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本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以及“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本单元编排有《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四篇阅读课文,口语交际“说新闻”,习作“我的奇思妙想”和语文园地,以及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本单元是科普知识单元,运用多种方法说明了一个个科学问题。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渐转变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于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提出问题,并尝试想办法解决。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科技知识会比较感兴趣,学习并掌握一些说明方法对阅读理解说明文帮助很大,而且也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字词,并掌握字词的基本应用。
【语言运用】
4.引导学生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思维能力】
5.体会课文中准确表达意思的词句,学习有序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
【审美创造】
通过品读课文,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7.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
1.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汇含义,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养成阅读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2.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用文字描述心中所想,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
难点:
1.借助课文让学生理解科技内容,围绕语文要素,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
2.发挥想象,写出自己想要发明的事物,能够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
3.能讲述一则新闻,准确传到信息,热爱科学,关注科学发展。
思政元素: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激励学生关心大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共16课时)
琥珀 …………………………………………2课时
6.飞向蓝天的恐龙 ……………………………2课时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2课时
8.千年梦圆在今朝 ……………………………1课时
口语交际:说新闻…………………………… 1课时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 …………………………2课时
语文园地二 ……………………………………2课时
快乐读书吧 ……………………………………1课时
单元综合练习及讲评……………………………3课时
5. 琥珀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语言运用】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思维能力】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审美创造】
5.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思政元素:激励学生关心大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语言运用】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思维能力】
初次感受想象力的强大
【审美创造】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课前教育: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 (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 晌(shǎng)午
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拭”字不要多“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 (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 (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 预学作业单:
1.查阅有关琥珀的资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每个生字带拼音抄写4遍,组3个词。
2.提升作业: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拓展作业: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5、琥珀 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语言运用】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思维能力】
3.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审美创造】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思考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师:制作课件。
课前教育: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学习活动设计: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推测)出示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 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 说出自己的理由。(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 (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 (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
(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请大家朗读第3~8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①小苍蝇很快乐。(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出示句子: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读出小苍蝇的快乐。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松。)出示句子: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读出小苍蝇的放松。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出示句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 (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出示句子: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出示句子: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 (观察仔细,推测有据。)
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苍蝇和蜘蛛了。)
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 (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四、布置作业
(一) 预学作业单:
1.查阅有关恐龙资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 抄写本课词语,每个词语抄写3遍。
2.提升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3.拓展作业:读“阅读链接”,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5.琥珀
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课后反思: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认识“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7个词语。
【语言运用】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
【思维能力】
3. 体会课文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审美创造】
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研究科学的热情、探索求知的兴趣。
思政元素:激励学生关心大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研究科学的热情、探索求知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认识“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7个词语。
【语言运用】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
【思维能力】
3. 体会课文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审美创造】
4.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研究科学的热情、探索求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研究科学的热情、探索求知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课前教育: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向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知道,我们班有很多男生喜欢恐龙,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恐龙 (学生交流)
2.恐龙简介:“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是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命名的。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恐龙家族的成员种类很多,形体大小各异。大的,庞大笨重的身躯可超过大象;小的,轻盈灵活的身体酷似雄鸡。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突然全部灭绝,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我们现在知道的恐龙,是根据发掘出的恐龙化石复原出来的。
3.欣赏恐龙图片。看了这些图片,恐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通过预习,谁能帮助同学解决疑问
2.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
3.重点指导“隧、翼”的写法:“隧”字最后写“辶”;“翼”分为上下两部分,写时注意紧凑,“共”的第二横较长。
4.理解词语意思。(互相交流)
5.把你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2.简要概括课文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第二部分(2):写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
第三部分(3-4):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第四部分(5):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愿望——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全面揭示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四、交流感受,品味句子。
1.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找出本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2.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1)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2)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这是一种推测,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 (3)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全面”说明科学家们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依据。)
五、布置作业
(一) 预学作业单:
1.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每个生字带拼音抄写4遍,组3个词。
2.提升作业: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
3.拓展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理清恐龙的一支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完成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演化成鸟儿
第二部分(2):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
6、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三部分(3-4):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第四部分(5):科学家们的美好愿望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
1.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
【思维能力】
2.体会课文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审美创造】
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研究科学的热情、探索求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研究科学的热情、探索求知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
课前教育: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向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读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的层次,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恐龙和鸟类各有什么特点 (恐龙:凶猛、笨重、迟钝;鸟类:轻灵、五彩斑斓。)
2.恐龙和鸟类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科学家们经过研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 依据是什么
出示句子: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发现啊!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科学家们当时的心情。(欣喜若狂)
(二)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默读第3、4自然段,想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儿的。画出描写恐龙特点的词句,准备交流。
2.全班交流。
(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去掉“大约”行吗 为什么 (不行。“大约”是指不精确的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2)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①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对比、排比)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突出了恐龙家族形态各异的特点。)
③恐龙家族的成员真是形态各异!请你读出它们的不同。(男女对比着读。)
(3)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其中”“一些”说明了什么 (准确地表达了不是全部的恐龙。)
(4)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恐龙是怎样学会飞翔的 (科学家给出了两种推测:始于树栖生活过程,在奔跑过程中学会。)
(5)不管是树栖生活使鸟具备了滑翔能力,并逐渐能够主动飞行,还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最终的结果是——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三)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恐龙飞向蓝天只是科学家们的推测,他们更美好的心愿是什么 齐读第5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让我们了解了恐龙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但想要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你想对科学家们说点什么
四、布置作业
(一) 预学作业单:
1.查阅有关纳米的资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 抄写本课词语,每个词语抄写3遍。
2.提升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理清恐龙的一支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完成思维导图。
3.拓展作业: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板书设计: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鸟类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树栖)
带羽毛恐龙(奔跑)
课后反思:
7、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认识“乒、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会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7个词语。
【语言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
【思维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审美创造】
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思政元素:激励学生关心大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纳米科技相关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认识“乒、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会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7个词语。
【语言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
【思维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审美创造】
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纳米科技相关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课前教育: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一只虫子落入铁扇公主的茶杯里,随茶水进入铁扇公主肚子里的镜头。
2.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以前就只能存在于神话世界里,而现在,这样的情景也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就是纳米时代!今天让我们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去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什么是纳米 什么是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存在于哪些地方 谁能来帮助同学解决这几个问题
2.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找出文中的科技术语,把它们读准确。课件出示,学生读。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臭、蔬”,在田字格中示范。(“臭”字不要少点。“蔬”是上下结构,左下方的写法要注意,是五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有关纳米的哪些知识。(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定义,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的美好前景。)
2.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第二部分(2):具体介绍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技术。
第三部分(3-4):写纳米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
第四部分(5):写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3.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来写 (总—分—总)
4.找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读一读。什么是纳米技术呢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四、布置作业
(一) 预学作业单: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每个生字带拼音抄写4遍,组3个词。
2.提升作业:思考我们的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纳米技术的。
3.拓展作业:了解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部分(2):纳米以及纳米技术
第三部分(3-4):纳米技术与人们的生活
第四部分(5):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
【思维能力】
2.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审美创造】
3.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
课前教育:民族团结之歌:你我他,亲一家,团结花,遍地开。保护它,人人夸,社会稳定靠大家。校园里,守纪律,学知识,学文化。感谢党,报国家,你我共建大中华。
学习活动设计: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
二、学习课文,了解纳米技术。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 请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2.读了这一段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3.纳米究竟有多小 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课件出示: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比较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第二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纳米的大小。)
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更直观形象)
4.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 (约60万纳米)
5.这种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课件出示:①冰箱里面用到一种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食物保质期和蔬菜保鲜期更长。②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④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⑤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2.在介绍这些纳米技术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
3.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何感受 (纳米技术的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方便……)
4.出示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纳米技术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 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在不远的将来”说明了什么 (纳米技术发展很快)“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3.这段话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三、拓展延伸。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和你课后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大胆想象,小组合作,运用纳米技术来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并把你们的发明思路介绍给大家。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四、谈收获。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我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一) 预学作业单:
1.查阅有关纳米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抄写本课词语,每个词语抄写3遍。
2.提升作业: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的那些地方?发挥想象说一说。
3.拓展作业:请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
板书设计: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总讲: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分述:纳米技术及其应
总结:纳米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课后反思:
8、千年梦圆在今朝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认识“揽、焰”等8个生字。
【语言运用】
2.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思维能力】
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审美创造】
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教育:四史:新疆地方史、文化融合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五号”飞入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播放视频)
2.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何感受
3.今天我们来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了解一下中国人飞天梦想实现的过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谁能说说课题中的 “千年梦”指什么 “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说说自己有什么梦想。
4.小组讨论,派代表来说课题的意思,指名评价。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请你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简洁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加以概括。
2.学生交流。
(1)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古人的奇妙想象)(2)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四十七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万户尝试火箭飞行)(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4)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5)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
3.播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频。
4.载人航天工程有什么伟大意义
(1)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嫦娥四号”这次成功的探月活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自豪)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再读这两句话。
四、拓展延伸。
1.为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出的是青春,是健康,甚至是生命。(出示补充材料)为了保证“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的牺牲在实验室,有的为了寻找飞船的残骸渴死在了茫茫沙漠中,有的为了排除险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2.让我们向航天英雄致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才得以实现。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出:千年梦圆在今朝!
五、布置作业
(一) 预学作业单:
1.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 认识“揽、焰”等8个生字。
2.提升作业: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
3.拓展作业:说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
板书设计:
8、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 : 说新闻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新闻,能够清楚、连贯、准确地传达信息。
【语言运用】
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学会沟通和交往,培养合作精神。
【思维能力】
3.通过口语训练,使学生了解时事政治。
【审美创造】
培养热爱生活、乐于表达的生活态度,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和关心别人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新闻,能够清楚、连贯、准确地传达信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学会沟通和交往,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新闻。
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教育:告诉学生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20字方针内容: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学习活动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齐读,你知道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吗 (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家事,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死读书。)
2.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新鲜事。有些事被报纸、电视媒体报道出来,就成了新闻。新闻包括哪些事情 (发生在国内、国外的大事,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
3.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布置作业让大家收集新闻,你们收集了吗 你是从哪里收集的 (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
4.你们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发现新闻都有哪些特点 (新闻要真实,要及时,还要有价值。)
5.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新闻分享给同学们听。
二、明确要求。
1.在说新闻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说新闻时应注意什么
2.在书上找出要求。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1)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内容。最后,还可以说说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2)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
3.当别人发言时,我们要怎么做呢 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别人;别人讲完后或经允许后,提出问题。
三、发布新闻。
1.小组交流。
现在我们四人一小组来说新闻。请同学们将自己知道的新闻,先在自己小组内交流。小组内其他组员要认真倾听,可以质疑,也可以评价。各小组选出组内最佳的一位新闻播报员,准备在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要评出“最佳新闻播报员”。期待各位播报员的精彩播报,也希望同学们用心倾听,以便对他们的播报提出疑问或进行评价。(1)首先,我们进行国内新闻的发布。谁先来
①你对他发布的新闻有什么想法 可以直接向发布人提问或进行评价。②还有谁来播报国内新闻 请上来播报。(2)现在要发布的是国际新闻,谁先来 (3)同学们,在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小区或村里、我们的家里,每天也一定有许多事情在发生。谁能把我们身边的新闻向大家发布出来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做准备,可以和同学交流。准备好了吗 请同学们自由发布新闻。
3.评一评:谁能成为今天的“最佳新闻播报员”,由同学们来决定,请同学们投票。
四、总结: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你们都表现得特别棒!在我们的生活里,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有很多事情离我们很远,但是新闻可以及时报道这些事情。新闻不仅可以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还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多读、多看新闻,在新闻中增长见识。
齐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五、布置作业
(一) 预学作业单:
1.预习习作内容。
(二)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说一说,发布新闻时要注意什么?
2.提升作业:从你最近了解的新闻中选一则感兴趣的和同学交流。
3.拓展作业:请把你最近看到或听到的一则新闻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说新闻
准确 清楚 连贯
课后反思:
习作 :我的奇思妙想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合理想象,能用通顺、具体的语言写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语言运用】
2.与同伴和家人分享习作成果,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作文,逐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思维能力】
3.大胆想象,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审美创造】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思政元素:激励学生关心大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合理想象,能用通顺、具体的语言写下自己的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习作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合理想象,能用通顺、具体的语言写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语言运用】
2.与同伴和家人分享习作成果,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作文,逐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思维能力】
3.大胆想象,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审美创造】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合理想象,能用通顺、具体的语言写下自己的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习作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
课前教育: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
学习活动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想过发明一种东西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以前的许多幻想变成现实。牛顿说过: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3.正是由于一个个小小的奇思妙想,莱特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诺贝尔发明了炸药,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
4.这节课,就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并把它记录下来。
二、明确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翻到第30页,读要求,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交流小结。
(1)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理;内容既要新奇,又要具体。(2)要突出事物的特点,介绍它的样子及功能。(3)语句要通顺,表达要有个性。
3.齐读习作要求。
三、启发思路。
1.老师也有些奇思妙想,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会飞的汽车、雾霾处理器、神奇的轮椅。)
2.你们的奇思妙想是什么 你们的奇思妙想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看似不可思议,但只要你们努力学习,这些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的。
3.根据大家的交流,我们把这些奇思妙想归纳一下:
生活用品:衣服、鞋子、家具、伞、扫地机器人……
学习用品:书包、书、文具盒、笔、学习机……
公共设施:医院、学校、公路、社区健身器材……
4.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
四、习作指导。
1. 请你先想一想: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吸引读者呢
学生交流题目。(自动调节温度的衣服,带人飞的鞋子……)
2.我们这篇习作可以怎样写 可以列一个提纲。
开头:写你为什么要发明这个东西。
中间:详细介绍它的特点,如样子、结构、特性、功能、使用方法等。
结尾:写你发明这个东西后生活有什么改变。
3.大家可以把你要写的东西画出来,也可以参考课本上“会飞的木屋”的提示,做一个思维导图,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4.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点评。
1.教师选出在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作,让作者读一读。
2.全班进行点评。他的习作好在哪里
3.根据刚才的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之后,同桌交流。
六、拓展延伸:同学们,你们的这些奇思妙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也会成为伟大的发明创造,老师希望由你们来把它们变成现实。
七、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先自拟题目,列提纲,再完成习作,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提升作业:把改好的习作读给周围人听,根据他们的建议再改一改。
3.拓展作业:根据自己的习作画一张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我的奇思妙想
功能 使用方法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欣赏优秀范文
【语言运用】
对照例文修改自己的作文,并爱上习作。
【思维能力】
3.能把学到的好的方法运用进自己的习作中。
【审美创造】
4.体会欣赏与修改的快乐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自己的习作。
教师:制作课件
课前教育: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
学习活动设计:
1.欣赏佳作(1)师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充满想象的佳作,一起去欣赏吧!
(2)课件出示,佳作解读
(3)生自由朗读。
(4)师引导生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探讨佳作。
(5)示例:这篇佳作的想象源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想象合理真实、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皮箱智能屋的样子、构成材料和功能。
(6)师评价
2.修改习作
(1)师引导:读了以后,大家收获不小,下面动手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
A.读习作,画出精彩的段落和句子的写法
B.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精彩的段落和句子的写法
C.小组内评选出最佳习作
(3)听取小组同学建议后,自行修改习作。
3.集体交流,诊断作文毛病
(1)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全班评议
4.整理自己的习作,二次创新行文,然后自读品味
5.师总结
6.修改并誊抄
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将修改后的习作誊抄在课堂作文本上,收在作文集中。
2.提升作业:课余时间搜集关于写奇思妙想的文章读一读,积累好词佳句。
3.拓展作业:为自己的习作配一幅插图。
板书设计:
我的奇思妙想
功能 使用方法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阅读中能主动质疑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2.认识12个字,通过比较识记、区别12组读音相近的汉字。
【语言运用】
3.了解近年新出现的或在原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含义的一些词语并能准确使用。
【思维能力】
4.尝试运用作比较的方式介绍一种事物,并体会其作用。
【审美创造】
积累《江畔独步寻花》,了解其意思并熟读成诵。
思政元素:激励学生关心大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认识12个字,通过比较识记、区别12组读音相近的汉字。
【语言运用】
2.认识12个字,通过比较识记、区别12组读音相近的汉字。
【思维能力】
3.了解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审美创造】
了解形声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读积累字词。
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
课前教育: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学习活动设计:
一、交流平台
1.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交流平台”。
2.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第二单元的主题。(出示:第二单元主题)
3.指名读: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4.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时该怎样去做呢?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提问对学习、对阅读十分重要!
6.阅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解决问题呢?
7.书上的这几位同学是这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书中三句话)
我通常会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查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懂得问题。如,为什么“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我查资料知道了琥珀的形成需要几千万年。我是请教别人后知道的。
8.你在学习第二单元课文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分别用什么方法解决的?(1)四人一小组交流。(2)除了书中的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还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吗?
9.小结: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既能让你读懂,更能让你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书中的第一、二组字词
滨——宾(宾馆) 洁——吉(吉利)
减——咸(咸菜) 挑——兆(预兆)
挺——廷(宫廷) 预——予(赠予)
2.读读这组字词,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自读、观察。
4.教师小结并出示:“宾、吉、咸、兆、廷、予”是和它们相对应的前面一个汉字的声旁。
5.下面老师再给你们看两组字词
中——肿(肿胀) 介——阶(台阶)
止——趾(脚趾) 凡——巩(巩固)
正——政(政府) 刘——浏(浏览)
6.读读这组字词,你又有什么发现?
7.教师小结并出示:“肿、阶、趾、巩、政、浏”是由它们相对应的前面一个汉字加上表示字意的形旁变成的形声字。
8.这类字字形相似,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和区别它们吗?
9.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以上特点的汉字吗?
10.小结:汉字的世界就是这样神奇有趣,生活处处皆学问,多留心一定会有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说一说遇到不懂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2.提升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识字加油站”里的生字。
3.拓展作业:给“识字加油站”里的每个生字组3个词。
板书设计:
滨——宾(宾馆) 洁——吉(吉利)
识字加油站 减——咸(咸菜) 挑——兆(预兆)
挺——廷(宫廷) 预——予(赠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1.阅读中能主动质疑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语言运用】
2.了解近年新出现的或在原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含义的一些词语并能准确使用。
【思维能力】
3.尝试运用作比较的方式介绍一种事物,并体会其作用。
【审美创造】
积累《江畔独步寻花》,了解其意思并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江畔独步寻花》,查找作者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课前教育: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学习活动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还学习了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第一组:
多媒体 云技术 克隆 互联网(1)指名读。(2)你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3)教师补充:这些词语是随着时代发展近年新出现的词。
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包括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
云技术——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
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
互联网——又称国际网络,指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
(4)你还知道哪些近年新出现的词吗?说说它们的意思。
2.出示第二组:
窗口 桌面 潜水 文件夹
(1)读读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2)时代的发展让这些词有了新的含义,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吗?它们新增了哪些新的含义?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组词。
4.出示:◇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1)读读这三句话,它们分别介绍了哪种事物?是怎么介绍的?(2)同桌交流:把加点的部分去掉可以吗?为什么(3)关注加点的部分,你有什么发现?将“地球上第一种恐龙”与“狗”作比较,将“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作比较,将“碳纳米管”与“钢铁”作比较,仔细读读句子,看看作比较的两个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用熟悉的作比较介绍陌生的或不熟悉的事物)(4)这样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加通俗易懂,让读者印象更深刻。)(5)练习:你能照样子介绍一个事物吗?(提示:可以用上“和……一般”“相当于”“比”这类词。)
三、日积月累
1.出示:江畔独步寻花
2.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读,想想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什么?
4.共同交流,教师点拨:《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写了黄师塔前那一江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的感觉,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想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表示满心的喜爱,又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意思是这里的桃花可以自由自在地开放。整首诗如锦似绣,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5.想象诗中美好景色,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6.你知道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这组诗中的其他六首吗?(教师补充,出示:其六、其七两首)我们一起来读读。
7.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其他四首读读并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有些词语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含义,选一两个你知道的和同学交流。
2.提升作业:学习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个事物。。
3.拓展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如果有余力,可以背一背杜甫的另一首《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板书设计:
春暖人易懒倦
畔独步寻花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课后反思:
快乐读书吧 十万个为什么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
通过读书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文化自信】
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了解科普读物。
【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阅读中体会科学的奥妙。
【审美创造】
4.让学生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十万个为什么》,查找作者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教育:五个认同:(1)对伟大祖国的认同。(2)对中华民族的认同。(3)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5)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学习活动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厚薄大小不相同,世界万物都包容,只要你能打开看,增加知识力无穷。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 (书)
你们喜欢读书吗 为什么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就让我们一起到书的世界里看一看吧。
二、指导方法,交流体会。
1.出示《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封面。
师: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你能了解到什么呢 (师相机介绍:中文题目、英文题目、作者、译者、图、出版社)
2.作者及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米·伊林(1895—1953),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致力于写作通俗科学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房间的故事》《山与人》《人与自然》《在你周围的事物》等。
内容简介:《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是截取了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首小诗“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句,在俄语中,“十万”用以形容数量之多,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十万个问题。米·伊林创作了这本书,他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
3.这是一部科普作品,同学们知道该怎么阅读这类作品吗
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1)找出不懂的科技术语,通过上网查资料、与同学交流、请教老师或家长等多种方式弄明白,才能理解文章;(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3)反复揣摩语言,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4)读完之后思考总结,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深入研究,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
4.课件出示书中的一段内容,学生交流。
教师节选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5.教师小结: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回答。书中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要去读一读了呢 课下同学们找来这本书,读一读吧。
三、阅读推荐。
1.世界上还有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如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等。读了这些书,你一定会为科学世界里有那么多的奥秘而惊奇。
2.选择其中一本读一读,然后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四、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读一读《十万个为什么》。
2.提升作业: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读一读《看看我们的地球》《灰尘的旅行》《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这几本书
3.拓展作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读一读,然后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吧
十万个为什么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