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屏”同步训练题(带答案)
作业导航
1.理解屏风中所含的情思
2.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3.把握屏风的诗意美
一、基础部分
1.选出加粗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
A.屏风(píng) 纳凉(nà) B.流莹(yíng) 惟幕(wéi)
C.伧俗(chèn) 因地制宜(yì) D.造型(xíng) 缓冲(huǎn)
2.解释加粗词语的意义。
(1)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2)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9题。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忒 倚 膝
5.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6.“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7.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8.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9.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
竹非草、非木,在现代植物学中,属禾本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竹亚科。我国有毛竹、苦竹、孝顺竹等六个属共250余种。因为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早在晋朝时我国便有专门记叙竹的《竹谱》。这部书,现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植物谱录学专著。
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有密切的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除了用竹纤维编成的“竹布”现已少见外,食、住、行各方面均少不了。说起竹,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用血汗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印度也产竹,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讲了个很有趣的神话。有个僧侣贵族,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不料,等他挨近佛时用那根作尺的竹杖量时,佛身总比竹杖长一丈六。这时他才知道“佛法无边”,将竹杖丢下走了。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
我国农谚有种竹要“留三去四”以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之说。“去四”,即四年以上的竹如不除去,会影响竹林的发展;三年以下则太小,不宜取用。所谓“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是这一宝贵经验的形象化说明,值得我们珍视。
10.“敲竹杠”一词现在一般是指什么?它表达怎样的感彩?
11.第三段中的“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是针对什么说的?
12.“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句中的“从此”指代的是什么?
13.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
14.“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形象地说明种竹的一条宝贵经验,请用两个单句表达。
三、试一试
15.下列句子因太长而不清晰,请修改。
我们班的外语经学校研究决定从9月6号开始分快慢两个小班上课。
参考答案
1.BC(C.cānɡ、yí;B.萤、帷)
2.(1)粗俗鄙陋。
(2)恰当,恰如其分。
(3)果真像这样;无益地耗费劳力。
(4)味道;休息,在此有让人觉得有趣、悠闲、似观光消遣的意思。
3.(1)作比较 (2)作诠释 (3)分类别 (4)引用
4.tuī yǐ xī
5.举例子
6.总领下文。是艺术点缀,又可以挡风。
7.屏的分类及雅俗之别。
8.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9.作者介绍了一些屏风知识,并提出了屏风要轻巧,要富有诗意,要有文化休闲作用。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表达了作者对屏的喜爱和情思。
二、10.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贬义。
11.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
12.那个僧侣贵族丈量佛身,意识到“佛法无边”,丢下竹杖走了之后。
13.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 说明竹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14.四年以上的竹要除去,三年以下的竹要保留。
三、15.经学校研究决定,从9月6日开始,我们班的外语分快慢两个小班上课。人教初二上册语文28.观潮练习卷(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 ) 雷霆( ) 艨艟( )( ) 乘骑( )如履平地( )
倏尔( ) 一舸无迹( ) 罗绮( ) 倍穹( ) 僦赁( )( )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方其远出海门( )( ) ②吞天沃日( )③则一舸无迹( )
④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 ( )(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⑥则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 ( )( )⑦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⑧倏尔黄烟四起( )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⑩皆披发文身(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阅读
(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4.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5.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2.概括两段内容。
3.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4.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28.观潮
参考答案:
一、1.yǐn tínɡ ménɡ chōnɡ jì lǚ shū gěqǐ qiónɡ jiù lìn
2.①当……时 发、起 ②用水淋洗 ③船 ④马 树立 ⑤加倍高 ⑥租用 即使 许,使 ⑦巨浪 浪头高 ⑧忽然 ⑨江岸 ⑩画着文彩
3.①当潮远远地从海口起来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线。②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③出没在洪涛巨浪之中。④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块席子大的地方也没有闲着。
二、(一)1.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2.形、色、声、势3.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
4.水军演习 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5.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二)1.勇猛 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
2.①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②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
3.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