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共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6-02 09:3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单元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一个虚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
1
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以致用,能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思考、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1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材分析
1
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
方差
众数
中位数
已有
基础
1、一至三年级所学数据统计的初步知识;
2、二年级《表内除法》里平均分的知识;
3、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
识,并能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
具有“移多补少”的能力。
学情分析
2
设疑引入
数学建模
拓展思维
应用知识
踢毽子比赛
掌握求平均数的公式
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模式
3
踢毽子比赛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引出课题
教学流程
4
出示例1
二、探究新知,数学建模。
让学生学会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初步探索平均数
教学流程
4
继续探究例1
二、探究新知,数学建模。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出平均数,达到帮助学生数学建模,掌握求平均数的公式的目的。
(14+12+11+15)÷4
=52÷4
=13(个)
总数÷份数=平均数
教学流程
4
回到疑问
三、学以致用,解决疑问。
这样设计,既利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疑问,又巩固了所学,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哪个队的成绩好?
姓 名 踢毽个数
王小飞 19
刘 东 15
李 雷 16
谢明明 20
孙 奇 15
合计 85
男生队
姓 名 踢毽个数
杨 羽 18
曾诗涵 20
李 玲 19
张 倩 19
合计 76
女生队
教学流程
4
生活中的
平均数
四、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请学生举例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1.上周平均最高气温25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
教学流程
4
五、反馈提高,巩固练习 。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我们采用不同层次的练习的方法,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觉得数学充满趣味性,同时能够学有所用,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1.判断
2.选择
3.计算
教学流程
4
六、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
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互动交流,使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进一步的深华和提升,构建更加完整的数学模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流程
4
板书设计
5
求平均数
最大的数>
>最小的数
移多补少
先合并再求平均分
(14+12+11+15)÷4
=52÷4
=13(个)
总数÷份数=平均数
总之,数学课堂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注意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