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湘潭市两校联考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湘潭市两校联考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1 23:4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湘潭市两校联考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2. 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为指导政务处理的标尺,贯彻不打折扣的“法令行政”,但学者研究发现,在县级官员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占比中,自主行政达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政务处理需结合实情 B. 郡县制度初创存在着缺陷
C. 中央的监管力度不够 D. 官员处理政务能力有差异
3. 如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前秦 B. ②——西晋 C. ③——梁 D. ④——后汉
4. 蹴鞠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宋代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蹴鞠”民俗活动。宋代文人张敦礼的画作《闲庭蹴鞠图》还原了这一民俗活动,该图体现了(  )
A. 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风貌 B. 宋代民众生活的多姿多彩
C. 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结合 D. 文人画创作承载史料价值
5. 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状况如图所示。下列对明代卫所的分布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
A. 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 B. 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C. 构建起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D. 确保了政权的长治久安
6.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人,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末年(  )
A.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B. 自由雇佣劳动较为普遍
C.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D. 工商业市镇经济很活跃
7.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出口货物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如表所示。此表说明当时中国可能(  )
年份 茶(担) 丝(担) 豆(吨) 棉花(担)
1871-1873 1022159 37529 57560 8486
1881-1883 1238145 39345 84760 17473
1891-1893 1055064 59946 760522 290417
A. 经济步入了工业化 B. 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 处于对外贸易顺差 D. 沦为了列强的原料产地
8. 学者王先明指出,百日维新时期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旨在说明百日维新时期(  )
A. 官僚集团思想较僵化 B. 改革内容背离了国情且无实效
C. 改革的举措急躁冒进 D. 政治变革缺乏深入开展的条件
9. 长沙海关税务英国人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的近半年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
A. 武昌起义的社会基础 B. 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
C. 英国在华的间谍活动 D. 辛亥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
10. 如图出自1927年3月16日的《北洋画报》,漫画的标题是《……同志仍须努力……》,漫画中人物身上分别有“左”“右”字样。这反映了当时(  )
A. 统一战线的危机 B. 国民革命的失败 C. 北伐战争的失利 D. 国共合作的破裂
11. 从1927年秋冬到1928年,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的武装起义总计达100余次,其中大多数是农民秋收起义和年关暴动,也有工人和士兵暴动。这些起义(  )
A. 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序幕 B. 加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组织建设
C. 扩大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D.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到来
12. 朝鲜人金若山在《告朝鲜国内革命同志书》一文中,赞颂中华民族:一是有伟大的团结力量;二是有伟大的牺牲精神;三是有伟大的动员力量。这一评论是基于(  )
A. 国民革命的历史洪流 B. 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C. 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 D.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3. 1937年日本进攻北平前夕,美国记者福曼赴陕北云阳和川里考察,并见到了红军将领彭德怀。在回答福曼的提问时,彭德怀说:“和日军作战随时都有可能,但我们已准备作战。我们的士兵都明白为何而战,这正可弥补武器的不足。同时,我们也有庞大的人力做后盾,有作长期消耗战的必要资源。”彭德怀的这一言论(  )
A. 指出了日本侵华的严重危害 B. 强调了中共坚定的抗战立场
C. 包含了对日作战的必胜策略 D. 指明了强国御侮的具体策略
14. 晋冀鲁豫解放军将领陈再道曾回忆:“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为实现“我们早一点打出去”的愿望,中共中央的决策是(  )
A. 转战陕北 B. 渡江战役 C. 发起平津战役 D. 挺进大别山
15. 宣传画是历史的形象记录。如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对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已超额完成
B.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举行
C. 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D. 社会主义建设稳步推进
16. 如图是1978-201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变化情况。对图中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 改革重点由农村转至城市 B. 工业对经济的贡献力有限
C. 工业经济呈现趋稳的态势 D. 体制变革造成经济的动荡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摘编自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 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1) 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依靠什么途径?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指的是什么?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并说明其主张。(任举两例不同流派的思想家的主张)
(3) 根据材料三,列举一项唐宋时期“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它的影响。
18. 1911-1912年,漫画家对时事问题及时报道和评述,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普及宣传和启蒙教育的社会职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漫画宣传的史事。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漫画宣传的史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 你如何看待时政漫画的史料价值。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三色旗最初的用意是象征皇室与人民的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旗帜上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现代含义是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的象征,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摘编自《法国国旗颜色的含义》
材料二: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他们认为“专制之下无祖国”。
——摘编自李宏图著《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
材料三: 1939年春夏之交,日本加紧侵华步伐,马鸿宾所率81军,多次打退日本坂垣师团在绥西的进犯,取得绥西抗战的首次大捷,极大鼓舞了西北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马鸿宾在军官训练班中培养的回汉青年军官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汉团结成为英勇的宁夏军队强大战斗力的有利保证。
——摘编自周靖程《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史研究》
材料四: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中国各民族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针对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扶持下,策划、制造“西藏独立”“东突厥斯坦”、伪“满洲国”等分裂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军民积极参加抗战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形成的共同认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年9月《人民音乐》于北京创刊,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该刊以“音乐评论”为主,其中包括理论研究,音乐知识、活动、报道等内容。解放初期,音乐界围绕民族传统的“土唱法”和欧美技法的“洋唱法”展开争论。1956年,文艺界积极贯彻“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这一思想任务,就民族传统唱法和西洋唱法的结合及发展展开讨论,最终达成“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共识。除此之外,《人民音乐》频频发表文章,探讨“音乐与政治””生活与技巧”“内容与形式”“创作与批评”等关系,一些人认为生活经验在音乐创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作曲家贺绿汀则指出体验生活“必须与具体业务相结合才能收效最大”。贺绿汀主张音乐是最需要技术锻炼的艺术,一些人则主张“当前音乐创作中政治水平不高是极其严重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试论音乐“革命化”和“民族化”“群众化”的关系》,指导了新的艺术风向。20世纪80年代,以“主旋律”为代表的官方艺术,以大众、流行艺术为代表的民众艺术,以“学院派”为代表的“精英艺术”三足鼎立,音乐界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摘编自张雯雯《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
(1)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我国音乐发展的因素。
(2)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文艺与时代”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排除;
B.材料内容叙述的是如何解决王位和权力继承问题,西周时解决王位继承的方式是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即宗法制;
C.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王位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从夏朝时期就开始推行,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
D.禅让制推行的时间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应重点掌握宗法制的内涵。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为指导政务处理的标尺.......法令行政只有19.2%”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秦朝奉行以法治国,政务处理有法令作为标尺。但是,县级官员在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中,可能需要结合当地实情做出一定的变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较低,政务处理结合需结合实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郡县制存在缺陷,排除B项;
材料表明县级官员在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中,可能需要结合当地实情做出一定的变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较低,而不是因为中央的监管力度不够,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官员处理政务能力有差异,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郡县制,需要结合郡县制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郡县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梁取代齐,因此,③处为梁,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因此,①处为西晋,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因此,②处为北魏,排除B项;
到了至557年,西魏被北周取代,因此,④处为北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要求考生掌握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演变的概况。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4.【答案】C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闲庭蹴鞠图》还原民俗活动,体现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审美和宋朝时期民间体育运动结合,C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
材料仅有蹴鞠运动,不能说明宋代民众生活多姿多彩,排除B项;
该绘画作品属于风俗画而非文人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华北长城至东北一线卫所抵御鞑靼与女真部落的侵入,而不是匈奴,排除A项;
江南至东南沿海一线卫所的设立应对倭寇问题的频发,有利于抵御倭寇的侵扰,但是无法消除,排除B 项;
根据图片观察可知,明代在长城边墙沿线、西南边唾、东南沿海等要害地区设立诸多卫所,构建起保障中原的完整边地防御体系,故C项正确;
卫所的设立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治,但是却无法确保政权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明代疆域的奠定,解答本题根据图片中明代设立诸多卫所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明代疆域的奠定,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反映了雇工地位的提高,说明自由雇佣劳动较为普遍,B项正确;
由材料可知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政府,排除C项;
工商业市镇经济很活跃中的“很活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及所学明清工商业发展状况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日益增多,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原料产地,D项正确。
A项,图表信息不能反映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排除。
B项,题干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排除。
C项,题干未反映进口额及出口额的比较,不能说明贸易顺差现象,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结合题干中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出口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本题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进行分析解答。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揭示了光绪皇帝颁布的变法诏书无法执行,在政府内部缺乏响应,加上变法损害了某些官员的利益,没有获得各级官员的呼应,这说明光绪帝的政治威信不足,无法推动改革深入有效开展,即政治变革缺乏深入开展的有利条件,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关注的是官僚集团对变法的抵制态度,并非僵化,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皇帝没有足够的威望,且改革内容并非全都脱离国情无实效,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没有体现改革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需要结合戊戌变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前夕,大多数老百姓赞成推翻清政府,说明武昌起义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
材料只提到老百姓对清政府的态度,与西方列强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不属于英国在华的间谍活动,排除C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1927年3月”“漫画中人物身上分别有‘左’‘右’字样”可知,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扶植国民党右派蒋介石作为代理人,国民党内左派和右派的矛盾加剧,A项正确;
国民革命失败是在1927年7月,排除B项;
1927年3月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排除C项;
D是在1927年,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材料“大多数是农民秋收起义和年关暴动,也有工人和士兵暴动”体现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得到扩大,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工人、农民、士兵等阶层对共产党暴动的支持,和揭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序幕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组织建设,排除B项;
1919年五四运动就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是有伟大的团结力量;二是有伟大的牺牲精神;三是有伟大的动员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若山认为,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团结力量,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可以放下彼此的恩怨,建立民族的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伟大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复兴,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伟大的动员力量是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执行全面抗战路线;综上所述,这是对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的基本论述,C项正确;
国民革命的历史洪流,是推翻北洋军阀的革命运动,未涉及民族问题,排除A项;
B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彭德怀认为中国士兵明确参战的目的,人力资源雄厚,强调了中共坚定的抗战立场,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对日本侵华的言论,排除A项;
C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A.转战陕北是战略防御的表现,故A项错误;
B.渡江战役属于战略决战阶段,故B项错误;
C.平津战役属于战略决战阶段,故C项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符合材料“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的说法,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解放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著名战役,而抗美援朝的背景是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C项正确;
上甘岭战役发生于1952年,此时一五计划还未开始,排除A项;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著名战役,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上甘岭战役与社会主义建设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朝鲜战争,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78-201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变化情况”可知,1978—2013年间,前期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曲折变化,后期趋于平稳,反映了工业经济呈现趋稳的态势,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改革重点由农村转至城市,排除A项;
材料为1978—201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变化情况,不能说明工业对经济的贡献力有限,排除B项;
根据材料可知,后期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变化趋于平稳,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著书立说。
【小题2】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孔子,主张仁、礼、为政以德;法家:韩非,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社会变革。
【小题3】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影响:火药促使欧洲骑士阶层衰落;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基础。
【解析】1.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根据材料一“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分析概括。
2.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局面,结合百家争鸣局面解答;思想家及其主张,结合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解答。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及其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明,结合唐宋时期的三大发明解答;影响,结合三大发明的影响解答。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辛亥革命。
【小题2】进步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局限性: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小题3】史料价值:时政漫画能够形象的再现历史,对于历史研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时政漫画中也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因此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一手史料,必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谨慎甄别使用。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政治斗争。第一小问要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特征以及影响,还要搞清楚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2.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政治斗争。第二小问要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特征以及影响,还要搞清楚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3.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政治斗争。第三小问要结合史料实证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特征以及影响,还要搞清楚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特点:以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为核心的公民意识逐渐形成;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深远影响:法国经历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洗礼,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推动了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民族国家的建立。
【小题2】原因:日本大举侵华,给西北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为了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小题3】共同认识:少数民族在国家危亡之际团结一致,顽强抵抗;要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带领各族人民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解析】(1)本题考查了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的特点和深远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西北少数民族军民积极参加抗战的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形成的共同认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政治环境;传统因素和外来因素影响;音乐研究。
【小题2】文艺与时代相互影响,一定的时代特征会影响文艺创作。新中国建立后,全社会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文艺创作内容也带有关注人民,热爱祖国,崇尚劳动的倾向。文艺一定程度也可以引领时代风尚。改革开放后,文艺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大众流行艺术受到关注,文艺的创新也有利于民众的思想解放。
【解析】(1)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我国音乐发展的因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我国音乐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