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2 16: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沐川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 史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单选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考古学家在辽宁西北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女神庙遗迹,以神庙祭坛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众多积石冢组成的基群。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都是一种特权象征,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原始先民的手工艺水平精湛 B.代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
C.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D.产生了等级分化和神权色彩
2、五帝时代指的是古史传说中夏代以前的中国上古时代。根据文献记载,“五帝”的提法当始于西周或春秋时期,目前所见关于五帝时代的文献都在晚商以后。东汉的《越绝书·宝剑篇》记载:“赫胥(黄帝之孙)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官室。”这表明( )
A.先民对远古时期记载丰富 B.五帝时代与考古学发现已经相互印证
C.古史记录系统的周密完备 D.传世文献提供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可能
3、从商代卜辞的记载中看,卜辞中关于“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的记载,非常之多,此外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据此推知,商代( )
A.社会经济分工日益细密 B.经济生活充斥神秘色彩
C.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形成 D.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4、商、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都已经相对纯熟,装饰风格鲜明独特,纹饰图案庄严、厚重,还有一种难以琢磨的神秘和惊悚,具有骇异、狞厉、苍劲的美学特征。这体现了(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互为表里 B.青铜工艺与等级秩序的发展
C.神权思想与王权政治的统一 D.冶铸技术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5、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这…情况说明了( )
A.周王室对于各诸侯国还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B.齐、晋与周王室同宗同源,需要王室支持
C.军事上的成功不足以支撑齐晋的霸主地位
D.“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依然有一定影响
6、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突然在楚国腹地出现,随后其兵峰席卷了汉水流域。进军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材料这一现象是因为( )
A.商鞅变法后秦实行奖励耕战 B.合纵连横之术的运用
C.秦国粮草枯竭极力谋求速胜 D.激起儒家学派的反抗
7、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
8、汉朝游侠“修行砺名,施声于天下,莫不称贤”,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力。汉初诸帝对游侠采取放任的态度,武帝却任用酷吏对游侠进行严厉镇压。这一转变说明( )
A.当时的社会治安混乱 B.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C.政府强化了社会控制 D.中央政权受到威胁
9、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发税制改革的诏令,规定买卖物品获得利润,每2000钱为一“算”的单位;对制造的物品,每4000钱为一“算”的单位;每辆车或每条船也都是一“算”的单位。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D.导致了汉代经济的衰退
10、汉武帝同意御史大夫张汤“笼天下盐铁”的请求,下令“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鬻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由此可知,汉武帝这些举措客观上( )
A.缓解了流民问题 B.抛弃了抑商传统
C.加强了国防实力 D.平衡了区域发展
11、西晋时期,晋武帝特别开设“寒素科”大举寒门,到了东晋则形成了“寒门掌机要”的局面。通过这些举措
A.庶族地主取代了门阀士族 B.社会阶层流动大大加快
C.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2、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3、“七事”本是突厥人的七种行军装备,初唐时期传入中原,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唐高宗时期政府规定,五品以上武官佩“七事”。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往加强 B.藩镇割据严重 C.军事制度完备 D.对外交流活跃
14、中唐之后,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柳宗元以“前者忘,后者系”警示君主,即前代君主被百姓遗忘,而继位者为民众所拥护才可以政权交接。据此可知( )
A.社会改革趋向复古 B.民本思想受到推崇
C.皇位世袭受到冲击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15、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句,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B.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16、南宋时,高宗下令:对于“擅载外国入贡”的商船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宋孝宗 也有回绝朝贡的诏令:“自今诸国有欲朝贡者,令所在州军以理谕遣,毋得以闻。”这些措施旨在( )
A.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B.维持朝贡贸易体系
C.维护国内秩序稳定 D.加强中外友好交往
17、宋仁宗年间《新唐书》修成不久,随即就有吴缜的《新唐书纠谬》问世,指出欧阳修、宋祈之作新书疏于考证。稍晚,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也以相当多的条目对比新旧两唐书,指出新书“为观者甚少”。这说明宋代( )
A.重史的传统影响文人行为 B.官方与民间在修史上对立
C.官修史书普遍缺乏公信力 D.政治氛围有利于学术发展
18、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下表摘录的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 )
材料 出处
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 关汉卿《越调·斗鹌鹑·蹴鞠》
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 无名氏《阀阅舞射柳蕤丸记》
A.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B.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
C.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 D.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19、如表内容是宋朝皇帝(部分)颁发的一些关于植树的诏令。宋朝统治者此举意在( )
时 间 诏令内容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 “课民种树,定民籍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佐春秋巡视,书其数”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 “令诸路州府各据本县所管人户,分为等第,依元(原)定桑枣株数,依时栽种……如将来增添桑土,所纳税课并依元(原)额,更不增加”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 “民种桑柘,毋得增赋……令民即其地植桑榆或所宜木官计其活茂多寡,得差减在户租数,活不及数者罚,责之补种”
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增强官民重农意识
C.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D.改善乡民生活环境
20、北宋政治家余靖在《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材料体现了契丹( )
A.南北面官,胡汉对峙 B.推行汉服,文化认同
C.官制改革,提高效率 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21、明代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每卫官兵五千六百人,设指挥使一员统领。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的海防前线共设卫五十四,千户所一百二十七。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这表明当时( )
A.海防形势急剧变化 B.政府重视开发海洋
C.海防实力十分强大 D.海防建设较为完善
22、明代中后期皇帝的旨意须经司礼监才能下达到内阁,如果旨意不合“祖制”,司礼监可据理力争。如成化时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这表明当时( )
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B.中枢决策体制日益完善
C.宦官掌握行政大权 D.存在着一定的纠错机制
23、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与中原政权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模式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方始终隔绝
B.模式二下内地的治理方式趋向与边疆一体化
C.模式二下游牧民族往往被农耕文明完全同化
D.模式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24、《清实录》中“一体”一词出现过8435次,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皇太极认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康熙“视四海一家、中外一体”,“满洲、汉军、汉人,朕(雍正)俱视为一体并无彼此分别”。这反映了清前期( )
A.继承发展了“大一统”思想 B.实现境内无差别一体化发展
C.消除了民族间固有基本矛盾 D.在开疆拓土中实现国家统一
二、主观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文学所集体编写出版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宋代部分是钱钟书先生执笔的,他在其中说道:“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从多种文化脉络来看,宋代都处于重要位置。
——摘自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稽古·贯通·启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南宋政府在这些地方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宋高宗在位的晚期,市舶司的收入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最高额一倍。由此可见,南宋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了北宋,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学、绘画和学术思想三个方面概述宋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外贸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汉唐代北宋三个时期南方、北方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包括的范围不仅日渐广泛,同时在各个行业的规模、数量、工具以及技术方面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当时商业领域的进一步繁荣,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的结盟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另外,新兴商业城市以及商业化的市镇经济也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1)材料一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哪一经济现象并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颁布“劝勉民间嫁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唐太宗还明确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鰥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故(唐朝)公主再嫁者达二+三……太宗女六。”对此,朱熹指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据统计,“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户数接近380万户。与此同时,粮食价格从贞观八年(634年)、九年(635年)的斗米四五钱,跌至贞观十五年(641年)的斗米两钱。
——摘编自孙顺华《唐朝妇女观之嬗变与社会政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
沐川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详解)
1、【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业起源时间上以及文化发展水平上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在特定阶段超过中原地区”,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文明同周边文明不断交融,融合,形成夏、商、周这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D项正确;中原地区的崛起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心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适宜生产的气候条件,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农业文明的发展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帝”的提法出现在西周或春秋,关于五帝时代的记载在晚商之后,东汉时也出现了对黄帝之孙赫胥的记载,说明并未有五帝时代相关史料的记载,故传世文献只是提供了五帝时代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可能性,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先民对远古时期记载丰富,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五帝时代与考古学发现已经相互印证,排除B项;“周密完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详解】商代占卜是重要的政治行为,根据材料商代卜辞中关于农业的记载非常多,据此可以推知商代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农业,不体现社会分工日益细密,排除A项;仅从农业一个生产部门不能推出商代经济生活充满神秘色彩,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精耕细作的方式逐渐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商、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都已经相对纯熟”可知材料共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治铸技术,第二个侧重艺术审美,D项正确;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都是主要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并严格按照宗法履行对天子的义务,材料仅是对青铜器的描述,排除A项;材料仅是对青铜器的外在特征进行了表述,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无法得出与等级秩序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青铜器有一种难以琢磨的神秘和惊悚,并不是神权思想,也没有涉及到王权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可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天下对于周王室还有一定的认同感,其政治符号的意义依然存在,D项正确;周王室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的纷争,排除A项;晋国为姬姓诸侯国,齐国为姜姓,排除B项;军事力量是霸主地位的基础和依靠,无法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极大提升了秦国将士的战斗力,出现“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的情景,A项正确;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与秦国将士勇敢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说明秦军战斗力提升,没有体现秦国粮草枯竭极力谋求速胜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说明秦军战斗力提升,没有体现儒家学派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有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增强民众对法律的认同,从而建构国家认同,A项正确;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并没有涉及民间舆论的走向,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国家统一与法律落实的关系,不能得出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详解】据材料可知,汉朝前期游侠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力,汉武帝时期任用酷吏对游侠进行严厉镇压,这强化了征服对社会的控制,C项正确;对游侠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排除A项;游侠不等同于地方豪强势力,排除B项;汉武帝任用酷吏镇压游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的税制改革中对商业、手工业等行业都进行了征税,但没有涉及对农业加征,体现了对商业的抑制和对农业的重视,B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首次”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汉代经济继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鬻盐,官与牢盆”,可知招募百姓自备经费,使用官府器具煮盐,官府供给牢盆,客观上会缓解流民问题,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并没有抛弃抑商传统,排除B项;“笼天下盐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材料突出的是客观影响,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统治者重用寒门子弟,便于控制他们。同时也能分割门阀士族官员的权力,使得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庶族地主没有取代门阀士族,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统治者重用寒门子弟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且此时实行九品中正制,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加快,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促进南北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D项正确;没有具体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唐朝水路和陆路都是主要的交通形式,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大运河的影响,并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本是突厥人的七种行军装备,初唐时期传入中原,逐渐被唐军吸收接纳……五品以上武官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少数民族军事装备被唐王朝吸收,并成为中原王朝的武官装备,反映了当时民族交往加强,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指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王朝吸收少数民族军事装备,体现了民族交往的加强现象,不代表军事制度完备,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王朝时期中原与周边民族之间的交流,不属于对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前代君主被百姓遗忘,而继位者为民众所拥护才可以政权交接”可知,柳宗元认为继位者必须得到民众拥护才能交接政权,体现了民本思想受到推崇,B项正确;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不代表“社会改革趋向复古”,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并未得到实施,因此皇位世袭没有受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民本思想受到推崇,未体现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北魏时期实行租调徭役制度,必须要服徭役,在隋至唐中期,岁役上“无事则收其庸”,两税法中赋税主要以土地和财产作为征收标准,丁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体现了人身束缚的逐渐减弱,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具体赋税征收的标准,不能体现政府赋税剥削沉重,也不能体现农民负担的减轻,排除BD项;材料内容为赋税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土地兼并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A项。
16、【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限制朝贡贸易,说明其认识到朝贡贸易这种“入少出多”的不务实政策对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失,这有助于海外民间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可知宋代并未维持原有的朝贡贸易,排除B项;正常的朝贡贸易不会影响国内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加强中外友好交往理应强化朝贡贸易,材料正好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氛围,便于文人对官方所修的史书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吴缜和叶适对官修史书的评价无法体现重史传统,排除A项;对《新唐书》评价不高只有吴缜、叶适等个别人,不能说明官方与民间存在对立,排除B项;对《新唐书》评价不高只是一个个例,“官修史书普遍缺乏公信力”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两则信息可知,元曲中有关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场景的描写,这可以用来说明体育运动丰富了元曲的创作题材,B项正确;尽管材料涉及对女性运动的具体描述,但仅据此不能说明艺术创作就一定能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排除A项;仅根据表格中对马球运动等场景的记载不能得出“涌现”,并且“女性形象”也和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题干材料较为真实地描述了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情景,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A【详解】表格中三则材料都是强调政府对于种植桑树等树种的支持或监督,桑树等是从事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原料,体现了统治者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稳定,A项正确;增强官员的重农意识并非目的,通过诏令强化官员的重农意识也是为了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于种植桑树的支持和重视,并没有体现具体农民赋税的标准,不能反映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排除C项;政府支持和重视种植上述并非了为了改善生活环境,而是为了稳定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契丹为了适应不同的民族和生产方式,加强和巩固统治的需要,确立了“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D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当时契丹实行的是南北面官制。这一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辽政权的南北面官制,与汉服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辽政权推行南北面官制,并非官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下“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可见当时海防建设较为完善,D项正确;倭患严重和殖民者侵扰主要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海防采用卫所制度主要目的是固守海防,而不是开发海洋,排除B项;海防实力强弱需经实践检验,而非取决于兵力配置,排除C项。故选D项。
22、【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后期。根据题干可知,明宪宗时期想要更换储君,司礼监太监据理力争,死拒不从,极力劝谏。由此可见,在政治制度运行过程中,司礼太监通过进行谏诤使皇权专制受到影响,这说明当时存在一定的纠错机制,D项正确;明朝宦官并不具备决策权,不能得出皇帝权力日趋衰落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仅涉及司礼监与皇帝的关系,无法得出中枢决策体制日益完善的结论,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宦官掌握行政大权”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3、【答案】D【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模式三之下有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的建立,促进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D项正确;模式一下有辽、金等,双方有交流,没有始终隔绝,排除A项;模式二下的朝代有北魏,其边疆治理模式并不是一体化,排除B项;完全同化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4、【答案】A【详解】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皇帝特别强调“一体”观念,从皇太极到康熙帝、雍正帝,他们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统治者,他们均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项正确;实现境内无差别一体化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消除了民族间固有基本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和“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二、主观题
25、【答案】(1)地位:文学: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备受人们喜爱。
绘画: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思想:程朱理学从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变化:南宋时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不畅,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原因:宋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运用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技术条件;唐宋抑商政策松动促进海上贸易发展(或重视海上贸易)海上运输能力比陆路大。
【详解】(1)地位:依据材料“文学就说‘唐宋’”,结合所学可知文学: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备受人们喜爱。依据材料“绘画就说‘宋元’”,结合所学可知绘画: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依据材料“学术思想就说‘汉宋’”,结合所学可知思想:程朱理学从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变化:依据材料“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得出南宋时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不畅,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原因:从宋朝技术进步分析,得出宋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运用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技术条件;从唐宋重农抑商政策角度分析,得出唐宋抑商政策松动促进海上贸易发展(或重视海上贸易)海上运输能力比陆路大。
26、【答案】(1)原因:统治者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政策的影响;少数民族频繁内迁;自然灾害引起人口迁移;中原战乱,人口锐减,游牧民族逐渐接受定居生活。
(2)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详解】(1)根据材料“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可见统治者招引或强迫少数民族内迁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杂居;少数民族为争夺资源主动内迁;根据材料可得“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根据所学可知生活在塞外附近的匈奴、羌、氐等族,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走着封建化的道路,向定居的农业生产或半农半牧生活过渡,因而要求适宜于经营农业的生活条件,不断向内地迁移;
(2)根据材料“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杂居推动了民族融合;汉族亦吸取各少数族群的文化精华,大大丰富着自身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各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给汉族注入大量新鲜血液;为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27、【答案】(1)经济现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原因: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2)表现: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新兴商业城市和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
【详解】(1)经济现象:根据表格信息得出,西汉时期,南方两项人口数据皆远远低于北方,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南方户数及占比上升,北方户数及占比下降,南方两项人口数据已超过北方,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原因:从南北方的社会状况分析,得出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从北民南迁的影响分析,得出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从南方的自然环境分析,得出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2)表现: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得出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的结盟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可得出主要有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根据材料“新兴商业城市以及商业化的市镇经济也逐渐兴起”得出新兴商业城市和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
28、【答案】(1)内容:鼓励民间婚嫁;允许丧偶再婚;将婚嫁状况纳入地方官员考核。(4分,答出两点即可)背景: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人口锐减,经济残破;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均田制的持续推行和基层秩序的重建。(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影响:促进了唐朝人口的增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贵族妇女的生活境况;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重要条件。(6分)
【详解】(1)主要内容:依据材料“劝勉民间嫁娶诏”,得出鼓励民间婚嫁;依据材料“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得出允许丧偶再婚;依据材料“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鰥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得出将婚嫁状况纳入地方官员考核。
背景:从隋朝末年的社会动乱角度分析,得出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人口锐减,经济残破;从民族融合角度分析,得出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从土地制度的角度分析,得出均田制的持续推行和基层秩序的重建。
(2)影响:依据材料“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户数接近380万户”,得出促进了唐朝人口的增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得出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贵族妇女的生活境况;对之后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重要条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