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资料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羚羊木雕》资料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03 21:41:09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西安市东方中学 龚建华羚 羊 木 雕 张之路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体会主旨。 2、学习插叙的写法。 3、从文中获得有益启示,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体会写人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
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手册;1997年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

怦怦树杈攥逮捕寒颤逮着玩颤抖给加点的字注音。pēngchàzuànzhànchàndàidǎi反省裁缝挽回xǐngcáiwǎn根据拼音写汉字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反应快!开心抢答时间 事件 人物 语言 不是1、课文是介绍“羚羊木 雕”这件工艺品的吗? 2、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 奶奶、爸爸、妈妈
“我”、万芳、万芳妈为“我”换了破裤子3、在体育课上,万芳为“我”做了一件什么事?羚羊木雕4、“我”用( )和万芳的( )交换以示友谊。语文老师管我俩叫( ) 小藏刀合二而一5、对于万芳和“我”交换裤子,万芳妈的做法是: 让她对着墙壁站了一
个钟头6、对于 “我”送万芳羚羊木雕一事,“我”的爸爸妈妈的做法是: 逼“我”把它要回来7、对于爸爸妈妈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的做法,奶奶说了一句话: 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线索8、“羚羊木雕”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理清事件1.全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写了三件事,填写下面空白.
____羚羊木雕 ____羚羊木雕 ____羚羊木雕2.中间一件事在叙述中运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追问赠送要回插叙.补说我赠送木雕的原因;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悬念迭起。3.文中一共提到几个人?在是否要回羚羊木雕问题上各持什么态度?我-------
父母------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认为友谊重要,不想要回,但又屈于压力,无可奈何木雕太贵重, 逼我去要回.认为要回不好先责备我反悔,后仍肯定“咱俩还是好朋友”责备万芳”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然后把木雕
递到我手上一个____________ 的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一个_________ 的爸爸一个_________ 的奶奶—个_________ 的万芳一个_________ 的 ‘我’ 婉转沉稳明白事理仗义明理重情而无奈 一个_______ _________的万芳妈 坦率正直
透过情节以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分析总结人物特点婉转沉稳严厉固执同情理解重情无奈“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仗义明理坦率正直万芳妈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角色朗读 我:万芳……
万芳:你怎么了?也不打伞,是不是挨 事实上揍了?
 我: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
万芳: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事实上这样呢?
万芳妈: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是是是是东西?(奇怪)(声音很小)万芳妈:哎呀,你怎么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好 各个各个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待会揍她!
我: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
万芳:你拿着,我们还是好朋友……
内容研讨
(1)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1)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我”也是有欠缺的(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 儿女父母沟通(2)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2)“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主题探讨
“这能全怪我吗?”
说明孩子也感到自己并不是没有一点责任,没有一点错;但是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主要在父母,不该在已经送人后强迫孩子取回礼物,严重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因而,奶奶成了作者的代言人:“这样多不好”。小朋友大人们重义轻财重财轻义 这篇文章作者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不要重财轻义。主题理解课堂练习 词句点拨举例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用“突然”一词,一开头气氛就紧张起来,显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2)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伤。
揣摩性练习——完成下面配伍题
①他静静地点燃了一支烟,慢慢对我说:……( )
②屋子里静极了。( )
③妈妈坚定地说。( )
④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
A.写出了“我”与爸爸和妈妈僵持的家中情景。
B.表现妈妈的固执、生硬。
C.表现爸爸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处理事情。
D.写出了我极为难受的心情。怎样写人:
怎样做人:总结收获:
1、直接描写: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2、景物烘托。人与人间理解、
沟通、尊重。 伞
?????????????????????????????????????????? 章伟英
????? “伟伟,你的新伞呢?”我一跨进家门,妈妈劈头就问。 “妈妈,珍珍的旧伞被大风刮破,淋湿了全身,到我们家门口时,我把新伞借给她了。”我轻描淡写地说。
下午,珍珍来还伞,妈妈撑开伞东瞧西瞅,发现了芝麻粒儿大的一个小眼,立刻沉下脸,瞥了珍珍一眼,走到我跟前骂道:“死丫儿,叫你爱惜点,你瞧瞧!”从那以后,珍珍再也不来我家做作业了。
有一天,妈妈突然问我:“伟伟,你最近跟珍珍闹意见了?”我不知妈妈这话的意思,没有回答,妈妈又说:“乖伟伟,听妈妈的话,今后要跟珍珍好一点,请她常来玩儿!”
哦,妈妈已经理解我们之间的友谊了,我真高兴!下文与《羚羊木雕》堪称姊妹篇,但同中有异,试从主题、结构、人物等方面做以比较。 又一天放学回家,刚一进门,妈妈便拿起一把崭新的红色尼龙伞塞给我,说:“伟伟,给珍珍送去,她准喜欢。”
我莫名其妙,迟疑地说:“这,有必要吗?我和珍珍好,从来没有互送过东西。”
“傻丫头,就是死心眼,她爸爸现在是副厂长了!你跟他女儿是好朋友,今后……”妈妈抚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她的生日,快给她送去!”
哦,原来如此,妈妈过去是车间主任,而珍珍爸爸是普通工人,现在倒过来了。
“快去快回,好孩子,妈妈在家给你煎荷包蛋,快呀!”
我无可奈何地接过伞,双脚不由自主地挪出了家门。“怎么对珍珍说呢?路上,我低着头,掂量着这把漂亮的新伞,心里一阵犹豫……最后,我终于折转身,朝自己家走去……
妈妈的荷包蛋也该煎好了吧……
思考探究:请从主题、结构、人物等方面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双线结构:
以伞为线索安排情节,情节简单,但有波折
暗线人物-----珍珍爸爸的地位的变化
主题:剖视了社会上一些人自私、势利的心理状态。
提示:家庭作业假设你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请你给故事中最想说声“对不起”的人写一封信,表达歉意,抚平创伤,增进感情,为原文加一个别有意味的结尾。要求: 1、可以补充想象你需要的情节,但要合情合理并与原文呼应。 2、情真意切。 3、符合书信格式。 羚羊木雕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犄(  )角  怦(  )  藏(  )刀  脸颊(  )  攥(  )着
2.下列括号中的句子是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为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B.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老太婆的嘴。)
C.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讲义气。)
D.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完全不放在心上。)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⑴爸爸的声音一直很(  )(A.沉静 B.平静 C.安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 )(A.违反 B.抵抗 C.抗拒)的力量。
⑵我是世界上最(  )(A.伤心 B.悲伤 C.伤感)的人!
⑶“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  )(A.坚强 B.果断 C.坚定)地说。
4.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这样说是因为(  )
A.奶奶的话是批评儿子和儿媳重财轻义的行为。
B.表现奶奶忍无可忍。
C.表现奶奶对孙女的疼爱。
5.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做题:
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吧,咱俩还是好朋友……”
如果你是万芳,你此时想些什么呢?请描绘你的心理活动。(不超30字)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①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②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③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么?一定不会了。
6.第一节中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7.第一处划线句子的含义是 。
8.划线第二句是奶奶的话,你同意奶奶的观点吗?为什么?
9.从描写方法角度看第二、三节属于     和     。表现出了我的 。
10.写奶奶的目的是什么?
11.第一节中写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此情此景,奶奶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又没有说?
(二)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是欺负新来的吗,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姜、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着面,不敢与孩子对视……
12.文章刻画孩子的神情动作,说说它们表现了孩子的什么特点?
13.写小男孩“背着手”有的作用是 。
14.最后一段写小薇惊呆了,不敢与孩子对视,其原因有二:⑴ ⑵ 。
15.本文与课文都制造了误会,先抑后扬,都在篇未揭示了人物的 。
(三)
少留些遗憾
⑴春节前夕,我去邮局取稿费,站在我旁边的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一边填写汇款单,一边自言自语地念叨:“真是眼花了,咋写也写不成。”老人喊了我一声:“同志,请你帮我填一下吧。”他一边说,我一边填“××市××路××号××收,伍佰元整。”随后老人又嘱咐我在附言单上写上:“祝妈妈新好!”我一阵惊异,不禁抬着打量他,老人已有六十多岁年纪,满头白发,满脸的皱纹刻满岁月的沧桑。我的心顿时涌上一阵感动的潮水,颤抖着把汇款单递给他。
⑵谁知他又拿出一张,“麻烦你再给我填一张吧。”这回的附言上却写着“寄去伍佰元给岳父、父母过年,祝春节愉快!”我写着写着,眼前一阵模糊。看着眼前的老人,已是做爷爷的年龄了,也许正享受着儿孙的孝敬,却不忘尽一份人子之孝,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一种对养育之恩的深厚答谢啊!
⑶老人一再地感谢我,并对我说:“俺老伴脑血栓,走路不方便,我就自己来了,替她也寄点钱给老人过年,俺俩想回去看看,可也走不动啦。”老人说着眼眶里竟有些湿润,那神情完全像一个想家的孩子。莫非一个人只要有父母健在,无论多大的年纪都还是孩子?望着这位“永远的孩子”,我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⑷是啊!人在青壮年时期,先是执着地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与事业,后又为家庭、孩子不停地奔波操劳,等到进入人生之秋时,才蓦然发现自己多年来对父母的一种最不该有的疏淡。待自己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自己已身牵着千丝万缕的事情,想去父母身边,也去不成了。那是多么沉重的一种愧疚和自责啊!
⑸走出邮局,在我心里翻腾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今年春节,无论多忙,无论有多大的事情,我都要回家看看,回家陪年老的父亲过年,到母亲的坟前放声器一场:“母亲,您生前女儿不孝,没有常回家看看,没有常回家听听您的唠叨,女儿真后悔啊!”可是如今,子欲尽孝,而母已不在了……
16.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惊异:
蓦然:
愧疚:
17.第一段交待的记叙要素中: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
18.“我的心中顿时涌上一阵感动的潮水……”我为何而感动?
19.对第三节画横线一句是怎样理解的?
20.从表达方式上看第四节属于 。
21.“我心里翻腾着一种强烈的愿望”是指 。
22.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羚羊木雕》答案
1.略 2.B 3.BC;A;C 4.A 5.略 6.羚羊木雕很贵重,不能送人,一定得要回来。 7.这里巧妙地透露出:奶奶深知儿子、儿媳的为人,左右为难。 8.同意。奶奶知道羚羊贵重,可她更懂得孩子的心情,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伤害孩子心灵,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好。奶奶更懂道理,把情义看得比财物重。 9.心理;动作;被逼无奈 10.反衬爸爸妈妈,批评他们的不良行径,奶奶当不了家,使事情无可挽回。 11.不要逼孩子去要回羚羊木雕。深知儿子、儿媳的为人,自己也不需要说什么。 12.天真.纯朴.玩皮.机灵 13.为下文小男孩拿出蜡烛作铺垫 14.误解了孩子;暴露了自己自私的性格 15.内心世界 16.惊奇诧异;不经心地,猛然;惭愧内疚 17.“我”和一位老人;春节前夕的一天;邮局;“我”替老人填写汇款单 18.为老人的孝敬之心所感动。 19.人不论年龄多大,只要有父母在,自己永远是父母的“孩子” 20.抒情和议论 21.回家看望父母,和父亲一起过春节。 22.能答出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内容,文通字顺即可。
《羚羊木雕》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想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语言通俗、流畅、凝练;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迥异。教学本文,既可以从品味洗练的语言文字入手,也可以分析尖锐的矛盾冲突,从人物形象着手。条条道路通罗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直面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感悟文中生活,让生活与学生的思想碰撞、融合,从中悟出生活的逻辑。
二、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注音,释义。
2.文章记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段的三件事,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教师准备课件。
三、教学流程
1.导入。
有句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亲情和友情共同支撑起了我们人生的灿烂天空。然而,亲情和友情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否则,亲情的天空会下起绵绵小雨,友情的乐章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作家张之路就为我们带来一个耐人寻味的亲情和友情故事。(显示课题《羚羊木雕》)
2.检查预习。
3.美读课文,赏析文字。
①师生在马思奈的《沉思曲》中朗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要点:1.读准音,注意停顿。2.揣摩人物心理,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3.注意“我”在不同情景中的语气、语调。
②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这件事中出现的六个人物的语速、语气、语调。
③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
④师生评点同学的朗读。
⑤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中几个生字、多音字的掌握的情况。特别抓住“怦怦”“寒颤”“攥”。(课件展示三个词语)
⑥交流讨论。
师:“怦怦”在文中是用来形容谁的?
生:“我”。
师:同是拟声词,能不能用“扑通”来代替呢?
生:不能。“扑通”是一般的声响,而“怦怦”是专门用来形容心跳的,是表示抽象的形容词。
师:那“我”的心为什么会“怦怦地跳起来”?
生:妈妈发现羚羊不见了,而“我”把它送给好朋友了。
生:羚羊很贵重的。
师:用这个词能表现“我”什么心理?
生:很害怕,很紧张。
师:谁知道“攥”的意思?
生:拿着。
师(用手轻轻捏起粉笔):是这样吗?
生:不是,应该用力一点。(用手紧紧握起一支笔加以示范)
师(点点头):原来如此,“攥”是指紧紧地拿。这个动作是谁做的?“攥”什么东西?
生:“我”攥着万芳送我的小刀。
师:表现了当时“我”什么心理?
生:很担心吧,小刀是万芳送给我的,“我”怕万芳生气。
师:担心什么呢?
生:担心“我”和万芳的友谊会破裂。
师:从“怦怦”和“攥”这两个词,可以发现“我”什么性格?
生:“我”很看重友情。
师:同样是描写“我”害怕、紧张、担心的心理,“怦怦”和“攥”的描写角度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怦怦”是从心理角度写的,而“攥”是从行动角度写的。
……
师:这篇文章记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段的三件事,大家在预习时找到这三个表时间的词吗?
生(纷纷举手):上星期、昨天、今天。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上星期,“我”把裤子给拉破了,万芳用她好的裤子换“我”的破裤子,后来还被妈妈罚站了一个小时。
生:不是拉破的,是被树杈钩破了。
师:你很仔细,“钩”和“拉”是不同的两种状态。
生:老师,我觉得他概括得不好,太长了。只要讲万芳用她的好裤子换“我”的破裤子就可以了。
生:还应该加上时间“上星期”。
师:很好!第一件事讲万芳用她的好裤子换“我”的破裤子,简洁,完整!
生:我来讲昨天的事:“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应该加上“昨天”。
师:说得对,本文的第二件事是,昨天,“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那么今天的事呢?
生:妈妈发现“我”把羚羊木雕送人了,很生气,就要“我”去要回来,结果“我”很伤心。
生:后来还是去要了回来。
生:我有不同意见,只要讲妈妈要“我”拿回羚羊木雕,“我”不得不去要回来。
师:这个“不得不”用得真好,把“我”的无奈的心情表现出来了。那么,有没有同学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来把这件事讲述清楚呢?
生:今天,妈妈硬要“我”拿回羚羊木雕。
师:只有妈妈吗?
生:还有爸爸。
师:对,虽然爸爸委婉一些,但他和妈妈的态度是一致的。
生:今天,爸爸妈妈硬要“我”拿回羚羊木雕。
师:很好,老师也概括了一下,大家看屏幕,一边读,一边比较你们概括的内容。(出示三件事的概括:上周万芳用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昨天我送万芳羚羊木雕、今天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
4.探讨研究,思想碰撞。
师:面对这场家庭纷争,我们来评述一下他们的是非对错。大家认为在这场矛盾中谁的做法比较正确?
生:我认为奶奶最好,她对爸爸妈妈说算了。
生:可是奶奶的话没用。羚羊木雕太名贵了,爸爸妈妈不舍得。
生:我反对,我觉得奶奶太纵容我了,这么名贵的东西怎么可以说送人了就送人了呢?而且“我”小,不懂事,就更需要大人的教育啊。
生:可是“我”当时并不知道羚羊木雕名贵,不能说我做错了。
生:我反对,哪有不知道犯错就不是错。
生:我觉得妈妈有错,她的态度很差,也不听“我”的解释,让“我”很伤心。而且,之前她也没有告诉“我”羚羊木雕很贵重啊。即使“我”有错,也是妈妈造成的。
……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可见,家庭琐事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我们只要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上,就会发现他们的做法都有他们的道理。清官难断家务事嘛!大家说说看,应该如何处理家庭纷争中的是非曲直?
生:应该多站在对方角度想想。
师:对!对!
生:要想使亲人、朋友之间情感和睦,得多为对方考虑,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理解。只要理解对方,矛盾就可以化解,亲人之间就会融洽。
师:说得很好!我们今后就应该这么做。
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烦恼,你遇到过哪些烦恼,又是如何处理的?(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1:上次我弟弟摔破了碗,我妈妈就骂我,我很生气。
师:妈妈真不讲道理!当时你怎么做?
生1:我就和她吵了起来。我觉得她重男轻女。
师:结果两人都很不开心,是吗?
生1:是。
师:那你弟弟打破碗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生1:洗碗。
生:我觉得妈妈并不一定是重男轻女,可能她误会了,因为你在洗碗嘛。
师(问生1):你觉得有没有这可能?
生1(笑道):有。
生:我想如果当时她不和妈妈吵架,而是和妈妈讲事情的真相,妈妈一定会没事的。
师(转向生1):你觉得呢?
生1(不好意思):我当时太生气了,说话很冲。
生:老师,我觉得在那种被冤枉的情况下不可能和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讲,因为太生气了。(看来也是经历过这种委屈)
师:太生气就不讲理吗?(话音未落,学生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伐起父母的霸道来,在家庭权威压抑下的愤怒在这时一下就宣泄出来。)如果不讲理,每次都和爸爸妈妈顶嘴,最后吃亏的是谁啊?
生(异口同声沮丧地说):我们。
师:因此,无论多么生气,你都得先静下心来和父母沟通,跟他们讲述你的看法,和他们交流一下意见。
生2(举手):我觉得不可能和爸爸妈妈交流。
生3:谁说的?我就和爸爸妈妈交流的。
师(问生2):你交流过吗?(生2摇头)没有尝试过又怎么知道不行呢?
生:爸爸妈妈不会听我们讲的,他们总说你是孩子,懂什么!
生:不是这样的,只要你将道理说清楚,他们会听的。有句话说:“天下之大,大不过一个理字。”有理走遍天下嘛,父母也一样。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有理走遍天下”。以后,我们和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发生了隔阂、矛盾,只要把理说给对方听,就可以得到对方的谅解、原谅,从而化解矛盾。大家不妨试一试。
生(点头):是。
师(总结):学会宽容和理解,化解矛盾纠纷,让我们的友情和亲情更加纯洁,更加艳丽。
5.拓展延伸
师:我们都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但是小主人公还是不理解。那么我们就给文中的小姑娘写一封信,安慰她、开导她,并告诉她你的想法。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流淌着拳拳亲情,荡漾着浓浓的友情和亲情。情感的波涛碰撞出对理解的渴望和呼唤,对真情的思考与追求。本篇课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本篇课文矛盾的焦点是“我”该不该将“羚羊木雕”转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以及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我”的父母因“羚羊木雕”贵重,逼“我”要回,而且说话的语气“坚定”,“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而“我”因万芳是个“仗义”的好朋友,赠送木雕给她,极不情愿对朋友“反悔”,矛盾因此展开。
课文围绕“羚羊木雕”通过人物各自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突出中心,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情。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本文是一篇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的散文,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我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朗读与讨论并举,阅读与辩论同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让学生自己读书,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个性的作用,进而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倾向,明确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读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2、能力目标:练习正确朗读,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和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正确处理家庭成员或朋友间的矛盾。
二、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朗读,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和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解读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从家庭生活、家庭矛盾导人新课。
设计意图:依据文本内容直接导人有助于学生快速入题、人文。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末句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句中的“这”指代什么呢?
②你能说出文中所叙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吗?
③这件事中所写的人物较多,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要回羚羊木雕各持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从文眼入手,从最能突出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切入,用“反弹琵琶法”,进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和筛选能力的提高。
2、角色朗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①设计两个场景 场景一:家人争论是否要回羚羊木雕。场景二:我去万芳家讨回木雕。然后分角色朗读。
②学生评议:朗读者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心理、神态、语气,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就某个同学的朗读点评,他读的好,好在哪?有欠缺,欠缺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朗读把握说话人的心理神态、语气及个性特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文意,为下一环节分析作者情感倾向服务。同时,通过学生评议培养学生的朗读认识能力和语言鉴赏力。
3、辩一辩:
①将“这件事能全怪我吗?”改为陈述句,辩一辩:“我对朋友反悔了”,这件事到底怪谁呢?作者的情感倾向是什么呢?
②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两个教学流程的继续,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情节人物时,还要通过辩论。探求文本蕴含的哲理,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在这个过程中,给足学生时间,重视学生的辩论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主动去求知,通过辩论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4、议一议:怎样处理好这件事呢?
假如你是文中的爸爸、妈妈,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件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又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达到知识的理解,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依据主题学习观及人本主义学习观的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作业:
请以《爸爸妈妈。我又想起了那一次》为题进行课后练笔。
设计意图:
分享人生经历,共享人间真情,从读到写既开源,又导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是读写结合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联想与想像,培养学习写作能力。
《羚羊木雕》课本剧
人物表:林凤、林凤妈、林凤爸、林凤奶、万芳、万芳妈
剧情:追查木雕下落----逼令取回木雕----友情依旧
第一幕 追查木雕
旁白:林凤妈一进门,就一脸阴云。
林凤妈:“林凤,林凤,那只羚羊哪去了?”
林凤:“妈,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林凤妈:“我知道给你了,问题是它现在在哪儿?”(林凤妈凶叉叉的目光紧盯着林凤)
林凤:“我……我把它收起来了”
林凤妈:“到底放哪儿了?拿来我看看!”(林凤妈的眼睛似乎把林凤的内心看穿了)
“要说实话啊!…是不是拿去卖啦?”
林凤:“没有……我送人了。”(林凤的声音都有些发抖了)
林凤妈:“送给谁了?告诉我,快呀!”(妈妈的一只手搭在了林凤身上)
林凤:“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林凤妈:“不行!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那么贵重的东西,你怎么能随便送人呢?太不像话了。”(双方沉默了一会)
“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林凤:“不!”(林凤带着哭腔喊道)
旁白:林凤爸走了进来,林凤妈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林凤爸听完,静静地点上了一支烟。林凤爸慢慢地吐出一口烟雾,慢条斯理地开口了:“林凤啊!你知道不?那件木雕可不是件普通玩意儿,它来自遥远的非洲,是爸爸专程给你带回的特别礼物呀!”
林凤(小声):“爸,这我知道。”
林凤爸:“当然,小朋友间送点东西也未尝不可。但,要看什么东西。送块点心,送盒糖果,爸爸完全支持。像羚羊这么贵重的东西,岂可自作主张呢?”
林凤:“爸,你已经给我了。”
林凤爸:“是的,爸已经给你了,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旁白:屋子里一片沉默,连挂钟走动的声音也听得十分清楚。
旁白:林凤为何将那么贵重的木雕送给万芳呢?说来话长,事情还得从上周说起。上周体育课上,同学们跳完山羊,大家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林凤的新运动裤让树杈划破了,急得直抹眼泪。万芳见状,二话没说,就和林凤换穿了运动裤。当晚,林凤倒是逃过妈妈一顿责罚。万芳却被她妈面壁罚站了一个钟头。自此,二人结为至友。昨天,万芳来林凤家玩,见到林凤书桌上的羚羊木雕,把玩了许久。林凤见此情景,就将木雕毅然送给了万芳。万芳也从兜里掏出一把小藏刀,作为回赠。二人庄严地立下了“永远做好朋友!”的美丽誓言。
第二幕 逼取木雕
旁白:沉默之中,奶奶出现在门口。林凤妈也从柜子里翻出一盒糖果来。
林凤妈:“孩子,不是妈妈不讲理,你把这盒糖果拿去送给你好朋友吧!那只羚羊,是你爸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来的,就是爸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旁白:屋内依然是一阵难堪的沉默。后来,林凤妈终于打破了沉默。
林凤妈:“快去呀!听话,把木雕要回来!”
林凤奶:“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林凤妈:“有什么不好?您不知道那是多名贵的东西呀!”
旁白:林凤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一把推开妈妈手里的糖果,冒雨飞快地跑出了门外,大雨下个不停。
第三幕 友情依旧
旁白:万芳家门口,林凤一身湿漉漉的站在门外,哆嗦成风雨里的树叶。她犹豫了许久,终于轻轻敲开了万芳家的门。
万芳:“林凤,你怎么啦?也不打伞,都淋成这样了!”(一伸手就要拉林凤进屋)
林凤:“万芳……”(林凤站在门外,脚跟像被什么牢牢粘住了,欲言又止)
万芳:“到底怎么啦?是不是挨揍了?”
林凤:“没……没有……”(掏出了那把小藏刀)
“你…能不能…把羚羊还给我……”
万芳:“唉!你怎么能这样,昨天不是说的好好的?”
旁白:林凤又急又愧,低垂着头不敢看万芳。此时,万芳妈从屋里出来,一看双方那架势,心中就已经明白了七八成。
万芳妈:“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旁白:万芳立即跑进屋里,很快拿出了那只羚羊木雕。
万芳妈:“哎呀!你这孩子,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随手拿过羚羊递给林凤)
万芳妈:“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怎么揍她!”
林凤:“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万芳再也抑制不住,跑回屋里去了)
万芳妈:“好啦,羚羊交给你了,把它拿回去吧!”
旁白:林凤迈着沉重的步子,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刚出来的月亮,洒下了清冷的光辉。西风渐起,林凤不禁打了个寒战……
万芳:“林凤,林凤,你等等!”
旁白:万芳一口气跑了过来,一把将那把小藏刀塞到林凤手里。
万芳:“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林凤一把紧紧地抱住了万芳……
《羚羊木雕》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材
《羚羊木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羚羊木雕》所在的单元是在继第一、二单元感悟“人生”,第三单元感悟“自然”,第四单元感悟“科学”之后的第五单元感悟“亲情”的单元。单元提示要求,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羚羊木雕》是一篇讲读课,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记叙文体。文章围绕“亲情”这一话题,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没有利益关系,完全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充满物质利益关系的成人世界。在他们眼里,财富高于一切,当财富与友情发生冲突时,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财富而抛弃了友情。文中父母逼“我”反悔,使“我”失去一个最好的朋友而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展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活。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父母重财轻义的不满,及对我的痛苦与无奈给予同情与关爱。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揣摩体会就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很好启示。
学习这一课,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问题关键,层层深入分析,寻求解决办法的学习方式,重点落实描写人物的方法,同时通过圈点勾画积累个性化语言,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对教材深刻理解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语文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应重视过程和体验,强调教学的随机性,主张目标动态性,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基本意向,在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随着教学情景的不断变化,教学目标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课堂的重点应该由学生把握,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调整学习目标,使目标产生于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所接受,而不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为此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设计《羚羊木雕》一课的知识目标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品味、揣摩个性化语言;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朋友与财富的关系,学习与父母和他人沟通的方法。教学重点:品味、揣摩个性化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
根据课改理念的要求,课堂教学要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激活学生在阅读中的灵性、悟性和创造性。为此我设计出了“体会人物性格、讨论解决办法、反思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思路,采用“导、读、析、辩、写”等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抓住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的说明(略)
(一)回顾文章主要内容,出示课堂学习目标。
(二)阅读重点段落,体会人物特点。
自学指导一:根据1-15自然段中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1、说说人物性格特点,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师生相互指导。
妈妈: 粗暴严厉,固执己见
爸爸: 稳重威严,不可抗拒
“我”: 紧张害怕,无奈委屈
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文中对话部分。
先小组内自由朗读,然后小组进行朗读表演。
问题一:既然父母态度如此坚决,我又为什么不愿要回来呢?
分析插叙部分,万芳和“我”换裤子的事。
一方面体现我们感情深厚,
另一方面突出万芳是个仗义的人。
问题二:在“我”和父母的矛盾冲突中,谁最理解“我”,替“我”说话。
分析奶奶的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这样”指的是什么?(父母逼迫“我”将送出的东西要回来。)
体现了奶奶什么特点?(明白事理,善解人意。)
自学指导二:重点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感知其内心世界,探索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
问题一:当我来到万芳家,万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万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由责备到理解,说明万芳是个仗义明理的人。
问题二:当我要回木雕后,内心感受如何?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环境描写: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衬托悲凉心情)
心理活动: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三)总结辩论,联系实际谈体会。
1、辩论:“我”到底该不该要回木雕?
正方(父母)观点:应该把木雕要回来。
反方(“我”)观点:不应该把木雕要回来。
注意:发言要有理有据,尤其要抓住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还要注意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揭示财富与朋友的关系:“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2、探究: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怎样才能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强调:孩子做事应多与父母商量沟通,父母应尊重理解孩子。
在生活中,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沟通,少一些争吵;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摩擦;多一些愉悦,少一些烦恼。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你和父母(或与老师或与同学)之间曾发生过的矛盾片断,要求有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