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手工业是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基础,大部分居民是手工业主,这说明城市不是奴隶主的政治中心。封建主的政治中心又在农村。”作者意在说明( )
A.手工业与农业分离造就城市 B.城市可能孕育新的政治形态
C.资本主义萌芽已在城市产生 D.西欧封建农奴制度已经解体
2.1565年,伊凡四世把全国划分为两大部分:普通区和特辖区,特辖区由俄国心脏地带的领土组成,由沙皇统治;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许多大贵族被其从特辖区赶到了普通区。伊凡四世旨在( )
A.宣扬自己对莫斯科的主权 B.打击贵族势力
C.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 D.巩固专制政权
3.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4.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古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并成为文化中心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
5.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称之为“撤回忠诚”。这反映了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D.领主附庸地位平等
6.7-11 世纪,日耳曼地区农民发明的新式重犁,不仅能够翻耕覆盖北欧大部分地区的黏土,也能使用于沼泽潮湿地和低洼的森林地区,从而在西欧得到迅速推广。这种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 )
A.导致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利于工商业走向复兴和繁荣
C.加速封建庄园经济的衰落 D.巩固了基督教在西欧的统治
7.有学者认为:西欧封建文明的发展,使得建立在自由之上或根据契约自愿结合到一起的政治联合的新观念,取代了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建立的对个人具有绝对权力的万能国家观念。这一观念变化缘于中世纪西欧( )
A.有限王权传统观念 B.自治城市普遍兴起
C.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D.教权王权二元并存
8.下面是1156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授予罗瑞斯城市的特许状摘要。这表明当时法国( )
无论是谁,都要为他在罗瑞斯的房子或是每英亩土地付六便士的税,此后他们只需每年缴纳定额的金钱,即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并自由支配的土地
A.王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B.庄园农奴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权利
C.市民人身自由权利受到合法保护 D.工业社会发展依赖于王权的扩张
9.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很多地方兴起了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城市普遍开始设置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据材料可知( )
A.工商业发展推动意大利的城市自治 B.行会在意大利城市治理中地位突出
C.封建庄园制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D.近代民主政体在意大利已普遍建立
10.艾因哈德在《查理大帝传》中写道:“凭那份地产,我就可以使某个臣属效忠,而他也会像随便哪个主教或伯爵一样好,或者还要好些。”这表明( )
A.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D.封建领主对封臣具有绝对控制性
11.下图反映出当时( )
A.古代印度文明的种姓制度 B.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化特征
C.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12.某一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殊的宣誓仪式,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该制度是( )
A.印度种姓制 B.罗马奴隶制 C.封君封臣制 D.庄园农奴制
13.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人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14.在中世纪的西欧,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劳动者主要是各种不同身份的依附农民。同时,庄园中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必需品和工具。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
A.封建剥削方式发生了变化 B.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经营
C.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D.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15.从13世纪起,西欧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封建主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甚至把庄园内的自营地几乎全部出租。这表明当时西欧( )
A.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B.封建庄园制度强化
C.价格革命影响扩大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
阶段 史实
初期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会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于是,为了酬谢教会,丕平两次向与教皇为敌的伦巴德人开战,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并把中部地区,连同罗马城一起献给了教皇
中期 964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依赖德国皇帝奥托一世,打败了与教皇为敌的罗马贵族,同时又为奥托一世举行加冕典礼,尊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122年,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签订了沃姆斯协定,皇帝承认教会对主教选举和任命的自由;在任命主教时,世俗君主赐给主教以权力,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
后期 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内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
材料二 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由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原”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摘编自《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王权地位变化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会占有国家土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向全体教徒征收什一税。教会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任何背离教会说教和反对罗马教廷教义的思想都被当作“异端”。13世纪,教会建立起“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进行判决,轻则罚款,重则监禁,有的甚至被捆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哥白尼和伽利略因为宣扬违背教会思想的“太阳中心说”,长期受到监禁和迫害。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
材料三 西欧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城市贵族。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作“世俗的拉丁诗”。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解释西欧封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罗马教廷所处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13世纪的西欧城市状况。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西欧在公元10世纪以后的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进而农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再加上西欧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的繁荣下,城市的兴起也就成为必然。城市的兴起是经济活动催化出来的结果,这必将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繁荣,经济繁荣将推进政治制度的完善,从而不断促使西欧封建社会发展前进。城市的人口不再是属于某一个封建领主管辖的农奴了,所有的人按照当时的惯例,只要在城市里居住了一年零一天以上,这个人就可以获得自由民的身份。所以许多农奴为了改变身份,纷纷入城,这就必然导致西欧农奴制的瓦解。西欧封建城市还孕育了新的社会阶层——城市中产阶级。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表现出来的世界观也和以前的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的人不一样,因此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世界观。
——摘编自刘娟《浅谈西欧封建社会的城市兴起》
材料二 12世纪以后,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批新兴城市不断崛起,商业贸易日益兴盛,在对抗地方封建主的斗争中,国王和市民阶层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他们互有需求,携手合作。国王利用城市的经济实力,反对封建贵族的地方离心倾向;市民为了与封建领主相抗衡,寻求国王的中央集权庇护,以营造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和平环境。1265年,英王召集的议会和1302年法王召开的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西欧逐渐走出君主制割据的政治生态,取而代之的则是以议会或三级会议为核心的等级君主制。以等级代表会议形式出现的等级君主制,是西欧王权借以维护统治秩序、贵族维持既得利益和市民实现政治参与的国家治理新模式。尤为重要的是,市民阶层在与王权的合作中,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开始受到重视,从而第一次成为国家事务管理的参与者和统治权力的分享者。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君主制的阶段性特征》
(1)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
(2)简述中世纪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影响。
19.史料一 推翻罗马帝国的蛮族将古代文明……一扫而光,幸存下来的只有基督宗教和一些残破不全的城市。然而,在欧洲社会重建中,拥有高度文明进展的基督宗教对于当时尚处于文明低级阶段的蛮族进行了反征服。其结果,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
史料二 封建割据制约了商业的发展,领主之间的私战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消除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政府……王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权力的中心。
(1)根据史料一,分析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秩序重建中的作用。
(2)根据史料二,指出王权与教权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城市不是奴隶主的政治中心。封建主的政治中心又在农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封建主统治中心在农村而不是城市,城市是手工业者的聚集地,有利于城市自治,可能孕育新的政治形态,B项正确;城市是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产物,但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封建主政治中心在农村而不是城市,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材料表明西欧封建农奴制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大贵族被迁到边远落后地区,也会减少其对中央君权的直接威胁,经过伊凡四世的改革,大贵族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因此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旨在巩固专制政权,D项正确;1547年,伊凡四世登上了莫斯科大公国的王位,就已经拥有了莫斯科公国的主权,然后他不断对外征服扩张,到1565年俄国已经不仅仅是莫斯科公国的范围了,所以1565年实行“特辖领地制”的宗旨不是为了宣扬自己对莫斯科的主权,排除A项;打击贵族势力也是为了巩固沙皇专制政权,排除B项;伊凡四世实行“特辖领地制”是为了进一步建立至高无上的君权,而不是仅仅为了宣扬,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5世纪”“走向集权”“本质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D项正确;“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此说法说的是形式,并非本质,排除A项;“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此说法说的是教皇国,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此说法说的是近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可知,14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说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天主教的信息,排除A项;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没有描述奥斯曼帝国兴起并成为文化中心,排除B项;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但无法判定是否意大利的文化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可以看出,在一方违背契约的情况下,领主可以抛弃附庸,附庸也可以离开领主,这说明两者的关系具有双向契约特征,B项正确;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以土地授受为纽带,并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领主和附庸关系的双向性,没有反映其等级性,排除C项;在封建制度下,领主地位显然高于附庸,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据材料可知,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使西欧大片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西欧农业的发展,因而为工商业经济的复兴和繁荣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是自然经济的产物,A 项中“导致”说法错误,排除;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项;D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领主附庸制是靠契约约束的,地方治理中贵族法庭与教会法庭并存都有利于契约法律和中世纪新兴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市民萌发自由思想和契约自治理念,这种自由契约自治传统缘于教会与世俗王权并存,缺乏中央集权制度而形成社会治理需要产生的,D项正确;中世纪社会治理存在王权与教权以及民众争取权力的斗争中,有限王权观念是契约思想形成的一个原因,但是根源要从社会治理环境中寻找,A项解释是片面的,排除A项﹔中世纪城市兴起,市民崇尚自由,与封建领主、教会斗争,争取自治权斗争助长了自由契约构成国家新观念的出现,但B项表达有欠缺,排除B项﹔庄园经济发展是西欧封建产生的根源,材料核心是自由契约新观念产生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材料反映出中古时期法国城市在国王特许状下,市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利于推动法国封建城市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深受王权的影响,国王借助封建城市以扩大自身权力,而封建城市经济也借此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材料论及了封建城市特许状,而非封建庄园,排除B项;市民获得土地自由权利而非人身自由,排除C项;中古时期的法国仍是农业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很多地方兴起了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城市普遍开始设置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可知,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行会在意大利城市治理中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封建庄园制对城市经济的阻碍,排除C项;近代民主政体在意大利已普遍建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以土地为纽带,形成保护与被保护的契约关系。C项正确;地方封建主具有相对独立性,封君不具有绝对的专制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规定,排除B项;中古西欧封建领主对封臣不具有绝对控制性,封臣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三种人代表不同的等级,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化特征,B项正确;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排除A项;13世纪,市民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反对封建特权而进行的斗争,掀起城市自治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而是强调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化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可得出这是西欧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封臣要效忠封君,C项正确;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排除A项;材料与罗马的奴隶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农奴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领导,具有世俗性;教学内容上强调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世俗知识,体现了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学校教育世俗化趋势明显,没有体现教育的精英化发展方向,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表明王权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排除B项;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不属于近代科学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不同身份的依附农民”“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仓库等设施”“手工业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D项正确;A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庄园经济采取集体劳动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主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甚至把庄园内的自营地几乎全部出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地租逐渐成为主要地租,封建主为此将自营地出租,冲击了自然经济,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封建庄园制度的弱化,排除B项;价格革命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故选A项。
16.(1)演变历程:①中世纪初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②中世纪中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③中世纪后期,王权与教权之间,起初教权摆脱世俗王权控制,进入极盛时期;然后教权盛极而衰,并从属于王权。
(2)原因:①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②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③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
【详解】(1)演变历程:根据“751年,……于是,为了酬谢教会,丕平两次向与教皇为敌的伦巴德人开战,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并把中部地区,连同罗马城一起献给了教皇”可得出中世纪初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相处,相互利用;根据“在任命主教时,世俗君主赐给主教以权力,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得出中世纪中期,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根据“阿维农之囚”得出中世纪后期,王权与教权之间,起初教权摆脱世俗王权控制,进入极盛时期;然后教权盛极而衰,并从属于王权。
(2)原因:根据“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得出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根据“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得出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根据所学,可从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壮大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进行概括。
17.(1)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度;领主与附庸是臣属关系;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自己封主;臣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政治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思想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控制人们的思想。
(3)商品经济(国际贸易)有所发展;市民阶层成为新的社会力量;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世俗文化)的兴起。
【详解】(1)从材料一中的“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可以看出,西欧封建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度;领主与附庸是臣属关系;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自己封主;臣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
(2)根据材料二中的“教会占有国家土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向全体教徒征收什一税”“教会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任何背离教会教皇为国王加冕说教和反对罗马教廷教义的思想都被当作‘异端’”“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等信息,即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来概括说明罗马教廷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西欧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得出商品经济(国际贸易)有所发展;根据材料三“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城市贵族”得出市民阶层成为新的社会力量;根据材料三“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作‘世俗的拉丁诗’”得出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世俗文化)的兴起。
18.(1)原因∶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特殊的地理环境;工商业经济活动的繁荣。
(2)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引起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为自治城市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加强王权,推动了民族国家兴起;加速了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推动了欧洲政治治理模式的转型(等级君主制的出现)。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进而农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知生产工具得到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再加上西欧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的繁荣下,城市的兴起也就成为必然。城市的兴起是经济活动催化出来的结果”可知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工商业经济活动的繁荣推动了修封建城市的兴起。
(2)影响:根据材料二“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批新兴城市不断崛起,商业贸易日益兴盛”可知城市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根据“以等级代表会议形式出现的等级君主制,是西欧王权借以维护统治秩序、贵族维持既得利益和市民实现政治参与的国家治理新模式。尤为重要的是,市民阶层在与王权的合作中,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可知城市兴起推动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王权加强,推动了欧洲政治治理模式的转型,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兴起;根据“第一次成为国家事务管理的参与者和统治权力的分享者”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兴起为自治城市出现提供了条件;除此之西欧城市兴起还加速了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
19.(1)基督教为当时生活在蛮族统治下的西欧各族人民提供了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人生信条,使得“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推动了西欧社会秩序的重建。
(2)趋势:教权由盛转衰,依附于世俗政权,王权逐步加强。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稳定的需要。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可知基督教为当时生活在蛮族统治下的西欧各族人民提供了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人生信条,使得“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推动了西欧社会秩序的重建。
(2)趋势:根据材料“王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权力的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权由盛转衰,依附于世俗政权,王权逐步加强。
原因:根据材料“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消除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稳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