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二
教学目标
三
教学过程
四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五
教学特色
六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还附有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以教材中的古诗学习为契机,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欣赏课外古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达到古诗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我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法、促进学法的迁移放在了重要位置。
二.
教
学
背
景
分
析
2.1 学习内容分析
2.2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2.3 技术准备
2.4 学前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2.1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西林寺时的题壁之作。全诗不仅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还内涵深刻,哲理鲜明。蕴含哲理:看问题角度不同,结果不同,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统观全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千古名句。
“四读”开放式自学古诗的方法
初读,知诗解题
细读,释词译句
品读,想境悟情
扩读,用法促移
2.2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学法、促迁移,以初读、细读、品读、扩读“四步训练过程”为主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并适时进行说话、背诵、想象等多项基本功的训练,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能力的训练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和想象,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
2.2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2.3 技术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此诗及作者的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做铺垫 。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此诗及作者的资料,课件,五首哲理诗的作者、背景及必要的注释打印出来。
2.4 学前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通过以前的学习积累,学生有学习、背诵古诗的兴趣,能够运用“四读”开放式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是悟出诗句中蕴含的哲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难点,因此老师要设计好教法,引导学生体会出诗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4、能够尝试运用悟诗情的方法体会哲理诗的含义。
教学重点:想意境悟诗情,促进课外古诗阅读。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1.知诗:
我们先来知诗,汇报一下搜集到的有关诗和诗人的材料?(汇报的要求:做准备,背着说,要简短,有条理。)
总结过渡: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是世界级名山。它山峰挺秀,云海瞬息万变,泉瀑飞流直下,盛夏凉爽如春,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写庐山的诗文很多,唯独有一首诗《题西林壁》成为千古绝唱。师板书:题西林壁。
2.解题:
3.初读正音:自学读—汇报读—齐读。
重点指导“缘”的读写。
一. 初读,知诗解题
设计意图:
①了解本诗和作者的一些情况,开扩视野,吸引学生;
②为下面学生更好地体会此诗的意境作了铺垫;
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诗的欲望。
一. 初读,知诗解题
二. 细读,释词译句
1.自主译:老学生自主翻译,师巡视,随机疏导。
2.交流译: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质疑,互帮互学。学生汇报的时候,汇报到哪句板书哪句,及时给予指导性鼓励性的评价,对需要特殊理解的词,相机疏导。注意表扬读出自己的理解的学生,使学生读诗有意识表达自己的理解。
岭
峰
二. 细读,释词译句
1.自主译:老师巡视随机疏导。
2.交流译: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质疑,互帮互学。学生汇报的时候,汇报到哪句板书哪句,及时给予指导性鼓励性的评价,对需要特殊理解的词,相机疏导。注意表扬读出自己的理解的学生,使学生读诗有意识表达自己的理解。
3.串译:同桌合作,汇报检查。
二. 细读,释词译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质疑,互帮互学。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搜集、处理信息。
三. 品读,想境悟情
1. 想境:
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读了这句诗,凭着对庐山的了解,你还能想象到哪些景象?
师随机播放庐山的美景图片,激情引导:庐山层峦叠嶂,变化多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都各具姿态,真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找几个人读,要求边读边想象庐山美景。老师对于读出意境的给与鼓励。
2.悟情:
①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想的却不是美景,他想的是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 质疑: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
问题预设:
为什么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
为什么作者不能认识到庐山的真面目
怎样才能了解到庐山的真面目?
③ 通过刚才同学们质疑、解疑,你们发现这首诗蕴含着更深的含义吗?是什么?
④ 你学过的诗句成语中有和这句话意思相近的吗?(当局者迷,局外者清;一叶障目;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登高望远)
⑤ 在现实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吗?举例说说。
3.品读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地反复读,体会诗的意境美,要求达到会背的目的。
4.总结:作者不像以往的诗人,一味赞颂庐山美景,而是独出心裁,先写景后明理,所以他的诗千古流传。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看事情角度不同,结果不同,要全面正确的认识事物,必须统观全局。板书:横线部分。
三.品读,想境悟情
设计意图:古诗篇幅短、跳跃性强、蕴含丰富,运用想象法,借助多媒体,结合个别字词反复品读,对学生体会诗境,感悟诗情极为有效。
四. 扩读,用法促移
1.带学一首
2.课外迁移
《登鹳雀楼》(王之涣)
《游山西村》(陆游)
《劝学》 (颜真卿)
《示子聿》 (陆游)
《无题》 (李商隐)
四. 扩读,用法促移
设计意图:《题西林壁》代表着蕴含哲理这一类诗作的特色,通过这“一枝红杏”, 我以蕴含哲理作为迁移点引导扩读,让学生去感受那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在拓展古诗欣赏领域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
板书设计 :
设计意图:渗透哲理诗的写法和明理的方法,为古诗的拓展欣赏服务。
五.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同桌互查背诵;
2.出小篇子测试《题西林壁》的词义、句意、背诵和哲理的掌握情况,哲理题要出选择或者填空,降低难度;
3. 课外哲理诗自学及汇报时随机互相评价。
六.教学特色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每个环节均从学生的需要、基础出发,教师只在旁边作诱导、疏导、指导、引导;以学生的“四读”贯穿始终,“以读为主”落到实处;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古诗的兴趣,注重学法的迁移,培养学生形成古诗的自学能力;拓展了古诗欣赏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