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含答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含答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2 14:2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复习目标】
1.理解宋朝儒学复兴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了解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背景、主要表现及特色。掌握宋元时期主要科技成就、特点及影响。
2.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成就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
3.感悟宋元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
【知识梳理】
儒学的复兴
1、背景
(1)政治:重建伦理纲常秩序的需要。国家分裂,战乱和农民起义频繁,极大地冲击了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学说。
(2)经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 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儒家传统道德秩序受到冲击,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3)文化
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冲击了儒学的地位。(但儒家学说仍然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
②北宋时期重文轻武,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③科学文化的进步引起了理学家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
2、程朱理学的兴起
(1)代表人物: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2)主张: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②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③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④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
(3)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
3、朱熹对教育的贡献:南宋朱熹还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4、理学地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拓展: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强调的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等,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理学更多的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4)儒学的普及化、世俗化,更加重视儒家经典的社会教化功能。
知识拓展:宋明理学的作用
积极:(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气节、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消极: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和创造性。具体表现为: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礼轻法的观念。宋明理学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知识拓展:理学世俗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任务驱动】
任务一: 宋代理学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探究1.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探究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下表内容分别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春秋》《天人三策》《朱子语类》的内容摘录。
序号 摘录
①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②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 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③ 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探究3.提取材料信息,并分别说明与其对应的经典文献。
探究4.上图是宋明理学确立后家国同构体的三层次结构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
二、文学艺术(表2)
文艺 概念或特点 代表作家或成就 繁荣背景
文学 宋词 ⑴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⑵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突出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盛,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
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就,代表作家有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 ⑴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2)唐宋以来文学艺术的积累和发展的影响。(3)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科举停开使汉族知识分子进取无望,促使一部分人从事戏曲活动。
艺术 杂剧 演员将散曲连缀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来表达一个完整故事情节的戏曲艺术形式
话本 话本就是宋元时期说书的底本称,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 ⑴宋元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文化需要增加; ⑵宋元科举和教育的发展; ⑶宋代社会的变化,等等
书法 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特点) ⑴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等人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⑵宋徽宗赵佶在书法、绘画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绘画 ⑴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特点); ⑵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知识延伸:宋元时期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及文化发展的表现
因素 表现
政治 中央集权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适应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分裂和统一 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创忧世之作,影响两宋诗歌等的创作风格。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词、小说、元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三、科技(表3)
领域 时期 成就 意义
三大发明 宋朝 ⑴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⑵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⑶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科全书 北宋 大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天文历法 元朝 大科学家郭守敬,⑴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如简仪),并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⑵在天文观测基础上,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郭守敬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农学 元朝 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第一次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
知识延伸: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1)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3)它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对世界文明(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的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4)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改变了世界面貌。
【任务驱动】
任务二:璀璨的文化
“研究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过去不再是一个恐怖的陈列室,而是变成了一座英灵的城市,一个广阔的思想国度,那儿有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谈笑风生,有说有笑,有唱有跳,有雕有刻。”
——《历史的教训》四、中外文化交流
探究5.请选择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一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或科学家,谈谈你对其作品与所处时代的理解。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宋代的文化和科学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探究6.根据材料,对科技的“焦点就在宋代”予以阐释。
四、少数民族文字
1、辽、夏、金创制文字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2、元朝创制文字
(1)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用这套文字修成的《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2)忽必烈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3、历史意义
记录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提升自身文明;丰富中华文明
【任务驱动】
任务三:文物中的历史
探究7. 提取材料信息,分析上述材料对研究西夏社会发展的史料价值。
【小结】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但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实现了复兴,其影响扩散到了社会各领域,并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学方面也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以词、曲为代表的市民文学进一步发展;在各国分裂对立过程中,汉文化进一步传播到各少数民族地区,这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最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
【真题体验】
1.(2020·江苏高考·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2.(2019·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3.(2019·上海高考·6)理学家强调人对天理的自觉追求,具体修身方法是(  )
A.克己复礼 B.重义轻利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
4.(2019·海南高考·5)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5.(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6.(2018.11·浙江高考·6)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7.(2018.11·浙江高考·4)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8.(2018·江苏高考·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9.(2017.4·浙江高考·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10.(2016·上海高考·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11.(2016·海南高考·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12.(2015·海南高考·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13.(2014·江苏高考·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14.(2013·全国Ⅰ卷高考·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5.(2013·福建高考·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巩固练习】
1.宋代以前,儒家"以情欲论性",而宋代理学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理气论性"的新思路,将人性定义为"仁义礼智信",创立"循性"修养方法论。宋代理学这一思想
A.颠覆了传统儒学理论 B.完善了儒学的哲学体系 C.否定了性善论的学说 D.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
2.陈亮(1143—1194年)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谈道德性命都是“风痹不知痛瘁”。据此可知,陈亮的主张
A.是重文轻武的体现 B.推动了中原光复大业 C.反对理学空谈义理 D.首倡了经世致用思想
3.朱熹编撰《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这一现象
A.表明儒学更加关注现实 B.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 C.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 D.提高了民众道德修养
4.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
A.利于推动儒学思想趋时更新 B.反映了佛道思想更符合潮流
C.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比较开明 D.表明商品经济促进观念开放
5.南宋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认为“利”是“义”的物质内容,“抑利”的结果将使“义”本身成为空洞的概念,“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永嘉学派的主张
A.强调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 B.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宣扬了理学家存天理的观念 D.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
6.战国时期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倡导“礼法并用”。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提出新儒学。宋代儒学大家糅合佛、道思想,创立理学。据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 B.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C.封建帝王的大力推崇 D.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
7.宋代书院选址讲求独立性,即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选择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这表达了怎样的办学理念
A.关注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 B.反对封建政府控制教育
C.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 D.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现实
8.北宋《宣和画谱》称:李公麟画人物“能分别状貌,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比如他绘制的《孝经图》中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谨,宽衣长袖,仅从发饰上才可看出女性的性征特点。李公麟这种绘画方式旨在
A.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 B.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C.呼吁尊重并体恤女性 D.开创文人画新的绘画技巧
9.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
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
10.北宋时期,文人参政热情高涨,“真、仁之世,范仲淹、欧阳修等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缙绅知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上自皇帝的所作所为,下到州县官的一举动,凡有越礼法者,皆有敢言之土极力弹劾。材料
A.反映了重文思想 B.说明了北宋士大夫权力增大 C.体现了皇权削弱 D.反映了宋朝士人的道德自觉
11.话本是北宋开始流行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南宋时继续发展,有了专门的创作团体。这些来自社会各层的文人创作出来的话本反映真实的社会形态,表达人们的感受。这反映出宋代文学艺术的
A.传承性 B.包容性 C.世俗化 D.人文化
12.《东坡志林》中有一则生动的事例:“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当时
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C.三国故事最受统治阶级的推崇 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
13.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B.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C.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D.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14.宋人的宫廷画作《折槛图》描绘了西汉成帝时,一名臣子因纠举宰相触怒皇帝,成帝下令将他处死,这名臣子紧抓住殿槛不放,以至槛折,后来在大臣的力保下,这名臣子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成帝下令将殿槛保持原状,籍以表彰忠臣。宋人作此画意在彰显
A.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B.皇帝与土大夫的共生关系
C.士大夫振衰起弊的政治抱负 D.宋代统治者对文臣的重视
15.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元朝时期,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这说明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了 B.佛教文化成为中原文化主流
C.汉字逐步地向字母文字发展 D.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16.下面分别是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书院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书院分布图
材料二 宋代书院分布图
——出自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宋代书院分布出现的新变化。
(2)结合史实,概括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 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
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答题栏1-5 6-10 11-15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高考体验】
BBDDB DAACD CACCD
【巩固练习】
BCBAD DCBCD CBBAD
16.(1)变化:分布范围扩大;数量猛增;分布由点状变为片状,出现了几大密集区;南北分布不平衡,南方多于北方,南方成为教育与学术的中心。
(2)原因:北方战乱,政局动荡;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的完善;宋代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理学兴起
17.(1)特点:中国称谓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国家概念模糊。
(2)时代背景:金军南扰,战乱频乃;南宋偏安江南;理学盛行。影响:适应了济世救亡的社会现实需要;冲击了理学道德性命等脱离实际的空谈,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天下为己任思想,表现了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
(3)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高考体验】
BBDDB DAACD CACCD
【巩固练习】
BCBAD DCBCD CBBAD
16.(1)变化:分布范围扩大;数量猛增;分布由点状变为片状,出现了几大密集区;南北分布不平衡,南方多于北方,南方成为教育与学术的中心。
(2)原因:北方战乱,政局动荡;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的完善;宋代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理学兴起
17.(1)特点:中国称谓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的“国家名称”;国家概念模糊。
(2)时代背景:金军南扰,战乱频乃;南宋偏安江南;理学盛行。影响:适应了济世救亡的社会现实需要;冲击了理学道德性命等脱离实际的空谈,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天下为己任思想,表现了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
(3)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探究1.说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探究2.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探究3.①文献里说明了“理”与“宇宙”“人世”的关系,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这些是“理”的重要体现,这与朱熹一贯倡导的“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等主张相符,据此判断①为《朱子语类》。
②文献里提及“(周)王正月”表明对周王的尊重,提及“公”“伯”“郑”“宋”等,体现了周代的政治体制。这与孔子通过《春秋》倡导“尊王”“大一统”等思想相吻合,据此判断②为《春秋》
③文献里提及天人关系,五常之道,这与汉代董仲舒提倡的新儒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相吻合,据此判断③为《天人三策》。
探究4.论题:宋代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家国同构结构的的发展。
宋代理学发展,儒家文化传统复兴,士大夫参与国家政治的意识高涨,君臣之间逐渐形成“共治天下”的格局;
南宋时,信奉理学的儒学士人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社会地位,在地方上有了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活动空间,儒生与政府合作担当地方治理和教化的组织者,他们延伸了当局的行政办理功效,实现了县以下的自治。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积极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在儒学士人修身教化的价值引导下,乡约得到推广,家族制度更加完备,大大便利了中层对下层社会的治理。
宋代理学确立后,中国古代形成了社会结构的稳定布局,推动了中国家国同构体的成熟,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固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5.略
探究6.中国古代科技在宋朝取得重大突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北宋商品经济发展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北宋科学家继承了前人科学研究成果,并加以发展。
北宋文化发展的需要,促使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在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它们在历史上不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也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探究7. 材料是对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夏商业文书的统计记录,对于研究西夏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从西夏商业文书的类别、数量来看,西夏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十分活跃,西夏统治者重视对经济活动的法治管理,可用于研究西夏商业行为的发展状况及政府的相关政策。从西夏商业文书的书写用字来看,出现西夏文和汉文并用的局面,可用于研究西夏文字的创制,及民族交融的发展。
总之,这些文书资料是西夏政权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