定功能过强,会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人体利用免疫监视功能清除人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等,若免疫监视功能过低,就会患肿瘤。
3、当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时,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都会下降,所以容易患病。
22.【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知:①刺激能②产生③,③反过来抵抗①,所以①是抗原,②是淋巴细胞、③是抗体,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引起人或动物得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等叫病原体。
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叫抗原。
抗体和特定的抗原结合,能清除或杀死抗原,或使抗原失去致病性,使人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能力,这种免疫叫特异性免疫。
23.【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抗原是“非己”物质,抗体是人体合成的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当抗原消失后,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B不符合题意。
C.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C不符合题意。
D.抗体是在特定的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不是由吞噬细胞产生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抗原: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叫做抗原.又如:注射的“疫苗”和“类病毒”以及“移植的器官”也是属于抗原。
抗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抗体存在于人体血清中。
24.【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BD.“皮肤的屏障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胃酸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因此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D不符合题意。
D.“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肺结核杆菌的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5.【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A、溶菌酶是一种碱性球蛋白,广泛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液,唾液、血浆、尿液、乳汁等液体以及某些微生物中,溶菌酶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A正确;
BC、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病原体等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不是吞噬细胞)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B正确、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免疫系统可以破坏和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3)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26.【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艾滋病及其预防;免疫及其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A不符合题意。
B.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B不符合题意。
C.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因此,应多一份关怀和理解,少一份歧视和冷漠,会给艾滋病患者带来多一份的温暖,C不符合题意。
D.大多数慢性疾病在成年期发生,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需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27.【答案】A
【知识点】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A.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A符合题意。
B.人体免疫具有监视功能,监视人体内的肿瘤细胞;免疫可以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B不符合题意。
C.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C不符合题意。
D.计划免疫可以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
28.【答案】C
【知识点】癌症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细胞的癌变就是发生了癌症,也就是细胞内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本来应该死亡的细胞反而不停的复制,大量不正常的细胞侵蚀了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癌症形成,放射性物质、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污染物会导致细胞内的染色体和基因的改变,从而可能诱发癌症。
故答案为:C。
【分析】癌细胞是由于基因突变改变了细胞内的染色体和基因,从而出现了细胞无限增殖的特点。
29.【答案】C
【知识点】生活方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解析】【解答】ABD、常吃油炸食品、喜喝烈性酒、 喜吃高脂肪食品更容易引发胃部相关疾病,ABD不符合题意;
C、吸烟更容易诱发肺部相关疾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现代文明病”就是由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作用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等。
30.【答案】A
【知识点】生活方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
【解析】【解答】A、人的心血管健康状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可能会诱发“生活方式病”,A正确;
B、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促进血液循环,B错误;
C、遇到心肌梗死患者要迅速拨打“120”,同时采取胸外心脏挤压以及人工呼吸进行救助,不能搬运送往医院抢救,C错误;
D、合理膳食,多参加体育锻炼等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预防,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非传染性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病”。
(2)影响“现代文明病”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
(3)心血管疾病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脑出血、脑血栓、先天性心脏病等。
(4)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生活方式病”,如: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不熬夜、拒绝毒品等。
31.【答案】(1)传染;流行;病原体
(2)易感人群
(3)③;①②
(4)④;保护易感人群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流感就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传染病。流感病毒是能引发流感的病原体。
(2)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老人和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流感,是流感的易感人群。
(3)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流行可以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进行。对传染病病人进行诊断、治疗、隔离(图中③),和及时处理患传染病的动物均属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的方法,主要是对可能携带有病原体的物品、场所进行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和搞好环境卫生等(图中①②)。不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通过锻炼身体或者预防接种(图中④⑤)提高其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图中④注射流感疫苗,可以让人体产生抵抗流感病毒的抗体,进而保护易感人群,该抗体只对流感病毒起防御作用,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传染;流行;病原体;(2)易感人群;(3)③;①②;(4)④;保护易感人群。
【分析】(1)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源是指环境中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2)皮肤和黏膜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的作用是产生抗体,清除抗原。第三道防线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32.【答案】(1)血液;控制传染源
(2)一
(3)淋巴
(4)IgG
(5)抗体具有专一性; 注射新冠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能消灭新冠病毒,不能消灭其他病原体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1)其病原体疟原虫是一种原始的、寄生性单细胞动物,由按蚊叮咬传播。因此“从传播类型上看”,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疟疾患者属于传染源,因此“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注射青蒿素治疗疟疾属于控制传染源。
(2)皮肤和黏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注射疫苗后一天内针孔处尽量不沾水,这是因为局部注射的针孔不能马上愈合,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人体第一道防线被破坏,容易造成感染。
(3)(4)抗原进入身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起到了治疗疾病的作用,此时抗原消失了,但是抗体留了下来。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机体会迅速产生较多的相应的抗体,将抗原清除。由图可知,图中 IgG 产生速度较慢,但是浓度高,是抗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5)新冠疫苗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免疫作用;并在人体内存留。当再有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时,就会被存留在人体的抗体清除,但其他病原体侵入时,它并不起作用。因此上述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是后天获得的。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3.【答案】(1)酗酒对人体有危害吗?(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吗?)
(2)酒精的有无或酒精
(3)数据的误差(偶然因素的影响,或实验误差)
(4)
(5)减小
(6)酗酒会使脑处于麻痹状态,引起心率减慢,损害心脏和血管。如果一次饮酒过多,还可能使心跳停止,导致人的死亡。(能提到酗酒与心脏的关系即给分)
【知识点】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解答】(1)仕轩同学希望通过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来寻找答案.因此提出的问题是: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吗?(酗酒对人体有危害吗?).对照实验的问题、假设和结论最好一致,因此可以假设: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
(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A组和B组是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酒精的有无.
(3)在实验中,用了10只水蚤,并且重复做3次,然后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数据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先以心率为纵坐标,酒精浓度为横坐标,画一个直角坐标轴,然后分别确定(0,35)、(1%,30)、(3%,30)、(5%,24)、(8%,22)、(10%,21)、(15%,18)、(20%,0)八个点,顺次连接可得水蚤心率随着酒精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变化的曲线图.
(5)根据表格和曲线可知,当酒精的体节分数分别是( 清水)0、1%、3%、5%、8%、10%、15%、20%,对应的水蚤心率分别是33、30、30、24、22、21、18、0( 死亡).表明随着酒精体积分数的增加,水蚤心率逐渐减少,直至死亡.
(6)酗酒会使脑处于麻痹状态,引起心率减慢,损害心脏和血管.如果一次饮酒过多,还可能使心跳停止,导致人的死亡.(能提到酗酒与心脏的关系即给分).
【分析】(1)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使肝脏硬化,增加患癌症的危险,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车祸元凶之一)。
34.【答案】(1)恶性肿瘤
(2)如图所示:
(3)均衡饮食,一日三餐,按时就餐,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活方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1) 50年来,恶性肿瘤占死亡总人数的百分率由5.17%增长为27.01 %,由第七位增长为首位,可见增长最快。
(2) 根据表中呼吸系疾病1957年为16.88%、2009年为10.54%;心脏病1957年为6.61%,2009年为20.77%画直方图如下,
(3)培养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可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考虑。如衡饮食,一日三餐,按时就餐;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不吸烟不喝酒不吸毒;保持轻松愉悦开朗的心情等。
【分析】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