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2 14:2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复习目标】
1.了解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
2.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总结其艺术特征。
3.学习对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对异质文化进行包容性。
【知识梳理】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概况
时期 概况
汉朝 儒学独尊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 道教传播 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道教≠道家学派)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盛行 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但后来社会上逐渐出现反佛斗争。
儒学新发展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 ”三教合归儒”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三教合一”指儒、佛、道三教以儒学为主,之间相互吸收渗透,关系和谐,而不是三者融为一体。魏晋南北朝时期,入学的地位只是受到冲击,并未失去)
唐朝 三教并行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禅宗将心置于最高境界,宣扬“心外无佛,即心即佛”。慧能和尚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蕴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对后世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儒学复兴 背景:唐朝中期,国力由盛转衰;佛道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思想: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思想。 影响: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佛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①南朝范缜《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这丰富了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
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知识拓展: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道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②当时佛教、道教都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对普通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来世幸福上;道教提倡互助互利,关爱穷苦人群,很容易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信任,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
③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为维护统治,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尤其是唐朝统治者为用神权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以老子后裔自居,更是大力提倡道教。
(2)影响:
①同佛教和道教有关的建筑和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②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但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寺院经济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威胁封建统治。
④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⑤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知识拓展:魏晋玄学
(1)产生原因:①魏晋统治集团分裂,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②儒家今文经学烦琐空疏,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③道教的传播和发展为玄学打下思想基础。④士人们对现实失望,产生逃避心理。⑤汉末清议的发展。
(2)持续时间:自魏正始年间兴起至东晋以后与佛学趋于合流。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3)主要内容: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4)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任务驱动】
任务一: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壁画简介:初唐绘制,名称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画面中央的深色方块(榜题)上的文字是“前汉中宗既得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问名号时”。(金人:黄金制作的佛像)现存于敦煌莫高窟。
探究1.这幅壁画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吗?说明理由。
探究2.创作这幅壁画的人把汉武帝描绘成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外交事件描述成一段宗教之旅。
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唐代文化的发展如同由百川分流汇为汪洋大海。朝廷经常举行的儒释道三教讲论就是典型例证。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奠定了讲论的思想基础。活动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辩论地点在国子监或内殿,时间多定于朝廷重大节日。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唐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唐后期,讲论发生了变化,思想交锋和学术交流不再是主要目的。
探究3.结合材料和所学,关于唐朝三教讲论的材料信息进行解释。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原道》
探究4. 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二、文学艺术
文学 书法 绘画 雕塑
表现 代表 表现 代表 表现 代表
东汉 建安文学 曹操父子 艺术化
魏晋 东晋田园诗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陶渊明 书体完备 书圣— 王羲之 以形写神 顾恺之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隋唐 唐诗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融汇创新 颜真卿 柳公权 题材广泛 风格多样 画圣— 吴道子
特点 ①文学风格各异,发展高峰(诗仙诗圣);②书法史上里程碑(书艺书体书圣书家书论); ③绘画灿烂求备(画家画论画科画圣);
知识拓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①民族交融促进技术交流,为文艺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②江南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为文艺繁荣提供经济基础;
③制度的创新为文艺的繁荣提供制度保障;
④外来文化的传播为文艺繁荣提供必要条件;
⑤继承了秦汉以来的成就并不断加以改造和创新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地位
数学 刘徽【三国时期】 提出圆周率计算方法
祖冲之【南朝】 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比欧洲早近1000年
农学 贾思勰【北朝】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裴秀【西晋】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郦道元【北魏】 《水经注》 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2、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1)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2)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5)唐朝孙思邈完成了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
(6)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知识拓展: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以及发达的原因
特点:①中国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的研究;
②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原因:①文化传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④交流因素:民族融合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技术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⑤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任务驱动】
任务二:璀璨的文化
“研究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过去不再是一个恐怖的陈列室,而是变成了一座英灵的城市,一个广阔的思想国度,那儿有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谈笑风生,有说有笑,有唱有跳,有雕有刻。”
——《历史的教训》四、中外文化交流
探究5.请选择古代中国的一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或科学家,谈谈你对他的作品与所处时代的理解。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
西来:(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东传:(3)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4)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4)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唐朝。
知识拓展:认识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5)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任务驱动】
任务三:秩序的外延
长安不仅是一个传教的地方,并且是一个有国际性格的都会,内中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其他种族与信仰不同的人都能在此和衷共处,这与当日欧洲因人种及宗教而发生凶狠的争端相较,成为一个显然的对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探究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长安城的“国际性格”加以说明。
【真题体验】
1.(2020·全国Ⅲ卷高考·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2.(2020·全国Ⅰ卷高考·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图4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3.(2020·全国Ⅱ卷高考·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4.(2019·全国Ⅰ卷高考·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5.(2019·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6.(2020·天津高考·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7.(2020·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8.(2017.11·浙江高考·6)韩愈谈到人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时,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为“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堪称一代法书。韩愈所赞誉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体 C.行书 D.草书
9.(2016·全国Ⅲ卷高考·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10.(2014·海南高考·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11.(2014·全国Ⅰ卷高考·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2.(2014·全国Ⅱ卷高考·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13.(2013·海南高考·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4.(2012·海南高考·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5.(2016·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巩固练习】
1.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2.唐代韩愈认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做法,会导致国人全都要沦为夷狄的危险,继而他
A.反对佛教的来世说 B.推动宗教相互融合 C.力主复兴传统儒学 D.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3.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
C.儒家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
4.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 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5.《齐民要术》记载:“其(桑)下常斸掘,种菉豆(即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楮,和麻子漫散之,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这表明当时
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B.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C.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 D.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
6.图5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图6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图5 图6
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 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
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 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
7.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 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D.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8.唐代有的学者抛弃了汉儒的注疏之学,由注重章句转向强调经义;有的学者主张“以己意解经”;有的学者提出了“何为性”和“如何修性”的问题。这些现象
A.背离先秦孔孟之道 B.导致儒佛道三教并行C.表明唯物思想出现 D.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
9.女子骑马的风俗在唐代流行。妇女骑马通常是“横乘”,侧身斜坐在马鞍上;而唐代女子则是“纵乘”,像男子一样骑在马背上(如下图),女着男装也开始盛行。不少的陶制品展现了骑马的妇人形象。这主要体现出唐代社会
A.游牧文明改变道德观念
B.彻底摆脱儒家伦理束缚
C.深受丝路商旅文化影响
D.崇尚自由和开放的风尚
10.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晋人陈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步天歌》,文句非常浅显。元代王祯的《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其中《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细的图解。上述举措
A.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理论水平 B.利于相关科学技术在民间的传播
C.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11.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 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
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 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
12.吴宓先生在《空轩诗话》中写道:“寅恪尝谓唐代以异族入主中原,以新兴之精神,强健活泼之血脉,注入久远而陈腐之文化,故其结果灿烂辉煌……”。材料体现李唐文化
A.批野质朴的黄土气息与美感 B.兼容并蓄和浑融整合的特点
C.经世致用的观念和进取意识 D.英武豪迈与温婉细腻的特色
13.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主张摒弃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而发起古文运动,强调在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建立的新散文,提出“调必己出”“文以载道”。这场运动持续到宋代,历时二百多年。这场古文运动
A.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政治地位 B.强调了抒发个性和表达情感
C.顺应了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D.反映了文学复古潮流的兴起
14.汉代流行的“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严严实实(图4)东晋南朝,江南上层社会流行男装宽袍大袖,女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图5)促成这种服饰式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审美水平的提升 C.政局的相对安定 D.社会思想的变动
15.李白有诗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杜甫亦言:“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领袖)俱尘埃。”这反映了唐代
A.浪漫主义文学颇受推崇 B.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C.儒道释三教已逐渐融合 D.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
16.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 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
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 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
17.有学者说:“魏晋南北朝之士大夫尤多儒道兼综者,则其人大抵为遵群体之纲纪而无妨于自我之逍遥,或重个体之自由而不危及人伦之秩序者也。”这一论述说明魏晋南北朝
A.儒学独尊地位未丧失 B.统治意识出现宗教化C.儒学受道教冲击剧烈 D.社会上流行崇尚道教
18.天宝六年,唐玄宗专门颁发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皇帝的禁军“神策军”连提拔将领都以球艺高低来决定。除了武士酷爱马球运动外,新科进土及第后,也会在长安月灯阁打马球庆贺。在宮廷、军队盛行马球的影响下,一些宫女及富家女子也以驴代马,挥杖击球。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时代气息豪迈奔放 B.休闲体育受到百姓推崇C.朝廷倡导重武抑文 D.宫廷娱乐以打马球为主
19.东汉时期,人们尊儒尚儒,高门世族累世习经学,土人讲求儒家学问更是靡然成风,然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甚至连一国之君的曹髦也对儒家经义发出毫不客气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20.在唐代长安,茶已经成为僧人自己和待客的主要饮品。 茶性苦,而佛教认为“苦”乃人生“四谛”之首,佛家从茶的 苦后回甘联想到其可以帮助修习佛法之人悟透人性,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高度。 这表明唐代( )
A.民众生活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B.外来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C.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D.品茶成为道德教化主要形式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6年5月21日,广东省博物馆邀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姚崇新教授进行了主题名为《陆道还是海道 ——佛教初传中国路径问题再探讨》的讲座。他指出,据文献显示,几乎所有早期入华的佛教信徒都沿陆上丝绸之路自西北而来集中在洛阳,而非海道说者所认为的江淮地区,且佛教在西域的传播虽晚于内地,却仍较南海地区为早;此外,虽然广州和交州为佛教自海上登陆的首选地点,但于文献所见最早传入的时间也仅在东汉年间,因此,海道说并不可取。为支持陆道说,姚崇新教授还将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早期佛像造型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南北方的佛教造型风格都受到了中亚犍陀罗造型艺术的影响,且南方佛教艺术来源于中原北方的可能性更大。之后,姚教授通过对于敦煌悬泉东汉浮屠简的分析,进一步充实了陆道说的证据。
——摘编自《姚崇新:陆道还是海道 ——佛教初传中国路径问题再探讨》
材料二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
——摘编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姚教授对佛教传入中国路径的看法及其具体史料依据,若要进一步论证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还可以收集那些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9.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
材料一
上图是发现于新疆若羌县米兰古城遗址中佛塔上的壁画(局部),该画成于2—4世纪,名为“有翼天使”。“有翼天使”那圆圆的灵活有神的眼睛,鼻子修长、鼻头略有钩状,光头上留有发髻而非毛桃形,身着浅圆领套头衣衫的形貌,以及光与影和凹凸法造成的立体效果等等,都体现了鲜明的希腊式犍陀罗艺术风格。
材料二 唐朝前期,陆、海两途的对外交流均极畅通。诸条道路中,最繁忙重要者为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中亚、西亚、南亚的商旅、使团多取此路线。多载运利润高而负重轻的丝帛及小手工艺品,如回鹘人运抵中国内地的物品就是绿珊瑚、翡翠、象牙等质轻价高的品种。安史之乱后,西北丝路被吐蕃切断,转而以海路交通为主。海运手段下,涉及唐境内的各种农牧手工业品,从广州运出的品种包括丝绸、陶瓷、铜、铁、漆器等。唐后期发展起来后的江淮八道经济强大,江淮地区几乎是有能力独力担当国家财赋重担。南方长江流域有“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之说。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有翼天使”出现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唐朝对外开放的影响。
答题栏1-5 6-10 11-15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巩固练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D C D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D B A A A A C
21.(1)看法:佛教通过陆道传入中国。
史料依据:早期入华的佛教信徒都集中在北方;佛教在北方的传播比南方早;南北的佛教造型风格同源,且南方佛教艺术很可能来源于中原北方;敦煌悬泉东汉浮屠简的记载。
材料:中外文书档案;个人著述与书信;早期寺庙遗迹、碑刻等实物资料。
(2)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文学和艺术发展提供新题材和灵感;影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和文化;影响中国伦理观念;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22.(1)条件: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的传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变化:前期陆海对外交流均畅通,以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为主;后期西北丝路衰落,以海路交通为主。
影响:有利于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吸收外来文明成果,促进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后世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借鉴。
【真题体验】
BCCCD CADCD CDDD
15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16.(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
探究1.不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奉儒学为正统,不可能兴师动众求取佛号。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配合对匈奴的战争,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而并非为了求佛号。
佛教于两汉之际输入中国内地,与汉武帝所在时期不符。
探究2.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朝期间,佛教统治者两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佛教徒吸取历史的教训,意识到佛教不依靠统治者的力量是得不到广泛发展的。
隋唐时期,道教为李唐政权的合法性奠定思想奠基,唐初统治者尊道抑佛。面对初唐的现实压力,佛教徒指使画匠在创作壁画时将佛教传入与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附会在一起,由此暗示佛教在传入之初就得到帝王的重视和认可,以此论证佛教的正统性。
探究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三教合一的理念,三教讲论由官方组织、皇帝主持和官员参与,将三教思想纳入皇权和大一统的政治轨道。
讲论注重思想交锋,有利于三教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和融合,有利于思想的交流;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讲论中儒学对佛道理论的吸收,为后世理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探究4. 采用复古方式; 重视传统经典;思想文化创新; 适应社会发展;
探究5.略
探究6.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