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
1946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
态度:强硬且充满敌意 对外政策:从合作转向对抗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18课
冷 战 与 国 际 格 局 的 演 变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重难点
二战后冷战的发生、发展和终结。
冷战的基本特点。
冷战过程中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趋势。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两极格局、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多极化趋势、不结盟运动
1.冷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裂变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战期间美苏士兵把酒言欢
二战期间美苏士兵相互握手
◎美苏为何从战时
盟友变为了战后
对手?
1.冷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裂变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1)原因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
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① 二战后,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
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②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1.冷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裂变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1)原因
【史料阅读】 罗斯福的演说反映了美国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
③ 美国确立全球扩张战略,企图称霸世界
【学思之窗】 斯大林的讲话表明了苏联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斯大林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④苏联推行国家安全战略,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
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
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尖锐矛盾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和平砥柱》演说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铁幕指的是什么?
演说的目的是什么?
铁幕: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不同政治影响区域
的分界线
目的: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扩张
1.冷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裂变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2)表现
学习任务:阅读P112,梳理冷战的表现,完成表格。
美国 苏联
政 治
1947.3:“杜鲁门主义”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杜鲁门主义: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
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标志着美国外交上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扩张主义,
也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开始发动冷战。
思考:“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什么?
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1.冷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裂变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2)表现
学习任务:阅读P112内容,梳理冷战的表现,完成表格。
美国 苏联
经 济
1947.6:马歇尔计划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目的:①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②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达到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思考: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请结合所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其本质还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经济对抗:马歇尔计划PK经互会
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所有)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
“美国应该尽其所能 , 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思考:如何理解马歇尔计划“一箭多雕”?
①扶持和控制西欧;②拉拢东欧;③遏制苏联;④称霸世界
1.冷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裂变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2)表现
学习任务:阅读P112内容,梳理冷战的表现,完成表格。
美国 苏联
军 事
地缘政治
1949.4:“北约”
1955.5:“华约”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直接导致德国分裂(1949年)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两极格局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裂变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1)形成与发展过程
1945年 1955年 1991年
雅尔塔体系确立,
为两极格局形成奠定基础
华约建立,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标志两极格局
正式形成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
(2)特点:
①不对称和不完全
不对称: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不完全: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尼
②冷战为主,热战为辅
③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冷战的影响
问题探究
1、积极
2、消极
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互相借鉴经验,进行调整和改革,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④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第三世界崛起,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①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②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导致战后霸权主义盛行;
③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④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1.冷战的发展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渐变 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①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
(2)表现:
(1)特点: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1961年修建柏林墙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4千米。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
1962年,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这是冷战期间苏美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最后以苏联与美国的相互妥协而告终。
欧洲共同体(1967年)
①欧共体成立与发展
(1)西方阵营分化
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2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追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政府就
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进入80年代,日本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
2.多极的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渐变 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2.多极的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渐变 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关系的破裂。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匈牙利十月事件
▲中苏关系恶化
▲波兰波兹南事件
苏联扼杀了“布拉格之春”改革
2.多极的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渐变 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3)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两弹一星”
1972年尼克松访华
(4)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
②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归纳:多极力量的成长
欧共体成立和发展
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
东欧反对苏联控制
中苏关系破裂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多极力量的成长
中国和平崛起
“两弹一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尼克松访华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
1955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渐变 5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
两极格局指的是二战后美苏因实力相当,绝对领先于其他地区和国家,而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力量的平衡被打破,两极格局必将瓦解。
◎ 美苏之间力量的平衡如何逐步被打破?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消失的一极
国际格局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1.美苏关系的演变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剧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1)紧张: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遏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2)缓和:1985年后走向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
◇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2.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剧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
3.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历史解释】 东欧剧变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实质: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剧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3.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剧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3.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二 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三 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①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阅读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
外部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根本原因
和平演变:不必诉诸武力,利用经济利诱、思想渗透等方式将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剧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4.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
美苏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俄乌冲突后,“新冷战”说已充斥西方舆论场。美国和西方国家鼓吹回归“平行世界”,主张退回狭小的西方世界,放任国际社会逐渐裂变为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平行世界”。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试图将这种“平行关系”塑造为冷战时的对峙状态,重新制造阵营对立。
——《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与时代警示》
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中期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60年代末
至80年代末
两极格局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
至90年代初
裂变
渐变
剧变
小结: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
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
1、“美国之音 ”是二战时期美国对外宣传的电台广播,从1948年开始转向专注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宣传广播,被西方国家称为“铁幕后面自由世界所拥有的一个最有效的武器”。这表明( )
A.美苏对抗形式发生变化 B.美国扭转了对苏劣势地位
C.意识形态领域对抗激烈 D.苏联科技力量落后于美国
2、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尽管双方战争的调门很高,但私底下的接触却非常多,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之间有几十封信件往来,双方在核按钮旁边没有冲动,事件以和平解决结束。这种“自我控制”表明( )
A.第三世界兴起对霸权主义的抵制
B.经济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C.双方都难以承受现代战争的灾难
D.苏联尚不具备全方位对抗的实力
3、“ 美国曾在苏联周围建立了60多个电台,用苏联各民族语言全天候对苏广播……苏联那些多年来在西方‘声音 ’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亲西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道德和政治高于苏联”。苏联领导人所有的外交活动,都被解释成“极权主义的苏联同‘自由的西方’的对抗。” 这说明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国内民族分离主义情绪的高张 B.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改革过程中迷失社会主义方向 D.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课堂小结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裂变:
冷战与两极格局
剧变:
两极格局的瓦解
渐变: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冷战
含义
缓和与紧张并存
冷战的发展
原因
进程
表现
两极格局的形成
特点
影响
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发展进程
两极格局的瓦解
原因
标志
影响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