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03 10:1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式。
?4、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预习导学】?
一、基础知识积累
(一)说明文常识
?1.定义: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
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2.说明文的种类:(1)事物说明文?(2)事理说明文?(3)科学小品文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总体到部分……)
逻辑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4.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 ①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 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 ②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5.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摹状貌、列图表、 作引用、作诠释等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从风格看,包括平实说明、生动说明。
(二)作者介绍:
茅以升(1896—1989),著名的桥梁学专家,教育家。1933年主持设 计并领导建造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 大桥。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下面的问题:
?1.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hú( )形 拱( )形 匀称( ) 张zhuó( )xiáo河( ) 雄kuà(???)
残损( ) 惟妙惟肖( ) 石砌( ) 推崇( )巧妙绝伦( ) 古pǔ(???)
2解释词语: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3、通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在文中标出,并作批注)
①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②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③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 。
?4、根据课文内容和彩页插图,画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示意图。
?
二、研读理解课文
?1、研读课文第④—⑧段——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段落,分别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
(组织语言,用第一人称形式说桥),并思考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可用跳读方式,找出相关句子,并做标注)
?
?
2.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练吗?
?
?
3、可不可以先介绍卢沟桥,再介绍赵州桥?说明理由。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
?
三、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
~20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 覆以瓦顶,还有楼亭五座。楼亭成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人观赏和休 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ǔn,器物两部分之间的凸出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本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
答:
?
2.选段中着重介绍的杰作是
3.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时空顺序 D.逻辑顺序
4.风雨桥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与其他木石结构桥相比,在建筑结构上的独特之处是( )A.不怕风雨? B.更为壮观 C.建桥不用一颗铁钉 D.比其他桥长
【课堂收获】
12.《桥之美》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掌握科普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区别。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难点】 掌握科普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一)资料链接: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煞(???)?纤(????)细???驻(?????)足????前瞻(????)后顾??点缀(????) 2.形似字组词 ①销(??????)????俏(??????)????峭(??????)????削(??????) ②峻(??????)????竣(??????)????俊(??????)????骏(??????) ③孤(??????)????弧(??????)????狐(??????)????瓢(??????) ④魅(??????)????魄(??????)????魏(??????)????魁(??????) 3.解释下列词语。 驻足: 极目: 煞它风景: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4.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①?“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 ②?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③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遍史诗似的满足。(      ) 5.搜集古诗文中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出处:?????????,作者:???????? 诗句:???????????????????????????,出处:?????????,作者: 二、研读理解课文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请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3.文中为何又列举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呢? (提示:作者是作为画家,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大桥的。) 4、阅读第4段,?说说在作者所描述的画面中,你最喜欢那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语言赏析:体味下面句子的情味。 (1)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2)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3)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三.拓展延伸: 1.《桥之美》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
?
?
?
?
?
?
14.《故宫博物院》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博物院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2、体会、学习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详略得当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认识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认识故宫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理请本文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学习方法】 自由品读――合作讨论――探究提升
一、基础知识积累
1.有关作者:黄传惕,1934年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笔名黄羽,湖南平江人。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北京,我心中的城》《故宫博物院》等。
2.故宫资料:故宫为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1924年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靠近它一步的。   
3、朗读课文,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矗立( ) 鳌头( ) 湛蓝( ) 琉璃( ) 蟠龙( ) 中轴线( )金銮殿( ) 击磬( ) 檀木( ) 攒( ) 坤宁宫( ) 肃穆( )
4、结合课文语句理解下列词语:
玲珑: 湛蓝:
肃穆: 幽雅:
井然有序:
5.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你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标示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6、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故宫”,在作者的笔下,故宫的特征是什么?请找出最能概括故宫特征的语句来回答。

二、研读理解课文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课文第四自然段抓住太和殿的什么特征进行说明,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文中还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4、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为什么一再强调三大殿在紫禁城的中心线上?
5、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6、课文介绍了如此之多的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是如何让我们清晰地了解这些建筑的位置和具体情况的?(提示:可从课文的选材,介绍的顺序,说明的方位、说明的语言等方面考虑。)
【课堂小结】: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亭,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4)文章介绍了万人大礼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13.《苏州园林》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积累重点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4.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作者笔下的画意美。  
5、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学习方式: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导学方案与步骤:
一、基础知识积累
1.走近作者,走进苏州园林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见证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专家名人说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陈从周 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2.走进《苏州园林》,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你放声朗读课文两遍,然后试着完成以下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其字形词义。
鉴赏(??? ??)?阑干(??? )轩榭(  )(  ) 镂空(?  )重峦叠嶂( )
丘壑(??? )? 嶙峋(   )(  )池沼(  ) 斟酌(  )(? ? )
(2)根据下面的意思,填上合适的成语。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 ) 独有的巧妙的构思。(?? ? )
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 )? 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 )
2、总体把握课文快速默读或跳读(遇疑须停须思),可带着下列问题读划思答。另:思考课后题一。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顺序, 由 到 ,由 到次。
总特点(共同点): 。
作者的总印象: 。
二、研读理解课文 浏览全文精读部分,可带着下列问题读、思、划、批、圈、归纳、解答
1、试在课文中找出并划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再在下面填空。
?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在 段 (首/中/尾), 是“ ”。
?第 4自然段的中心句在 段 (首/中/尾), 是“ ”。
?第 自然段的中心句在 段 (首/中/尾), 是“ ”。
?第 自然段的中心句在 段 (首/中/尾), 是“ ”。
2、读第3、4、5段,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在文字旁边或行间作批注。)。  
3、以第5段为例 (精读),试分析了运用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 (体会说明中揉合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的特点)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示例: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 作用:真切有力的说明池沼追求自然美的特点。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2)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⑷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5.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4)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5)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6.通过自学与合作探究,你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呢?
三、拓展延伸
1.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环境的协调美,刻意追求自然之趣,你居住的小区在这一点上做得怎样?你想如何来重新设计你居住的小区,让她更充满自然之趣呢?请把你的设计方案写出来。
2.附说明方法知识
说明方法
特点
作用
举例子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
增加文章可信度。
作比较
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
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
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
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下定义
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
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作诠释
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
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
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
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列图表  
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  
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15. 《说“屏”》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1、看注释,查字典,掌握重点(或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搜集关于“屏”的有关知识。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屏风,由文言词“屏”变化而来。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来已久,早在三千年前的周就以天子专用器具出现,作为名位和权力的象征。古代屏风主要起分隔空间的作用,而现在更强调其装饰性的一面,既需要营造出“隔而不离”的效果,又强调其本身的艺术效果。它融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既有实用价值,又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绝对是极具民族传统特色的手工艺精品。
2.关于作者: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
3.文本导读:本文是一篇比较轻松、闲适的小品式的说明文。作者以欣赏者而非专业工作者的角度来介绍屏之功用——实用功能、装饰功能、审美功能。
二、情景导入,预学文章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的一首《秋夕》,留下了几多诗意,吟出了几多情趣!可见,画屏秋冷,给人很深的感受。带着这份诗意,让我们走进《说“屏”》一文中,去体味屏风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吧! 1.音形互动。给下列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书斋(??? )?? 伧俗(? ?? )?? 休憩(?? ? )?? 闺房(? ? ? ) 忒(? ?? ) xiāo魂(?? ? ) 分gé(??? ) wéi幕(??? ) 因地制yí(?? ? ) tú劳(?? ? )????????????? ?2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勾画中心句,回答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给“屏”下个定义:
??????????? (2)本文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 ???????
三、研读课文,理解赏析????????????????????????????????????????????????????????
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4.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或文中引用这诗句有什么作用?
5.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          
?四、技能训练、拓展延伸: 请你来做解说员!结合课文内容和你搜集的关于屏的课内外知识,为“屏”写一段精彩的解说词,准备在课上为大家解说。 指导提示: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1、通俗化、口语化。解说词的接受对象很广泛,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因此要求写得通俗易懂;又因为解说词是要“说”的,所以还要尽量做到口语化。
2、简明扼要。
3、为了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可以讲一些有关的传说和科学道理;但不要离开本题,去讲无关的其他内容。
4、 解说词还要讲求有文采,注意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
我的解说词:???
?????????????????????????????????????????????????????????????????????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第11课答案:课文研讨:
?一、(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桥洞拱形、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二、1、赵州桥:(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2)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
2、卢沟桥:(1)联拱石桥(2)坚固(3)形式美观?
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卢沟桥:“联拱石桥”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坚固,发水时极少出事”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狮子形态各异,卢沟晓月”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因为赵州桥是单拱石桥,而卢沟桥是联拱石桥,选择事物时,即要抓住事物的共同特点,又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事物说明全面。
课堂延伸1.说明的对象是侗族风雨桥。它的特征是结构别致、造型独特、建筑技巧高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它既连接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2.程阳风雨桥? 3.D? 4.C?
第12课答案
研读理解课文 1.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会是多方面的,如领悟到桥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生活周围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等,还有可能借作者的眼光对某一处自然风景或室内布置进行一番品头论足,老师要适时加以鼓励和引导。 2.?茅盾故乡乌镇的石桥??长桥??颐和园里的桥??苏州的宝带桥??广西?云南?贵州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索桥? 舒畅??销魂???满足 3.?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有的桥与周围环境的组合不能构成美。 4.略。 5.(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15. 《说“屏”》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1、看注释,查字典,掌握重点(或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搜集关于“屏”的有关知识。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屏风,由文言词“屏”变化而来。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来已久,早在三千年前的周就以天子专用器具出现,作为名位和权力的象征。古代屏风主要起分隔空间的作用,而现在更强调其装饰性的一面,既需要营造出“隔而不离”的效果,又强调其本身的艺术效果。它融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既有实用价值,又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绝对是极具民族传统特色的手工艺精品。
2.关于作者: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
3.文本导读:本文是一篇比较轻松、闲适的小品式的说明文。作者以欣赏者而非专业工作者的角度来介绍屏之功用——实用功能、装饰功能、审美功能。
二、情景导入,预学文章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的一首《秋夕》,留下了几多诗意,吟出了几多情趣!可见,画屏秋冷,给人很深的感受。带着这份诗意,让我们走进《说“屏”》一文中,去体味屏风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吧! 1.音形互动。给下列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书斋(??? )?? 伧俗(? ?? )?? 休憩(?? ? )?? 闺房(? ? ? ) 忒(? ?? ) xiāo魂(??? ) 分gé(??? ) wéi幕(??? ) 因地制yí(?? ? ) tú劳(?? ? )????????????? ?2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勾画中心句,回答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给“屏”下个定义:
明确:“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2) 本文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 ???????室内和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种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风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课文,理解赏析????????????????????????????????????????????????????????
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作者感情:“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4.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或文中引用这诗句有什么作用?
①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③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总之: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5.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          古诗中提到屏:     
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 ?四、技能训练、拓展延伸: 请你来做解说员!结合课文内容和你搜集的关于屏的课内外知识,为“屏”写一段精彩的解说词,准备在课上为大家解说。 指导提示: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1、通俗化、口语化。解说词的接受对象很广泛,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因此要求写得通俗易懂;又因为解说词是要“说”的,所以还要尽量做到口语化。
2、简明扼要。
3、为了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可以讲一些有关的传说和科学道理;但不要离开本题,去讲无关的其他内容。
4、 解说词还要讲求有文采,注意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
我的解说词:????????????????????????????????????????????????????????????????????????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