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2 12:0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难点: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要大家回去问问爷爷奶奶,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现在谁来和老师说一说? (生答) 你知道为什么爷爷奶奶那时候生活艰苦吗? (生答) 同学们,再看看咱们今天的生活,和那个时候爷爷奶奶的生活比起来,怎么样? (生答) 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吗? (生答)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以前我们国家一穷二白、受尽欺凌的时候,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他还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时候,就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要求学生拿出手指跟写。 请学生回忆课题“中华”、“之”“崛起”分别是什么意思。 “崛”字讲解:左边为“山”,右边为“屈服”的“屈”,它在告诉我们,作为中国人,为了祖国的兴起,即使一座大山压在身上也不能屈服。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气节把课题铿锵有力地读一遍。 二、学习第二部分,感悟“中华不振” 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志向,课文通过两个事件讲述了其中的缘由。 回忆一下第一个事件讲的是什么?请根据老师的提示谁来说一说: 出示课件: 十二岁的周恩来来到了 ,接着他的 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 ,不要 ,免得 。周恩来当时就 。 周恩来当时疑惑不解的是什么? (生答) 师:周恩来疑惑不解的还有伯父口中的“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答) 课件出示: 中华不振:意为中国不振作,软弱无能。这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发展缓慢,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4、朗读指导 师:年仅十二岁的周恩来显然是无法完全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的,他后来又是怎么明白的呢?这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现在我们先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读,师指导。) 课件出示: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朗读指导提示:(1)周恩来的话要读出疑惑、惊讶的语气,可以让学生想象周恩来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悲愤、难过) 伯父的话要读出沉重、悲痛、压抑的语气。想象伯父当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情。(悲哀、无奈) 5、这个时候的周恩来只是耳闻“中华不振”,但是他“疑惑不解”。(板书:耳闻 疑惑不解 ) 三、学习第三部分,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周恩来好奇“租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不明白“中华不振”和“租界”又有什么关系,他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想要去看个究竟。就让我们跟随周恩来到租界去看一看。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也就是课文的第15~17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画出相关词句。 (朗读后生答) 1、课件出示: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1)扣住“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2)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图片展示租界样貌,师加以解说。 2.同学们,我们继续交流,哪里还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1)洋人的汽车轧死咱们的中国人后,巡警局对洋人和对咱们中国同胞的做法分别是什么? (2)设想一下当时是怎样一个场面,谁来描述一下(3)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4)这个女人本希望得到巡警局的哪些帮助? 师:可是巡警局的人做到一点没?(生齐答:没有)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多么可怜的女人呀,失去了亲人,还被训斥,他的心一定如刀割。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看见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 可是文中却说:“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反问句和陈述句比较) 你知道为什么围观的人不敢怎么样吗?这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围观的都是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些什么、说些什么都办不到呢? (5)目睹了这一切的少年周恩来,为洋人和巡警感到愤怒,为中国人而感到悲哀,此时的他,理解了“中国不振”的含义了吗?(生齐答)(板书:目睹 愤怒悲哀) 3、出示课件:图片资料卡 师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当时的租界地,这样的事件又岂止一件,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土地上,前后共有27块租界地,分别被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侵占着。在那里常常上演类似的悲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同学们从租界回来,周恩来便一直在思考着一问题。这个问题是: (生齐答) 课件出示: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师: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像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的心中,让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 。(生齐答)(板书:沉思 立志读书) 课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这句话决定了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天的修身课,一起聆听他的誓言吧。让我们回到第一部分,在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的回答。 课件出示: 有的说:“为家父而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别人读书,为了家父,为了明理,为了光耀门楣,说白了都是为了个人,而咱们少年时期的周总理却已意识到了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答) 师: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他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如果问命运给了当时那个贫穷落后的中国最好的恩赐是什么?大概就是给了那时的中国一些有觉悟的中国人吧。周恩来就是其中的一个。 8、课件出示: 周恩来生平简介 师:周恩来的一生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她离去时十里长街站满了送行的人;正因为如此,他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她离去时联合国为他降半旗。 五、升华感情,总结本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国家与那时相比,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 你们知道中国梦吗?今天,我要把魏校长曾经问学生的那个严肃的问题拿来问问你们:“你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拿出笔来写一写。 教师根据情况总结。 板书: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目睹 愤怒悲哀 沉思 立志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