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碱、花圃、不慎”等词语。
2.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并能仿照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它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爱提问题的实际出发,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培养其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题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是我们本节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平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写下列字词。
碱、花圃、不慎、花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
3.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证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既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1)课文用哪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请默读,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
(预设:①波义耳从“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的现象中,发明了石蕊试纸。
②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③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从而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那么,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深?并在重点的地方作批注。
(3)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深?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1.当学生谈到对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的感受深,并阐述其感受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波义耳看到水落在溅上盐酸的花瓣上奇迹般地变红了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是的,他会想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他会想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他会说,我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
文中作者一连用了几个“?”呢?谁愿意读出作者当时的心里的想法和做法呢?
是的,在普通的事物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地探索,就能发现真理。就像课文第2自然段所写的那样——请全班一起读。
2.当学生谈到对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事例感受深,并阐述其感受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魏格纳的发现又一次印证了什么?正如课文第2自然段所写的那样——指名学生读。
3.当学生谈到对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从而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的感受深,并阐述其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反复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睡眠研究专家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的呢?并指导朗读有关片段。
的确,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不断研究、解决问题,是找到真理的关键。这再一次印证了课文第2自然段的观点——请全班一起读。
(4)现在,你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中的“?”和“!”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5)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启发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如:当读到“见微知著”时,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又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呢?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深入体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适时地点拨、启发、唤醒、指导朗读,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四、质疑问难,体会含义。
1.当你读完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后,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还有哪些句子不理解呢?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解疑。
2.此时,你明白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吗?给大家说一说。
3.把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摘抄下来,同桌相互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1.直揭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题之后》。(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通过三个事例说明了一个观点,请回想一下是哪三个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3.那么,请大家再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4.同桌先互相说说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相同点。
5.全班交流: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呢?
(预设: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地发现问题。三个事例都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结论。)
6.请大家给三个事例分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发现。
(根据学生的新发现,相机指导朗读,强化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知写作方法。
二、理清层次,点明写法。
1.如果说三个事例作者按先发现问题,再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层次,清清楚楚地给我们写了出来;那么,从全文来看,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默读,仔细思考,给全文分分段落。
2.全班交流,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呢?
3.课文分三部分,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想想你还能用哪些事例说明课文中的观点呢?
4.这种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设计意图:当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明白了三个事例的作用后,及时引导他们理出全文的层次,点出全文的写法,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教给了他们写作方法。
三、品味运用,学习写法。
1.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学生自己动手,按所学方法写作。
3.全班同学交流所写内容,相互评价,强化写法。
设计意图:文以载道,学以致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阅读,提高升华。
1.你还读过哪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呢?请讲给同学听听。
2.阅读课外读物,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设计意图:扩大阅读量,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弘扬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