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一课,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本课上承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讲述了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以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最终导致欧洲资本主义列强支配世界的局面受到挑战,国际秩序发生了深刻演变。下接《资本主义国际的新变化》,二战后政治局面发生深刻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了新变化。
本课主要是对20世纪下半期国际关系的总体论述,其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等都是在冷战这一总体环境下发生发展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课的内容主要有三目: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这三目在逻辑结构上的关系是:遵循历史发展时序,围绕冷战发生、发展和终结,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并结合国际格局在冷战进程中的演变,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强化历史思维,促进树立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宏观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冷战的相关史实有了一定了解。同时,对从文字图片中汲取历史信息以及从背景、过程与影响等方面梳理历史知识的思维方法有了基本认识,并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冷战发生的原因、具体事件等有一定的兴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助于进一步开展问题探究。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是:还不能从多个角度思考历史,以探究冷战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各方力量的角力与互动,以及各方力量角逐中给国际关系带来的深层影响。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典型图片、文字、地图、表格等素材,引导学生更好地展开问题探究、深化历史认识、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历史事实中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按三维视角梳理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战后美苏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的基本史实。
(2)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的基本史实。
(3)了解两极格局瓦解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表梳理冷战的背景,并阅读相关材料,理解冷战的含义、特点及两极格局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从地图、文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利用表格、材料、地图、时间轴等梳理概括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古巴导弹危机、万隆会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冷战发生、发展、结束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阅读相关史料,认识在冷战环境下,西欧、日本、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等政治力量的崛起与发展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冷战是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感悟在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唯物史观)
按核心素养角度整合如下:
利用图表梳理冷战的背景,并阅读相关材料,理解冷战的含义、特点及两极格局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从地图、文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利用表格、材料、地图、时间轴等梳理概括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古巴导弹危机、万隆会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冷战发生、发展、结束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阅读相关史料,认识在冷战环境下,西欧、日本、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等政治力量的崛起与发展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认识到冷战是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感悟在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唯物史观)
四、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特点
难点:认识在冷战过程中各方力量角力与互动给国际关系带来的深刻影响;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五、学法教法
本课为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相应的学法有阅读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等;教法有阅读指导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确定于学法的选择,本课的教法流程如下:
课堂导入
[ppt 展示]: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
[讲授]:1945年5月9日晚,就在莫斯科欢庆胜利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设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段话中出现的两个战争,分别指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二战和冷战
[讲授并设问]: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战。二战后建立了新的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欧洲在二战中遭受了致命打击,而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二战的结束是美苏形成对峙的转折点,而美苏是如何对峙的呢?什么是冷战呢?
[引导学生思考]: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过渡]:什么叫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为什么会出现冷战?昔日盟友为何反目成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这一课。请同学们浏览一下本课内容。
(板书: 冷战)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主要内容——冷战,利用乔治·凯南的一段话,引出冷战的含义,并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冷战,从而引出冷战的起因,导入新课学习。
课堂展开
[ppt 展示]
材料一:尽管我们与苏联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进行竞争,但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苏联企图扩张共产主义,消灭自由,而美国则要阻止共产主义,扩大自由。
——(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
[设问]: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这则材料,从这则材料中我们能够得出冷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是冷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设问]:既然美苏是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出现对峙和竞争,为什么之前能成为盟友而战争结束后就反目成仇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则材料。
[ppt 展示]
材料二:大同盟过去之所以能够成功合作,完全取决于其成员国能够超越各自不同的政治制度,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悲剧在于:为了使第二次大同盟能够成功运作,以赢得战争的胜利,成员国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追求。
——(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一部新历史》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二战结束,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加剧,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加强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过渡]:除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外,美苏两国在二战后实力都空前强盛,我们来看下图。
[ppt 展示]
[讲授]:二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以及它的政治力量都急剧膨胀,在资本主义世界已经独占鳌头。苏联在二战后,实力空前强大。政治上,由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很高的威望。军事上实力强大。世界范围内,唯一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只有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美苏两国势均力敌,矛盾日益尖锐。
[设计意图]:通过美苏实力对比,引导学生得出冷战爆发的原因还包括美苏势均力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
[ppt 展示]
材料三: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
[设问]:这则材料说明美国当时的国家策略是?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讲授]:战后美国想要称霸世界,苏联又采取了怎样的国家策略呢?
[ppt 展示]
材料四: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ppt 展示]
[设问]:结合地图,分析这则材料说明苏联当时的国家策略是?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战后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讲授]: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而战后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它的国家战略的核心是保障苏联的国家安全,并将确保西部边界安全视为第一要务。苏联坚决要求在其军事力量控制的东欧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友好政府,将东欧这条“危险走廊”变成“安全带。”因此,苏联兼并了波兰部分领土。苏联的扩张引起了美国的警惕,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上的冲突,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原因。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
[设计意图]:通过美苏国家战略对比,利用材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得出冷战爆发的原因还包括美苏的国家战略的冲突。加强学生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意识。
[设问]:既然美苏双方社会制度对立、国家实力势均力敌、国家战略针锋相对,都把对方看作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何不干脆战一场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人们渴望世界和平;美苏势均力敌
[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世界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战后初期美苏的综合国力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一旦开战,两败俱伤,这是美苏都不愿意看到的。
[设计意图]:对冷战的原因进行总结,并提出为何不直接战斗,而是采用冷战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冷战。
(板书: 起因;社会制度、势均力敌、国家战略)
[过渡]:由于上述原因,最终出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局面,就是冷战。那么,冷战的表现又有哪些呢?
[设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书本110页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地缘政治这些方面,梳理冷战的表现。
(板书:表现;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
[ppt 展示]
[讲授]: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些表现。在政治方面,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了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这里提到的外来压力实际上是把矛头对准了苏联。这个演说里多次使用了必须,说明美国当时的野心急剧膨胀。杜鲁门主义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ppt 展示]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哈佛大学演说
苏联和东欧国家于1949年针对马歇尔计划及西方国家对苏联、东欧国家实行封锁与禁运而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
——马洪,孙尚清主编. 金融知识百科全书
[讲授]:在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我们来看以下两则材料。马歇尔计划强调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而经济互助组织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马歇尔计划把东欧和苏联也包括在受援国内。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绝参加这个计划,该计划便成为了“西欧复兴计划”。
[ppt 展示]
材料五: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解救了西欧各国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爆发……美国得到的好处是在政治上控制了西欧,在经济上向西欧输出了大量商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下卷》
[设问]: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一下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讲授]: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担心苏联势力西进以及欧洲购买力下降会带来美国的经济危机,因此,形成了援助欧洲的政策。
[ppt 展示]
材料六:杜鲁门后来也解释说:“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可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种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下卷》
[设问]:阅读上述材料,思考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实质相同,都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实现美国称霸的目标。
[讲授]:在军事上,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苏联随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ppt 展示]
各缔约国同意对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给予援助。
——《华沙条约》第四条
[讲授]:两则条约内容表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已经形成。进入全面冷战对峙,表明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设计意图]: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四个方面展现出冷战的表现,利用地图、材料等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等典型事件,使学生理解冷战的表现形式,掌握冷战中的重要事件,认识两极格局的形成。加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意识。
(板书:两极格局)
[设问]:为什么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后,苏联随即成立了华约呢?
[ppt 展示]
德国问题即是东西方冲突的助推器,也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的焦点。
——邢来顺、吴友发《德国通史第六卷》
[讲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了解一下二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国、苏国、英国和法国分区占领。后来,英法美三国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 1948年6月,柏林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的不满。苏联封锁了西柏林,由此引发了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对峙,即第一次柏林危机。该事件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德国问题即是东西方冲突的助推器,也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的焦点。因此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对苏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其作出了及时而公开的反应,就是建立华约。
[ppt 展示]
材料七: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
——沈志华《冷战五书》
[设问]:从这则材料中,我们能获取什么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ppt 展示]
[讲授]:从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图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情况,还能看到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设计意图]:从地图、材料等中提取信息,理解两极格局的特点。
[过渡]: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两国的对峙与竞争。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使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在欧洲这个美苏争夺的核心利益带,双方可以说是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产生了一堵分割德意志民族的柏林墙。国际局势中最紧张的一次莫过于古巴导弹危机。
(板书:对峙与竞争;军备竞赛;柏林;古巴)
[ppt 展示]
[讲授]:1962 年10 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备战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这幅漫画勾勒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1917—1963)和赫鲁晓夫(1894—1971)在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场景。
为什么说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中一次激烈的对抗?大家看这幅漫画,导弹上有H这个字母,代表H-bomb ,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核武器——1亿吨TNT当量氢弹。这是什么概念呢?广岛原子弹导致15万人死亡,一座城市化为灰烬,用了2万吨TNT。从2万吨发展到1亿吨,翻了5000倍,也就是说美苏在战后的10多年中疯狂进行军备竞赛。危机一旦爆发,必将带来巨大的灾难,美苏是如何应对这个危机的呢?
[ppt 展示]
材料八:
肯尼迪:“禁止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非到必要时不使用武力!”(1961.10.16)
赫鲁晓夫:“如美国取消封锁,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苏联愿撤出导弹!”(1961.10.23)
肯尼迪:“可以取消封锁,并保证不进攻古巴,但不撤出土耳其!”(1961.10.25)
赫鲁晓夫:“接受美国人的所有要求!”(1961.10.28)
[讲授并设问]:ppt上展示的是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沟通,从他们的对话中,思考一下,美苏是如何应对这个危机的?为什么会如此应对?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相互沟通妥协;避免战争
[讲授]:古巴导弹危机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但在最紧张的时候,双方都能保持相对的克制。这也体现了冷战的基本特征是: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设计意图]:利用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对话等,促使学生加深对古巴导弹危机的理解,并能得出冷战的特征。
[过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世界的政治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冷战下的世界还有哪些新势力在发展?
[ppt 展示]
[讲授]:这是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然而到了这时,国际形势悄然改变。在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以及西欧经济的发展促使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而日本经济的“起飞”及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使美日竞争加剧。西欧和日本成为美国十分有力的竞争对手,促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而中国以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此外,由于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东欧国家进行了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加上中苏关系破裂,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同时,第三世界也在此时兴起。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及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
[ppt 展示]
材料九: 从经济角度来说,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
[设问]:阅读上述材料,思考美国遇到的挑战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设计意图]:从地图、材料中提取信息,了解冷战中多极力量的成长。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当时国际局势的了解,加强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意识。
(板书:西欧、日本复兴与西方集团分化;新中国崛起与第三世界兴起)
课堂深化
[过渡]:世界处在两极对峙格局下,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两极局面又是如何瓦解的呢?
[ppt 展示]
[讲授]: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美国在1983年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此外,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即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其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一直在进行中。
最终,由于苏联改革走进了死胡同,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影响下,一些积重难返的东欧国家相继发生剧变,新政权争先恐后向西方靠拢。苏联也于1991年完全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的运用,梳理两极格局瓦解前,美苏关系的变化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史实,总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加强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意识。
(板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
课堂收束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冷战的发生、发展与结束的过程,以及国际格局从两极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二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了新变化。大家在课后可以先预习和思考,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讨论。本节课我将留给同学们一些作业。必做作业是配套练习第18课内容,选做作业是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沈志华的《冷战五书》,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附录:
[本课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