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1 16:0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六单元结构图
1.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册历史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6年,第二炮兵部队组建。)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2、两弹一星意义: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②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③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④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⑤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3、两弹元勋:钱学森、邓稼先。
4、航天成就:
(1)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2)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4)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改革开放前: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2.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进入新时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日常生活的变化。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食 饮食比较单一,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吃饱”,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
住 拥挤,设施简单 面积扩大,环境改善
行 自行车、水运、火车、汽车 高速公路、地铁、高铁、轻轨、航空、私家车
网络通信 不普遍 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
2.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册历史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对我国的影响。
(1)“两弹一星”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的基石,给我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
(2)“两弹一星”深刻影响着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
(3)“两弹一星”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振奋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匮乏,人们要凭布票、粮票、肉票等票证买东西,且数量有限;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物资极大丰富,粮票、肉票、布票等计
划经济产物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如何看待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首先,这为我国农业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再次,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使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也证明了科学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4.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建立了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改革开放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3.如何看待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首先,这为我国农业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再次,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使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也证明了科学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4.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建立了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改革开放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5.新中国科技迅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
(2)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3)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刻苦钻研。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5)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6)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6.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资丰富,思想观念逐渐解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启示:
①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③我们今天应该继续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
2.文化成就
(1)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2)话剧:《茶馆》。
(3)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4)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3.社会生活
(1)截至2010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2)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3)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3.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八年级下册历史
1.“他是一粒种子,生长着华夏大地饱满的希望;他是一个质子,用毕生心血去救赎国人的饥荒。”材料中的“他”最主要的贡献是 ( )
A.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成功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
C.制定了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D.创作了小说《平凡的世界》
2.屠呦呦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个宝库中发掘出来的。由此可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是 ( )
A.否定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B.全部继承,发扬光大
C.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D.脱离传统,彻底创新
3.(2022·广西桂林中考)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 )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B.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思想文化建设取得进展
B
C
D
3.(2022·广西桂林中考)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 )
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B.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思想文化建设取得进展
D
4.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进入20世纪90年代,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相继出现,人们的服饰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
A.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B.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C.收入增加使人们追求穿出个性 D.改革开放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5.使用订餐App,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挑选各种美食,用手机订外卖;一个小小的遥控器,可以打开车库门,打开屋内灯光;通过自动购票机轻松购车票,避免排队,节约了时间。这些现象反映了
( )
A.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发展 B.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C.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
B
C
6.某电商平台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0时至11日24时,成交额突破4982亿元。其中,11月11日0时26秒,订单创建峰值达到58.3万笔每秒。这折射出 ( )
A.人民收入总额增加 B.网购成为唯一途径
C.人民消费能力提高 D.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7.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如今,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灾慈善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影响中国社会风尚不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改革开放的推进 B.经济建设的发展
C.生活条件的改善 D.卫生知识的普及
8.(2022·江苏扬州中考)他们走进戈壁荒滩、深山峡谷,风餐露宿、艰苦创业,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中包括 (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屠呦呦
A
C
C
9.20世纪70年代,河南普通民众到北京最少需要几天时间;如今,他们早上在楼下锻炼,下午就可以到北京故宫了。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 )
A.通信事业的发展
B.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
C.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D.军事事业的进步
10.中国5G正凭借低时延、高速率、高可靠的实力,改变着人类社会。这表明我国 ( )
A.是网络技术运用最先进的国家
B.电信网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最早进入信息化社会
B
B
11.(2022·四川南充中考)2022年5月22 日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下列对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 )
A.改变兰考面貌的“党的好干部” B.率领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的“铁人”
C.研发杂交水稻技术的农业科学家 D.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好战士
12.(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再上新台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十三号
C
C
13.(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2008 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这名航天员是 ( )
A.翟志刚 B.杨利伟
C.王亚平 D.叶光富
14.(2022·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中考)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屠呦呦的评价恰当的是 ( )
A.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B.淡泊名利、两弹元勋
C.杂交水稻、惠泽苍生
D.飞天揽月、漫步太空
A
A
15.(2022·河南中招)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C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作为大战略家,从原子弹一出现就对它给予了高度关注。1955 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毛泽东说:“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在今天的世界,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二:1949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他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后来有人指出:由于钱学森的归来,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进程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材料三:美国全面封锁华为芯片采购后,华为通过心声社区发文:“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回头看,崎岖坎坷;向前看,永不言弃!”西方不亮东方亮,在美国对华为采取技术封锁之际,国内芯片产业正在不断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做才能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
参考答案:
16.(1)新中国面临核威胁,研制出原子弹能有效维护我国国防安全和民族独立。(2)党和国家的领导统筹;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的贡献。(3)重视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重视人才培养;具有发展重大科技成果的战略性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