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3)运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2)通过读气候图并与长江地区对比,解决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得出青藏地区“高”、“寒”的独特自然地理特征。
三、教法与学法
(一) 教法分析
1、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信息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兴趣教学法:通过送牦牛回家为主线来学习青藏地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通过多媒体视频生动形象的展示西藏的风土人情,学生易于接受。
(二)学法分析
1、自主学习法:通过读图,让学生自学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合作探究法:采取小组合讨论,探究青藏地区“高”、“寒”的独特自然地理特征对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的影响。
3、归纳总结法:通过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总结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牦牛的图片。(附注释:我迷路了,哪位同学带我回家?)由这个情景设计导入新课《青藏地区》。
(学生)这头动物是牦牛,我知道它的老家在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共同探究
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学生读图,自主学习。
经纬度位置: 。
相对位置:位于 以西、 以北、
、 和 以南。
范围:包括 自治区、 省和 省西部。
(过渡)哪几条交通线路可以进入青藏地区?最好选那条路?
(学生)青藏铁路。
(老师)老师作为先锋队去探路,给学生分享在途中发现的3个奇闻。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奇闻1:青藏铁路的列车都配有供氧设备。
奇闻2:西宁市在夏季很少有居民使用空调。
奇闻3:很多地方没有河流,却仍然把铁路建在桥上。
3、地形
(1)读图,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山脉(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以及柴达木盆地和藏南谷地。
找出青藏地区最高点,观察青藏地区的海拔并分析其特点?
得出结论:青藏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高
气候
运用用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对比:
得出气温:冬寒夏凉
(2)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图和中国气候分布图:
得出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 寒
气候特点:冬寒夏凉,降水少,太阳辐射强。
小组讨论,印象西藏
提示:根据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对西藏的衣、食、 住、行、资源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过渡)观看西藏的视频,对比印象中的西藏,那现实的西藏又是怎样的?
人文地理特征
以此展示西藏衣、食、住、行方面的图片,分析青藏地区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以藏族为主。
从表格中你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结论:地广人稀
衣服:藏袍。
(简要分析藏袍的特点)
农业
(课件展示)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区
设问:重要农业区(种植业)分布在何处? 从图得出:在河谷地区
主要农作物:小麦。青稞、豌豆。
(过渡)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
(课件展示)高寒牧区
主要畜种: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3)行
设问:过去青藏高原既没有公路,也没有铁路,人们是怎样运送物资的?
(课件展示)牦牛—— 高原之舟
资源
(课件展示) 雅鲁藏布江谷地——水能资源;拉萨——日光城;
羊八井——地热资源;柴达木盆地——聚宝盆。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
五、板书设计:
青藏地区
青藏高原世界巅,雪山冰川大河源。
高原湖泊如棋布,湖边草肥湖水咸。
日照强、温差大,高原之上干且寒。
农业区在“三谷地”,小麦青稞最盛产。
牦牛号称“高原舟”,负重能越云中山。
六:课后作业:
1.青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1
4
55
40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25
30
25
20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
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地区