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题西林壁
一、说教材内容
《题西林壁》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这首诗特别之处在于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全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作一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四、说教法
根据具体学情,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梯度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体会诗中的哲理。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教师展示秀美的庐山风光视频,引入对本诗的学习,板书课题,指导“壁”字的写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视频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庐山美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2、初读古诗,读中感悟
(1)、让学生自由朗读本首诗,之后请学生试读,读中重点指导读准“岭”和“峰”的后鼻音。指导书写“缘”字,理解“缘”字在本诗中的意思。
(2)、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评价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让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朗读时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
【设计意图】:因为朗读是学习古诗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有滋有味、兴致盎然的读一首诗,学生自然就能够渐渐地解诗意、悟诗情。这是第一遍读诗,我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就行。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自由读诗后,鼓励学生试着说一说,你读懂了那些诗句的意思。在学生述说的时候,板书“岭”和“峰”两个字,引导学生理解岭和峰的不同,学生可以查字典,配以老师的简笔画,理解“岭”的连绵起伏,“峰”的高而陡峭。
(2)播放庐山不同风采的图片,帮助学生想象感受庐山从“远近高低”看,到底是怎样的不同?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会有不同的特点。
远看
近看
从高处看
从低处看
好一个_ 的庐山!
从这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古诗的语言很精练,以这样的练习形式,并配以相关画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此过程中让学们明白了庐山确实是每一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过程中,理解诗的前两句意思)
(3)引导学生的思维归结到一个点上: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遍读诗:读出画面来,读出对诗意的理解,读出诗人的若有所悟)
(4)师点拔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导学生出点子,并最终形成一个共识:只有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去看才行。
【设计意图】:还是通过朗读练习,加深学生对诗文的感悟理解,走进对诗情诗境的感悟。
4、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课件出示: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认识这个事物。
盲人摸象
你认为他们都错在哪了吗?
图片展示《盲人摸象》,以幽默的口吻给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让学生想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全面地进行观察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设计意图】: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高涨时,我以具有相通性的趣味故事点拨、启发,使他们的探究很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对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也就能比较容易的理解。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首诗。我准备了四首中国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平湖秋月”,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配乐诵读,再次感受诗的韵味,获得美的享受。(第三遍读诗,要求读出诗的韵味和诗中的哲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有梯度的朗读练习,使学生从最开始肤浅对诗文词句的理解,逐渐深入到对诗中哲理的感悟。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那就是朗读。同时加深他们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最后师作以总结: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认识这位有心人:简介苏轼
在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改编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