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 牢固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5.灵活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
考情分析:
(1)对联常识题:此类常考的考点为对联中的平仄要求。注意对联中只讲究平仄不考虑押韵。(2)调整组合题:此类题目一般故意将一副对联的内容打乱,要求重新组合。
(3)补写对联题:此类考题一般给出上联或者给出下联,要求补写下联或补写上联。
(4)创作对联题:即根据给出的语境或情境,创作一幅对联(包括上联和下联)。
(5)对联赏析题:对某一副对联从某一方面进行赏析,赏析时,可从对联的内容上进行赏析,可从对联的句式特点上进行赏析,也可从句子的修辞上进行赏析等,答题时只要能抓住要点,正确赏析就行了。
知识点解析:
【概念】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楹帖,是我国汉民族文化圈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它由对称的上下两句组成,上句叫上联(出句),下句叫下联(对句)。
【平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对联的书写和张贴】
(1)书写时,注意对联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能加标点符号。书写要讲求美观,字字对称。
(2)张贴时,看位置: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我们为分别。看横批:按照古人写字的习惯(由右至左),以背对门的方向为准:上联在横批左下方(即右侧),下联则在横批右下方(即左侧)。按照现在人写字习惯(由左至右),则以面对大门的方向为准: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3)朗读时,先读上联,后读下联,最后读横批。
【平仄】
正对:上下联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如:萍乡花炮名扬天下,婺源绿茶香飘四方。)
反对:上下两联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名流水对,上下联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对句补充出句之意,二者不可颠倒。 (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对联的种类】
正对:构成对偶的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补、相衬。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对立。
流水对:也叫“串对”,流水对讲究的是上下句内容相连,具体来说,构成“流水对”的上下句会存在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区分对联上下联的方法】
(1)按音调平仄区分。仄起平收:一般看尾字声调,上联尾字的声调应为仄声(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尾字的声调为平声(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
(2)按因果关系区分。“因” 为上联,“果” 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这一对联。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因此,“方向正确城乡富”为上联,“政策英明衣食丰”为下联。
(3)按时间先后区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这一对联。“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因此,“风送莺歌辞旧岁”为上联,“雪伴梅香迎新春”为下联。
(4)按逻辑关系区分。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一对联。这副对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因此,“勤俭持家家道昌”为上联,“团结建国国事兴”为下联。
【对联特点(创作对联的原则)】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节奏相合。上 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
(6)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
【技巧】
一、补写对联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上(下)联规定的主题。
第二步,根据主题确定上(下)联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上(下)联的词性、句式。
第四步,第四步,根据已知联的词性、句式确定补写联相应的对字、对词。
二、对联撰写方法
1.比喻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互喻等。
——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比拟法: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即故意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当成乙物。
——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
3.夸张法: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者乾坤。
4.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淅江绍兴上虞虞姬庙联)
5.对比法:上下联内容互相对比(类似句内自对)。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6.反对法: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联)
7.双关法: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8.用数法: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9.用典法: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事物。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一丽辞》 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考点透视】
(1)对联常识题:此类常考的考点为对联中的平仄要求。注意对联中只讲究平仄不考虑押韵。(2)调整组合题:此类题目一般故意将一副对联的内容打乱,要求重新组合。
(3)补写对联题:此类考题一般给出上联或者给出下联,要求补写下联或补写上联。
(4)创作对联题:即根据给出的语境或情境,创作一幅对联(包括上联和下联)。
(5)对联赏析题:对某一副对联从某一方面进行赏析,赏析时,可从对联的内容上进行赏析,可从对联的句式特点上进行赏析,也可从句子的修辞上进行赏析等,答题时只要能抓住要点,正确赏析就行了。
课堂练习
对联选择题
1.下面是“和美家庭”推荐组为宁宁家庭拟写的颁奖词和备选对联。请依据颁奖词,从备选对联中选出最适合宁宁家庭的一副对联( )
【颁奖词】热心公益,志愿服务,全家行动,用奉献诠释和美;疫情紧急,义无反顾,医者仁心,用行动践行和美;千里驰援,守望相助,三代和睦,用家风传承和美。
【备选对联】
A.义方教子勤为德 大志兴家寿乃康
B.移山岂笑愚公拙 填海当知精卫专
C.白衣逆行担道义 薪火相传远家声
D.风雨有情洁宇宙 人间重爱育桃李
【答案】C
【详解】A.“勤为德”“寿乃康”说的是个人,和祝寿有关,不符合宁宁家庭情况;B.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说的是坚韧不拔,颁奖词强调的是奉献,主题不一致;C.“白衣”指医护人员,“薪火相传”在这里比喻无私奉献、勇担道义的精神代代相传,符合主题;D.“育桃李”说的是培养学生,颁奖词没体现这一方面;故选C。
2.文段空格处填入下联最恰当的是( )
“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大清早,一碟烫干丝,两只三丁包,再来一壶绿杨春,呱呱叫!“十里春风吹琼宴,______”下班后,约三五好友,去饭馆小聚,品品美食,聊聊家常,真惬意!可不是个好地方?
A.楼台处处迷芳草 B.二分明月落金樽
C.拂浪旗开日月浮 D.万家杨柳挂新秋
【答案】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阅读文段可知,这副对联与吃饭有关,而“金樽”指的是酒杯,“落金樽”指喝酒,与“吹琼宴”相对应;“十里春风”与“二分明月”都为景物描写,是非常整齐的对偶;故选B。
3.纪念册选用同学们的观展感受作结束语,对其中的对联补充恰当的一项是( )
看完这个书画特展,苏轼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具体了,总觉得看到一个憨厚的四川胖子在冲着我笑。他虽然被贬黄州五年,但相比于后来广东惠州的野菜麦饭、海南儋耳的蛮地之花,仍觉山水清幽。正如清代张之洞在对联中所写“五年间谪官栖迟,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三苏中天才独绝,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这种心态让我感到,即便今年的疫情让我们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要慢慢学着豁达,每天都要笑对生活,有所收获。
A.①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 ②哪得此清幽山水 ③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 ④还是公游戏文章
B.①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 ②哪得此清幽山水 ③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 ④还是公游戏文章
C.①还是公游戏文章 ②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 ③哪得此清幽山水 ④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
D.①哪得此清幽山水 ②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 ③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 ④还是公游戏文章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根据材料“广东惠州的野菜麦饭、海南儋耳的蛮地之花,仍觉山水清幽”,①应该是“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②应该填“哪得此清幽山水”,排除BCD.
【点评】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4.绍兴市6个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分别为鲁迅故里、周恩来纪念馆、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浙东新四军北撤会议旧址、俞秀松纪念馆、宣侠父故居。鲁迅故里德寿堂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它的下联。( )
A.注重修养务求高洁 B.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C.人到无求品性自高 D.处事不惊临危弗乱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上联由“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两个主谓短语构成,B中“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都是主谓短语,与其结构一致。ACD与其结构不一致。
【点评】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5.袁隆平说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下列歌颂他的对联中与上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硕果惊天,盛满人民金饭碗
A.恩临众庶,龙头德智继千秋。
B.神农立地,建成祖国大粮仓。
C.一腔热血,铸成天下大粮仓。
D.挚爱情深,国中吃饭保无虞。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上联中“盛满人民金饭碗”是“动词+偏正短语”的形式,“龙头德智继千秋”“国中吃饭保无虞”与其结构不一致,故可排除AD项;“硕果惊天”是主谓短语,“一腔热血”是偏正短语,故可排除C项。
【点评】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6.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意思是说,国家的命运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中华儿女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是近乎本能的。从鲁迅的“_____,________”责任担当,到赵一曼[注]“_______,________”的从容就义,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怀,再到林俊德“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的赤诚忠心,家国情怀深植在中华儿女心中,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注]著名抗日女英雄。
将下面四个句子组成两副对联,填入文中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甘将热血沃中华 ②甘为人民作马牛 ③怒将匕首投豺虎 ④未惜头颅新故国
A.①③④②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甘将热血沃中华”和“未惜头颅新故国”结构一致,“甘为人民作马牛”和“怒将匕首投豺虎”结构一致,可组成两副对联。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虎”是仄声,为上联,“牛”是平声,为下联,语序是③②。只有B选项符合。
【点评】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7.学校开展“走进北京孔庙国子监”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答题。
有同学搜集了很多孔庙中的对联,但是弄混了两副。下面按上下联顺序组成的两副对联中,最恰当的是( )
①杏坛礼乐冠华夷 ②至圣无域泽天下 ③威德有范垂人间 ④泗水文章昭日月
A.上联①下联④;上联③下联② B.上联①下联③;上联②下联④
C.上联②下联①;上联④下联③ D.上联④下联①;上联②下联③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泗水文章”与“杏坛礼乐”相对,“冠华夷”与“昭日月”相对,“至圣无域”与“威德有范”相对,“垂人间”与“泽天下”相对。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月”“下”为仄声,“夷”“间”为平声。因此,组成的对联为:①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②至圣无域泽天下,威德有范垂人间。
【点评】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8.本学期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其中一个任务是“寻找‘最美对联’”,小卢和他的小组成员为了完成这一语文实践活动,假期里游览了广州众多的名胜古迹,收集了很多对联,但是因为记录过程的疏忽,导致整理时出现上下联对不上号的情况。请你根据对联的内容与要求,帮他们选出配对正确的一项是( )
景点名称 上联 下联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① 几番秋雨忆黄花
白云山蒲涧亭 绿竹青松一径雨 ②
六榕寺 ③ 六榕无树记东坡
镇海楼 急水与天争入海 ④
A.①白云黄叶满山风:②一塔有碑留博士;③乱云随日共沉山;④一片春云凝紫气
B.①一片春云凝紫气;②白云黄叶满山风:③一塔有碑留博士;④乱云随日共沉山
C.①塔有碑留博士;②乱云随日共沉山;③白黄叶满山风;④一片春云凝紫气
D.①乱云随日共沉山;②一片春云凝紫气;③一塔有碑留博士;④白云黄叶满山风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一片春云凝紫气”与“几番秋雨忆黄花”都是“数量词+名词+动词+名词”的形式,故①处应填“一片春云凝紫气”。只有B符合。
【点评】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9.【保护江豚】
滨江风光带“江豚观赏地”的地标由两个废弃的码头墩搭建而成,如果在石墩两侧嵌一副对联,呼吁人们保护江豚,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码头立新塑美景 江湾观豚寄浓情
B.长使江豚戏浪中 不教行动居人后
C.江湾观豚寄浓情 码头立新塑美景
D.不教行动居人后 长使江豚戏浪中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联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一字必须是平声。“后”“景”为仄声,可排除B和C两项;对联是为了“呼吁人们保护江豚”,所以“长使江豚戏浪中”更切合主题。
【点评】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10.下面是一位同学书写的一副对联,应在横线处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①________,常怀使命兴华夏; 下联:激情豪迈,②________。
A.①壮志凌云 ②不忘初心续辉煌 B.①壮志凌云 ②不忘初心终圆梦
C.①凌云壮志 ②不忘初心续辉煌 D.①凌云壮志 ②不忘初心终圆梦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完成对联的时候需要自己分析上联的内容、结构、字数等相关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积累写出下联。首先分析①处,“激情豪迈”是一个主谓短语,我们可以对“壮志凌云”,②处中“常怀使命”动宾短语可以对“不忘初心”,“兴华夏”动宾短语对“续辉煌”。
【点评】对联要求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1.【铭记英雄历史】
对联一 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
对联二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
对联三 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 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
——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
下列对三副对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联一“劈开”“割断”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的气势。
B.对联二构思巧妙,一语双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民族气节。
C.对联三“敢让”“任凭”凸显了两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D.三副对联对仗工整,都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对联。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ABC.正确;D.有误,没有使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
【点评】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对联内容,再进行分析判断。
12.请将下面六个句子搭配成完整的三副对联,要求先上联后下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应效芬芳发自心 ②楼高但任云飞过 ③近水遥山皆有情
④清风明月本无价 ⑤莫学芙蓉空有面 ⑥池小能将月送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⑤/②⑥/④③ D.⑤①/②⑥/④③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应效芬芳发自心”与“莫学芙蓉空有面”结构一致,“楼高但任云飞过”与“池小能将月送来”结构一致,“近水遥山皆有情”与“清风明月本无价”结构一致。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心”是平声“面”是仄声,因此“莫学芙蓉空有面”为上联,“应效芬芳发自心”为下联;同理,“池小能将月送来”为上联,“楼高但任云飞过”为下联,“清风明月本无价”为上联,“近水遥山皆有情”为下联。因此,组成的对联为:⑤①/②⑥/④③。
【点评】对联常识: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2.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13.下面是一副悼念鲁迅的挽联,但上联有两个字残缺了。请你选择恰当的词语补充。( )
上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A.风波 B.故乡 C.呐喊 D.祝福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根据“悼念鲁迅的挽联”的提示,《彷徨》《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用“呐喊”对“彷徨”恰当。
【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14.下面是一位同学创作的对联,在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忆往昔,至诚无畏士,__________。 下联:_____,最美逆行者,赴汤蹈火显仁心。
A.①保家卫国扬赤胆 ②看今朝 B.①保家卫国扬赤胆 ②庚子年
C.①英勇无畏献忠心 ②看今朝 D.①英勇无畏献忠心 ②庚子年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不能用重复的字,故可排除CD选项。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下联中“忆往昔”是动宾短语,“庚子年”是偏正短语,故可排除B选项。
【点评】对联常识: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2.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15.综合性学习。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从结构上讲,有以下几点:①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不能出现重复的字。②上下联词组要对应,词性要相同,句法要一致。③上下联的意境要相随,内容相关。④上下联平仄要相对,仄起平收。(一、二声调为平,三、四声调为仄)
小明在公园看到一位老人在写对联,上联是“竹菊梅兰能养性”,请选出对应的下联( )
A.雪压难摧涧底松 B.满地绿阴飞燕子 C.千朵红莲三尺水 D.琴棋书画可陶情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上联“竹菊梅兰”是由四个名词组成的并列短语,只有“琴棋书画”与其结构一致。
【点评】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16.补全抗“疫”对联。
下面对联表达了对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和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敬意。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病毒漫①,赤胆逆行,勇除国难,利剑除灾② 疫情震③,白衣请战,共解民瘼,丰碑铸爱④
A.①华夏 ②凭国手 ③江城 ④在民心 B.①江城 ②凭国手 ③华夏 ④在民心
C.①江城 ②在民心 ③华夏 ④凭国手 D.①华夏 ②在民心 ③江城 ④凭国手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相关知识。认真分析所给词语,找出意思相关、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字数相等的词语对对子,然后作答。病毒蔓延是“江城”而不是“华夏”,所以①应该选择“江城”;利剑初灾关键是院士们和一线医护人员,所以②应该选择“凭国手”;疫情震动大地,所以③应该选择“华夏”;疫情消除,丰碑永远铸就在人民心中,所以④应该选择“在民心”。
【点评】关于对联题目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然后明确修辞手法,最后领悟感情、锤炼语言。
17.“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大清早,一碟烫干丝,两只三丁包,再来一壶绿杨春,呱呱叫!“十里春风吹琼宴,______”下班后,约三五好友,去饭馆小聚,品品美食,聊聊家常,真惬意!可不是个好地方?
文段空格处填入下联最恰当的是( )
A.楼台处处迷芳草 B.二分明月落金樽 C.拂浪旗开日月浮 D.万家杨柳挂新秋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仔细阅读语段和各选项可知,AC选项与上联结构不一致,故可排除AC。BD与上联结构一致,结合“下班后,约三五好友,去饭馆小聚”,B中“明月”照应“下班后”“金樽”为酒杯,符合好友相聚的语境。C内容上与上联没有关联。
【点评】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18.语言运用。为下面甲、乙、丙、丁四副对联配写合适的横批,排序恰当的是哪一项?( )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甲“风流顾曲”说的是文人雅士,横批用“雅风国乐”恰当;乙“世间无病”说的是医生的理想,横批用“医者仁心”恰当;丙“关天下事”说的是学习要广博见闻,横批用“学海无涯”恰当;丁“畅诵辞林”说的是读书,横批用“开卷有益”恰当。
【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19.请你补齐下面这副对联,作为短视频的结束语( )
历九曲而穿九省,①,涌一腔豪气;②千川以润千畴,万物萌生,听两岸歌飞。
A.①狂涛漫卷 ②纳 B.①漫卷狂涛 ②吐
C.①漫卷狂涛 ②纳 D.①狂涛漫卷 ②吐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①处所填词语应该与“万物萌生”相对应,“万物萌生”属于主谓短语结构,因此横线处也应填入一个主谓短语,“狂涛漫卷”符合这一条件。②处所填词语应与“听”相对应,“纳”和“吐”都符合条件,但黄河源远流长、滋养万物,“纳”更符合涓涓细流汇入黄河的特征。因此,①②处应该分别填入“狂涛漫卷”“纳”。
【点评】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20.同学们在收集“和文化”资料时,发现传统对联常以“和”为主题。北京孔庙大成殿有一副对联,下联赞颂的就是“和”的宝贵价值。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
齐家治国 ,信斯言也,布在方策①;
率性修道致中和, ,譬之宫墙②。
注:①布在方策:意思是一切都展示在典籍之上。②譬之宫墙:此处引用典故,意思是找到了正确的入口,就进入了宫墙之内。
A.天下平 得其门者 B.平天下 得其门者 C.天下平 各行其道 D.平天下 各行其道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相关知识。首先对第一句,“齐家治国”对“率性修道”,“致中和”偏正短语对“平天下”,然后最下一句,“信斯言也”动宾短语对“得其门者”。
【点评】补写句子的时候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结构相同。形成一组对偶句。
21.【寻找最美对联】
同学们分头搜集对联,制作对联知识卡片。其中一组搜集到名胜古迹“乌山琵琶亭”的上联:“一弹流水一弹月”,请选出最适合的下联 ( )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常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联“一弹流水一弹月”,词性分别为:数词、动词、名词、数词、动词、名词。B中“清凉”是形容词;C中“万梅花”和“一弹月”对仗不工整;D中“妩媚”是形容词。故可排除BCD。
【点评】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22.小慈在展厅内收集对联,其中有一副有缺漏,请你帮他选出下联( )
上联:几度锻炼,终脱泥胎换瓷骨 下联:
A.一朝打磨,瓷城锦簇享盛名 B.千样釉色,越窑青瓷满乾坤
C.更经雕琢,始见素色染彩辉 D.一手用色,方绘万物演百态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常识。先认真分析上联,然后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找到下联。“几度锻炼”偏正短语可以对“更经雕琢”,“终脱泥胎”对“始见素色”,“换瓷骨”动宾短语可以对“染彩辉”。
【点评】对联不仅不要形式上字数相同、结构一致,同时也需要内容相关。
对联补写题
1.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双丰收的央视大剧《青山不墨》讲述了小兴安岭两代林业工人投身祖国建设,保护青山绿水的感人故事。语文兴趣小组创作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下面这段话,按照对联的要求补写下联。
郁郁葱葱的青山虽不曾着墨,千年来守护着我们的梦想;
碧绿的流水虽没有弦,却是一架万古不变地弹奏着乐曲的琴。
上联:青山不墨千年梦 下联:_____________
【答案】绿水无弦万古琴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上联“青山不墨千年梦”是根据“郁郁葱葱的青山虽不曾着墨,千年来守护着我们的梦想”提炼概括出来的,下联可从“碧绿的流水虽没有弦,却是一架万古不变地弹奏着乐曲的琴”提炼概括。拆解上联“青山不墨千年梦”,由“青山”“不墨”“千年梦”构成。按相应位置从“碧绿的流水虽没有弦,却是一架万古不变地弹奏着乐曲的琴”中找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的。根据对联的要求可知,与上联“青山”相对应的是“绿水”,与“不墨”相对应的是“无弦”,与“千年梦”相对应的是“万古琴”。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对联为:绿水无弦万古琴。
2.请根据提示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对这副对联的理解。
上联:行是________之始
下联:学非问不明
注:对联的作者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原名知行,后来改为行知。
【答案】知。理解:亲自实践是求知学习的开始,只有善于发问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相关知识。
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从下联可知,上联填写的词与“问”处于同一位置,与下联是“学问”的拆分,故,联系“陶行知”之“行知”可知,上联应填写为“知”。拆分了“行知”二字。意思上:上联表现了“行”与“知”的关系,只有先去做、去实践,去行动,才能有知识,有见识,有智慧;下联则表现“学”与“问”的关系,只有能问、会问、善问,才能学得明白、学得通畅,成为一个明晓事理的人。
3.根据上联,选择合适的下联,并判断该对联适用的场合。
(1)上联:金桂生辉老益健 下联:
A.春花烂漫大地春 B.萱草长春庆古稀 C.心怀虚谷安度晚年 D.既效关卿不伏老
(2)该联适用的场合是
A.春节 B.婚庆 C.祝寿 D.乔迁
【答案】(1)B;(2)C
【分析】此题考查对联知识,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基本要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其次要认真分析上联联意,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作答。对联因其适用场合不同又可分为春联、节日联、门联、职业联、婚联、寿联等多种类型。此题上联中有“老益健”字样,可理解为寿联,然后结合对联特点中有植物的描述,以及联意的整体理解辨析B项合适。
【点评】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上联题意,上联用词,上联结构等多方面,多做揣摩。
4.请依据上联对出下联,并用楷体将上联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上联:忆往昔,革命前辈开天辟地创伟业
下联:
【答案】看今朝,时代先锋继往开来谱新篇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和结合上联写出下联。上联“忆往昔”中“往昔”是过去,那么可对“今朝”,动词“忆”可对“看”,“革命前辈”是一类人,那么可以对“时代先锋”,“开天辟地”四字词语可对“继往开来”,“创伟业”可对“谱新篇”。再根据上联的结构进行表述即可。故答案为:看今朝,时代先锋继往开来谱新篇.
【点评】对联拟写的方法:
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
2、词性相对。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必须相同。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语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上下联在哪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协。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相对。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最好不要出现重复的字眼。
5.请从下面10组短语中选择6组,组合成一副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对联。
上联: 下联:
①挑灯苦读 ②一朝决胜 ③学海泛舟 ④十年寒窗 ⑤双亲期盼
⑥乘风破浪 ⑦展雄才 ⑧不畏难 ⑨志凌云 ⑩立壮志。
【答案】上联:十年寒窗挑灯苦读立壮志;下联:一朝决胜乘风破浪展雄才。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能力,从10组短语中选择6组,组合成一副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对联,难度降低。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结合对联的特点,根据短语可知内容是学子寒窗苦读终展雄才,④可以与 ②相对,①可以与⑥相对,⑩可以与 ⑦相对,可得答案。
【点评】对联要求:①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②上下联词性相对,词义相近或相反;③末字仄起平收,即上联尾字为仄声(第三、四声调),下联尾字为平声(第一、二声词)。
6.某学校开展“走近名著,学写对联”活动,学校为此征集对联,请根据所给上联,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读名著似逢甘露 下联:赏美文如 春风
上联:三国神州藏水浒 下联: 圣地过红楼
【答案】赏美文如沐春风;西游圣地过红楼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根据上联“读名著似逢甘露”,“逢”是一个动词,表示遇到的意思,那么下联也应对一个动词,并突出“赏美文”的真切感受,空格后一个词是“春风”,我们自然会想到“沐春风”,故可填写“沐”或与其相关意思的词:“浴”“坐”等;根据上联“三国神州藏水浒”,“三国”可对“西游”,故可对为:西游圣地过红楼。
【点评】对对联的基本方法: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
7.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三文所绘景色,配出下联。
上联: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联: 。
【答案】琅琊山蔚然深秀; 岳阳楼壮美雄奇;桃花 源和平宁静等;
【分析】本道题结合课文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道题除了要注意对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等特点外,还要注意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三文所绘景色,配出下联。例如:琅琊山蔚然深秀,这样就符合对联特点且地点、景色皆相对。
【点评】对联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此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8.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古人尤喜拆字作联,如:“长巾帐外日月明,其月有期;林夕① 梦 中青水清,白水成② 泉 。”请在横线上填写两个恰当的字,将这幅对联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①梦 ②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情况,注意根据对联的特点和要求展开作答即可。本题要注意“古人尤喜拆字作联”来填空,横线所填的字实际上是前面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某个字。第一空,“林夕”二字组合为“梦”。第二空,“白水”组合为“泉”。
【点评】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该考点考查频率较高,注意掌握。
9.在下面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使上下句构成对联。
上句: , ;夏日炎炎,夜短昼长。
下句:秋卷黄叶,金风送爽;冬飘瑞雪,新年在望。
【答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观察下联是五四个字,第一个字是名词,第二个短语是主谓关系。根据对联的特点,所以可拟下联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点评】做好本题要掌握写对联的基本方法,把握住词性,前后意思的一致,更要多加练习,反复揣摩。
10.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面是关于我国时令节气的上联,请写出它的下联。
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下联: 。
【答案】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难度比较大。对联要注意字数、句式、词性、结构和内容等相呼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每个月前十日为上旬,初一(即上旬上)为朔日。中间十日为中旬,十五(即中旬中)为望日。可以这样来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上下联前二句各为回文,末句共嵌四个名称。“旬”与“日”,“月”与“阳”又为重言。这样就对出下联。
【点评】对联的基本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此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11.结合下面报道的内容,补充下联。
《眉山日报》报道:东坡区某妇女从银行取出一万元钱后,准备捐肾救女,却遭抢劫,妇女拼死护钱,被歹徒狂砍数刀,身负重伤。歹徒被捕后,得知被害人已经不能为为身患尿毒症的女儿换肾时,悔恨万分,决定要捐出自己的肾来挽救被害人的女儿。
上联:母亲挺身救女惊天地 下联: 。
【答案】歹徒知悔捐肾动真情(或:歹徒良心发现动真情、歹徒浪子回头悟良知、歹徒迷途知返表悔意)
【分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的下联要和上联字数相等,字义相对,内容要能概括材料内容。
【点评】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
12.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以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 。
【答案】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对联这一艺术形式的掌握程度,要注意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来删改。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词性相对,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内容关联。这里已经给出内容“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要注意删改与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做到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可改为“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点评】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在考试中频率较高,要注意掌握其基本特点。
13.按要求填空。
(1)下面是杭州岳飞墓的一副对联,老师为了考考大家,特意去掉中间一词。请你从括号中选择正确的词,补全下联。(提示:下联表达对跪在墓前的奸臣秦侩的愤慨。)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 铸佞臣。(有冤、有恨、不幸、无辜)
(2)按括号提示填写一个恰当的成语。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赞扬了他们不畏艰难和 (形容意志坚强)的可贵精神。
【答案】(1)①无辜(2)百折不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联和成语的知识。(1)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对联格式严格,词性一致。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根据“下联表达对跪在墓前的奸臣秦侩的愤慨”内容,“有幸”对“无辜”。(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根据语境和词义,“形容意志坚强”是百折不挠。
【点评】解答这道题,我们要熟知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即对偶,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抓住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做了。
14.完成下面两副对联。
黄牛耕地 桃李满园 春绣锦 万山金
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下联:
上联: 下联:芝兰绕阶座凝香。
【答案】黄牛耕地万山金;桃李满园春绣绵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情况,注意结合对联的特点作答。对联的基本特点有: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③词性相对。④结构相应。⑤内容相关。第一联是新春对联,显然要选用所给的“翠柳迎春”、“千里绿”构成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根据对联的五个要求,可以组合出下联“黄牛耕地万山金”,这样就做到词性、内容的相对。第二联是教师办公室对联,要选择“桃李满园”、“春绣锦”构成上联“桃李满园春绣锦”,然后结合对联要求给出下联“芝兰绕阶座凝香”。
【点评】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该考点考查频率较高,注意掌握。
15.“春联”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新春联。下面四句春联刚好组成两副对联,请你组好对联并分出每副的上下联。
桃符万户更新春,门迎瑞气春风暖,爆竹一声除旧岁,户接祥光旭日升。
第一副:上联: ,下联:
第二副:上联: 门迎瑞气春风暖 ,下联:
【答案】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更新春;门迎瑞气春风暖,户接祥光旭日升。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联知识与运用。首先要明确对联的字数一样,词性相同,词义相反、相对或相近,平仄相反。可以分析“桃符万户更新春,爆竹一声除旧岁”为一副对联;“门迎瑞气春风暖,户接祥光旭日升。”为一副对联。其次要掌握区分上下联的方法: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接”改为“纳”,意义没变,平仄相合。由此可以回答。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对联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灵活作答。
16.2022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值得记忆的事件,请联系现实生活,拟写下联。
上联:神舟飞天扬国家声威 下联: 。
【答案】嫦娥奔月展神州风采
【分析】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对仗工整,其中包括词性及句式等的对仗。所以初中学生仿写对联首先要考虑这两个方面。根据上联内容,明确内容是写2012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值得记忆的事件及影响。“神舟飞天”对“蛟龙入海”;“扬国家声威”对“长民族志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方面的知识,考察“对仗”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进一步理解词语的锤炼,及对联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7.对联是我国的文化精粹,相信你对对联一定了解不少,做做下面题目吧。
(1)请猜猜下面的对联写的各是谁?
①哀怨托离骚,声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
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
(2)春联是我国的传统,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请你为今年的春节拟副春联吧。
上联: 下联: 。
【答案】(1)①屈原②杜甫(2)上联:春回大地春光好春荣万物 下联:福降人间福气浓福照千秋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联的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需要仔细体会对联的内涵。
(1)①阅读题干通过关键词“离骚”就可以想到屈原。②阅读题干通过关键词“诗史”就可以想到杜甫。(2)拟春联需要注意: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还要注意内容和春天有关,春节还要充满喜庆气氛。做好本题要掌握写对联的基本方法,把握住词性,前后意思的一致,更要多加练习,反复揣摩。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著名的对联有一定积累。
18.祖国山川胜迹令人叹为观止,请联系《与朱元思书》内容,补全以下对联,赞美一下我国的山水之美。
上联:桂林江水清绿静, 下联: 。
【答案】富春高山险秀奇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解答:上联可以拆分成5部分,对应着写出下联,分别是桂林、江水、清、绿、静。《朱元思书》中可供选择为下联的内容很多。
【点评】对联的解答讲究句式工整,句意得当。要把上联拆解开,逐字逐词拟写。
19.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 天。
【答案】语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语,水清与山静相应,鱼、鸟相应,所填词必须是动词,才能与上联的“读”相应,而且修辞要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点评】解答此题考生要结合所掌握的对联知识,首先考虑所填词为动词,同时考虑语境是否与上句符合。
20.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3分)
(1)上联:考场争锋,谁是榜首? 下联:
(2)许多看起来很难对的对联,一旦有了某种情境的启迪,就变得十分容易了。在古代,有位书生某天登上成都的望江楼,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不禁触景生情,吟出了这样一句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由于上联字词重复太多,书生冥思苦想,怎么也想不出下联该如何对。又过了一段时间,书生漫步到另一处古迹﹣﹣印月井。这个井井口很大,水面距井口距离很近,皓月当空的夜晚,井中也有一轮明月,人们便把这口井命名为印月井。看到这弗,书生一时灵感飞动,马上对出了下联: , , , , 。
【答案】(1)战地练兵,谁为冠军?(2)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识别,运用能力。要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如上下联对仗工整,词义相对,字数相等,语境相符等多方面。第一联中“战地”可与“考场”相对,体现了地点,词性相同;“榜首”与“冠军”属近义词,上下对仗恰当,另外上下联语义相配。第二联中书生一定是以见到的“印月井”这三个字产生了引发了联想,并抓住“月在水中”这一特点产生了灵感,形成对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点评】解答此题,除掌握基本的对联知识外,要充分调动已积累的知识,遣词造句,多作揣摩。
21.家乡人文,填一填。
东塔,是邵阳市内的一处名胜。沿塔内阶梯步步而上,至高处观景口,可俯瞰市区全景。在这座古塔之上,刻有一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知识补全下联。
上联:挺胸流盼层层远 下联:昂首攀登 。
【答案】昂首攀登步步高(或节节高)
【分析】本题要结合对联常识来分析。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解答本题时要结合东塔的位置和特点进行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层层远”结构特点进行补写。
【点评】本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对联的常识,然后题干给出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上联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仿写。
22.选取《西游记》《水浒》《童年》《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五部名著中的人物和相关内容,为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 下联: 。
【答案】示例一:唐三藏跋山涉水求真经 示例二:阿廖沙千辛万苦度童年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解析:通过阅读题干可知,对联要先写人物名字,再写一个四字的形容词形容这个人,最后用三个字来概括这个人的主要事迹。还要注意人物要从指定的五部名著中选用。
【点评】做好本题要掌握写对联的基本方法,把握住词性,前后意思的一致,更要多加练习,反复揣摩。
调整组合题
1.同学们准备给大庸古城十景之“状元坊”“文昌阁”分别配上对联,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三千笔墨轻描大爱天地,十万狼毫劲写苍生庙堂。
②捧日瞻云来者人人仰视,含烟步月仙娥隐隐徘徊。
③百战争锋玉笋班前上座,十年磨剑金銮殿里头魁。
A.①③ B.②③ C.③① D.③②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①“三千笔墨”“十万狼毫”是用笔墨代指文学活动,该句喻指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描绘出祖国大好河山,写尽人生百态,适合张贴在“文昌阁”的对联;②“捧日瞻云”用于比喻忠心辅佐帝王;“步月仙娥”喻指追求美好。与题干两处景点主题不符;③“金銮殿里头魁”暗指通过殿试夺魁,中了状元,适合张贴在“状元坊”的对联;
2.下面四个句子是徐州黄楼“五省通衢”牌坊上的两副对联,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地锁江淮人文一脉兴秦汉 ②九州胜景龙吟虎啸帝王都
③衢通南北气势千秋贯古今 ④五省通衢禹列尧封神圣地
A.①④③②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①④③
【答案】B
【详解】此题考查对联知识。对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仄相对。阅读各个选项可知,“兴秦汉”和“贯古今”都是动宾短语,“帝王都”和“神圣地”都是偏正短语,所以①③为一组,②④为一组,排除AD;再从平仄角度考虑,一般情况下上联的尾字为仄声,下联的尾字为平声,“汉”“地”为仄声,所以①④均为上联,“都”“今”为平声,②③为下联;故选B。
对联创作题
7.班级拟创办班刊《飞扬青春》,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二:请把下面6个词语组成一副切合班刊主题的对联。
一片心 振翅 少年 九万里 报国 鲲鹏
【答案】鲲鹏振翅九万里,少年报国一片心。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要做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鲲鹏”与“少年”都是名词相对;“振翅”与“报国”都动宾结构;“九万里”与“一片心”相对。组成的对联“鲲鹏振翅九万里,少年报国一片心”,比喻青少年要有像鲲鹏一样,怀有报国的远大志向,让自己的青春飞扬起来。这与班刊的主题相切合。
课后作业
1.根据下联写出上联。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长达一万余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上下两千余年,以万里长城为代表的中华伟绩,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有对联赞长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两千年,中华伟迹,风流人物看今朝。
【答案】东西一万里 世界奇观 巍峨屏障连古塞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本题给了材料,所以尽量根据材料填写。根据“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长达一万余里”“上下两千年”可知,此处方位+数量;根据“中华伟迹”可知,此处为评价;根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可知,此处为作用。
示例:东西一万里,民族骄傲,雄伟屏障御强敌
2.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忠爱清雅,仰知廉耻。千百年来,先祖濂溪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励志名句,高度概括了为官之德与为人之格,使廉洁慎独文化由民间信条变为一种传统文化,并以一种别样形式发扬光大,形成培育个体清雅廉洁的人格范式,成为(1),展现了家风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一面。先祖濂溪公一生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不媚权贵,不惧权贵,他洁身自爱的人格和洒脱的胸襟激励着后贤,他辞职力争、不冤杀无辜的典故传为佳话。正所谓:(2),濯清涟而不妖濂溪风范继世长。
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延续家族繁荣发达的精神支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品格传家远。
【解析】考查句子衔接和对联。
(1)结合语段,上句“培育个体清雅廉洁的人格范式”结构:8字的短语,所以下句要写8字短语,由“展现了家风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一面”可知,补写内容与“家风”相关,举例,如“培育个体”对“延续家族”,“清雅廉洁的人格范式”对“繁荣发达的精神支柱”。再例如:传承家族繁衍生息的核心力量。
(2)由下句“濯清涟而不妖濂溪风范继世长”可知结构是:濯清涟而不妖(动宾短语)+濂溪风范继世长(主谓短语),结合“先祖濂溪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励志名句”可知,补写的上句以““出淤泥而不染”开头,举例“出淤泥而不染”对“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品格传家远”对“濂溪风范继世长”。再例如:出淤泥而不染菡萏馨香扬名远。
3.你校与水顺红星中学是结对学校。红星中学某班原拟定7月与你班开展的“伟人故里行”联谊活动因疫情改为“云上游湘潭”,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传承革命精神
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创写对联活动中,小军写下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创伟业”的上联,请你任选一则材料,根据内容,补写下联。
材料一:在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在两球落后的情况下,没有放弃,顽强拼搏,最终以3比2逆转,绝杀韩国女足,时隔16年再次站在亚洲之巅,扬威国际赛场。
材料二:在抗击疫情斗争中,白衣天使们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疫的洪流中,成为最美逆行者,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上联;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创伟业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女足顽强拼搏扬国威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对联。解答此题,应了解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仄起平收、内容上相关联。
根据上联“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创伟业”可知,下联的结构应是:四字人物短语+体现人物精神的四字词语+动宾结构的三字短语,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必须是第一声或者第二声。根据材料一“中国女足在两球落后的情况下,没有放弃,顽强拼搏”可知,这里的人物即“中国女足”,人物精神即“顽强拼搏”;再根据“时隔16年再次站在亚洲之巅,扬威国际赛场”可简要概括为“杨国威”,综合以上可得下联:中国女足顽强拼搏扬国威。
或者结合材料二“在抗击疫情斗争中,白衣天使们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疫的洪流中”可知,这里的人物即“白衣天使”,人物精神即“义无反顾”,根据“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可概括为“护民安”,综合以上可得下联:白衣天使义无反顾护民安。
4.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许多对联巧妙地运用了中草药名(如“当归方寸地,独活世人间”“神州到处有亲人,无论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又传播了中医药知识。请从下面所给的中草药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四项,将下联补充完。(只填序号)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______,插金簪,戴____,比_____芍药胜____,苁蓉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中草药名:①金花 ②银花 ③红娘子 ④蜈蚣 ⑤五倍 ⑥牡丹
【答案】 ③ ② ⑥ ⑤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要做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上联中的“白头翁、大戟、海马、木贼、草寇、百合、旋复(花)、将军(大黄)、国老(甘草)”是九味中草药,下联中“红娘子、金簪(花)、芍药、苁蓉、云母、天仙(子)”也是中草药。“蜈蚣”不属于中草药,不符合要求。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白头翁”是偏正短语,“红娘子”与之结构一致;结合“戴”,可知第二个空应填“金花”或“银花”,而上下联不能用重复的字,故此处应填“银花”。“百合”是数量词,可用“五倍”与之相对,第四个空填“五倍”,故第三个空应填“牡丹”。据此作答即可。
5.我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对联,既赏心悦目,又陶冶情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①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②南极潇湘千里月 ③北通巫峡万重山
④霜高梅孕一身花 ⑤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⑥月映成竹千个字
上面六个句子,分别写的是泰山、岳阳楼、扬州个园,请你根据内容搭配成三副对联。要求先上联后下联。(只填序号)
泰山:__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_______________
扬州个园:_____________
【答案】 泰山:⑤① 岳阳楼:②③ 扬州个园:⑥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理解。抓住代表性词语,根据对联的要求分析。
对联的基本要求: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从字数上看,⑤①都是10字,构成一副对联,根据平仄知,⑤为上联,①为下联。由“一览众山小”可知这是写泰山的对联;②③构成一副对联,由“南极潇湘”“北通巫峡”可让人想到这是写岳阳楼的对联;⑥④构成一副对联,由“梅”“竹”让人想到是“扬州个园”的对联,再由平仄知,⑥为上联④为下联。
6.李云撰写的青春寄语是一副对联,请帮他删改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应惜青春铸伟业 下联:莫叹白发苍苍悔余生
【答案】莫叹白发悔余生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联。对联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字数相等 。二是同类对同类,例如:颜色对颜色,食品对食品。三是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根据上联的“应惜青春”,我们将改为“莫叹白发”,根据上联的“铸伟业”,可以用“悔余生”与之对应。
7.《水浒》第十二回标题为一副对联,上联是“梁山泊林冲落草”,下联为( )
A.青面兽北京斗武 B.景阳冈武松打虎
C.急先锋东郭争功 D.汴京城杨志卖刀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对联。注意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结构、平仄关系,还要注意与上联的内容相对。需要注意的是,此题考查的是《水浒》当中的对联,要求学生加强平时对古典小说的阅读积累。如“梁山泊”对“汴京城”、“林冲”对“杨志”、“落草”对“卖刀”,字数相同,内容相对。同时某地某人从事某事,所以选D比较合适。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甘肃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宵。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碧波荡漾于脚下,,构成了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1)根据语境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称________ 巅________ 浑________
(2)将文中的划线词语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若原词中有错字,请改正后再抄写。
(3)在文中横线上填入语句,使之与“碧波荡漾于脚下”形成对偶,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薄云在山间缠绕 B.山间缠绕着薄云 C.薄云缠绕在山间 D.只因薄云在山间。
【答案】 (1)chēng diān hún
(2)山峰巍峨 陡峭峻拔 高入云霄 颇负盛名
(3)C
【解析】 (1)“称”是多音字,可以读作chēng、chèng和chèn,这里应读作chēng;“巅”读作diān,不要读作diàn;“浑”应读作hún,不要读作hùn.
(2)“高入云宵”应写作“高入云霄”.
(3)上句“碧波荡漾于脚下”中“碧波荡漾”与“薄云缠绕”相对,“于脚下”与“在山间”相对,故选:C.
9.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上联:书声萦耳,如歌岁月如歌趣;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豪志盈胸,似水流年似水流
10.经典古诗文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基因。学诗文,情飞扬,人灵秀;用诗文,志高洁,品芬芳。请根据你的积累,对出下联。
上联:子瞻闲赏庭前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茂叔独爱池中莲;渊明独采篱下菊.
【解析】 首先我们要先分析上联,“子瞻”是苏轼的字,“闲赏庭前月”是具体的动作行为,上联内容与《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有关,对出的下联要能整体反映出作者与课文、以及课文中作者的主要活动.我们结合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仿照上联的格式和内容,完成即可.比如我们可以结合《爱莲说》这篇课文来分析,周敦颐字茂叔,他独爱莲花,因此下联为:茂叔独爱池中莲。
中草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底蕴丰厚。许多对联中巧妙地运用了中草药名,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又传播了中医药知识。请从所给的中草药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四项,填入上联中。(只填序号)
上联:______,持大戟,跨____,与木贼____战____,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中草药名:①金银花 ②海马 ③蜈蚣 ④百合 ⑤草寇 ⑥白头翁
【答案】 ⑥ ② ⑤ ④
【解析】 此题考查对联题目。注意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结构、平仄关系,还要注意与上联的内容相对。
12.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业。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
(甲)新屋落成千载盛 阳光普照一家春
(乙)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 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业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业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业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业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答案】A
【解析】此题考对对联的认识。(甲)是描写新屋的,所以应该送给乔迁新居者;(乙)是描写生意的,所以应该送给分店开业者;(丙)是描写健康长寿的,所以应该送给七十大寿者。
“慢生活”绝非一种懒散的生活态度,而是一种谨慎用心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用慢镜头播放生活,就会发现其中更多的美好。请根据你对“慢生活”的理解补写下面的对联。
上联:缓半拍,风轻云淡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慢一步,鸟语花香
【解析】 解析:上联的“缓”为形容词,下联应该对“慢”之类的词语;上联的“半”为数词,下联也应该对“一”之类的词语;上联的“风轻云淡”为并列短语,下联也应该对一个并列短语.
13. 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上联:书山高峻,顽强能觅通天路;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学海遥深,勤奋可寻探宝门。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对联。对联讲究对仗工整,此题可灵活作答。
14.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明末文学家李渔和慧远方丈过往甚密。一日,两人乘着月色登山游玩,朦胧月色中慧远触景。吟出上联:天近山头,行到山头天又远。李渔见水中浮着一轮明月,想象着撬开水面、月亮似乎会深陷水中的情形,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想象力与模仿能力。根据上联的形式以及下联语意的提示便不难作答。
15.中央电视台在春节期间推出了关于“家风”的系列采访,将传统家教从私人平台放大到整个社会,引起了积极反响。你所在的社区准备开展“创建和谐社区”的主题活动,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补写对联。
上联:扬家风,继优良传统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树正气,建和谐社区育英才,享幸福生活。
【解析】此题考查写对联,根据对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承”的特点,抓住“家风的作用”这个中心议题仿写下联即可。
16.同学们,你知道吗?今年中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位同学为纪念活动写了一幅对联,请把下联所缺词语补充完整。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________传四海
【答案】 号子声声(鼓声阵阵)
【解析】 此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上下联结构一致,上联是“清香缕缕”,所以下联也要求四个字是这样的结构,答案不唯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