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图形的平移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六、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图形的平移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第10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平移现象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并进一步探索平移的概念,理解平移是由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所决定的.
一、教材分析
2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从《课程标准》看,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图形变换。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学习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以后综合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解决几何问题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基础能力
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情感特点
学习兴趣淡薄, 缺乏自信及成功的体验;
有好奇心,愿意尝试新事物及联系生活
认知现状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必须从最基本的图形“点”开始
通过各种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平移现象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并进一步探索平移的概念,理解平移是由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所决定的。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图形平移现象,在具体情境中获得对平移现象的初步认识,探索影响平移的决定条件。
过程与方法
认识和欣赏图形的平移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平移来源于生活,又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服务。认识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理解平移是由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决定。
重点
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难点
四、教法学法
(1)
教法
在处理本节课的教学时,依据对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结合课程基本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了启发探究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探索,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
(3)
教学手段
为了直观、形象的展示数学问题,快速显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选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
学法
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
3
4
5
创设情境,感知平移(2分钟)
2
6
自主预习,探究平移 (8分钟)
合作交流 学习平移(15分钟)
师生互动 应用平移 (12分钟)
反思小结 回味平移(3分钟)
布置作业 巩固平移
五、教学过程说明
1
创设情境,感知平移
设计目的:根据生活片段,引导学生去探索什么是平移,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进而导入本节新课——图形的平移。
思考:这些物体是怎么移动的呢?
[活动1] 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五、教学过程说明
2
自主预习,探索平移
[活动2]自主预习:
设计目的: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预习,自己去探索新知,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思考:
(1)什么叫平移?
(2)图中哪些是可以通过平移得到的?
五、教学过程说明
3
合作交流,学习平移
设计目的:美丽图案,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案的移动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是大量存在的,只不过学生没有有心注意,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激起学生主动回忆与联想.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特点的角度去观察图案移动的共同特点. 问题(2)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1)的作用从而产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思考:(1) 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
(2) 下面这些图案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 绘制整个图案?若能,你能否想象出是怎么绘制的?
(3)学生分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平移?
[活动3]仔细观察下列美丽的图案,回答问题:
五、教学过程说明
2 3
[活动4]展示点A平移到点A 的过程,如图,将点A平移到点A 的位置,我们把点A和点A 称为对应点,把点A到点A 的方向称为点A平移的方向,线段AA 的长度称为点A平移的距离.
设计目的:从最基本的点入手,简单易懂,学生基本能接受,掌握平移中的对应点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为后面其他的对应元素打下基础。
3
合作交流,学习平移
A
A
五、教学过程说明
2 3
[活动5]展示线段AB平移到线段A B 的过程,如图,将线段AB平移到线段A B 的位置,我们把线段AB和线段A B 称为__________.
设计目的:从点过度到线段,层次清楚,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对应元素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培养学生的对比,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3
合作交流,学习平移
A′
A
B
B
五、教学过程说明
3
合作交流 学习平移
让学生回忆:如何使用直尺与三角尺画平行线?
①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怎样运动的?它运动到了什么位置?指出:如A与 A’,B与B’, C与 C’称为对应点.
②三角形的三条边是怎样运动的?它运动到了什么位置?指出:如AB与 A’ B’,BC与B’ C’, CA与 C’ A’称为对应线段.
③还有没有其他对应元素?
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什么?
设计目的:这里的四个问题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最近发展区”,有意识引导学生归纳平移的对应元素和平移的决定因素。
。
五、教学过程说明
3
合作交流 学习平移
归纳:
1)平移的距离和平移的方向是决定平移的重要因素;
2) 把图形的移动方向归纳为对应点的移动方向.把平移的距离归纳为对应点的移动距离.
设计目的: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一些不变因素,让学生自觉地发现和归纳出相应的结论。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归纳平移的决定因素 ,老师进行规范语言表达并板书
3、如图,小船经过平移到了新的位置,你发现缺少什么了吗?请补上。
2、如图所示的△ABC和△DEF都是等边三角形,其中一个等边三角形经过平移后成为另一个等边三角形。指出点A、B、C的对应点,并指出线段AB、BC、CA的对应线段,∠A、∠B、∠C的对应角。
1、在下图中,△ABC沿着由点A到点A 的方向,平移到△A B C 的位置.你知道线段CA的中点M以及线段BC上的点N平移到什么地方去了吗 请在图上标出它们的对应点M 和N 的位置.
五、教学过程说明
4
师生互动 应用平移
设计目的:学生经过第一个部分的练习加深对平移概念和对应元素的理解。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说明
4
师生互动 应用平移
1. 如图,正方形EFGH是由正方形ABCD平移得到的,则有( )
A.点E和点B对应 B.线段AD和EH对应
C.线段AC和FH对应 D.∠B和∠G对应
设计目的:学生意识到平移的概念并且能找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再次巩固了本节课内容。
A
B
C
D
E
F
G
H
2.如图,△CEF可以看成由___________经平移得到的,它的平移方向是_______________,平移距离是线段_____的长度.
A
C
F
B
E
五、教学过程说明
4
师生互动 应用平移
设计目的:第三个部分练习需要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A
C
F
B
E
D
O
F
E
D
C
B
A
学生分小组讨论
1.图中的4个小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 cm,你能通过平移△ABC得到其他三角形吗?若能,请分别说出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2.正六边形ABCDEF中,能由△AOB平移而得的图形是哪个?
五、教学过程说明
4
师生互动 应用平移
[活动6] 图案欣赏
设计目的:图案欣赏给学生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同时也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教学过程说明
5
反思小结,回味平移
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回顾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自己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方法及参与程度,同时学生会逐渐明白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探索过程.
在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说明
6
布置作业,巩固平移
布置作业
必做:教科书P117第1、2题。
选做:学案补充。
通过书面作业,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图案的设计,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学生也感受其实数学也是挺美的,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简单平移图形的画法做铺垫。
五、教学过程说明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课题:§10.2图形的平移
1、概念
2、决定因素
投 影
练习1、
练习2、
六、教学反思
1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让学生主动的进行自学、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反思
2
教材处理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发现的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现象,探索平移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结合所学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
六、教学反思
3
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思考问题,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性评价,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实效。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提高。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