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时间轴、历史地图等将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置于时空框架下进行描述、分析和比较。(时空观念)
2.通过解读史料,分析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和影响;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3.能够解释并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特点;全面、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4.认识人类社会向民主政治演进的曲折,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要借鉴世界文明进程的优秀成果,又要根据本国历史和国情选择适合的制度与发展道路。(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难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关系。
【时空坐标】
【基础知识】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背景:
(1)经济根源: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逐渐壮大,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力。
(3)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政治传统:英国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大宪章》与早期议会)
(5)导 火 索 :1640年,为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点睛 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的愿望,保持了政局和社会稳定,为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相互妥协的结果,这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以完全清除封建势力决定的。
意义:
(1)结束王权专制,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2)有利于英国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基础。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1.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 (第一次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向议会)
(1)内容:
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留行政权);
②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评价:
①否定君权神授,君权受到法律限制;②国王开始统而不治,议会逐渐成为权力中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起来;③实现人治到法治的社会转型。
2.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
(1)1701年颁布《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限制,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并且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2)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 (第二次转移:行政权由国王转向内阁)
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①形成:1721年沃波尔上台,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②运行机制:A内阁首脑是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的领袖担任;
B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C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同时通过议会对立法活动施加影响。
③评价:
A.国王真正“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B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起来。
【知识拓展】1832年议会制度的改革-(政治权利由贵族转向工业资产阶级)
(1)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影响:政治权利由贵族转向工业资产阶级,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趋势:选举权不断扩大,逐步取消财产、年龄、性别限制;少数人的民主逐渐变为多数人的民主。实质: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3.君主立宪制度的评价
①政治:保障资产阶级统治,避免专制独裁,促进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效调节了英国国内政治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世界: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提供了一种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发展的范例。
【知识拓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最高权力象征;
(2)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3)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4)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1.背景①经济: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②政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利坚民族形成及意识的觉醒;
④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⑤根本原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剥削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意义
①实现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了先例。
【知识拓展】1776年《独立宣言》
内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评价:进步性: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局限性: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1787年宪法的颁布(费城制宪会议)
1.确立背景:
①经济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前提: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
③邦联困境:独立初建立的邦联制导致中央政府无权,无力摆脱经济、财政、安全等窘境。
④思想基础: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影响,希望建立统
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2.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
(1)内容——规定国家结构是联邦制;政体是民主共和制
①联邦制原则(国家结构形式):即中央集权原则,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各州有一定自治权(调节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②总统共和制(国家政体):国家元首: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只能连任2届。拥有行政大权,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众议院由选民直接选出,每州议员人数与该州的人口成正比例,任期为2年。司法机关:最高法院做为最高。法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其任职是终身的。
③三权分立制(权力运行):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衡,防止专制出现。
④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2)评价:
积极:①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性质),标志着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的形成。
②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民主精神。
③一定程度上缓和美国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④ 创立的共和制政体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民主政治范例。
消极: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埋下祸根。
②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③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它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三)美国内战(南北战争)与共和制的发展
1.背景:①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②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除问题;
③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
☆点睛《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西部的开发。《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黑人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2.评价: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积极:①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②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③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④为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基础。
局限性:种族歧视等问题依然存在。
【知识拓展】英美两国政体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1)英国:原是君主专制国家,有王权受议会限制的传统;君主立宪制是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以及新旧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资本主义政体确立早,确立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
(2)美国:没有封建传统的国家,有反专制、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传统;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通过民族独立战争形式创建(开国元勋反对君主制);资本主义政体确立较晚,确立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
三、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①经济: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②政治: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强大,求摆脱封建统治;
③思想:启蒙思想也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
④外因: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影响。
2.过程
【知识拓展】法国共和之路为何举步维艰?
①经济:工业资本主义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弱且派系多,小农经济长期存在;
②政治:法国封建势力强大;
③思想:君主观念根深蒂固;
④外因: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
(二)法国民主共和制
1.确立: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1875年宪法实质上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2.内容:①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3.特点: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①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创制法律。②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权力受议会和内阁的制约是议会共和制政体。
4.认识:①从历史角度: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从法律上奠定了共和制的基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标志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全确立。②从现实角度:一方面,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另一方面,说明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成熟是不可抗拒的。③法国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除了波旁王朝外,其他的君主制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国确立共和制的过程实质上是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国家政权的过程。
5.意义:①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确立和巩固;②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1.背景:(1)经济: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3)思想: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
(4)军事: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矛盾(直接原因)。
2.标志:1861年3月3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巩固沙皇统治,缓和社会矛盾
4.内容:
(1)废除农奴制度,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也有支配财产、选择职业的自由;农奴可以使用地主的份地,也可以出钱赎买份地;(2)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征兵制等;(3)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
5.评价: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积极: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消极: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沙俄具有强烈的军事扩张性和浓厚的封建落后性。
(二)意大利统一(1870年)
(三)德意志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统一(1871年)
(1)背景:
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②德意志分裂状态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③容克贵族(地主)实力强大,工业资产阶级相对弱小;
④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力量(铁血政策,俾斯麦)。
(2)特点: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3)结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结构是联邦制)
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2)内容: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结构是联邦制。皇帝拥有巨大权力,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任免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非议会选举,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议会权力很小。
【图解历史】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特点:①行政权和立法权没有真正分离; ②立宪为虚,专制为实;
③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
(4)评价:
积极: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
消极: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最终将德国和别国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
(四)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背景: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幕藩体制衰落;
③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面临民族危机; ④社会矛盾尖锐。
2.目的: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脱亚入欧)
3.内容: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政治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藩:割据势力 县:中央管理
军事 富国强兵,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提高军队战斗力,为对外侵略做准备
经济 ①推行地税改革;②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①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②殖产:增值财产,收入 兴业:振兴工业、商业、银行业
社会 生活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教育:最有远见的措施
制定 宪法 1889年,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成为天皇权利的代行机构。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评价:
(1)积极: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富国强兵,推动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旧制度的残余(如天皇制)和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官僚寡头和军阀掌握了权力);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6.启示:①善于向他国学习,取其精华,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
②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③科教兴国,培养人才。
【深化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评价
特点:
理论依据: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是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
建立方式:①以英国为代表,先激进(资产阶级革命)后温和(“光荣革命”);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采取了激进的革命方式;②以俄日为代表,采取了温和的改革方式。
建立过程: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政体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形式。
(5)体现原则:①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政治体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②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间分权与制衡的原则;③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④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2.评价:
(1)进步性: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②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其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世界意义。
(2)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①对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权利。②对外,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知识总结】英、美、法、德政治斗争中的妥协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也是国王与议会、贵族与资产阶级不断斗争、不断妥协的过程,英国政治势力的相互妥协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2.美国1787年宪法实际上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部与北部相互妥协的产物,1787年宪法奠定了美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3.法国政治体制确立的过程充满了腥风血雨,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充满了暴力,是政治斗争“妥协”的反面教材,给法国带来了长期的动荡,最终共和派和君主派被迫走上妥协之路。
4.德国政治体制确立过程中,容克贵族掌握着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做出了一定的妥协,资产阶级也放弃了暴力斗争的手段,最终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