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闻两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03 13:0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新闻两则》导学案
教师寄语:
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
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学习难点】
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知识链接】
新闻的相关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一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2.背景资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自主学习】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 撰( )写 区域( ) 芜( )湖
歼( )灭 要塞( ) 溃( )退 荻( )港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文章主题
1.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这则新闻,由南阳解放说到一年多以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告知广大军民,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上的主动权,蒋介石全军败局已定,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合作探究】
(1)如何把握这篇新闻的各种要素?
例:“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人物?中路军30万人
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
地点?安庆、芜湖线
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
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文章结构分析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内容提要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及时准确
导语:①至②——概述事件
主体:③至⑩——渡江战况
(2)谋篇布局(即结构安排)探究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主体三个层次的衔接,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①区别词义,“冲破”与“突破”:“冲破敌阵”,侧重于面,范围大;“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侧重于点,范围小
②说明程度,“较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为”准确表明了与前述两路军的比较结果,与防线“巩固”相呼应“很”,(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很”准确地揭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
③解释交代“不含”,“西起九江(不含)”,注明“不含”,使语言表达的意义明确
④语言的精练、铿锵“至发电时止”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现已占领”如果说成“现在已经占领”,语言表达就拖沓、松散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用军事术语更果断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
⑤这篇新闻富有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4)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依时叙事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大而不乱,多而不杂
②详略得当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③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④去粗取精渡江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合作探究】
(1)把握新闻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7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文章结构分析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第一层;
背景:第二、三层;
主体:第四、五层
(2)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3)、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彩。      
(4)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在结构上,为新闻报道提供了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