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蜡烛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蜡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04 08:0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蜡烛》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教师寄语: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学习目标】
1、知识了解: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
2、情感朗读: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学习重点】
1、 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及人物形象。
2、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学习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本课篇幅比较长,但情节线索清晰,感人,人物形象非常鲜明。阅读中要抓住战地通讯的特点,迅速理清六要素,然后揣摩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和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中感人至深的情感。结合课题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知识链接】
一、有关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
二、有关本文体裁:通讯
(一)什么是通讯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三、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贝尔格莱德战役:
有关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从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正式开始,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正式结束。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由欧洲战场反德、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和我国及太平洋地区反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的斗争组成。
有关贝尔格莱德战役: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诗词及常用语中有关蜡烛的描写及其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 借蜡烛歌颂母亲。
【自主学习】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拂( )晓 地窖( ) 瓦砾( )
匍( )匐( ) 腋( )窝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拂晓:
肃穆:
精疲力:
颤巍巍: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中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合作探究】
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在细细读过课文之后,大家讨论了课文让人特别感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不惧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蜡烛,悼念红军战士。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结合细节举例谈一谈,我认为:



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课文抓住他(的)
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
。我是这样看出来的,例如:

老妇人(动作和心理)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老妇人的形象?由此刻画老妇人怎样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我发现了课文中对 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
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

我还发现了课文中对 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
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

 3、明确:1.炮火(11)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 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 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
  (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4、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写话:
这是一支 的蜡烛,它象征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拓展迁移】
我们学过了和战争有关的几篇文章,请结合你所阅读过的其它和战争有关的书籍,观看过的有关战争的影视作品,用你最想说的几句话谈谈你对人类,对战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