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曹操:我是这样的人吗?
《短歌行》
目录
文体知识
诗歌赏析
感知作者
拓展探究
文体知识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文体知识
关于“歌行”
关于“歌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可配乐歌唱。
“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
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文体知识
关于“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分绝句和律诗。
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 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文体知识
诗体知识
古典诗歌
诗
古体诗
近体诗
乐府诗
四言诗
五言诗
七言诗
词
曲
绝句(四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杂言诗
《短歌行》
唐代以前的诗歌或后人仿作的诗歌。无字数、对仗要求,用韵自由。
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押韵、对仗有严格要求。
《春望》
《登高》
《咏柳》
《静夜思》
楚辞
古诗
课文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
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
歌行体
五言诗
七言诗
(古体诗)
七言律诗
歌行体
宋词
(近体诗)
(古体诗)
三国
晋
盛唐
盛唐
中唐
宋
诗歌赏析
正音诵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其一) 曹操
pì
jīn
wèi
yōu
mò
duō
zā
bǔ
yàn
qiè
整体感知
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
诗歌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露》
《薤露》相传是齐国东部的歌谣,为出殡时挽柩人所唱的挽歌。其意为生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瞬间即逝。薤露哀雅伤绝,非后世复有。
忧:人生苦短
设问开头,先声夺人
知人论世
相关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饱尝流离的痛苦,面临死亡的威胁,中原地区尤为严重。那时,人心思治,尽快结束纷争的局面是大势所趋。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诗歌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 小雅 鹿鸣》。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思慕情人
君 (贤才)
思慕贤才
求贤若渴
用典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语句、故事等。
分析手法
用典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语句、故事等。
分析手法
用典
作用: 使诗歌典雅耐读 富于文采
增加内涵容量
咏史以言志或抒情
有据可依,含蓄简洁
诗歌赏析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将贤才比为明月,
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忧:求贤难得
情感上照应
呼应
想象客人主动来访的情景,大家会像久别相逢的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谈心宴饮,欢愉无比。
情感上照
应前八句。
内容上呼
应后八句。
补充时代背景
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仿佛在说, 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歌赏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乌鹊南飞”暗示人才南渡。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
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诗人发出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忧恐失天下之贤人。”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管子·形解》
忧:功业未成
志:一统天下
诗歌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英雄的慷慨悲歌
人生苦短
求贤难得
功业未就
忧
陶渊明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刘伶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 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者此时孤单的心情
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酒文化:
杨慎
陆游
范仲淹
李白
王翰
王维
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低沉的还是激昂的?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
岁月短暂
积极进取
先抑后扬、高昂激越、悲凉苍劲
人生苦短(忧)
贤才难得(忧)
功业未成(忧)
一统天下(志)
激昂
忧愁
总结归纳
全诗着眼点
忧
功业未就
贤才难得
全诗落脚点
志
广纳人才
建功立业
一统天下
整体感知
诗歌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光阴易逝
感知作者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统一北方,结束了局部割据的局面,
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官渡之战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诗歌风格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薤露行》《蒿里行》,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北方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
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宗、克马超、收张鲁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联系《蒿里行》《龟虽寿》总结曹操的创作风格。
拓展探究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情调慷慨悲愤,沉郁雄健
语言简朴刚劲,善用比兴
qiāng
jǐ shī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
刘勰《文心雕龙》: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毛泽东: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的诗歌是“建安风骨”的代表:悲凉慷慨。
内容上刚健有力,形式上简练、峻拔。
拓展探究
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
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曹操
《短歌行》
曹植
《洛神赋》
曹植
《七步诗》
曹丕
《与吴质书》》
横批 :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魏晋风骨盛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两笔。
意境宏大,笔调朗畅
雄健深沉、慷慨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