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金版学案》高中化学必修1鲁科版课时训练: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打包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年《金版学案》高中化学必修1鲁科版课时训练: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打包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9-09 15:11:23

文档简介


化学·必修1(鲁科版)
走进化学科学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物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该物质中不一定含有O元素
B.发热发光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C.金属热胀冷缩是金属原子体积随温度热胀冷缩的结果
D.两溶液相混合,混合液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两溶液的质量、体积之和
解析: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中氧元素可能来自于原可燃物和氧气,也可能全部来自于氧气,A项正确;电阻丝通电发热发光,但是是物理变化,B项错误;金属热胀冷缩是金属原子间距离发生改变的结果,C项错误;两溶液相混合,其质量可以加和,但体积不能简单加和,D项错误。
答案:A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问题是(  )
A.研制攻克H1N1病毒的药物
B.玉树地震水源的净化
C.怎样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迹
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A、B、C三项研究的是物质的制取、性质、变化及用途等,都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D项属于物理研究的范畴。
答案:D
3.已知元素R的化合价是+5价,下列R元素的化合物分子式中错误的是(  )
A.R2O5 B.HRO3
C.Mg(RO3)2 D.KRO2
答案:D
4.化学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
A.质量 B.元素种类
C.原子数目 D.分子种类
解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数目、元素种类均不发生变化,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A、B、C三项均错误;有新物质生成,分子种类可能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5.宣传科学知识,介绍高新科技,推广高新技术,揭露伪科学,是科学工作者和当代中学生的义务。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伪科学的是(  )
A.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B.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这种口服液中含丰富的氮、磷、镁等微量元素
D.这种环保汽车不消耗任何能源
解析:任何物质都由化学元素组成,均属于化学物质,故B项不正确;口服液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不可能丰富,故C项不正确;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任何汽车都会消耗能源,故D项不正确。
答案:A
6.下列不符合当今化学研究方向的是(  )
A.发现新物质
B.合成新材料
C.研究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D.研究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关系
答案:D
7.近代化学诞生的标志是(  )
A.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B.拉瓦锡建立氧化学说
C.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解析:本题属于识记知识的考查。化学元素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答案:A
8.(1)“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据报道,某地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大批盗版光盘,并进行了“绿色销毁”。以下做法中,属于“绿色销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泼上汽油焚烧
B.倾倒入江河中
C.深埋于土壤中
D.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
解析:(1)泼上汽油焚烧,浪费能源,并产生污染性气体;倾倒入江河中,会造成水污染;深埋于土壤中,会造成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可节约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同时减少污染。
答案:(1)D
(2)化学是一门________科学,它的特征是________,同时,它也是一门________科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2)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学,它的特征体现在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答案:(2)创造性 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实用性

1.2010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行为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B.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
C.减少直至不使用对大气臭氧层起破坏作用的氟氯烃
D.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解析: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暂时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但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也有枯竭的一天,不符合珍惜地球资源的思想。
答案:B
2.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C.实现化石燃料清洁利用,就无需开发新能源
D.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
答案:D
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涉及氢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 色、味、态、溶解性、密度
(2)上述涉及氢气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可燃性和还原性
(3)写出H2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答案:(3)H2+CuOCu+H2O
(4)实验室制备H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Zn+H2SO4(稀)===ZnSO4+H2↑(合理均可)
(5)指出H2的两项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燃料、冶炼金属、制NH3等(写出合理两项均可)

化学·必修1(鲁科版)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1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1.查阅资料得知,金属钠不仅跟O2和H2O反应,还能跟多种其他物质反应,其中包括与酒精在常温下的反应。要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与金属钠跟水反应的异同点,下列研究方法用不着的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分类法 D.比较法
解析:要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实验的方法,观察其反应现象,然后与和水反应的现象作比较,得出结论。
答案:C
2.下列关于金属钠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
A.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B.钠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Na2O
C.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
D.取用金属钠时,剩余的钠不能放回原瓶
解析:钠在空气中加热先熔化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Na2O2,说明钠的熔点低;能用小刀切割,说明钠的硬度小;用剩的钠应放回原瓶。
答案:A
3.将一小块钠投入下列溶液时,既能产生气体又会出现沉淀的是(  )
A.稀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饱和氯化钠溶液 D.氯化钾溶液
解析:钠可与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气,反应中由于消耗水,会有氯化钠晶体析出。
答案:C
4.一小块钠置于空气中,有下列现象:①变成白色粉末;②变暗;③变成白色固体;④变成液体。上述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解析:钠置于空气中发生的变化如下:Na→Na2O→NaOH→Na2CO3·10H2O→Na2CO3,故答案选择B项。
答案:B
5.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中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金属钠先熔化 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花 ③燃烧后得白色固体 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 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物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④⑤
解析:钠的熔点只有97.8℃,受热时立即熔化,同时它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受热时与O2化合生成Na2O2,呈淡黄色,燃烧时火焰为黄色。
答案:D
6.下列对Na2O2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a2O2是淡黄色固体,久置于空气中变成白色
B.Na2O2的稳定性比Na2O差
C.用Na2O2和水反应可以制取氧气
D.Na2O2放入饱和NaOH溶液中有O2放出,恢复常温后有晶体析出
解析:Na2O加热时可与O2反应生成Na2O2,故Na2O2比Na2O更稳定。
答案:B
7.观察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基本方法。一同学将一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象:
银白色变灰暗变白色出现液滴白色固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白色变灰暗是因为生成了过氧化钠
B.出现液滴是因为NaOH具有吸湿性
C.过程④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D.最后得到的白色固体是NaOH
解析:钠与O2在常温下生成Na2O,故A项错误;过程④发生的反应为:2NaOH+CO2===Na2CO3+H2O,故C错误;最后得到的白色固体为Na2CO3,故D项错误。
答案:B
8.(1)金属钠是________色固体,将金属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上述研究金属钠的性质的过程中,用到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银白 4Na+O2===2Na2O 观察法
(2)将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钠与水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上述研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2)产生黄色火焰并有浅黄色固体生成 2Na+O2Na2O2 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迅速成为熔融闪亮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咝咝声响,放出气体并迅速消失 2Na+2H2O===2NaOH+H2↑ 观察法 实验法

1.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作用时,当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用量改变时,对生成物没有影响的是(  )
A.C与O2 B.Fe与O2
C.NaOH与HCl D.Na与O2
解析: C与O2的反应产物与O2的用量有关,当O2不足时产物是CO,O2充足时产物是CO2,A项错误;Fe在潮湿的空气中与O2缓慢氧化生成氧化铁,在纯氧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B项错误;Na与O2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Na2O2,D项错误。
答案:C
2.(双选题)将钠投入滴有石蕊溶液的水中,下列有关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钠浮在水面上
B.钠熔化成小球并在水面上游动
C.有沉淀生成
D.溶液变红
解析:将钠投入滴有石蕊溶液的水中,实质是钠与水的反应,故A、B两项的现象都有;反应后溶液为碱性,且钠与石蕊不反应,不可能出现红色,也不能生成沉淀,故C、D两项均错误。
答案:CD
3.据下图的转化关系及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X的名称________;A的化学式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③④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推断题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本题的突破口为淡黄色固体X,学过的淡黄色固体有Na2O2和S,又因为气体B+金属单质→X,可知X为化合物Na2O2。因而金属单质为钠,气体B为O2,然后根据CO2与CaCO3的一系列转化可轻易推导出其余物质。
答案:(1)过氧化钠 CO2
(2)①2Na2O2+2CO2===2Na2CO3+O2 ②Na2CO3+Ca(OH)2===CaCO3↓+2NaOH 
③2Na+O2Na2O2 ④CaCO3+2HCl===CaCl2+CO2↑+H2O
化学·必修1(鲁科版)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2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1.下列关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①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②实验并观察现象;③解释现象及得出结论;④预测物质的性质。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答案:C
2.用自来水(以Cl2为杀菌消毒剂)配制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会出现明显的药品变质问题的是(  )
A.Na2CO3 B.AgNO3
C.CuSO4 D.NaOH
解析:Cl2与H2O反应产生HCl和HClO,则配制Na2CO3、AgNO3、NaOH时均会与HCl反应而变质,只有CuSO4不会反应变质。
答案:C
3.下列有关氯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氯气、液氯和氯水是一种物质
B.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氯气无毒
D.氯气不能溶于水
答案:B
4.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少量氯气,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
B.用干燥的有色布条
C.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
D.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答案:D
5.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新制氯水中既有分子,又有离子
B.新制氯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气体,该气体是氯气
C.新制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没有任何现象
D.新制氯水不可以使干燥的有色布条退色
解析:新制氯水中有分子:H2O、Cl2、HClO,有离子H+、Cl-、ClO-、OH-,故滴入AgNO3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AgCl;由于HClO不稳定,光照时会产生O2,且HClO又具有漂白性,故氯水可使有色布条退色。
答案:A
6.关于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制的氯水呈浅黄绿色,久置的氯水无色
B.新制的氯水漂白作用强,久置的氯水漂白作用很弱或消失
C.新制的氯水中没有氯离子,久置的氯水中才含有氯离子
D.新制的氯水中含氯气多,久置的氯水中含有极少量的氯气或不含氯气
解析:新制的氯水中存在Cl2、H2O、HClO三种分子,H+、Cl-、OH-、ClO-四种离子;久置后,其中HClO基本分解掉,失去漂白性,而Cl2也基本反应耗尽,颜色消失,最后变成稀盐酸溶液;故C项错误。
答案:C
7.(双选题)下列关于漂白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漂白粉有效成分是Ca(ClO)2和CaCl2
B.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会变质
C.漂白粉是由Cl2与石灰乳制得的
D.在使用漂白粉时应同时加入浓盐酸
解析: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在空气中会发生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久置就会变质,故A项错误,B项正确;漂白粉的制法为将Cl2通入石灰乳中,故C项正确;漂白粉中加入浓盐酸,效果反而不好,故D项错误。
答案:BC
8.在新制氯水中分别进行下列实验,写出相应的现象及原因。
(1)在氯水中加入镁条,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氯水滴加到AgNO3溶液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红布条放入氯水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Cl2+H2O===HCl+HClO,氨水中存在Cl2、H2O、HClO分子,H+、Cl-等离子,因此与不同物质反应时起作用的成分可能不同。
答案:(1)有气体产生 Mg+2HCl===MgCl2+H2↑
(2)产生白色沉淀 AgNO3+HCl===AgCl↓+HNO3
(3)布条退色 氯水中的HClO具有漂白性
(4)先变红后退色 氯水中的H+显酸性,使石蕊试液变红,而其中的HClO又能使其退色

1.(双选题)市售家用消毒液发生器是防治“非典”消毒液的一种制备仪器,属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创新”应用。该发生器利用常见的精盐和自来水为反应物,通电时,发生器中电解槽内的极板上产生大量的气泡,切断电源后所得消毒液具有强烈的杀菌能力,且对人体无毒,跟该发生器直接有关的化学反应是(  )
A.2NaCl+2H2O2NaOH+H2↑+Cl2↑
B.H2+Cl22HCl
C.Cl2+2NaOH===NaClO+NaCl+H2O
D.Cl2+H2OHCl+HClO
答案:AC
2.用下图所示方法检验某固体中是否含有Cl-,关于溶液①和溶液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BaCl2溶液,②是稀盐酸
B.①是稀盐酸,②是BaCl2溶液
C.①是稀HNO3,②是AgNO3溶液
D.①是稀H2SO4,②是AgNO3溶液
解析:先加入稀硝酸酸化(盐酸和硫酸均不能使用),再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含有Cl-。
答案:C
3.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应用下图所示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其中气体E的主要成分是氯气,杂质是空气和水蒸气。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研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H2S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物质性质的方面来看,这样的实验设计存在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图中的D处以图的形式表明消除事故隐患的措施。
解析:本题设计了氯气分别与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作用两个对比实验,通过浓H2SO4干燥的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退色,说明氯气无漂白性,而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说明有使布条退色的新物质生成, 能与水反应,则有关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事故隐患是Cl2有毒,由于Cl2易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故可利用此反应除去多余的氯气。
答案:(1)探究使有色布条退色的物质
(2)吸收气体E中的水蒸气
(3)多余的Cl2污染空气、危害实验人员身体 

化学·必修1(鲁科版)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
第1课时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 mol H2 B.1 mol CO2
C.1 mol Na+ D.1 mol小米
解析: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微观粒子的,不能用来表示宏观物质。
答案:D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①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②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
③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④氢原子的摩尔质量是1 g
⑤HCl的摩尔质量等于1 mol HCl分子的质量
⑥1 mol CO2中含有1 mol碳和2 mol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全部
解析:①中,摩尔不是物理量,是物质的量的单位;②中,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结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③中,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23 mol-1;④中,H的摩尔质量为1 g·mol-1;⑤中,摩尔质量与质量的单位不同;⑥中,1 mol碳和2 mol氧均未指明粒子种类。
答案:D
3.下列关于Cl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Cl2含有NA个Cl原子
B.1 mol Cl2含有NA个Cl2分子
C.1 mol Cl2与1 mol H2反应,会生成1 mol HCl
D.1 mol Cl2与1 mol Na充分反应,会生成2 mol NaCl
解析:1 mol Cl2含有2NA个Cl原子,故A项错误;1 mol Cl2与1 mol H2反应,会生成2 mol HCl,故C项错误;1 mol Cl2与1 mol Na充分反应,会生成1 mol NaCl,故D项错误。
答案:B
4.0.5 mol Na2SO4中所含的Na+数为(  )
A.3.01×1023 B.6.02×1023
C.0.5 D.1
解析:由关系式:Na2SO4~2Na+可知0.5 mol Na2SO4中含1 mol Na+,N
答案:B
5.对于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元素的质量比为5∶4
B.分子数之比为1∶1
C.原子总数之比为4∶3
D.质量之比为1∶1
解析:由n(SO2)=n(SO3),得N(SO2)∶N(SO3)=1∶1;A项,应为1∶1;C项,应为3∶4;D项,m(SO2)∶m(SO3)=M(SO2)∶M(SO3)=64∶80=4∶5。
答案:B
6.(双选题)设一个12C原子的质量为a g,一个R原子的质量为b g,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mol-1,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表示为(  )
A.12a/b B.12b/a C.bNA D.aNA
解析: ,故B项正确;,故C项正确
答案:BC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28 g氮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A
B.4 g金属钙变成钙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C.1 mol O2分子的质量等于1 mol氧原子的质量
D.24 g O2分子和24 g O3分子所含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解析:28 g氮气含有N2分子===1 mol,即2 mol氮原子,故A项错误;4 g金属钙为=0.1 mol,Ca-2e-===
Ca2+,故4 g金属钙变成钙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故B错误;1 mol
答案:D
8.填写下列表格。
物质
分子数
质量(g)
物质的量
(mol)
摩尔质量
(g·mol-1)
氮气
14
硫酸
3.01×1022

0.5
解析:
答案:3.01×1023 0.5 28 4.9 0.05 98 3.01×1023 9 18

1.(双选题)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 g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数
C.阿伏加德罗常数约是6.02×1023
D.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近似为6.02×1023 mol-1
解析:阿伏加德罗常数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符号为NA,近似为6.02×1023 mol-1,故B、D两项正确。
答案:BD
2.下列量的各物质含原子个数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  )
①0.5 mol NH3 ②4 g氦气 ③4 ℃时9 mL水
④0.2 mol Na3PO4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解析:分别计算各物质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大小顺序即原子个数顺序。①中原子总数0.5 mol×4=2 mol;②中原子4 g/4 g·mol-1=1 mol;③中原子9 g/18 g·mol-1×3=1.5 mol;④中原子0.2 mol×8=1.6 mol;故答案选择A项。
答案:A
3.已知三种物质NaCl、MgCl2、AlCl3分别溶于水,若溶液中的钠、镁、铝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3∶16∶9,则①NaCl、MgCl2、AlCl3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②其中所含Cl-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③若将三种溶液混合后n(Cl-)=1 mol,则三种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
解析:溶液钠、镁、铝三种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a)∶n(Mg)∶n(Al)=∶∶=3∶2∶1,即n(NaCl)∶n(MgCl2)∶n(AlCl3)=3∶2∶1,所含n(Cl-)之比为3∶(2×2)∶(1×3)=3∶4∶3,设:n(NaCl)=3a mol,n(MgCl2)=2a mol,n(AlCl3)=a mol,由题意可得:3a mol+2a mol×2+a mol×3=10a mol=1 mol,故a=0.1。混合物质量m=0.3 mol×58.5 g·mol-1+0.2 mol×95 g·mol-1+0.1 mol×133.5 g·mol-1=49.9 g。
答案:①3∶2∶1 ②3∶4∶3 ③49.9 g

化学·必修1(鲁科版)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1.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下列气体所占有的体积最大的是(  )
A.O2 B.CH4
C.CO D.SO3
解析: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所占体积则越大。若等质量时,则其摩尔质量越小,物质的量越大,所占体积就越大。
答案:B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分子直径的大小 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 D.分子数目的多少
解析:气体的体积主要取决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和分子数,温度和压强确定了,分子间的距离就确定了,所以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分子数目的多少。
答案:D
3.伦敦奥运会火炬燃烧的燃料主要成分是气体丙烷(分子式为C3H8)。下列关于丙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C3H8的气体体积为22.4 L
B.常温常压下,11.2 L C3H8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C.5 L C3H8和5 L CO2的质量相等
D.丙烷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96 g·L-1
解析:A项缺条件;B项缺常温常压下,无法计算;C项缺条件,无法比较其物质的量;D项由M= 得===1.96 g 。
答案:D
4.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相同的是(气体均在标准状况下)(  )
A.10 g H2和10 g O2
B.9 g H2O和71 g Cl2
C.5.6 L N2和11 g CO2
D.224 mL H2和0.1 mol N2
解析:若选项中各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含有相同的分子数。A项,n(H2)==5 mol,n(O2)== mol;B项,n(H2O)==0.5 mol,n(Cl2)==1 mol;C项,n(N2)==0.25 mol,n(CO2)==0.25 mol;D项,n(H2)==0.01 mol。
答案:C
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N2所含有的原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含有2NA个原子
C.标准状况下,22.4 L氯化氢所含的原子数为NA
D.24 g O2分子和24 g O3分子所含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解析:1 mol N2含有2 mol N,即含个N原子,故A项错误:标准状况下,22.4 L He为1 mol, He为单原子分子,1 mol He含有个原子,故B项错误;==1 mol,=2=2 mol ,即含个原子,故C项错误;24 g 和24 g 所含==1.5 mol , 均含1.5个O原子,故D项正确。
答案:D
6.CO2和N2的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20,则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
A.20 g·mol-1 B.30 g·mol-1
C.15 g·mol-1 D.40 g·mol-1
解析:根据==20,得=20×M(H2)=20×
2 g·mol-1=40 g·mol-1
答案:D
7.下列示意图中,白球代表氢原子,黑球代表氦原子,方框代表容器,容器中间有一个可以上下滑动的隔板(其质量可忽略不计)。其中能表示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是(  )
答案:A
8.(1)甲烷(CH4)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其数值等于其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2)==0.5 mol , N (CH4) =0.5 NA ,V(CH4)=
Vm ·n = 0.5 mol×22.4 L·mol-1 = 11.2 l。
答案:(1)16 g · mol-1
(2)8 g CH4中约含有________个分子,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约为________;···
解析:(2)n(CH4)==0.5 mol, N(CH4)= 0.5 NA ,
V(CH4) = Vm·n =0.5 mol ×22.4 L ·mol-1 =11.2L。
答案:(2)0.5 NA (或 3.01×1022) 11.2L
(3)所含原子数相等的甲烷和氨气(NH3)的质量比为________。
解析:(3)则

答案:(3)

1.(双选题)在标准状况下,与32 g O2的体积相等的N2(  )
A.质量为28 g B.分子数为6.02×1024
C.体积为22.4 L D.物质的量为2 mol
解析:由于n(O2)==1 mol,V(O2)=22.4 L,因此n(N2)=1 mol,m(N2)=28 g,N(N2)= 6.02×1023 ,V(N2)= 22.4 L 。
答案:AC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 g氢气所含分子数目为NA
B.在标准状况下,NA个水分子所占有的体积约为22.4 L
C.18 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D.2.4 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A项,n(H2)==1 mol,N(H2)= NA ;
B项 ,标准状况下水为液态,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C项,
n(H2O) = 项,MgMg2+失去2个电子,则n(Mg)==0.1 mol ,失去0.2 mol 电子,即 0.2 NA 。
答案:B
3.标准状况下的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8.96 L,其质量为7.60 g,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混合气体中甲烷的体积为________;一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
解析:n(气)==0.4 mol,
= =19 g mol-1 ,
则
解得:n(CH4)=0.3 mol,n(CO)=0.1 mol,
V(CH4)=22.4 L·mol-1×0.3 mol=6.72 L,
m(CO)=28 g·mol-1×0.1mol=2.8 g。
答案:19 6.72 L 2.8 g


化学·必修1(鲁科版)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
第3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

1.在容量瓶上无需有标记的是(  )
A.标线  B.温度
C.浓度  D.容量
答案:C
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对0.3 mol·L-1 K2SO4溶液的正确说法是(  )
A.1 L溶液中含有0.3NA个K+
B.1 L溶液中含有K+和SO总数为0.9NA
C.2 L溶液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 mol·L-1
D.2 L溶液中含有0.3NA个SO
答案:B
3.将4 g NaOH溶解在10 mL 水中,稀至1 L 后取出 10 mL,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
A.1 mol/L  B.0.1 mol/L 
C.0.01 mol/L  D.10 mol/L
答案:B
4.某同学用Na2CO3配制0.10 mol·L-1的Na2CO3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
你认为该同学的错误步骤有 (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解析:①处Na2CO3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进行称量,⑤处视线应该与凹液面的刻度线相切,故答案选B。
答案:B
5.使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中的Cl-完全沉淀时,若用去相同浓度的AgNO3溶液的体积比为3∶2∶1,则上述三种溶液的体积比是(  )
A.9∶4∶1 B.3∶2∶1
C.6∶3∶2 D.9∶3∶1
解析:设V(NaCl)=V1 , V(MgCl2)= V2 ,V(AlCl3)=V3
NaCl+AgNO3 ===== AgCl↓+NaNO3
V1 mol V1 mol
MgCl2+2AgNO3 ===== 2AgCl↓+ Mg(NO3)2
V2 mol 2V2 mol
AgCl3 + 3AgNO3 ===== 3AgCl↓+ Al(NO3)3
V3 mol 3V3 mol
由题意可知,V1 :2V2 :3V3 = 3:2:1
故V1 :V2 :V3 = 9:3:1
答案:D
6.(双选题)配制250 mL 0.1 mol·L-1盐酸时,下列实验操作将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盐酸时俯视刻度线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标线
C.用量筒取所需浓盐酸倒入烧杯后,再用水洗量筒2~3次,洗涤液倒入烧杯中
D.定容后倒转容量瓶几次,发现液面最低点低于标线,再补几滴水至标线
解析:量取一定体积浓盐酸,俯视量筒刻度线,所量取浓盐酸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低;定容时,俯视容量瓶标线,使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洗涤量筒2~3次,且洗涤液倒入烧杯中,使盐酸偏多,浓度偏高;定容摇匀后再滴入水,使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
答案:BC
7.有一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25 mL,在加入0.5 mol·L-1 AgNO3溶液25 mL后,改加NaOH溶液,结果用去0.1 mol·L-1NaOH溶液25 mL,恰好完全中和,则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2 mol·L-1 B.0.5 mol·L-1
C.0.1 mol·L-1 D.0.25 mol·L-1
解析:本题利用元素守恒的原则进行计算,AgNO3溶液不消耗H+:H++OH-===H2O。由于盐酸和NaOH体积相同,所以浓度相同,解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审准题,不要被题目中所设的陷阱所迷惑。
答案:C
8.用20 g烧碱配制成500 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1,从中取出1 mL,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1,含溶质________g。若将这1 mL溶液用水稀释到100 mL,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______mol·L-1,其中含Na+______g。
解析:20 g烧碱的物质的量为0.5 mo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 = = = 1 mol·L-1,溶液的浓度是均一的,取出 1 ml,其浓度不变,仍为1 ml·L-1,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01 mol,质量为0.04 g,将其稀释到100 mL,溶质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所以其物质的量浓度变为=0.01 mol·L-1,Na+的物质的量仍为0.001 mol,质量为0.023 g。
答案:1 1 0.04 0.01 0.023

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 mol·L-1的Ba(NO3)2溶液正确的说法是(  )
A.2 L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总数为0.8 NA
B.500 mL溶液中NO浓度为0.2 mol·L-1
C.500 mL溶液中Ba2+浓度为0.4 mol·L-1
D.500 mL溶液中含NO总数为0.2 NA
答案:D
2.(2013·深圳模拟)20 ℃时,饱和KCl溶液的密度为
1.174 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4.0 mol·L-1,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5 ℃时,饱和KCl溶液的浓度大于4.0 mol·L-1
B.此溶液中KCl的质量分数为74.5×4.0/(1.174×1 000)×100%
C.20 ℃时,密度小于1.174 g·cm-3的KCl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将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恢复到20 ℃时,溶液密度一定大于1.174 g·cm-3
解析: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溶液的溶解度不变,浓度也不变,故密度也不变。
答案:D
3.取100 mL Na2CO3和Na2SO4混合溶液,加入适量Ba(OH)2溶液100 mL后,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干燥后得到14.51 g白色沉淀,再用过量稀硝酸处理沉淀,沉淀的质量减少到4.66 g,并有气体放出。计算(要写出计算步骤):
(1)原混合溶液Na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2)①用固体Na2SO4配制250 mL以上浓度的溶液时,所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定容时若仰视刻度线,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___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③定容时,不小心液面超过刻度线,再用胶头滴管吸出溶液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平,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___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3)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意可知:m(BaCO3)+m(BaSO4)=14.51 g。其中m(BaSO4)=4.66 g,即n(BaSO4)==0.02 mol,
n(BaCO3)==0.05 mol。故n(SO)=0.02 mol,n(CO)=0.05 mol ,则n(Na2SO4)=0.02mol ,n(Na2CO3)=0.05 mol,c(Na2SO4)==0.2 mol·L -1 。
(2)②仰视刻度线,使溶液体积偏大,则造成浓度偏低。③吸收一部分溶液,使溶质减小,造成浓度偏低。
(3)Na2CO3 + Ba(OH)2 === BaCO3 ↓+ 2NaOH , BaCO3 +2HNO3 === Ba(NO3)2 + H2O + CO2 ↑,即生成气体的关系式为Na2CO3~CO2 ↑,故 n(CO2)= n(Na2CO3)= 0.05 mol 。标准状况下气体V=0.05 mol×22.4 L·mol-1 =1.12L。
答案:(1)0.2 mol·L-1
(2)①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25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②偏低 ③偏低
(3)1.12 L

化学·必修1(鲁科版)
一、本章教材内容框架
认识化学科学
二、化学科学的概念、特征及发展
三、两种重要的单质——钠和氯气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专题一 有关Na2O2跟CO2、H2O反应的计算技巧
1.
在这两个反应中,对Na2O2固体而言,反应①中Na2O2固体增重的质量实际上是H2O中H的质量,其结果可看做是H2O中的H进入到了NaOH中,而O转化成了O2逸出。
同样道理,在反应②中,Na2O2增重的质量实际上是2CO的质量,因为2CO2可写成2个CO和1个O2的形式。
2.若某物质W g,完全燃烧,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反应完毕,固体质量增重为W g,则该物质的通式为(CO)mHn(m=0,1,2,3,…;n=1,2,3,…)。
原因:

①+②得:2CO+2Na2O2===2Na2CO3;

③+④得:2H2+2Na2O2===4NaOH。
根据反应原理,概括为把CO或H2“吃”进去,故质量增加的量就是原物质的质量。因此只要该物质中C和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即可。如常见物质有:CO、H2、CH3COOH(醋酸)等。
专题二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求法
1.已知标准状况时气体密度ρ,M=22.4ρ。
2.已知非标准状况气体温度、压强、密度,M= 。
3.已知两种气体的相对密度D,MA = DMB;
气体的相对密度:D==。
4.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n1,n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V1,V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M1,M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式量):混合气体本来无式量,但对组成一定的混合气体来说,可以根据其各组的组成和式量来计算所谓的平均式量。它在数值上等于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其表达式为:
==
=M1·n1%+M2·n2%+·+Mi·ni%
=
=M1·V1%+M2·V2% +…+Mi·Vi%
混合物的式量可以用平均值法确定。如空气的主要成分为O2和N2,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介于两种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之间。
专题三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误差分析
熟练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步骤是关键,并且要会分析由于一些错误操作而造成的误差。解题时根据c==来分析溶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因错误操作而导致的变化。常见的实验误差分析如下:
1.若称量固体溶质时,操作无误,但所用砝码生锈,则结果偏高。
2.若称量固体时,试剂、砝码的左右位置颠倒,则结果偏低。
3.若没有洗涤烧杯内壁,则结果偏低。
4.若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或定容后反复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则结果无影响。
5.若容量瓶内溶液的温度高于20 ℃,则结果偏高。
6.若定容时仰视刻度,则结果偏低。
7.若定容时俯视刻度,则结果偏高。
8.转移或搅拌溶液时有部分液体溅出,则结果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