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复习目标】
1.搜集文献材料和图片,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结合江南的开发和两宋之际的战乱环境,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
【知识梳理】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项目 成就 意义
耕作制度 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户口增长。
农作物 出现了农户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带动棉纺织业发展
边疆地区 边疆地区获得一定程度的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发展
(1)制瓷业: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使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3)印刷业: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的繁荣——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1)商业形态: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边疆贸易:宋与辽夏金各政权间的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拓展】榷场贸易
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设有官吏监督贸易和收税,商人在榷场交易需交纳商税和牙钱。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地点也会变化。
两宋时期特殊的政治格局使宋王朝在发展与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贸易时, 将政治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其主要特点是: 双方采取严格控制的官营贸易形式; 贸易的开展受双方政治关系制约; 敌对双方都将对方急需的军用、重要物资列为贸易违禁物品。同时, 因地域分工是中国古代民族贸易兴起和长期存在的基本前提与基拙, 即使在战时, 南北两地互补余缺的物资交流也从未停息过。
榷场贸易的商品作为生活、生产资料,通过商人的贸易买卖使得双方互通有无。双方在物资上进行互补,满足了生活消费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双方在榷场的贸易不但是经济上的交流。同时也是文化上的深入,通过贸易的方式,各个政权之间的特色商品及一些文化相互影响,促进了各个政权之间的更为深入的了解。榷场贸易又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使得各民族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平和的状态当中,使得战争的紧张氛围得以弥合。在这种经济方式当中,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使得各民族逐渐有了较为统一的文化认同感,为以后大一统国家的构成奠定了心理上的基础,有利于以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于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任务驱动】
任务一:诗歌中的历史
材料 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探究1:就宋诗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3)货币发展:北宋钱币铸造量增多,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发展。
(3)海外贸易: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重要财源(税收);中国出口丝织品、瓷器等,进口香料、珠宝等(进出口商品);广州、泉州、明州等是主要外贸港口(港口)。
【拓展】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根本原因:宋朝农业、手工业有新发展,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中心南移
政治:政府重视鼓励海外贸易;
技术: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
军事:安史之乱后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阻断北方陆上丝绸之路。
2.城市兴盛—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
(1)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拓展】三级城市结构和四大区域市场
三级城市结构:
城市:出现人口10万大城市;坊、市界限打破,夜市、“鬼市”。如:开封、杭州
镇市:成批出现,规模大,商业活动兴盛。如:青龙镇、沙市
墟市、草市:乡村定期集市。新居民区沟通城乡经济的重要环节。
城市发展的趋势
①城市格局: 打破时空限制;②城市管理:日趋宽松自由
③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加强;④城市生活:日渐方便丰富
【任务驱动】
任务二:图片中的历史
汴京十字路口,左上方是一个卖小吃的流动摊位、一间招牌为“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的香药铺;右上方是一个说书摊位、一间羊肉铺、一个小吃摊、一个鲜花摊、一家豪华大酒店“孙羊正店”;右下方是一家叫做“久住王员外家”的旅店、一个销售“香饮子”(饮料) 的小摊;左下方是一家“解库”(当铺)
探究 2:如此繁华的一个街市只是汴京城的一个缩影,想一想:你所看到的这些细节反映了宋代城市的哪些特点?
探究3:结合图片中通向外界的交通工具(有牵着骆驼的商客、骑着驴的商客、汴河上还有很多船只,这些船只有客船也有货船,因为汴河旁边可以看到卸货的工人甚至计工数的工头),深入思考:汴京城为何会如此繁荣?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过程
阶段 时期 概况
江南初步开发 孙吴、东晋、南朝 ①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②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南移开始 中唐以后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南移继续 北宋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南移完成 南宋 ①北宋灭亡,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 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带 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元朝 ①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②为将南方财赋北运,重新开通大运河,缩短了航程;③为运输江南的粮食,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影响:①河运、海运交通发展,促进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南北长途贩运的发展。②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北迁汉族人民与南方少数民族更广泛深刻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③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南北文化差距扩大(文化重心南移)。北宋科举考试中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拓展】宋元时期水运交通的变化及原因
变化表现:①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裁弯取直,缩短了航程②海上交通发达
原因:①政治中心的转移②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③国家对南方经济和赋税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
【任务驱动】
任务三:数据中的历史
下表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汉、唐朝、北宋)的人口分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A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B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C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探究4:分别提取表中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材料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探究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四、社会的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 (1)科举制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2)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 (3)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社会成员身份 趋于平等 (1)贱民阶层数量减少 (2)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3)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对社会 的控制松弛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2)官府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和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加松弛
【任务驱动】
任务四:文物中的历史
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
——《宋会要辑稿》
探究6::据宋代地契残片(图略)及材料指出土地买卖要经历哪一重要步骤,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任务五:史料中的历史
下表为 “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史料梳理表
教材史料 历史现象
(1)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2)沈括诗词
(3)北宋人口数据
(4)五大名窑、元青花瓷器
(5)苏轼《石炭》诗
(6)元朝纸币
(7)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8)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9)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10)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11)洪迈《容斋随笔·四笔》
(12)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探究7:根据史料并结合教材,在表中概括指出史料所反映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历史现象。
探究8:根据研究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的不同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归类。(归类注明序号)
探究9:根据史料的类型,对上述表格史料进行归类,并提取信息,分析其史料价值。
【任务驱动】
任务五:你眼中的宋朝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探究10:结合所学知识,就宋代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真题赏析】
1.(2020·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2.(2020.1·浙江高考·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3.(2019·江苏高考·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4.(2019·北京高考·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5.(2018·海南高考·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6.(2018·北京高考·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7.(2018·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8.(2018·海南高考·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9.(2018.11·浙江高考·4)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2017·海南高考·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11.(2016·全国Ⅱ卷高考·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12.(2016·海南高考·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13.(2015·福建高考·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4.(2015·重庆高考·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15.(2015·安徽高考·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16.(2015·全国Ⅰ卷高考·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17.(2015·全国Ⅰ卷高考·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巩固训练】
1.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被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2.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于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
C.体现了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3.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被废弃;金朝定窑制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定窑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据此可知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 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
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 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
4.新华社2018年5月11日报道,考古人员在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石窟(开凿于南宋)发现了纸币“交子”造像和铁币造像。这可以推断出南宋
A.纸币已经成为市场主要流通货币 B.铁钱逐渐取代白银主要货币地位
C.社会经济萧条导致货币需求减少 D.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多种货币并用
5.据考古发现,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传统城市格局已经被打破
6.据北宋学者王得臣记载:“都城(东京)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由此可知,北宋庙会
A.突破了原有时空限制 B.成为了新的商业中心 C.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D.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
7.宋仁宗时国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
A.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B.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根本改变 D.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
1.(2021·四川成都二模·26)南宋初年,为了彰显其统治的正统性,统治者沿袭了北宋礼仪中以大象为“祥瑞”的传统,其礼仪用象主要来源于贡献和购买。后来,又以异兽“劳远人”“失土性”“象乃无用之物,重扰吾民”为由,停止接受贡象与购象。这反映出( )
A.财政状况左右君主行为 B.天人感应学说被摈弃
C.儒学观念影响庙堂决策 D.中外贸易与交流受阻
2.(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4)据表1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表1
史料一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载:“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
史料二 蜀地楮纸耐磨又绵软,是制作交子的原料。方回《忆我》诗云:“朝廷易楮币,百姓骈叹吁”。
史料三 蜀刻本开版弘朗,字体遒劲,纸张洁白,校勘精当,有“宋时蜀刻甲于天下”之美誉。
A.宋代杭州雕版印刷品精美程度最高 B.北宋交子制作原料为 “柔木 ”和楮纸
C.福建是宋代活字印刷三大中心之一 D.成都印刷业发展得益于造纸业的发达
3.(2021·山西太原一模·26)宋代史籍所载商人投资教育、延师设学、令子弟科场得志的实例颇多。如神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的冯京,出身于商贾之家,立志向学,最终“三元及第”,蟾宫折桂。这些记载反映了宋代( )
A.价值取向的时代性 B.选官制度不拘一格
C.社会结构发生异变 D.平民政治得以实现
4.(2021·河南洛阳二模)在宋代,由宗族组织所创办的族塾义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不但承担了众多儿童的启蒙教育,而且有的还发展成为当时的地方教育中心和学术文化中心。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 )
A.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C.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在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外“脚店”(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型客栈)以及城内的“孙羊正店”(高规格的豪华酒店)门口都竖立着书写店铺名称的“灯箱”。由此可知,宋代( )
A.都城夜生活活跃 B.商业广告形式多样
C.城市化进程加快 D.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6.(2021·江西九校高三3月联考·27)开芳宴,是夫妻(有情人)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通过举办这样的宴席不仅体现出丈夫对妻子的钟情与爱意,也向外人传递了夫妻间的和睦与恩爱信息。它也是宋金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图像,反映当时人们对理想家庭生活和正统道德的追求。“开芳宴”墓葬图的流行( )
A.得到封建君主的极力推崇 B.反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C.体现男女地位的趋于平等 D.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7.(2021·河南六市一模·26)南宋临安城里相扑运动异常火爆,一些正式相扑比赛之前,往往安排几名女相扑手对打暖场,甚至男女混扑场景也可出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间推崇尚武精神 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男女平等思想出现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8.(2021·山东聊城一模·4)《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明代在全国均建有驿站,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沿线每60—80里设一个驿站。这主要表明,元明两朝( )
A.注重地方治理 B.邮政行业发达 C.军队调动频繁 D.贩运贸易发达
16.(2021·山东聊城一模·16)(13分)图1、图2、图3均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局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图3
(1)图1、图2、图3分别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形势图?(6分)
(2)根据三幅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历史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7分)
17.(2020·山东日照二模·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瓷器造型、色彩追求意境、气韵,它一改汉唐瓷器丰满博大开阔圆润的艺术风范,秉承文人阶层审美趣味,展现出内敛含蓄、淡泊典雅的美学气质……宋代绘画、宋词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趋于平淡素雅。天真清新的风格也反映在瓷器釉色的追求上,体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反映出时代哲学的内涵。通过宋瓷,我们可以发现宋文化的丰富内容。
——据王倩等《宋代瓷器与宋代文化品格》
材料二 宋代定窑、汝窑、官窑、越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互通、影响与传播。辽瓷中的白瓷渊源于定窑,金代磁州窑中的白釉黑花瓷器与北宋一脉相承。宋代瓷器通过登州、扬州、杭州、明州、泉州、广州等港口销往世界各地,影响着各国瓷器的设计和生产。北宋瓷器的纹样也多采自中西亚诸国的装饰题材。
——据李龙生、费利君《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及其审美取向》
(1)结合史实、概括说明材料一中宋代瓷器风格的成因。(6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巩固训练】
DCCDC DBCDA BADDA
16.【答案】(1)图1为南北朝形势图,图2为战国形势图,图3为金、南宋、西夏形势图。(每点2分,共6分)
(2)趋势一民族交融趋势加强说明:春秋时期戎狄蛮夷在与中原各国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他们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接受儒家文化,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金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民族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
趋势二经济重心南移说明: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趋势三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说明:从经济发展、局部统一、民族交融、民心所向等角度予以说明即可。(每个趋势3分,说明4分。)
17.【答案】(1)成因: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阶层含蓄内敛的审美观影响瓷器风格;理学思想兴起,其严谨、穷理的精神影响着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日益世俗化;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影响,丰富了艺术内容。(任意3条,6分)
(2)意义:有利于瓷器艺术的发展和瓷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瓷器文化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瓷器文化随着对外贸易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6分)
【真题赏析】
ABDCC BADAA BDDCA CB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巩固训练】
DCCDC DBCDA BADDA
16.【答案】(1)图1为南北朝形势图,图2为战国形势图,图3为金、南宋、西夏形势图。(每点2分,共6分)
(2)趋势一民族交融趋势加强说明:春秋时期戎狄蛮夷在与中原各国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他们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接受儒家文化,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金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民族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
趋势二经济重心南移说明: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趋势三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说明:从经济发展、局部统一、民族交融、民心所向等角度予以说明即可。(每个趋势3分,说明4分。)
17.【答案】(1)成因: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阶层含蓄内敛的审美观影响瓷器风格;理学思想兴起,其严谨、穷理的精神影响着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日益世俗化;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影响,丰富了艺术内容。(任意3条,6分)
(2)意义:有利于瓷器艺术的发展和瓷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瓷器文化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瓷器文化随着对外贸易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6分)
【真题赏析】
ABDCC BADAA BDDCA CB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任务驱动】
探究1:略。参照拓展内容和第9课巩固训练答案。
探究2:桥头到处都是商贩买卖东西的身影,可以看出宋代城市已经突破了空间限制;孙羊正店门口挂着的广告灯箱,可以看出宋代城市买卖已经突破了时间限制;香药铺、羊肉铺、小吃铺、鲜花摊、酒店、饮料店等名目繁多的店铺摊位,可以看出宋代汴京城生活非常便利;说书摊位的繁华说明宋代市民阶层兴起,城市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人们如此自由买卖未见到任何官吏的监管,甚至城门都是大开的,可以看出宋代城市官吏监管宽松。
探究3:汴京城为何会如此繁荣?“突破时空限制、官吏监管放松”说明当时的贸易限制放松;“生活便利、娱乐活动丰富”说明社会自由度比较大,人们可以自由消费;“水陆运输繁忙”说明汴京城与其他城市、乡村的互动成熟,不难想象已形成商业网络;“海内外贸易活跃”说明工商业税收增加从而可以充盈国家财政。
探究4:略
探究5:主要思路:背景: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中心的南移。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 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南北分卷,有利于提高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但是也有对南方考生不公平一面。
探究6:签订买卖契约。说明:宋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明显放松,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为了保障土地买卖双方的权利,政府不仅“不抑兼并”,还给予法律支持。说明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这一社会变化。
探究7、8、9略。
教材史料 历史现象
(1)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生活水平提高
(2)沈括诗词 经济繁荣
(3)北宋人口数据 农业发展
(4)五大名窑、元青花瓷器 制瓷业发展、手工业繁荣
(5)苏轼《石炭》诗 煤炭开采量大,矿冶业发展
(6)元朝纸币 商业繁荣
(7)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城市繁荣
(8)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交通便利、经济重心南移
(9)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社会
(10)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土地买卖、契约关系、社会控制放松
(11)洪迈《容斋随笔·四笔》
(12)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探究10.参考示例(官方无标准答案)
书名:《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
论证: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和提高了商人地位,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有宋一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
结论: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