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学情分析集中练习
八年级化学 2023.5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C 12 Ca 40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将正确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相应的答案栏内。
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到2060年,采取各种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措施有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是( )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B.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
C.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D.尽量选择私家车出行
2.“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政策开始实施以后,为配合此项规定,下列图标应该在室内公共场所张贴的是( )
A. B. C. D.
3.“碳达峰、碳中和”是近期频繁出现的热词。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4.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 B. 煤焦化产生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
C. 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 D. 车胎爆炸
5.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6.我国生活燃料经历系列变迁,其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木炭 B.煤 C.液化石油气 D.天然气
7.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能快速高效灭火,可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及固体材料引起的失火。如果下列物质不幸失火可以用它来灭火的是( )
A.酒精 B.汽油 C.图书 D.精密仪器
8.每年5月12 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推广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若在城市高楼里发生火灾,则被困人员处理火灾现场的逃生方法中错误的是(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寻找安全出口,匍匐前进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D.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9.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
B.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D.高层住宅起火,迅速乘电梯逃生
10.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低碳理念的是( )
A.露天焚烧垃圾 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C.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11.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铜丝用作导线 B.活性炭用作除味剂
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D.氧气用于潜水和医疗急救
12.“碳中和”是指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零排放”。下列做法不属于二氧化碳吸收的是( )
A.二氧化碳海底封存 B.多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C.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D.减少面巾纸的使用
1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B.一氧化碳可用做气体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古代用墨书写的字画长久不变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4.下列各组气体混合,气体点燃后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 H2和CO B. H2和N2 C. CH4和CO2 D. CO和空气
15. 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厨房煤气泄漏,迅速开启排风扇 B.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要做灯火试验
C. 煤矿井下停电,赶快引燃火把照明 D. 室内起火,立即敞开门窗
16.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是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将炭做成空心有利于充分燃烧
17.“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燃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氧气燃烧,引燃酒精灯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18.古代“打火机”—火折子是将少量硫磺、土纸和棉花等混合物点燃后置于竹筒中,使火种不熄灭(仅剩火星)。使用时拔下竹帽,对着竹筒吹气,即刻出现火苗。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竹筒和竹筒内的填充物均属于可燃物
B.吹气降低了“火折子”中可燃物的着火点
C.吹气增加了竹筒里的氧气的含量,火种才重新燃烧
D.盖上竹帽竹筒里仍有少量的空气,火种才没有熄灭
19.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B.单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燃烧一般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就是燃烧
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0. 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 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 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 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21. 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 隔绝氧气 B. 撤离可燃物
C.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 无法判断
22.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3.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 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 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 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24..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一中X溶液显酸性,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B.图二转化1实现了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化
C.图一、图二对比说明,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25.“超临界流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新状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超临界CO2流体,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有关“超临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超临界CO2是新合成的一种物质
B.超临界CO2不能与石灰水反应
C.超临界CO2流体大量使用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D.超临界CO2是由CO2分子构成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栏内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26.(3分) 灭火时常采取A、B、C措施,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措施的标号填在横线上:
A.隔绝空气 B.移开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____;
(2)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燃着的可燃物____;
(3)将沙土铺在燃着的化学药品上____。
27.(10分)化学与生产、生活、能源、环境、健康息息相关。
(1)请从A.干冰;B.氢气;C.氖气;D.氧气中,选取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用于急救病人的气体是____; ②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的是_____;
③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 ④充入灯泡内通电能发出有色光的是_____。
(2)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①煤、____和天然气常称为化石燃料。它们属于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CH4),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化石燃料日趋枯竭,人类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请列举一种新能源_____。
③“低碳经济”是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 ____(填序号)。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B.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C.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28.(4分)化学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保证人体健康。
(1)燃气灶火焰呈黄色、锅底变黑,可以用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通风口的方法来调节。
(2)骑自行车属于低碳生活。下列做法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购物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 B.纸张双面使用 C.用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碗筷
(3)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如图为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②若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能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缓解粮食危机 B.缓解温室效应 C.节省耕地资源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分)
29.(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考完成:
【实验操作】小明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三处不同: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②铜片上的红磷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③水中的白磷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1)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改进示意图,与图1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欲使图2中的红磷燃烧,需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3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
【综合应用】我们常说“水火不相容”,那是因为通常水可以灭火。从灭火原理分析,水能灭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
30.(5分)在实验室里,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有关气体。
(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B、C、D装置均可用作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C装置与B装置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 D装置与B、C装置相比,其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氢气,若要获得平稳的氢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E、G装置可用来收集氢气,据此写出氢气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3分).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_______(选填“b”或“c”)相连接。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将A、C装置连接,可鉴定二氧化碳,C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E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取下双孔橡皮塞,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_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32.为分析石灰石的纯度,现称取石灰石样品10g放入烧杯中(杂质不参加反应),再向其中加入45g稀盐酸, 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1.7g(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请计算:
(1)该反应过程当中,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