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天桃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天桃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2 07:0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天桃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1. 阅读回答问题。
立冬唐代李白《立冬》有句:“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雪”成为咏冬诗文里常见的意象。毛泽东主席一生钟情漫天飞雪,其诗词中,有多首咏雪之作;柳宗元、白居易等古代文学大家的诗文中也常借雪抒情,赋予“雪”生命力和人的意识情感。
(1)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与“雪”相关的内容。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毛泽东 《沁园春 雪》 互文,写寒冬雪景,气势磅礴,境界阔大。 ① ______ , ______
刘义庆(编) ②《 ______ 》 比喻,喻雪飞扬之态,轻盈之雅。 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 ______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即景抒情,云遮雪塞,道尽英雄失路之悲慨。 ④ ______ ? ______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写雪景,却没有“雪”字,凸显雪势之大,雪景之奇。 ⑤ ______ , ______
白居易 《卖炭翁》 景物描写,写雪后卖炭路途之艰难。 ⑥ ______ , ______
张岱 《湖心亭看雪》 间接描写,描绘雪后雾气弥漫,天地浑然难辨的景象。 雾凇沆砀,⑦ ______ , 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浮游生物
张旭东
①浮游生物泛指水体中那些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很弱的生物。比如水母借助收缩伞状身躯移动,纤毛虫通过抖动纤毛而行。最小的浮游生物只有几微米,而最大的浮游生物要数水母,加上触须,最长可达 40米。
②浮游生物基本上随波逐流,因而它们的分布主要受海流影响。这些生物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被称为浮游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捕食其他生物为生的则称为浮游动物。
③浮游生物有着非常阳光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大海中的“阳光使者”。一方面,它们将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从表层海水传递至海底;另一方面,它们奉献自己,供养更为高等的鱼类及海底生物。
④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长大并繁殖后代,一部分逐渐沉降至
海底,还有一部分成为浮游动物的“美食”。浮游动物的尸体或排出的粪便也会沉降至海底,这些颗粒较大,沉降速度快,成为海底生物,如珊瑚、海绵、深海鱼等的主要“口粮”。这一过程好像有一台泵将碳元素从海洋表层输送到底层,因此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生物泵”。
⑤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那有没有可能加快“生物泵”的运转效率,从而遏制全球变暖?
⑥自 20世纪90年代开始,科学家在海洋中进行了多次施肥实验,希望通过增加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达到让浮游动物多进食、多排泄粪便的目的,以提高“生物泵”效率。事与愿违,这些实验虽然增加了海洋中浮游植物的量,但浮游动物并没有增多,因而排泄的粪便颗粒也没有显著增加。鉴于效果不理想,加上大规模施肥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不良后果,国际社会已经叫停了海洋施肥实验。
⑦浮游生物不仅有奉献自我的美丽“心灵”,还有很高的“颜值”。浮游生物分类学者在显微镜下观察浮游生物时,被它们美妙的身体结构深深震撼。现在有些水晶灯和雕塑的造型设计,就借鉴了浮游生物的结构。
(节选自“中国科学院”官网“科普文章”专栏)
【材料二】
2019年中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状况(部分)
红树林生态系统 广西北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呈健康状态,红树面积与群落类型稳定。
海草床生态系统 海南东海岸海草床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海草的平均盖度为20.7%,平均密度为363株/平方米。
海湾生态系统 海湾生态系统多数呈现亚健康状态,杭州湾生态系统呈不健康状态。
珊瑚生态系统 广西北海和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均呈健康状态。
【材料三】
(1) 下面对“浮游生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浮游生物是指水体中没有游泳能力的生物。
B.浮游生物分类的依据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C.浮游生物是海洋各种鱼类唯一的食物来源。
D.浮游生物的“生物泵”能遏制全球变暖现象。
(2) 下面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有误一项是 ______
A.比如水母借助收缩伞状身躯移动,纤毛虫通过抖动纤毛而行。(举例子)
B.最大的浮游生物要数水母,加上触须,最长可达40米。(列数字)
C.浮游生物有着非常阳光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大海中的“阳光使者”。(打比方)
D.一部分逐渐沉降至海底,还有一部分成为浮游动物的“美食”。(作比较)
(3) 环保部门根据【材料二】反映出来的问题,制作了一期电视宣传片,如果为宣传片选择一幅海报,【材料三】中最适合的是哪一幅?为什么?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原下的日子
陈忠实①村庄背靠鹿原北坡,遍布原坡的大大小小的沟梁奇形怪状。在二条阴沟里该是最后的尚未化释的残雪下,有三两株露头的植物,淡淡的绿,嫩嫩的黄——那是茵陈,长高了就是蒿草,或卑称臭蒿子。嫩黄淡绿的茵陈,不在乎那坨既残又脏,经年未化的雪,宣示了春天的气象。
②桃花开了,原坡上和河川里,这儿那儿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杏花接着开了,那儿这儿又变幻出似走似住的,粉白的云。泡桐花开了,无论大村小庄都被骤然爆出的紫红的花帐笼罩起来了。洋槐花开的时候,首先闻到的是一种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的香味,然后惊异庄前屋后已经敷了一层白雪似的脂粉。
③ 小麦扬花时节,原坡和河川铺天盖地的、青葱葱的麦子,把来自土地最诱人的香味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椿树的花儿藏在庞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里,只能看到绣成一团一串的粉黄,毫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观赏价值,香味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中国槐大约是乡村树族中最晚开花的一家,时令已进入伏天,燥热难耐的热浪里,闻一缕中国槐花的香气,顿然会使焦躁的心绪沉静下来。
④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迎春花开伊始,直到大雪漫地,村庄、原坡和河川里的花儿便接连开放,各种奇异的香味便一波迭过一波。且不说那些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野草和野花,以及秋来整个原坡都覆盖着的金黄灿亮的野菊。
⑤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看不到巴掌大一块裸露的土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之瞬间创造出来般神奇。
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前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满是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垄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⑦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暑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妆,是最耐得霜冷的。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⑧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于是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落下、融化,周围是雾霭迷茫的、素净的田野。
⑨直到某一日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浅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只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觅踪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好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⑩我常常在上述这些情景里,由衷地咏叹我原下的乡村。
(选自2021年1月《读点经典》)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小麦扬花时节,原坡和河川铺天盖地的、青葱葱的麦子,把来自土地的最诱人的香味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
(3) 文中第⑦段写柳叶张扬在河川,令人钦佩,开头却写到“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树”,纵观全段,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
(4) 班里准备举行“陈忠实作品朗诵会”,有同学打算朗读文中的第②段,你觉得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朗读基调?请做选择,并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陈述理由。
A.温和喜悦
B.热烈赞扬
C.深沉坚定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一句概括了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想象在塔上听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景象,进一步渲染古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直抒胸臆,“浮云”在古诗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2) 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节选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C.为乡邻之所贵 以天下之所顺
D.解印去县 去国怀乡
(2)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B.“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C.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4) 《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5) 时光流转,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两个文段内容,分析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6.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三年十二部名著,我们沉醉在阅读的世界里,感受沉寂时光中生命的华彩;我们遨游在文字的海洋里,体会与他人分享阅读的快乐。作为名著阅读推广大使,你受邀返校参加一个名著读书会。
(1) 谈体会。在读书会上,你将围绕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发言,谈体会、说启迪。请列出你发言的要点。
(2) 说计划。在读书会上,你还分享了“初中经典名著分类复习计划”,所分享的计划表(如下)中,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
初中经典名著分类复习计划表
月份 分类 经典名著 阅读关注重点
1月 纪实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性,理想信念、爱国情怀
2月 科普作品 《昆虫记》 ① ______
3月 散文、诗歌 《朝花夕拾》《傅雷家书》②《 ______ 》 语言的独特性,启迪人生
4月 ③ ______ 《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骆驼祥子》 人物、情节,中华人文精神
5月 外国小说 《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 爱》 叙事角度,文化内涵
(3) 论管理。读书会上,有同学对你分享名著分类复习计划时提出的有关“时间管理”的建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下)。你需要针对此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时间管理不重要。首先,时间是恒定的,管不管理都在那里;其次,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工出细活,影响质量的并不是时间。所以,时间管理多此一举。
7.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
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拟好标题井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咏雪,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解析】①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②咏雪
③韩愈
④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⑥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碳车辗冰辙(重点字:辗)
⑦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
【解析】(1)A.有误,根据第①段“浮游生物泛指水体中那些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很弱的生物”可见“都没有游泳能力”表述错误;
B.正确;
C.有误,根据第④段“浮游动物的尸体或排出的粪便也会沉降至海底,这些颗粒较大,沉降速度快,成为海底生物,如珊瑚、海绵、深海鱼等的主要‘口粮’”可知此项中“唯一”表述绝对,与事实不符;
D.有误,由第⑥段“……事与愿违,这些实验虽然增加了海洋中浮游植物的量,但浮游动物并没有增多,因而排泄的粪便颗粒也没有显著增加。鉴于效果不理想”等内容可知,“生物泵”并不能全面遏制全球变暖现象;
故选:B。
(2)ABC.正确;
D.有误,此项将浮游植物比作“美食”,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选:D。
(3)由材料二的表头“2019年中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状况(部分)”可知介绍的是2019中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图一的海报“珍惜点滴”,是关于节约水资源的,图三的海报“自然”,是保护大自然,还自然以绿色,只有图三海报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与材料二说明的内容“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吻合。故而选择第二副海报。
答案:
(1)B
(2)D
(3)示例一:图二最合适。图二画面内容为参差交错的海滩,海滩上是成片的树林,画面上方有“保护海洋生态”几个大字,图文并茂,主题突出,直接回应材料二中我国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示例二:图三比较适合。图三画面由主体是偏向左边的月牙,月牙下半部分英文字母“i”和“自然”两个字组成。画面简洁抽象,倡导人们关注地球生态,关爱自然,从我做起的主题,材料二的内容关乎海洋生态系统,二者属于包含关系,虽广义上也属于大自然,但针对性不如图片二强。说明:选图一不合适。图一内容为珍惜水资源的主题,与材料二反映出的问题不匹配。
本题是关于浮游生物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理解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二题考查说明方法,第三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3.【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文描写的对象是原下的乡村,主要内容写的是一年四季乡村的美丽景色。可据此概括为:描绘了原下乡村的四季景色。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此题可从修辞角度着手,由“把来自土地的最诱人的香味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可知,此句把麦子人格化,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出麦子香味的广泛和浓郁,流露着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树”是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妆,是最耐得霜冷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是扬,因此这是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突出柳树具有“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的特点。
(4)本题考查朗读能力。此题要求从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陈述理由。第②段写的是春天各种花次第开放的景象,春天既不像夏天那么热烈,又不像秋天那样肃杀,花朵开放使人喜悦,带来生命
的希望,因此不适用“深沉坚定”,应使用“温和喜悦”的基调朗读。观察该段,都是陈述句,没有感叹句,因此不适用“热烈赞扬”的基调。
答案:
(1)示例:描绘了原下乡村的四季景色。
(2)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麦子香味在乡村广泛传播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3)欲扬先抑。突出了柳树具有令人钦佩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敬佩、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我选A。内容上,第②段描写的是春天各种花次第开放的景象,给读者以温暖、喜悦之感;春天既不像夏天热烈,又不像秋天肃杀,“温和喜悦”的语调与之相符。语言上,第②段都是陈述句,没有感叹句,不宜使用“热烈赞扬”的语调;有喜悦之情,没有悲伤之感,不宜使用“深沉坚定”的语调。因此,应使用“温和喜悦”的基调阅读该段。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这篇文章运用时间顺序,描写了作者在原下居住时,看到的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表现手法包括象征、对比、烘托、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抑扬结合、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首尾照应等。
4.【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浮云”在诗中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哲理。这首诗是诗人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这首诗借站在山顶,浮云就遮不住眼睛,来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还可以理解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惧怕困难和挫折。因此,最后两句话“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揭示了的人生哲理是: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扰,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答案:
(1)C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借登高望远表达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的人生哲理,抒发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译文:
登飞来峰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鲜艳\少,很少;
B.已经\已经;
C.主谓之间,不译\主谓之间,不译;
D.离开\离开;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本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根据甲文中的“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可知,桃花源并不存在,这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故事。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①重点字词: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句意: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②重点字词:少,年少。怀,情怀。博学,学识渊博。善,善于。句意:(陶渊明)年轻时候情怀高尚,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
(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晋太元中”出现在首段,交代了渔人生活的年代,这也是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
根据第三段中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可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写桃花源人进入桃花源,开始与世人隔绝的时间、原因。
根据第三段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了村中人生活在世外桃源之中,与外界间隔开来,根本不知道外界朝代的变换,自然也不会经受外界战争的纷扰,他们的生活安定幸福。
(5)本题考查文本分析。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的理想境界,既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这反映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高远的政治理想。
根据乙文中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可知,是陶渊明气节坚贞,令人崇敬。他不慕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
答案:
(1)A
(2)D
(3)①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②(陶渊明)年轻时候情怀高尚,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
(4)“晋太元中”交代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写桃花源人进入桃花源,开始与世人隔绝的时间、原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桃花源人在桃花源里与世隔绝、安然自足的生活状态。
(5)一是陶渊明的文学造诣高,让人敬仰。如他创作的田园诗,自然朴实,意境深远。二是陶渊明的生活追求与政治理想高远,使人神往。他辞官隐居,远离喧嚣,所著《桃花源记》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三是陶渊明气节坚贞,令人崇敬。他不慕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
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
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他)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翻译基本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6.【答案】【小题1】科学精神、思想、方法,艺术趣味
【小题2】艾青诗选
【小题3】中国小说
【解析】答案:
(1)示例:①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②学习作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相的勇气;③善于参考相关资料,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2)科学精神、思想、方法,艺术趣味 艾青诗选 中国小说
(3)示例:时间管理非常重要。只有规划好、用好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工作、学习都需要讲求效率,不规划往往会催生拖延症。因此,我们要学习并运用好时间管理。
(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与语言的表达运用。题目要求围绕《红星照耀中国》谈体会,说启迪。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①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 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 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 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①《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所以阅读这篇名著我们的重点可以放在了解作者对昆虫的研究方法上,以及作者“科普和文学”相结合的写作技巧,以及体会科学世界的精彩等方面上,据此可概括要点:科学精神、思想、方法,艺术趣味等。
②要填写一部诗集,初中课本推荐的诗集有《艾青诗选》《繁星》《春水》《唐诗三百首》等,任选一部填空即可。
③《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骆驼祥子》这几部小说的作者都是中国的,从体裁上属于长篇小说,分类可填“中国小说”或“长篇小说”。
(3)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时间管理很重要”,然后阐述不做好时间管理的害处,比如:缺少时间安排和规划,效率低下等。最后再一次强调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时间管理很重要。没有了时间管理,做起事来,便缺少了规划与目标,进而影响工作的安排;整个社会便会一团糟,机关部门无人值班,红绿灯成了摆设……所以时间管理很重要。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
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答案】我与传统文化 小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年龄和模样早已记不清了。只有她那一手好字,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就渐渐对写字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兴趣。那一个个排列整齐的方块字,好像一颗颗美丽的糖果一样,对于天真的我来说,时刻充满着诱惑。
  从此,我便在课堂上十分认真地观察着她的板书。渐渐地,我便开始偷偷拿着方格本子,在上边一笔一画地模仿起来。起初那根本就不像是字,仿佛是一只只蠕动前行的小虫子一样,说不出有多难看。但那的确是我用心写成的,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于是,便不懈地练习,还买来字帖,一点点地描红临写。大概是小学后期了吧,我很荣幸地被老师派去参加市里的中小学生写字比赛。第一次参赛,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当我交卷时,发现有好多人的字写得那么出色,便开始担心起自己来。比赛结果要在半个月后公布。要知道这半个月来,日子有多难熬哇。我仿佛将自己的“命运”和这次比赛联系在了一起。我曾暗暗发誓,如果我的成绩名落孙山,便不再练字了。但好在结果不错,我竟获得了二等奖!当我手捧鲜红的奖状时,真的难以抑制那种兴奋的心情,毕竟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从此,我便更加坚定了练习书法的决心。
  我步入了初中的课堂。而这时的我,早已不满足于楷书的练习了,于是,我便开始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一样,乐此不疲地汲取着各类书法的精华。在不断地摸索中,我觉得每种书法都有其独到的特点,比如说楷书,就像是一个正襟危坐的人一样,它端端正正,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有的只是那一份不变的淳朴和自然。而行书则像一个造型百变的模特,时而卷曲手臂,时而舞动身躯,时而仰首眺望,时而轻盈跳跃……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新意。但草书更像一个洒脱不羁的诗人,使我在其中慢慢领悟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意境……此外,大篆、小篆和隶书都是意象丰富的字体,值得慢慢品味。
  这么多年来,我始终钟情于书法。遇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也总会兴致勃勃地与他们切磋一番,每每受益颇多。学书法,不仅能使我在答卷时字迹工整,更重要的是,我在习字中找到了快乐,同时也磨炼了一种恬淡的心境。
  中国的书法,已成为一种书写艺术,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我愿用我毕生的精力采撷这些珍宝。
【解析】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目要求根据个人生活见闻,围绕“传统文化”来写作。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我们在写作之前,先要了解本地有哪些“传统文化”,自己先罗列几个,比如,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传统工艺:剪纸、风筝……民族艺术:戏剧、杂技、绘画、书法、风筝……传统美食:各地风味小吃……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传统服饰: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服装;其他:茶文化,酒文化等;然后再比较分析,看自己对哪种“传统文化”比较熟悉了解,比较感兴趣。只有自己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写得精彩。接下来思考,这种“传统文化”的来历,蕴含的意义,主要有哪些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习俗”有什么变化,或者是带来了怎样的思
考等。“我与”,提示我们要以第一人称来写,写自己认识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经历,一定要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教材上我们学过的鲁迅的《社戏》,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都是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借鉴的范文。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我”从小喜爱书法的经历。文章内容充实,既有自己练习书法的描述,也有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文化内涵比较丰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